忻州古琴培訓
A. 山西省忻州市2o14年人大主任是誰
樊惠傑
。。。。。。。。。。。。。。。。。。。
古琴,又名瑤琴、玉琴或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盛行。南宋以後,「琴棋書畫」作為文人四事,成為一種雅緻的社會風尚,琴位居「四事」之首,列為「君子修養之物」。
古琴一般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為音箱。傳說原始時代神農氏曾「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古琴琴身依照人身鳳形而制,有頭、頸、肩、腰、尾、足等。古琴的形制體現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表示音位的十三徽①,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琴面「上圓而斂,法天」為陽;背板「下方而平,法地」為陰,符合天圓地方之說。在中國古代的諸多樂器中,大概沒有什麼樂器像古琴這樣被賦予了如此多的文化寓意。
古琴樂沒有二胡的如泣如訴,不如古箏的響亮歡快,也不像琵琶那麼鋒芒畢露,古琴音色明凈,發音渾厚深沉,餘音悠遠。古琴的音色分三種,即泛音、散音、按音。泛音玲瓏剔透,像天一樣空靈清越;散音渾厚如鍾,像大地一樣堅實厚重;按音或虛、或實,或清越明凈,或沉渾宏亮,像人一樣豐富多變。莊子將音樂分為「天籟」、「地籟」與「人籟」,講求天地人和,認為「天籟」最高最美。道家崇尚自然,強調無為和逍遙,認為道的境界就是天的境界,天的境界就是自由的境界。古琴樂追求高逸、深遠的意境,代表著天地間永恆絕對的大美。古琴的演奏技法也融入了道家所講求的清虛自然。古琴演奏以右手彈撥,以左手按弦取音。左手在演奏技法上比右手更加多樣,如吟、揉、綽、注、進、退等。多種手法的應用使古琴的音色,似虛似實,似有似無,餘音綿長不絕。
《紅樓夢》第八十六回《受私賄老官翻案牘,寄閑情淑女解琴書》中,林黛玉給賈寶玉談撫琴之道有一段話: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裡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②,然後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將身就在榻邊,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兒,對著自己的當心,兩手方從容抬起,這才心身俱正。可見古琴演奏是十分講究的,正是遵循這些近於苛刻的要求,才易於達到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取材於陳業秀《中國古琴音樂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注釋:①徽:亦作暉。古琴定為十三音,每音在琴面左側飾以金玉或螺蛤的圓點為標記,謂之徽。②鶴氅,深衣:古代兩種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