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培訓機構 » 藝海藝術培訓學校濟南

藝海藝術培訓學校濟南

發布時間: 2020-12-02 18:54:04

A. 曲山藝海的現狀

重建後的明湖居已開門納客多日,明湖居因《老殘游記》中《明湖居聽書》一節而聞名,此次重建更是根據《老殘游記》中對明湖居的精彩描述而設計、構建,一盞盞宮燈高掛屋頂,八仙桌、太師椅整齊地排列在大廳內,舞台正中掛著「曲山藝海」字樣的牌匾,櫃台里陳列著《老殘游記》、《明湖歷史》等古書名籍。山東大鼓、快板等多種曲藝匯聚其中,儼然劉鶚筆下老殘所見的明湖居再現。古書中的明湖居已走進現實,重振當年老濟南的「曲山藝海」、「書鼓茶韻」景象離我們還遠嗎?
有專家表示:要讓遊客「聽得見」濟南味,更要讓他們記住明湖居這個聽書好去處,而在濟南特色的打造上,更要多費心思。可將濟南風味小吃作為聽書的茶點,聽書的同時品一品最純正的濟南龍岩清茶,讓聽眾身在明湖居,就沉浸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
明湖居演出劇目種類較多,山東大鼓、快板、相聲、評書等有山東特色的曲目一應俱全。據濟南市曲藝團團長慈建國介紹,演出所選曲目多為曲藝經典之作,邀請的表演者更為知名藝術家,劉蘭芳、馬增蕙、姚忠賢等都曾來明湖居表演。並且演出劇目每天都會更新,聽眾天天去都能聽到新曲目。
明湖居此次推出的《明湖曲韻》,說的是老殘穿越時空來到濟南的所見所聞,節目將山東大鼓、快板等藝術形式穿插在一起,讓人耳目一新。不過,因為是傳統節目,聽眾仍然以老年人為主。對於年輕聽眾來說傳統曲藝過於程式化,曲藝內容吸引力不夠。
民俗專家張繼平認為,傳統曲藝在內容上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與時代接軌。像郭德綱將傳統藝術形式融入當今流行的新聞或話題,不僅包袱一個也沒少,更讓傳統藝術增加了新鮮感和趣味性。山東快板、評書能不能將時下流行的,如關注度高的犀利哥、鳳姐、偽娘等現象作為評說的內容呢?這需要演出者認真探討。
濟南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資源。但在今天,傳統文化的光芒逐漸被掩蓋。在2009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濟南有34所中小學開設了傳統文化課程,但與濟南相關的僅佔15%,開設較多的是剪紙、泥塑、麵塑等民俗文化,而具有濟南特色的文化,如濟南歷史、泉水文化、濟南民俗等涉及較少。
濟南市曲藝團副團長李洋表示,曲藝文化進校園,在大中小學校中添加曲藝表演課程,從小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很重要。當他們對這些傳統曲藝「臉熟」後,遇到此類曲藝表演,也更容易接受、發現和欣賞到曲藝的藝術之美了。到那時,再從中挑選適合的人才將不是難事。
另外,現在高中、大學里形形色色的社團不在少數,像山東交通學院大學生自發組織的「瓦舍」社團,就是山東省大學校園里最大的一個曲藝社團。專家表示:應該鼓勵校園內多一些這樣的曲藝社團。
將明湖居深度打造,離不開報紙、電視台、電台、網路的多層次全方位的聯動宣傳。創建有濟南特色的曲藝網站也不失為方法之一。老舍茶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全方位對老舍茶館進行了描述,既有茶館的歷史,又有展演節目的預告,文字、照片相輔相成。看過網站介紹猶如在老舍茶館中游覽過一遭。【曲山藝海】—山東曲藝網就像一艘承載山東曲藝與山東曲藝文化的巨輪,千呼萬喚駛出來,世人堅信在山東省和濟南市兩級文聯及曲藝家協會的引領下,在廣大麴藝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曲山藝海」必定再創輝煌。
此外,「快男」、「花兒朵朵」等選秀活動熱度未減,曲藝作為傳統文化中極具表現力的形式,也可以舉辦此類選秀活動,通過年輕人的參與,讓更多人關注傳統曲藝。有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普及,又有新一代人的傳承發展,重振濟南「曲山藝海」或許指日可待。

B. 濟南的民俗文化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於北宋,成於明,盛於清。

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並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後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採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製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艷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化妝、服飾等技藝,造型新穎,表演俏皮,出色演繹了民間傳統藝術。

4、「綉球燈」起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趙營村,是以手龍和綉球燈為道具,以武術和民藝相結合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長清趙營村,組有武術團,武術團以武打動作為主,添加上民間春節扮玩的戲耍動作,編排了一套粗獷有力、灑脫豪放的手龍綉球舞。

人們以竹條扎制的手龍和綉球燈在有節奏的鑼鼓聲中盡情玩耍,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漫長的400餘年,玩耍的人們不斷加工、整理,使「手龍綉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河北流入山東後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崑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

6、濟南皮影戲是由李克鰲帶進來的,有77年歷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鰲原籍山東鄒縣李家樓人,農民出身,做過賣饃饃的生意。因為他頗愛皮影藝術,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藝人張盛旺學習。

7、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8、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濟陽鼓子秧歌,繼被濟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類)之後,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陽鼓子秧歌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已有2000年的發展史,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遺產。

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濟陽鼓子秧歌分別在國家、省、市等各級藝術節上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優秀表演獎、優秀演員獎。並多次赴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沒有記載,關於它的出處,眾說紛紜。據相公鎮巡檢村老民間藝人姜兆金等人講,相傳扁鼓最早是由先民們從山西帶過來的,在濟南已流傳六百多年。扁鼓樂隊的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各種類型扁鼓樂隊的組合形式,樂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於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於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