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培訓機構 » 茶藝培訓歷史

茶藝培訓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2-03 01:58:08

1. 求助!關於茶藝發展的歷史

中國飲茶簡史

(一)、先秦(原始階段)
原始社會人類除了採集野果直接充飢外,也會挖掘野菜及摘取某些樹木的幼芽嫩葉和稻米一起放在陶制的釜鼎(鍋)內熬煮成粥,「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指的是茶葉作為葯用的開始;商周時期發展飲食茶葉;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已傳播至黃河中下游地區。

(二)、兩漢、魏晉、南北朝(南方飲茶已成風氣)

飲茶起源於巴蜀,始於西漢。漢代茶葉作為飲料食用,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到了魏晉、南北朝,飲茶之風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日常飲料。茶由巴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茶葉生產地區不斷擴大,飲茶從上層社會逐漸向民間發展。從晉代開始,佛教、道教徒與茶結緣,以茶養生,以茶助修行。從飲茶起就有了客來敬茶的禮節,到兩晉南北朝時,客來敬茶成了普遍的禮儀。兩晉南北朝,茶文學初步興起,產生了《荈賦》等名篇,中華茶藝亦於西晉時萌芽。

(三)、唐代(飲茶風氣傳播全國)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古代茶業大發展的時期。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飲茶風氣普及全國。唐代飲茶盛行與佛教的盛行有很深的淵源,和尚坐禪,靠喝茶充飢提神,佛門茶事盛行,帶動信佛的善男信女飲茶,促進了飲茶風氣在社會上的普及。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
茶聖陸羽出現後,茶道興盛。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稱桑薴翁,又號竟陵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他潛心研究茶事,積十餘年心得,撰寫《茶經》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備的綜合性茶學專著,對中國的茶葉生產和飲茶風氣的傳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陸羽也因此被後人稱為茶聖、茶神。陸羽《茶經·六之飲》稱:「……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國外傳播的,特別是對朝鮮的日本的影響很大。

(四)、飲茶風氣的興盛(宋代)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的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非常盛行,特別是上層社會嗜茶成風,王公貴族經常舉行茶宴,皇帝也常在取得貢茶後宴請群臣以示恩寵。同時茶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宋代始,「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夢粱錄》),「夫茶之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茶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為了評比茶質的優劣和點茶技藝的高低,宋代盛行「鬥茶」。「鬥茶」所用茶葉為餅茶,將研細後的茶末放在茶碗中,注入沸水,把茶末調勻,然後徐徐注入沸水,以茶筅擊拂,使茶湯泡沫均勻,從茶湯、泡沫的顏色和茶葉的香氣、滋味來評比高低。鬥茶,始於唐末福建一帶,「鬥茶,建人謂鬥茶為茗戰。」鬥茶促進了當時制茶技術的提高和飲茶方式的完善。
宋代飲茶風氣的興盛還反映在都市裡的茶館文化非常發達。茶館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到了宋代則更為興盛,且裝飾雅緻,各有特色,茶具精美,茶葉品質眾多,樂曲聲悠揚,已具有渾厚的文化氛圍。
茶與文化(詩、書、畫、歌)的融合,在宋代特別突出,幾乎所有的詩人都寫過詠茶詩歌。宋代的畫家們也繪了許多反映茶事的繪畫作品,流傳至今的如《清明上河圖》反映當時首都汴京臨河的茶館景象,宋徽宗趙佶反映鬥茶場面的《文會圖》,描繪盧仝飲茶的《盧仝烹茶圖》。
到了元代,餅茶逐漸衰落,以散茶、末茶為主,制茶工藝已與現代蒸青綠茶的工藝差不多,民間大眾已大多飲用散茶。

(五)、飲茶風氣的鼎盛(明清)

歷史上正式廢除團餅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自然蔚然成風,並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明代在茶葉生產上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在綠茶生產上除了改進蒸青技術外,還產生了炒青技術,即採摘後的茶葉不須經過蒸熟,而是用熱鍋手炒殺青。其次是花茶的生產,花茶出現於宋代,當時是以龍腦香入茶。蔡襄《茶錄》提到:「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茶香。」南宋時有用茉莉花焙茶,到明代,許多花都可以用用來窨制花茶。再次是烏龍茶,大約在明中期就已出現於武夷山,後來傳播至閩南、潮汕及台灣等地。紅茶也是起於明而盛於清的,最早在福建崇安一帶,開始生產的是小種紅茶,後演變為工夫紅茶,其生產技術還傳播到安徽、江西各地。
明清時期在茶飲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工夫茶是適應葉茶撮泡的需要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在明代形成於江浙一帶,擴展到閩粵等地,在清代轉移到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享有盛譽。
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除了茶詩茶畫外,還產生了眾多的茶歌、茶舞和採茶戲。採茶戲大約在明代中期以後在江西的贛南九龍山一帶產生,至清代興盛起來,傳播到鄰省各地,這要算是明清茶文化史上的一個重大成就。

(六)、中國茶葉再現輝煌(現代)

到清代後期,我國茶葉生產開始由盛而衰,十九世紀後半葉,我國年均產茶二十幾萬噸,出口茶葉十幾萬噸,出口量占當時世界茶葉貿易的80%以上,但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列強入侵,茶葉生產一落千丈。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高度重視經濟,茶葉生產有了飛速發展,我國的茶園面積佔世界第一位,產量佔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佔世界第三位,烏龍茶在日本歷久不衰,並在韓國和南亞深受青睞,花茶在中東和俄羅斯廣受歡迎。隨著科學的進步、工業的發達,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茶葉消費已開始向多元化和有益健康的方向發展,二十一世紀的共飲料的消費將有輝煌的前景。

2. 茶藝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很長的歷史,這是我上茶藝課的原因

茶藝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修身養性,現在都快節奏,適當慢生活也不錯

3. 中國茶道的歷史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
中國茶道是「飲茶專之道」、「飲茶修道屬」、「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

4.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被用作貢品致敬。 在原始公社的後期,茶成了貨物交換的項目。 在戰國,茶具有一定的規模。

先秦時期的「詩經」收藏有茶的記載。 與漢代一樣,茶已成為佛教的特殊滋補品。 在魏晉南北朝,有一股喝茶的風。 隋朝,大眾喝茶已成普遍現象。

在唐代,茶業蓬勃發展,茶葉成了「沒有人可以沒有一天生活」。 茶館,茶會,茶會出現,邀請客人喝茶。 宋代,流行的鬥茶,貢茶。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4)茶藝培訓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5. 茶藝的歷史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台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看見叄叄兩兩的老者,悠閑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範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國附近的各民族,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牙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台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叄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攝氏100度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鍾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喝茶」,在台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閑活動。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台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現在台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在台灣,茶是經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的農產品;各地的茶行、茶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部陳設古典高雅的茶藝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各茶區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吸引茶農、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活動,呈現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國傳統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

6. 中國茶道的歷史淵源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這也難怪,「道」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如行道、道路、道義、道理、道德、方法、技藝、規律、真理、終極實在、宇宙本體、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義,故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筆者認為,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下面分別予以闡釋。

一、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封氏所說的陸鴻漸,即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薴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十章,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說「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規則作了細致的論述。封氏所說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倡導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被尊為茶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規則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葉嘉酬賓、岩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賞湯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露、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 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盧仝的詩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俗稱《七碗茶》。此詩膾炙人口,故流傳甚廣,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被尊為茶之「亞聖」。「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說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於煉丹服葯。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明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即宋徽宗,朱權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他們以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化於一切事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於「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於日常生活:修道不必於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於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願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徒孫。普願、從諗雖未創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一味,道就寓於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後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為「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朴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坐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三、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合

綜上所說,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7. 如何向外國人介紹中國茶藝的歷史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因而茶藝本身並無很多玄想的東西。有些人有意將茶藝搞得神乎其神,給人一種莫明其妙的感覺。

茶藝起始

茶藝,萌芽於唐,發皇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文化是人類在生產食用茶葉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人類食用茶葉的方式大體上經過吃、喝、飲和品四個階段。「吃」是指將茶葉作為食物來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將茶葉作為葯物熬湯來喝的,「飲」是指將茶葉煮成茶湯作為飲料來飲的,「品」是指將茶葉進行沖泡作為欣賞對象來品嘗的(飲是為了解渴,可以大口飲下。品是品嘗,需要細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種方式發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會時期,後一種方式較晚,很可能晚到魏晉時期。

歷來傳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據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我國食用茶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就是將茶樹幼嫩的芽葉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當做食物。後來人們在食用過程中發現茶葉有解毒的功能,就作為葯物熬成湯汁來喝,這就是所謂的「得荼乃解」。平時也會將茶湯作為保健的飲料來飲用,民族學的材料已證明原始人是已經採集一些特定的樹葉熬成湯汁飲用,在一些產茶地區,自然也會將茶湯作為日常飲料。考古學家已經在浙江杭州跨湖橋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熬湯的茶葉和完整的茶樹籽,可見,我們民族飲茶的歷史至少也在一萬年以上。

但是,從現有的文獻記來看,直到三國時期為止,我國飲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葯用和飲用階段。如漢代文獻提到茶葉時都只強調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國時孫皓因愛臣韋曜不善飲酒而暗中以茶湯代替,是茶為飲料的明證。

從西晉開始,情況有了變化,四川地區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動,開始賦於飲茶文化意味。西晉著名詩人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詩中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認為芳香的茶湯勝過所有的飲料,茶的滋味傳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與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療效無關,而是嗅覺和味覺上的審美滿足。西晉文人杜育的《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寫品茶活動的詩賦。詩中除了描寫茶樹生長、採摘等情況外,還提到用水、茶具、沖泡等環節,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鮮花(「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可見,茶湯在此時開始成為品嘗的對象。《賦》還提到飲茶具有調解精神、諧和內心(「調神和內」)的功效,則已經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國的品茶藝術的萌芽時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晉時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陸羽手裡,中國人的飲茶才從食、喝、飲,發展提高到品的階段,終於將飲茶變成一門生活藝術。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葉的醫療保健功效僅是一筆帶過,明確提出「茶之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品茶上升到道德修養的高度,並且對唐代的煮茶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從選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篩粉、煮水、加鹽、點水、分茶到品嘗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藝程式。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培育、欣賞異常重視,進行仔細的觀察,將泡沫稱為湯華,薄一點的稱為沫,厚一點的稱為餑,細一點的稱為茶,採用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泡沫之美麗: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轉或小洲彎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動的魚鱗雲,像飄動在水湄之上的綠錢,像墜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飲茶而對泡沫如此講究,顯然不是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從視覺的審美愉悅出發,一碗涌動著泡沫的茶湯在陸羽面前成了充滿藝術韻味的審美對象,因此才靈感勃發,浮想聯翩。可見唐代的飲茶已經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藝術。
同樣,唐代的詩人們在品茶之時,也同樣不是為了生理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審美愉悅,這從他們大量的茶詩中都著重對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賞可以得到證明。錢起的茶詩《與趙莒茶宴》可以作為代表:「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飲紫筍茶,進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狀態,心中的塵垢都被洗凈,進入空靈虛靜的境界,但品茗的興味沒有窮盡,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卻周圍的一切,只有傾斜的樹影中傳來的蟬聲更反襯出竹林的幽靜。這樣的品茶完全是一種詩化的生活藝術,與為解渴而飲茶有著本質不同。

自此以後,歷代的茶人們都有同樣的自覺追求,宋代茶人還將茶湯的色香味稱為「三絕 」(蘇軾:「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他們在品茗過程中講究茶湯「色香味」的同時,還主動追求更高層次上的審美意境,在宋代茶詩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詩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范仲淹)。「夜啜曉吟俱絕品,心源何處著塵埃」(宋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梅堯臣)。「煩酲滌盡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文彥博)。「悠然淡忘歸,於茲得解脫」(呂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讓文人雅士們提升為高雅藝術,因為明代廢除了蒸青餅茶,盛行散茶沖泡,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視,無論是茶、水、具、境、泡、品每個環節都有更為嚴格、細致的要求。功夫茶藝的形成和成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據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時,寺廟僧道向他獻茶:「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種小壺小杯沖泡、小口細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後來盛行於閩粵地區的功夫茶藝。功夫茶在我國傳統茶藝中最具藝術韻味,在沖泡、品飲過程中有一系列規范程序,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是難以掌握的。僅就品嘗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中提到「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時指出茶之香味可分為四個品級:「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於山水之間也。」它與人們的生理滿足全然無關,而是進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裡的高級享受。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品茗藝術,它是隨著時代的演替而與時俱進的,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生活化和藝術化的品茶方式。簡稱之為「茶藝」。「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在台灣地區首先使用的,用來概括品茗藝術而有別於「茶道」一詞,這是台灣茶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將「茶藝」從「茶道」之中剝離出來,有利於品茗藝術的健康發展.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茶道」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體現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對泡茶提「技藝」,是因為它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還具有技巧性。對「品茶」提「藝術」而不提「技藝」,是品茶時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湯入口之後如何去欣賞、體會美妙的藝術境界。茶藝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藝的操作中才能體現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觀照,茶藝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韻。有了茶藝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載體和靈魂。

可見,茶藝確實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還對中國茶葉加工產生深遠影響。由於茶藝的發達,歷代茶人對茶葉的要求精益求精,導致名優特茶生產高度發達,製作力求精美,採摘越來越早,不但講究香氣、滋味、而且追求色鮮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採摘炒制,很難使用機器,致使中國今天的茶葉生產不容易迅速實現機械化。外國雖然也沒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們只是將它當作一種飲料,盡管也講究茶的滋味、香氣和顏色,卻並不注意茶葉的外形,更不會去追求什麼茶葉形態之自然之美。他們可以用紅碎茶和綠碎茶生產袋泡茶泡飲,不象我們那麼講究品茶藝術,不追求什麼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麼旗槍、雀舌、鳥嘴之類,也不在乎什麼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美名。所以他們的茶園和茶廠里可以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實現機械化的採摘和加工茶葉。這是至今中國茶葉生產總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個重要原因。

古代茶藝見識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如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定在家中來客之後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雲:『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濛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王濛:「人至輒命飲之」,這是他好客的表現。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客來到來,見面寒暄之後,先請飲三杯茶。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曇濟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於此,茶藝也就成一種生活中接待客人的形式而已,講些寫實的茶事話題是茶藝必要的基礎,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並不是現在的一些茶藝茶道組織講的那樣神乎其神。

茶藝基本內涵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

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緻,或是豪華庄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

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選自《茶藝》一書

中國茶史分期

按傳統茶業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徵,兼及制茶技術與飲茶風尚的變化,從而將中國茶葉史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唐代以前,這是茶葉起源、傳播和初步形成的時期。茶業起源於巴蜀地區,「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茶業開始向長江中下游傳播。漢魏六朝至唐初,茶業持續緩慢發展,為唐代茶業的飛躍做了一個長期的鋪墊。

第二階段:

唐代,這是傳統茶業大發展的時期。茶業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飲茶蔚然成風,茶學與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來,奠定了傳統茶業的基本格局。

第三階段:

兩宋,這是傳統茶業繁榮時期。以北苑貢茶為代表的團餅茶製作技術和品飲藝術臻於極致,茶法體制與茶馬貿易制度趨於成熟,茶業經濟在國計民生中處於引人注目的地位。

第四階段:

元明,這是傳統茶業持續發展的時期。飲茶風尚發生劃時代變革,從而推動了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傳統茶文化也躍上了一個新的境界;茶業生產、貿易及國家茶政則在宋代的基礎上得以持續發展。

第五階段:

清代,這是傳統茶業的轉型時期。清代以前,茶業在傳統格局下有所發展,產區擴大,名品涌現,技術進步,茶法和茶馬互市也繼承明制而有所改進。但隨著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茶業生產方式出現了新的形態,進而逐步向機械化、科學化發展,茶馬互市終結,華茶出口貿易迅速崛起,茶業國際競爭加劇,傳統茶業經濟轉型而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

飲茶四步曲

在這浩浩的茶文化發展進化的長河中,關於茶的飲用方法一共發生了四次較大的變化,亦是飲茶方法發展的四個階段。

煎飲法:

原始部落時期,採食茶葉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香、味,當人們發現,茶不僅能祛熱解渴,而且能興奮精神、能醫治多種疾病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這時候,茶是葯。

羹飲法:

從先秦至兩漢,茶從葯物轉變為飲料。煮茶時,還要加粟米及調味的作料,煮作粥狀。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飲茶的習慣,故他們至今仍習慣於在茶汁中加其他的食品。

研碎沖飲法:

此法早在三國時代就已出現了,唐代開始流行,盛於宋。當時採下的茶葉,要先制茶餅,飲時再搗末、沖沸水。但這時以湯沖制的茶,仍要加「蔥、姜、橘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沖飲法過度的痕跡。

泡飲法:

飲茶的第四個階段,可以叫做全葉沖泡法。此法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以來。唐代發明蒸青制茶法,專采春天的嫩芽,經過蒸焙之後,製成散茶,飲用時用全葉沖泡。散茶品質極佳,飲之宜人。為了辨別茶質的憂劣,當時已形成了審評茶葉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在宋代,研碎沖飲法和全葉沖泡法並存。到了明代,散茶製造漸成主流。飲用方法基本上也以全葉沖泡為主。這與今天的飲茶方法很接近了。

縱觀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8.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茶道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茶道其實說的就是在喝茶的時候體會人生的意境,感受茶的美感,這其實是真正的去體會到喝茶的時候說感悟的東西,所感受到的寧靜的美德,去領會傳統美德的一種東西。茶道的起源其實非常的久,至少是在唐朝以前,茶就已經成為了中國的國民飲料,茶道這個詞是從唐朝的唐朝的時候就已經被創造出來。

中國的茶道它是有幾種,一種是煎茶,第2種是鬥茶,第3種是功夫茶,這些都是中國茶道里邊的一種,而且中國茶道其實不單單是包括喝茶的方式,它還包括茶的文化以及各種茶的的東西,這時中國茶文化延綿下來的。

9.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飲茶文化起源於上古時期,有『神農氏嘗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說法。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於我國唐代傳入日本,而現在提起茶道,人們卻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們不得不做些什麼以弘揚中華這一寶貴的傳統文化。所以我們呼籲:
中國人喝中國茶,發揚傳統文化,再造民族雄風 !
我國是茶的故鄉,悠悠五千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從而發現了茶的葯用價值。從此,茶從我國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來,中華茶文化植根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吸取了民族優秀傳統中豐涵無比的給養,融宗教、哲學、醫學、格律、樂理、繪畫、美學、建築學等各家之長,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彌可珍貴的遺產,在歷史的長廊中熠熠生輝。

一、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三、茶文化體系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

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 ;

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 ;

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 ;

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 、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 、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 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採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 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 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 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五、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 易等。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葯、 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 《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 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 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老人、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六、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 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 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復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10. 茶道的歷史

【茶道歷史】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