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培訓
❶ 民辦學校想增加種植養殖培訓項目
民辦學校要增加培訓項目 ,
很顯然,這個需要經過教育局的批准 。
教育局的作用就是卡,
不然辦教育的人隨心所欲的辦 。
個人覺得教育局沒什麼大的作用 。
❷ 茶葉培訓種植
一、 新茶園建設
1,園地規劃:我鎮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鎮,新茶園規劃要因地制宜,一般選擇海拔高度1200—1800米之間、土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肥沃,周圍植被良好,氣候溫和,坡度適中,交通便得的地方作為新茶園。
2、 園地開墾:沿等高線開挖水平台地,檯面寬2米,台距1.5米左右,道路、排灌系工程、綠化帶、場部(茶廠)要合理布局,園間有一定的植被。
3、茶樹良種繁育技術:一般採用短穗扦插和茶籽起直播兩種方法,短穗扦插法採用半木千質化的一年生枝條作插穗,穗長5厘米,帶一葉一腋芽,苗床採用黃壤衛生土,苗床保持濕潤、遮陰,於6—11月份扦插,一齡茶苗出圃定植;茶籽直播法即採用完成成熟的茶籽鮮果直播。
4,茶樹種植技術:挖種植溝深80厘米,寬60厘米,施足底肥,一般畝施農家肥2000公斤或100公斤復合肥,採用單株定植方法,株距40厘米,畝植2000株左右,定植時間在6—8。
二、茶園管理
1、幼齡茶園管理:常耕鋤培土,防止牲畜踩踏,防治病蟲害,補植缺株缺塘,保證全苗,進行定型修剪,培養理想的茶蓬。
2、投產茶園的管理:冬季深翻,一般深翻15厘米左右,施足底肥,畝施農家肥150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進行整型修剪,使茶樹保持一定的樹型高度和茁狀的發芽面,巧施追肥,每結束一次採摘,及時進行葉面噴施,常用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加強病蟲草害防治,我縣採摘期發生蟲害較重的是小綠葉蟬,一般先用高效無毒茶葉專用農葯(如安納A0—18等),禁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葯(如六六六、DDT、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冬季噴施波爾多液進行封園,保持茶園豐產穩產。
3、採摘技術:採摘方法有留一葉採摘法、留二葉採摘法、留魚葉採摘法三種,鮮葉標准分為五級,即一級:多為一芽一葉及少數一芽二葉組成,芽葉整齊,鮮嫩度好;二級:主要由70%的一芽二葉和30%左右的一芽三葉組成;三級:由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各佔一半;四級:由較粗的一芽三葉和細嫩單片對夾葉各佔一半;五級:主要由粗老單片,對夾葉,芽葉比重極少,鮮葉貯運中要做到採下的鮮葉及時鬆散地放入茶蘿中,防止發熱變紅。
三、低產茶園的改造技術
低產茶園是批單位面積產量低的茶園,在我縣單產低於30公斤的茶園屬於低產茶園,應作為改造提高對象,造成低產的主要原因是:
①老茶園樹勢衰老,新茶園栽種質量差,幼期失管;
②生態條件不適宜;
③開墾質量差,肥培管理差;
④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等。
四、改造技術要點為:
1、 改土:冬季深耕15—20㎝,進行客土培園,重施底肥,一般畝施1000—1500公斤農家肥或復合肥40—50公斤,套種綠肥。
2、改樹:包括樹冠改造和根系改良,樹冠改造一般採用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深修剪剪去樹冠表層的三分之一,重修剪剪去植株高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台刈高度距地面15㎝左右,即根頸處;根系改良,以深耕方式斷傷部分衰老的茶樹根系,促其再發新根群,於根系旺盛生長前的9—10月間進行,或在樹冠改造的同時,結合增施有機肥或茶樹專用肥進行。
3、改園:重新補植缺株斷行部分,改換劣質品種,整修梯坎,套種綠化樹種,恢復成密植豐產園。
4、加強常規管理,提倡病蟲草害防治採用物理、生物、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如六六六、DDT、草甘磷、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逐年向無公害茶園轉化。
五、無公害茶生產技術
無公害茶是指不含污染物質或即使含有少量污染物質,但低於規定的允許標准,對消費者沒有公害的茶葉的總稱,它包含低殘留茶、綠色食品茶(A級和AA級)、有機茶三類茶葉,這三種茶雖屬無公害茶,但三者的生產依據、標准不一樣,它們之間仍有較大的區別。
1、生產和加工的依據不同,綠色食品(茶)是根據我國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標准進行生產和加工的,低殘留茶則是根據當前歐盟提出的農葯殘留標准而進行生產的;而有機茶的生產和加工標準是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的基本准則而制定的標准進行生產和加工。
2、 生產和加工的標准不同,綠色食品(茶)A級和低殘留茶的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葯,也允許使用化學肥料,但產品中的殘留必須符合我國農葯殘留標准,而有機茶和綠色食品(AA級)的生產過程中則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的農葯、化肥和生長調節劑,而只能使用有機肥或生物農葯,產品中不得含任何數量的農葯和化肥殘留。 3、管理方法不同,綠色食品的頒證是由我國農業部和各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對生產基地環境檢測和質量認證,證書有效期為三年,低殘留茶目前尚無管理系統和頒證制度;有機茶的頒證是由IFOAM認定的單位才有資格進行。我國有機食品的最高管理部門是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有機茶的審批和檢測由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及其批準的有要開發分中心(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根據IFOAM規定,有機食品茶AA級和有機茶證書有效期為一年,第二年必須重新進行檢查頒證。
無公害茶生產關鍵技術要點為: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周圍無污染源的地方作為無公害茶生產與加工基地,茶園常規管理採用生物、物理、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資。
❸ 培訓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一般來說企業培訓的方法如下:
1、 講授法:
屬於傳統模式的培訓方式,是指培訓師通過語言表達,系統的向受訓者傳授知識,期望這些受訓者能記住其中的重要觀念與特定知識。
2、 工作輪換法:
這是一種在職培訓的方法,指讓受訓者在預定的時期內變換工作崗位,使其獲得不同崗位的工作經驗,一般主要用於新進員工。現在很多企業採用工作輪換則是為培養新入職企業的年輕管理人員或有管理潛力的未來的管理人員。
3、 工作指導發或教練/實習法:
這種方法是由一位有經驗的技術能手或直接主管人員在工作崗位上對受訓者進行培訓,如果是單個的一對一的現場個別培訓則稱為我們企業常用的師帶徒培訓。負責指導的教練的任務是教給受訓者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建議,並對受訓者進行鼓勵。
此外還有研討法、視聽技術法、案例研究法、企業內部電腦網路培訓法等。
(3)種植培訓擴展閱讀:
企業培訓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培訓方法的選擇,當前,企業培訓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同的培訓方法具有不同的特點,其自身也是各有優劣。要選擇到合適有效的培訓方法,需要考慮到培訓的目的、培訓的內容、培訓對象的自身特點及企業具備的培訓資源等因素。
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究竟選用何種培訓方式與方法,經常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
1、學習的目標。學習目標對培訓方法的選擇有著直接的影響。一般說來,學習目標若為認識或了解一般的知識,那麼,程序化的教學、多媒體教學、演講、討論、個案研讀等多種方法均能採用;若學習目標為掌握某種應用技能或特殊技能,則示範、實習、模擬等方法應列為首選。
2、所需的時間。由於各種培訓方法所需要的時間的長短不一樣,所以,培訓方式的選擇還受著時間因素的影響。有的訓練方式需要較長的准備時間,如多媒體教學、影錄帶教學;有的培訓實施起來則時間較長,如自我學習,這就需要根據企業組織、學習者以及培訓教員個人所能投入的時間來選擇適當的培訓方式。
3、所需的經費。有的培訓方式需要的經費較少,而有的則花費較大。如演講、腦力激盪、小組討論等方法,所需的經費一般不會太高,差旅費和食宿費是主要的花費;而影音互動學習和多媒體教學則花費驚人,如各種配套設備購買等需要投入相當的資金。因此需考慮到企業組織與學員的消費能力和承受能力。
4、學員的數量。學員人數的多少還影響著培訓方式的選擇。當學員人數不多時,小組討論或角色扮演將是不錯的培訓方法;但當學員人數眾多時,演講、多媒體教學、舉行大型的研討會可能比較適當。因為學員人數的多少不僅僅影響著培訓方式,而且影響著培訓的效果。
5、學員的特點。學習者所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多少,也影響著培訓方式的選擇。例如,當學員毫無電腦知識時,電腦化訓練或多媒體教學就不太適用;當學員的教育水準較低時,自我學習的效果就不會很好;當學員大多數分析能力欠佳並不善於表達時,辯論或小組討論的方式將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培訓方式的選擇還應考慮到學員本身的知識狀況和應對能力。
6、相關科技的支持。有的培訓方式是需要相關的科技知識或技術工具予以支持。如,電腦化訓練自然需要電腦的配合;影音互動學習至少需要會用電腦和影碟機;多媒體教學則需要更多的聲光器材的支持。所以,培訓單位或組織能否提供相關的技術和器材,將直接影響著高科技訓練方式的採用。
一、培訓者由「知識傳播者」向「知識生產者」轉變。
由於大部分的知識傳播或轉移將由現代電子媒體系統完成,因而使教育培訓者能有時間進行知識更新、教學創新。其一是將原始信息或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和包裝,使之成為人們容易和樂於接受的「產品」形式;其二是在綜合分析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觀點、新理論和新方法,創建新的知識體系。因此,教育培訓工作者將由「知識傳播者」轉變為「知識生產者」。
二、培訓方式由「承襲式」向「創新式」轉變。
自古以來,教育培訓的基本功能是傳授先人文化遺產,培養為現實服務的合格人才。傳統的培養人才的方式已難以適應多變的環境,現代教育培訓需要超前性,其目標不僅僅是培養現實人才,還要培養未來人才,學習方式要由「承襲式」向「創新式」轉變。
三、培訓內容由「補缺型」向「挖潛性」轉變。
受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培訓遵循的一直是「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比如旅遊企業的培訓內容,多著眼於從業者的「應知」「應會」及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知識應用、解決具體問題能力等方面的「補缺」培訓。
但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培訓僅為「補缺」是遠遠不夠的,應把挖掘潛力作為培訓的重點,把思維變革、觀念更新、潛能開發納入培訓的內容,使旅遊行業的從業人員能夠從培訓中真正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實現個人潛能的有效釋放。
(3)種植培訓擴展閱讀:網路-企業培訓方法
❹ 培訓種植內容有那些
種植的總教程,系列種植教程,某種植物種植教程,特別是某某種植物課程要詳細,精準,實在,有效無差
❺ 培訓種植培養的目的是什麼
培訓種植培養的目的是
讓養殖戶能更好的種植各類植物
❻ 泥蒿種植技術培訓基地
培植技術
扦插和育苗移栽
蔞蒿在日平均溫度4.5℃左右時開始萌發,嫩莖生長最適溫度為日平均12~18℃,20℃以上莖稈迅速老化。在南京露地野生蔞蒿春季一般於2月中旬開始萌發,4月上旬至4月下旬營養生長明顯加快,此間是露地野生蔞蒿的上市高峰期。8月中旬植株基本定型,9月中下旬開花。12月中旬遇重霜後地上部分枯死。扦插於7~8月進行。過早扦插組織不充實,養分累積小,插後新技長勢不旺,匍匐莖分枝多,次春蔞整齊度差,無效株多。過晚扦插植株生長期不足,同樣影響次春產量。採用當年未收割過,莖粗1厘米以上,露地蒿稈,截成15~20厘米的插條,要求無病蟲,腋芽未萌發,每段插條頂端至少留有1~2個飽滿芽。以株行距30厘米見方,正向斜插於土壤中,頂端露出地面1~2厘米。每667平方米5000株左右。在一般管理水平下,次年春每平方米可保1000株基本苗,每667平方米達50萬株基本苗,可獲產量500千克。實踐證明雙株扦插密度過大,次年春蔞蒿纖細,產品質量不佳。
清明以後,選用露地未收割過的萎蒿,苗高10厘米以上時,連根刨起栽種,按前述株行距栽於畦面。若騰茬緊張,可延至5~6月份進行,但栽後要進行近地面縮剪。此法佔地時間稍長,但帶根系,生長勢旺盛,早熟性較好,產量較高。並可於秋後割連覆蓋,實現當年秋末初冬應市。 如行育苗移栽,可於10月底至11月初,田間花序吐白時,摘下老熟的頭狀花序,曬干搓揉出種子。次春清明前後直至夏至,每克種子摻合5千克左右的河泥土,充分攪勻;於苗床上,每20厘米見方舀一勺,稍攤平,苗床水分以見干見濕為好,約在10天左右即可出苗,40天以後,苗高10厘米時定植於大田。
露地越冬
蔞蒿地上部分能經受輕霜凍,經-5℃以下低溫植株逐漸枯萎。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初霜凍以後,於地上1厘米處剪去地上部分。清理畦面。重施返青肥,每667平方米施農家肥1500千克,或尿素25~30千克,或復合肥40~50千克。最好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但要注意,復合肥施後覆膜易造成氨中毒,故以改用尿素結合磷鉀肥施用為妥。施肥後透澆一次水。耙松畦面,20~30天後覆以地膜。每667平方米需地膜約9~10千克。10天左右,幼芽陸續出土。覆膜以後的管理工作不多,主要是雨後清除局部膜面積水,雪後將畦面積雪掃於溝中,以免融雪後降低地溫,影響生長。
蔞蒿早熟栽培
蔞蒿人工露地栽培,一般4月初上市,4月份以後,氣溫上升快,採收期短,產量低。同時,根據近年市場調查,蔞蒿在清明上市高峰期,價格較低。而在春節前後,市場需求量大,售價高。如果採取增溫保溫措施,將蔞蒿的萌發生長期提前,則採收期延長,產量提高,收益大幅度增加。 1.定植方式蔞蒿以無性繁殖為主,5~8月都可栽種,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5月上旬,在選留好的種株田塊,將植株連根挖起,分株栽種,每穴2~3株,行株距50×45厘米,每667平方米可種2.5萬穴左右,667平方米種蒿可栽種大田6670平方米。
6月下旬(梅雨前),可將半木質化莖桿截去頂部嫩梢,按行距30~35厘米開溝,深5~7厘米,橫栽於溝中,露2~3節在地上,覆土踏緊,壓實,澆足水。
秋季,8月中下旬,剪取生長健壯的植株,截去頂梢和基部木質化的部分,選中段截成15~20厘米小段,按行距25厘米開溝,深5~7厘米,將小段埋入溝中,株距5~7厘米,地上露1/3,覆土踏緊,澆足水,上面覆蓋遮陽網或稻草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促使發根。
2.覆蓋一般於12月上中旬進行,最早於11月中下旬進行。覆蓋前,砍去植株地上部,結合清除田間枯枝殘葉,淺鬆土,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0千克,或復合肥40~50千克,澆足水,7天後如棚蓋膜,畦面用地膜浮面覆蓋,40~50天即可收獲。
軟化處理
當植株地上莖至7~8厘米高,莖粗0.4~0.5厘米時,齊根割起,然後進行軟化處理,即將採收的蒿苗堆放,上面覆蓋稻草,每3~5小時澆1次透水,外加薄膜覆蓋,2~4天後莖經軟化肉質轉嫩脆,即可摘除老葉上市。
無公害栽培
蔞蒿,又名蘆蒿、水蒿、香艾蒿等,多叢生於近水處,採食歷史悠久。20世紀80年代在南京郊區人工栽培獲得成功,並逐漸成為當地著名的野菜品種,近年來其他地區也紛紛引種栽培。以鮮嫩莖稈供食,清香鮮美,營養豐富,且有清熱解毒、調中開胃、降血壓等功效。涼拌、炒食皆宜。蔞蒿抗逆性強,易於無公害栽培。
特徵特性:蔞蒿是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根系發達,吸收能力強。地下莖粗壯,柔嫩多汁,匍匐於地下約20厘米處,為養分貯藏器官和繁殖器官,節上可抽生地上莖。地上莖直立,嫩莖淡綠、青綠或淡紫色,成熟後褐色。單葉互生,羽狀深裂,綠色,背面密生短茸毛。秋初由葉腋抽生頭狀花序,密集成狹長的復總狀花序,9~10月開黃色小花。瘦果細小,成熟時易脫落飄散。蔞蒿喜冷涼濕潤,不耐旱。5℃以上時開始萌發抽生地上莖,12~18℃最適宜產品器官生長,20℃以上時品質下降。對土壤適應性強,但喜肥沃疏鬆的土壤。植株喜充足陽光,但強光下嫩莖易老化。
主要品種:按葉型分為大葉蒿和碎葉蒿。大葉蒿又名柳葉蒿,葉羽狀三裂,嫩莖青綠色。抗病耐寒,早熟高產。碎葉蒿又名雞爪蒿,葉羽狀五裂,嫩莖淡綠色。香味濃,品質好,耐寒性稍差,產量亦較低。按嫩莖顏色分為青蔞蒿、白蘆蒿和紅蔞蒿。紅蔞蒿味濃,但纖維多,萌發遲,產量低。栽培中多用青蔞蒿(嫩莖青綠色)或白蔞蒿(嫩莖淺綠色)。
栽培技術要點:
1.繁殖(1)分株繁殖:5月上中旬將種株連根挖起,截去嫩梢,按40厘米左右的穴距栽於大田,每穴栽1~2株,踏實後澆透水,約1周可成活。(2)壓條繁殖:7、8月份割下地上半木質化莖稈,截去嫩梢,按40厘米行距成「一形」埋於地下,深約6厘米,保持土壤濕潤。(3)扦插繁殖:6月下旬至8月,割下健壯莖稈,截去嫩梢,將莖稈剪成長約20厘米的小段,插於大田,每穴4~5根,行株距35厘米×30厘米,踏實澆透水,10天左右可活棵。(4)地下莖繁殖:挖出健壯地下莖,剪成2~3節的小段,淺埋於畦內,澆透水。
2.田間管理(1)整地:選擇前茬未種菊科作物的田塊,耕翻曬(凍)垡,栽種前每畝施優質腐熟糞肥3000公斤,做成1.5~2米寬的高畦。(2)肥水管理:經常保持田間濕潤,高溫乾旱季節要經常澆水。9~10月間、扣棚前及每次採收後追肥1次,每畝用尿素5~10公斤,結合澆水撒施。(3)病蟲草害防治。主要害蟲有蚜蟲、棉鈴蟲、玉米螟等,可用抑太保、卡死克等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防治。植株生長期間及每次採收後,及時中耕除草,促進蔞蒿根系發育。(4)覆蓋:地上莖經霜枯死後,齊地面割去,清潔田園,施肥、澆透水,約1周後扣棚,並用地膜浮面覆蓋。每天中午適當通風,降低棚內濕度。
3.採收扣棚後40~45天,株高20~25厘米時可採收,將嫩莖齊地面割下,保留心葉,抹去其餘葉片,捆碼於陰涼處,蓋上濕布,軟化8~10小時後即可上市。中國有機農業網
❼ 如何招收與農業種植養殖相關技術培訓人員
我建議你可以去一些農業大學進行招收,因為這里的話有很多大學畢業生找到相關的規工作。
❽ 大棚蔬菜種植技術需要培訓嗎
你說的這個情況,
大棚蔬菜種植技術需要培訓嗎?
肯定是最好培訓一下的,
這個和大田種植完全應該是不一樣的,
有些技術和注意事項,
應該提早知道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