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與教師培訓
㈠ 老師與網路培訓學校合作怎麼分成啊
看學校主要抄看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襲看品牌定位。第二,看師資力量,學校最重要的是老師,優秀的老師才能教出來厲害的學生。第三,看學校管理,學校管理這個最為重要,好多技校完全是放羊式得教育,這種的可想而知孩子到學校怎麼學習,環境對於小孩子來講非常的重要!第四,證書,選擇一所學校學到技術,而且也要有畢業證完全可以的,沒什麼問題樓主要去實地考察。這種的要實地考察,看它得模式有沒有創就業幫扶
㈡ 談談教師如何做才能適應互聯網 教育時代的要求
中國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教師應該怎樣當,教師教育應當怎樣來做?這是一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當MOOC課程從大洋彼岸像旋風一樣刮到中國的時候,我們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教師觀念,傳統的教師教育培訓模式是不行的。比如師生交往的方式已經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從以前的純粹的現實世界,變成了現實與虛擬世界同步進行,從以前的線下交流到線上與線下交流同時進行,以前師生交往主要在課堂上,現在的課堂與課外已經很難分辨。許多學校並不知道這種情況的變化,還在用老標准衡量現在的教育與現在的老師和學生。
用微信發學科資料、考試,你試過了嗎?
比如,上個月有一個山區來的校長到我們學校的校長班培訓,培訓之餘在我們學校的一些課堂轉了轉,發現有不少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回去之後就在自己學校的教師會議上聲稱,以後永遠不進廣東第二師院的學生,而且還要號召當地別的學校也拒絕接受二師院的學生。我不否定一些學生上課用手機玩游戲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這一現象,但是在我看來,我的學生肯定是冤枉的。我上第一節課時,就要求學生存我的手機號,然後加我的微信。我有許多閱讀材料都放在微信上,平時的交流探討也多在微信上進行,包括個別的輔導、交流與對話。課堂與課下的界限是很難分開的。甚至某些考試也是在微信上進行的。如果看到我的學生在利用手機學習,就判定這樣的學生不能要,至少對我來說是很冤枉的。
我現在手機里有1500多個信友,其中300多人是學校的學生,不僅有廣東二師的學生,還有全國其他學校的學生。我每天發5到10篇思想性、學術性與知識性較強的文字資料,從多方面讓學生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多元性與復雜性。同時,因為我教學生「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也需要有多種不同觀點的文字資料,通過閱讀訓練思維,這是很有必要的。現在移動改變生活,也正在改變學習方式。
商業領域正在向電子商務化發展,將來的商業,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教育領域呢?也正在向可汗學院、MOOC課程與翻轉課堂轉化。傳統農業的教育是個別化,也只能小規模化;工業化的後果是班級的出現,在大規模化的同時,卻再也無法個別化、個性教學;而在互聯網時代,個性化與個別化,以及大規模化可以同時實現。這個世界越來越扁平化了,知識信息的獲得越來越容易,對教師的要求是要有問題意識,要有創新意識與綜合運用知識信息的能力。
教師是靠整體形象服務學生的
現在的一些教師教育沒有跟上時代的節拍。比如說,從前大家詬病比較多的是教師教育理論性的東西講得太多,能夠落實的操作性的東西太少,現在是矯枉過正,教師教育幾乎被弄成了教師技能培訓。我的觀點是,教師這個職業真正技能性的東西其實是很少的,一個好的理論對於一位教師來說常常就是最好的實踐。因為,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職業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教師勞動的手段與勞動的主體的同一性,教師觀念的改變直接影響教師行為。
其他的職業只要利用自己部分的能力,形成某種技能就可以勝任。比如,一個麵包師,完全不用考慮他是男的還是女的,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甚至也不要求性格是好是壞,只要麵包做得香甜可口,符合衛生標准就可以了。但是,教師這個職業不行,教師身上的任何元素都會影響一個教師的形象。教師是靠一個整體的人的形象來服務學生的,教師在某個意義上來說就是靠自己的言行舉止,甚至衣著扮相來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做人的榜樣,教師這個職業是以一個完整的人的形象在工作的。
教師的職業技能如果說存在的話,也是作為人的整體而存在的。比如教師的語言,那其實不完全是訓練出來的,而是一個人的學識、教養與內心世界的自然反映,教師的語言不能等同於一個人的口才,而在於交流對話的恰當。而一個內心充滿愛意與尊重的人,無論怎樣說話,都會是比較得體的。再比如,傳統教育很注重一個教師的字寫得怎樣。因此,作為師范生「三字」訓練就很重要,因為「字如其人」,字就是一個人的門面。古人讀書先要練字,因為字的好壞會影響他的仕途。但是,現在黑板在學校用得越來越少,電子書包、電子白板越來越普及,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教師即使有一手好字,也被鍵盤毀了。當然,作為傳統藝術與文化瑰寶,我認為還是要繼承與發揚,但是,寫字作為一種生存技能確實被大大降低。將來不會寫字的人不是不會用筆寫字的人,而是不會利用鍵盤打字的人。現在人們的交流方式普遍是上網,方便快捷。除了情人要表達忠心愛意,留點字跡作為永久紀念之外,誰還會用毛筆與鋼筆寫信?
互聯網時代教師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習的能力
把教師教育變成一種純粹的職業技能訓練是一種嚴重的誤區。教師的成長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他首先喜歡當一個教師,喜歡才會深入鑽研,才會工作不累,才不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教師這種職業的門檻不能太低,這里的門檻不純粹是學歷,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未必適合當老師,甚至當一個小學老師。要承認有些人天生就是不適合當教師的,教師這種職業其實比一般的職業對人的天賦要求更高。因為,教師是以完整的自己在工作,所以相對完滿、健康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與善於與人交流溝通的人格特徵,還有就是對知識、思想與智慧的熱愛,是成為一個教師最重要的條件。有些人天生就是一個好老師,用不著太多的培訓,有些人即使天天培訓,恐怕也難成為一個合格教師。人的差異性決定了有些人成為教師,完全是誤入歧途,他如果去做別的職業可能是非常優秀的,當教師就會很糟糕。比如陳景潤這樣的人。
一個好教師一定首先是要熱愛當教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教師最好的發展方式就是自主發展方式,有了興趣,知識不夠,他會通過閱讀提高自己。技能不行,他會自我訓練。學力不足,他會尋師訪友。經驗不夠,他會認真積累與反思。這個過程,只要給他自由的空間成長的平台就夠了。
一個新教師,究竟要怎樣來評價?如果用有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工作經驗的老教師的經驗來衡量自然是不夠成熟老練,但是,成熟老練的同時也會有弊端,那就是可能會因思想固化與經驗老套而停止學習。如果說互聯網時代一個新教師有一種最重要的能力的話,我以為那就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並且有不斷學習的熱情。
互聯網時代學生是客戶,成功的教師要會營銷自己
當然,也存在一種誤用電腦新工具的現象。比如,當今教育部對大學的評估過度追求數字化,把許多老師逼向SCI論文量化因子,而完全忽略活生生的課堂與活生生的學生。再以大學教師為例,一個大學教師被教育部的電腦系統分割成一堆數字,對大學教師的評價是不能夠完全數據化的。數據的東西只能夠說明部分外表的問題,而不能夠說明教育里的核心問題。
比如,作為一個大學教師,最重要的是對學術研究以及與學生交流探討的熱情,這兩種熱情是作為一個大學教師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這種熱情能夠化成數字存入電腦系統嗎?還有作為一間大學,最重要的學術自由與濃厚的學術氛圍,這種大學精神,也是無法用數字測出的。教育部用一個管理系統企圖控制全國每一間大學,這是荒唐的。現在每次管理系統要我出示一個教師的數字的時候,我都出示最低版本的那種。那上面有我的年齡、工齡、教齡,學歷之類,但是,不能夠說明更多的東西,而且那根本不能夠代表一個作為大學教師的我。這些年來,我也不極力跟隨這套評價系統走,否則,我就會變成一個非人,我得為中國的大學留點自由思考的種子。如果有一天,被這套評價系統評為不合格而下崗,我相信我憑自己的實力也會有謀生的本領。
教師的教學也要有營銷意識。學生就是你的客戶,你的專業知識、人格魅力與豐富思想、深邃智慧,就是你的產品,你的教學方式就是你的營銷方式。一個教師的教學是否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要看成是這個教師面向學生、面向社會營銷自己是否成功。將來的學校內部的課堂會逐漸走向社會,「學校即社會」,「社會即學校」,當年由杜威與其學生陶行知先生說過的這兩句話在互聯聯時代可以完全實現。校內的教師產生校外的影響力,這在過去只是一些名牌大學里的名牌教授才能夠做的事情,今天美國的雷夫老師、熱血教師這些純粹的小學教師,通過互聯網也來到了中國。還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OOC課程也開始席捲中國,教育真正的革命其實已經來臨,現在要追問的是:我們准備好了嗎?
㈢ 互聯網+教師共體培訓咋進入平台學習
進入平台,首先要找出他使用的是哪個平台,注冊登錄你的個人信息,然後登錄進去才可以學習。
㈣ 互聯網 教師專業發展培訓答題用什麼小程序
這個的話用微信小程序的話是最好的了。
㈤ 互聯網 對教育教學發展帶來哪些根本性改變
今天的學生大多是伴隨著新技術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被計算機、游戲機、數碼相機、手機等數字工具包圍,信息技術對他們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習慣影響巨大。長期處於數字化環境中的學生被稱為「數字土著」,他們具有多源頭快速接收信息的能力,擅長多任務和平處理,喜歡圖片、聲音和影像,但也存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諸多問題。面對這些學生,他們的學習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與學生共同在教室進行教學活動不再是唯一的途徑。他們期盼更靈活的學習進度,更多的個體學習機會,更高頻率的使用數字資源,甚至更多地利用各種移動終端、定位設備、感測器和實體性學習資源。對於教師來說,傳統的在教室環境近距離對學生進行觀察和評估的方式,已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面對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教師難以指導和評估學生,難以預測學生的行為,難以推薦合適的學習資源。因此,迫切要求廣大教師了解「數字一代」學生的學習習慣,熟悉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採用信息化教學方式以適應「數字一代」學生的訴求。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對教師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教師教育模式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這種挑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教師的需求正在從數量到結構和質量的轉變;二是對教師的學歷要求正在從學歷達標到素質提升轉變;三是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正在從單一技能向研究型、專家型轉變。社會對教師需求的變化,必然要求教師培養模式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這就需要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作出改變,而教師教育模式的創新變革顯得尤為緊迫。
美國可汗學院創新的「翻轉課堂」模式,以及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世界著名高等學校引領的「大規模開放式網路課程」(MOOC),成為依靠信息技術和網路平台促進教育發展、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創新案例。面對信息化教學和教師教育模式變革的雙重訴求,我國必須利用「互聯網+」戰略對教師教育方式進行「流程再造」,才能建設「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開放教師研修環境。
強化師范類院校的「智慧校園」建設,建構適應「數字教師」需求的職前教師培養模式。利用雲服務、大數據等技術,對現有教育教學流程和方法進行重構,實現學校教學、管理、科研和服務等的智能化。利用信息化平台將教學信息、資源信息、科研信息等進行開放,使各類信息透明呈現和流轉。建設一批支持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的智慧教室,開展3D列印、機器人、虛擬實驗、錄播教學等實踐教學,構建能夠滿足「數字教師」培養需求的教學環境、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和數字資源,讓職前教師充分體驗並享受「智慧校園」。
建設全國性教師研修公共服務體系,研發能真正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在線課程,重構我國教師研修模式和體系。圍繞中小學的課程標准和教師日常的工作需要,研發和推廣教師教育培訓在線課程,形成優質教師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標准和開發流程。利用教師教育支撐平台速度迅捷、范圍寬廣、體量龐大、雙向互動的優勢,創新教師網路研修方式,提升教師的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讓教師「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在線研修活動、教學實踐支持成為可能,逐步形成全國性的教師研修公共服務體系。
加強教師教育與各類培訓機構的協同創新,推動我國教師教育的一體化建設。實現師范院校校內、師范院校之間以及與各類培訓機構的教師教育課程共享,形成跨越職前、職後的課程內容有效銜接。發揮師范院校在我國教師教育中的引領作用,促進在教師教育課程、實施方案、培訓模式等方面與培訓機構的有效協同。在課程共享、區域合作、教師職前職後一體化培訓等方面建立協同機制,打破傳統教師教育模式單一、封閉的格局,推動我國教師教育的一體化建設。
我國教育規模巨大,教師隊伍的建設水平落後於教育規模的發展速度,教師資源的分布很不平衡。雖然近年來我國教師教育事業獲得了飛速發展,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教師教育的工作目標正逐步從滿足教師規模擴張的需要,逐步轉向培養知識技能復合、研究和實踐能力俱佳的新型教師。在教育領域全面落實「互聯網+」戰略,創新我國教師教育模式,培養信息時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成為當前教師教育的迫切要求。
㈥ 互聯網+"為教師教育行業帶來哪些變革
互聯網+的到來,能使得優秀教師發揮更多效能,不再僅僅服務於某一學校,可通版過互聯網平台直播方式權給幾個、幾百、幾千甚至幾萬人授課,
使學生交流更為頻繁,如果有好的平台,可以整合教師資源、好學生資源。
在教育模式上,互聯網給教育模式帶來了多樣化。傳統的教學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下,翻轉課堂、微課的出現,讓學生成為了教室的主導。
在資源分配上,通過互聯網,邊遠地區也可以學習到好的地方的課程。
在教師的交流上,通過互聯網可以讓不同地區的教師進行對比,這樣的話避免了互不交流發展停滯的局面。
㈦ 「互聯網+」時代 教師培養面臨哪些挑戰
摘要: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化、網路化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專代的重要標志。信息時代屬呼喚教師角色的迅速轉換和信息素養的盡快提高,如何進行角色轉換及培養教師信息素養成為當務之急,如何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使其能較好的進行信息時代的角色轉換,來開展教學已經成為我們現代教育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如今社會對教師素質的期待和以往是一致的,只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教育環境、場景、條件,特別是互聯網+的變化,對老師的能力、素質的提升要求顯得更加突出。在她看來,教師最核心的素質其實還是對教育的喜愛,以及因為對教育的喜愛而成為自覺的學習者。
教育共享背後,教師需要思考的是,不管是互聯網+時代,還是過去,教育不變的本質是什麼。她說,越是在這樣一個非常紛繁復雜的時代,越考驗教師的定力,「我們一定要知道教育要干什麼,在利用各種技術時,教育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