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二人轉培訓
1. 趙本山有專門培訓二人轉的地點嗎
有
本山藝術學院
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京沈街58號。
本山藝術學院是由遼寧大學與著名表演藝術家趙本山先生聯合創建,經省教育廳批准,於2004年2月2日正式成立,同年3月正式招生。開設專業有表演專業和影視戲劇文學專業,其中表演專業分為三個方向,即影視表演方向,民間藝術表演方向,導演方向。現僅為本科招生,主要面向東北三省招生。
2. 東北二人轉哪裡學,學費多少呢
其實如果想學二人轉還是到二人轉劇場里一邊幫忙一邊認一個師傅學得好,學校的話大多數都是以盈利為目的,你想想,如果都學成2人轉了,那那些唱得好的長輩還怎麼混飯吃了。
3. 東北二人轉很好聽啊,北京在哪找二人轉培訓呢
山莊沒有汽車為你解答:二人轉真是被趙家班給帶火了。現在在北京教二人轉的機構很多。要挑好的培訓機構的話一定要仔細找找看。求學網是一個很好的信息平台,你所希望拿到的信息裡面全有。希望對你有幫助=
4. 我想學東北二人轉去那裡呀啊
想學沈陽 長春都有,
沈陽 劉老根大舞台 和平大戲院····
長春 東北風 和平大戲院····
切忌要正規的學院
5. 東北二人轉學校那裡有
何曉影二人轉藝術學校是由東北二人轉著名演員何曉影女士獨立創辦的。位於長春市寬城區長新街2518號,學校佔地3000平方米。教室、練功室、演藝廳 宿舍、食堂等教學生活設施齊全,該校除著名二人轉表演藝術家何曉影親自授課外,又聘請了魏三 孫小寶 王小利 王小寶 那炳晨 韓子平 閆書平 當今二人轉界許多表演藝術家、專家、學者前來教學。為了學生有更好的實習舞台學校在長春市成立了東北徳藝劇院。並和多家二人轉劇場合作輸送學校畢業學生,保證學生的就業率。學校將為弘揚東北二人轉民間藝術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6. 東北二人轉好嗎
二人轉又稱作「唱蹦子」和「吉劇」,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深受廣大城鄉人民的喜愛。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使二人轉有了新的發展。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工農兵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女演員不斷增多,男串女裝早已絕跡。
7. 兒子喜歡二人轉,去哪學呢學費要多少呢
吧內學校眾多 多去看看考察下 如果是男孩兒的話 學費大概一年4到5千 還有些每個月的伙食費之類的3到4百 一個月 再加上平時的花費 一年怎麼也需要至少15000以上吧 ,我還是感覺如果真的喜歡藝術不一定非要學習二人轉,而且學費也不便宜,可以學習播音 或者 表演都是不錯的 畢竟是全國都能接受的東西,自己能考上的話多數還有本科學歷。如果一定要學習二人轉的話我也可以幫你介紹下我之前的學校老師都是不錯的比較正規。
8. 什麼是東北二人轉
二人轉起源並流行於東三省,至盡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清末的社會動盪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
有記載,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普濟寺)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四平、遼源、吉林、長春、鐵嶺等大、中城市,及西豐、榆樹、梨樹、德惠、雙遼、扶余、鎮賚等縣,相繼成立地方戲隊(演出二人轉)。一九五五年,女演員開始逐漸增多,二人轉的演出基本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歷史。自此,男女開始分腔,演唱講求科學發聲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轉」的劇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加強了編導工作,開拓了二人轉的新劇目,豐富了音樂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演員手持道具的種類有了發展變化。在內容上對古典劇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剔除「紙級、庸俗、丑惡的表演」;發展「健康、幽默、風趣的優良傳統」。音樂唱腔要克服「單調、貧乏的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聽,舞的優美,逗的風趣,扮的逼真,絕活精湛」,五功綜合,雅俗共賞。
改革開放以後,「二人轉」曲牌又不斷出新,伴奏樂器增加了揚琴、琵琶等,並兼用武場鼓、鑼、鈸。演員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傘、紗巾、長綢。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飾又得到相應的改進。舞台演出運用燈光色彩的變幻,烘托戲劇情境,綜合藝術質量不斷提高。此間湧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馬前潑水》、《回杯記》、《包公斷後》、《包公賠情》、《西廂·聽琴》、《雙比武》、《馮奎賣妻》、《水漫藍橋》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紀,遼寧省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二人轉演員趙本山,立志要將二人轉這個在東北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地方戲發揚光大,使其再現輝煌。二○○一年,由趙本山發起組辦的「趙本山杯」二人轉大獎賽,為二人轉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趙本山也在本次大獎賽中收了五位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為徒,他們分別是翟波、王小寶、王小力、張小飛、唐鑒君,他們都出演了趙本山自導自演的十八集農村題材輕喜劇《劉老根》。隨著這部劇的熱播,在全國掀起了「東北二人轉熱」。劇里二人轉演員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國人民對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相信由這些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的努力創新、創作,會出現更多優秀的作品,將二人轉這種東北的藝術推向全國,使更多的人喜歡二人轉。據悉,《劉老根》將於二○○二年拍續集,拍攝地點是鐵嶺市的清河旅遊區。屆時會將更多的二人轉的精彩表演展示給廣大電視觀眾。
9. 東北二人轉文化介紹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二人轉又稱作「唱蹦子」和「吉劇」,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深受廣大城鄉人民的喜愛。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使二人轉有了新的發展。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工農兵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女演員不斷增多,男串女裝早已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