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溝通培訓
Ⅰ 如何提升自己的跨文化護理溝通技巧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猛發展,跨地區、跨民族、跨國界的科學文化交流越來越廣泛。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每一種文化都確立了與眾不同的價值觀、信念、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構成了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世界。因此現代護理人員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文化差異,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風俗習慣和民族禁忌,學會尊重不同文化的思想意識與行為,學會應用與自己文化迥異的視角進行觀察和思維,才能掌握與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病人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本文就跨文化護理溝通的技巧進行初步探討。
1 跨文化溝通與跨文化護理溝通
跨文化溝通:是指不同國家、地區、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主體之間的溝通。
跨文化護理溝通:是指護理人員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服務對象之間的溝通。
2 跨文化護理的影響因素
影響跨文化護理的主要因素是文化背景,它包括核心價值觀、溝通情景、時間觀念、禁忌與習俗、語言差異、非語言符號的差異等。
2.1 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在北美、大多數西歐國家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人們崇尚個人主義價值觀,非常重視個性發展,敢於創新。他們非常重視個人空間和隱私,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都由個人來決定,他人不能幹涉;而亞洲、非洲、中東地區等國家主要持集體主義核心價值觀,每個人都隸屬於有凝聚力的大家庭,講究和諧的家庭關系與親情,忠誠於群體,把群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
2.2 溝通情境的影響:高情境文化背景的人注意非語言信息溝通,喜歡間接靈活的含蓄情境,依賴知覺或內心感覺,不太依賴事實和資料,喜歡迂迴式推理來得出結論。通常認為暗示比說出來更重要。低情境文化背景的人慣於直接坦率陳述,依賴明確,內容豐富的情境,強調語言溝通,喜歡直接風格,偏愛直線式推理,依賴事實,注意個人主動性,期待個人成就與表現。
2.3 時間觀念的影響:德國人、美國人認為時間是神聖的,時間與效率緊密相連,因而特別重視時間計劃,按鍾表來集中精力做事,很少變更,不喜歡被打擾;他們關注未來,非常計較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對不守時的人會極端惱火。而義大利、西班牙、希臘、阿拉伯人對於時間的流逝卻毫不在意。
2.4 禁忌與習俗的影響
2.4.1 中國的習俗與禁忌:漢族、藏族、布依族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滿族、錫伯族禁吃狗肉;回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禁食豬肉,甚至連談話中也忌帶「豬」字或同音字。南方人忌諱數字「4」。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摸佛像、經書、佛球和護身符。
2.4.2 西方習俗與禁忌:在西方若送給病人紅白相間的花一定會被趕出病房,它是病房中將有人死亡的徵兆。不同國家顏色禁忌不同:埃及人忌黃色;印度人忌白色;泰國人忌紅色;比利時人忌藍色;歐美人忌黑色。許多西方國家都不喜歡「13」號加星期五;日本人忌諱4與9以及由它們組成的數字;歐美人談話特別注意自己的隱私,也尊重他人的隱私,比如不能向對方詢問收入、年齡、住址等。
2.5 語言差異的影響:語言是特有的文化載體,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語言規則,即使是同一語言在不同地區也存在方言差異,是跨文化護理中的最大障礙。中國人常稱呼德高望重的人為「老」,表示敬意,而英國人最不喜歡被別人稱老,阿拉伯人不喜歡直接說「不」,認為用間接的方式來說不愉快的事情會更禮貌。北歐人通常喜歡用更加保守的語言方式交流。
2.6 非語言符號差異的影響:
2.6.1 眼神:不同的文化,眼神的定義不同,同一地區不同區域的人們也有不同。歐裔美國人傾聽時眼神是不變的直接的目光接觸,說話時偶爾掃一眼對方;而非裔美國人在發言時專注於聽者,傾聽時低頭或者轉過頭去;阿拉伯人會一直保持直接而專注的眼神注視對方,否則意味著你對他的話題缺少興趣,對他們缺少尊重。
2.6.2 面部表情:美國文化微笑一般代表友好、快樂和愉快,而很多亞洲文化以微笑代表恐懼或尷尬。
2.6.3 點頭:在不同的文化中意義不同。可能是:我在聽,並且我同意;我在聽,但未必會同意;我不明白,但我會認真聽下去;我只是對你鼓勵,請繼續講。美國等大多數國家點頭表示同意,而保加利亞、斯里蘭卡、新斯頓則表示不同意。
2.6.4 觸摸:性別、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觸摸的形式,禮節規范和交往習慣等都不同,阿拉伯人喜歡接觸的快感,蘇丹人在交往中更講究接觸、擁抱禮、握手禮等。
2.6.5 手勢與姿勢:同印度、阿拉伯人交往忌用左手遞東西,認為左手是不幹凈的;很多地方用一個手指指向他人是令人不愉快的;在阿拉伯應避免舉大拇指。同一姿勢的意義也有不同,如懶散的低頭走路,多代表心有不快,但美國文化則代表我很輕松。
3 跨文化護理溝通的主要障礙
3.1 語言障礙:包括語言障礙和語意障礙。語言是社會溝通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由於不同的歷史、地域、種族、傳統等復雜因素,地球上的語言紛雜多樣,即使同一語言,也因地區之別演變成不同的方言。在臨床工作中,經常可以看到醫護人員聽不懂來院就診的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要求,而病人也聽不懂醫護人員的詢問,這就是雙方語言不通造成的障礙。即使是相同的語言,也可因溝通者知識結構不同或者溝通一方使用含混不清的詞語而造成歧義,是語言不通造成的典型障礙。
3.2 習俗障礙:習俗即風俗習慣,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點的調整人際關系的社會因素,包括禮節習俗、審美習俗、時間、空間習俗等得不同。它雖然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但它往往使忽視習俗因素的人遭致失敗。比如前面已提到過的在中國常將紅白相間的花送給病人以示問候,若把這樣的花送給西方病人,我們必要被趕出病房,因為在西方人眼裡,它是病房中將要有人死亡的徵兆,是很不吉利的。
3.3 禁忌不同:禁忌是一種特殊的民俗事象,與民俗宗教、信仰有關,常被人們視為約束自己行為的准則。護士在與病人的溝通中如果違背了這些特殊的民俗事象、民俗宗教和信仰,就會造成嚴重的溝通障礙。
Ⅱ 跨文化交流技巧這個課怎樣
目前,跨文化交際課程在越來越多地高校被開設,既是順應時代而生,也是如今高校培養人才之需要,本文將從全球化、人才培養、外語教學、語言文化及交際間的關系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課程本身的作用及重要性、全人教育觀來進行討論,以期對此課程更進一步地認識。
一、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化」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盛行並成為了描述人類社會跨邊界的互動網路不斷加強的概念。由於全球化涉及了許許多多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變化,世界各部分之間相互滲透與融合、相互聯系與依賴。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以開放的態勢與多樣性的異域文化積極交流,使得全球的文化呈現出統一與多樣,普遍與特殊。文化全球化時代是國與國之間加強文化交流、並在文化交流中促進文化發展的時代。各國文化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各國文化。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以及跨文化交際科學研究的跨國合作,是跨文化交際學科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為了更好地處理可能產生的文化碰撞甚至文化沖突,減少摩擦、增進交流和理解,從而使世界多元文化得以和諧共生,展開對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及發揮其重要作用顯得十分必要。
二、人才培養
當前各種文化之間頻繁交流與碰撞,作為一名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人所具有的基本的素質就是要有寬廣的國際胸懷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如今的在校大學生從中學到大學至少經過了八年的英語學習,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和語法知識,許多人也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卻不能與外國朋友進行順利地交流,不是語言技能本身的缺乏而是不了解對方的文化,缺乏對外語交際規則和交際模式的明確認識,缺乏母語和目的語文化差異的意識和敏感性。因此,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是大學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指出:課程設置要體現個性化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保證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步提高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的發展需求,並將選修課分為三類:語言技能課程、語言文化課程和專業英語類課程。這三類課程與跨文化交際課程相輔相成既能培養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並給優秀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提供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的平台這使得在大學英語課程群中開設跨文化交際類選修課程有理可依。通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一種國際胸懷和全球視野,建立一種全球思維方式的開放心態客觀、理性地看待世
Ⅲ 跨文化培訓的目的是什麼
1。讓員工有文化差異意識
2.提高員工跨文化溝通能力
3.訓練員工的文化敏感度
4。推動多元化背景下的員工和管理者能有效合作、協同管理
Ⅳ 缺乏跨文化溝通能力有哪些表現
「跨文化交際 」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這個領域的研究無疑是為了適應這樣一個日益發達的跨文化國際交往和人際交往的需要應運而生的。因為這門學科必須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代碼系統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跨文化溝通的意義: 1、發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義。共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味他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同文化歸屬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溝通,往往是由於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溝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他人的價值觀,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對於我們所擁有的特定世界觀和價值觀標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寬容的態度,是導致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發展共感,首先要承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唯此才能為發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切入點。其次,要有一種「換位」意識,排除對異質文化的各種成見的干擾,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現象。正確地認識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義的偏見,消除自我與環境相分離的狀態。第三,必須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場看待問題,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設想問題。要擺脫文化中心主義的偏見,不可歧視或貶損其他文化。只有客觀、公正、全而地認識和理解異質文化,才能消除跨文化溝通過程中的種種文化因素障礙。 2、發展雙向溝通,溝通是一個循環的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信息發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溝通實際上就是信息的編碼、解碼和診釋的過程。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念、信仰和風俗習慣帶到溝通過程中,他們在診釋從另一種文化中傳來的信息時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決定的解碼方式加以理解,從而導致對對方信息理解的不準確,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因此雙向溝通有助於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診釋。雙向溝通的特點是:溝通的雙方均參與編碼與解碼的過程,雙向溝通結果所得到的反饋可以幫助進一步闡述雙方的意圖。通過雙向溝通和反饋,進一步跨文化溝通的積極性,拓寬溝通渠道,及時總結溝通中好的經驗並加以推廣,並對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偏。在第一輪溝通中出現的含糊不清的意圖可以在第二輪溝通中得到解決。盡管雙向溝通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干擾,但是與單向溝通相比卻是一種較有效的溝通方法。 3、進行跨文化培訓,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培訓也是發展有效跨文化溝通的一項基本手段。當前我國跨國經營企業中,絕大多數都偏重對員工的純技術培訓,卻忽視了對員工尤其是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跨文化培訓恰恰是解決文化差異、發展有效跨文化溝通的一項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訓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對雙方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適應性的培訓、語言培訓、沖突處理能力的培訓、地區環境模擬等等,其目的是減輕可能的文化沖突,促進東道國員工對企業經營理念及習慣做法的理解;維持組織內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保持企業內信息流的暢通及決策過程的效率,加強團隊協作精神與企業凝聚力。這種培訓一般可以由企業內部的培訓部門進行,也可以利用外部培訓機構如大學、科研機構、,最終目的是為了在各種溝通中樹立和維護企業形象,使被培訓人正確理解企業組織的精神內涵。 4、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要識別那些我們大家都具有的態度、意見和傾向性的簡單行為,這些態度不僅幫助決定我們說什麼、怎麼說,也有助於決定我們聽取別人說什麼。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先入為主,是引起跨文化溝通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也是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根源。了解自己還包括發現我們對世界其他部分進行描繪所得出的種種印象,即我們如何進行溝通。要想改進溝通效果,了解人們對我們的反應,就必須獲得其他人怎樣感知我們的某些觀念。如果對怎樣表現自己,對文化的溝通風格都有相當明確的了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反應,在從一種溝通情境轉入另一種情境時就能在溝通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調整。
Ⅳ 跨文化溝通有哪些表現形式或者可以分為幾大類
跨文化溝通是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溝通。密切的跨文化溝通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國、跨文化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的跨國往來與日俱增,大量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勞動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流的變得日益重要。與此同時,「跨文化溝通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們對跨文化溝通的各個層面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對文化差異的研究。文化差異沒有改變溝通的普遍性質,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卻增加了溝通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從人類學家卡爾維羅·奧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一詞大眾化開始,文化差異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種關注是從兩個不同的層面展開的:一方面是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體系間的文化比較,比如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日文化差異、日美文化差異等等;另一方面,為了有效的進行上述文化比較和分析,學者們從千差萬別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維度。比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維度,萊恩和迪斯特芬諾的六文化維度,以及斯特羅姆.佩納斯的五文化維度。
在這個模型中,不同圖形表示不同文化;與文化圖形相似的較小圖形表示受到該文化影響的個人,兩者差異說明:個體的形成還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箭頭表示文化之間的信息傳遞。信息圖案與個人圖案的一致性表示,當信息離開它被編碼的文化時,它包含著編碼者所要表達的意圖。但是當信息到達它將被解碼的文化時,解碼文化的影響也變成信息含義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內含意義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碼的結果與編碼時的內含意義就越接近。
文化差異對溝通的影響的進一步具體化,是藉助於D.Hymes(1974)提出的溝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來進行的。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溝通參與結構(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溝通參與結構總體歸納為八大項,由「SPEAKING 」一詞的八個字母來分別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場合。P:「Participant」,即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社會地位、出身背景特徵和因素,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對溝通的影響。E: 「Ends」,即參與者個人的交際目的,包括按慣例(即社會文化約定)所期待的結果(outcome)和各參與者的個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際行為順序,包括信息的內容(話題)與內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調,包括說話的語氣、表情、姿態等。認真的、嬉戲的、誇張的或嘲諷的,不動聲色的或帶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傳遞使用的是哪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如方言、語域等),是口說還是書寫。N:「Norms」,主要指人們交際時言語行為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規約。具體地說,就是交際參與者「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說的時候說什麼,對誰說,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說」等等。G:「Genres」,即體裁,指交際活動中話語的類型,如詩歌、寓言、神話、祈禱、笑話、謎語、詛咒、演講、書信、評論、公告等等。
再次是對跨文化溝通技巧的研究。參與結構是文化對交際的不成文的規定,交際雙方不一定都了解對方文化的參與結構,即使對自己文化中參與結構的具體狀況也可能並不清楚。這就需要交際雙方對交際中的不確定性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異常」情況持更為寬容、開放、靈活的態度,同時要善於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來應付和解決問題。這些技巧包括:預設差異,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忍受模糊,處事靈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險精神等等
以上的研究對我們進行跨文化溝通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但是,在實際中我們仍然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跨文化溝通參與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異,並且在溝通中也從各個方面尊重了這些差異,但是對差異的尊重不但沒有使溝通順利進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授到外教家裡做客,進門以後,外教問教授是否要喝點什麼,教授並不渴,回答說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點什麼,教授又一次地謝絕了。外教說:「我知道你們中國人的習慣,你們說『不』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夠再一次提出來。沒關系,喝吧!」教授回答說:「我也知道你們美國人的習慣,當你們說『不』的時候,就代表直接拒絕了。我是按照你們的方式回答的。」
顯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溝通的障礙並不在於對文化差異的忽視,相反,甚至可以說正是雙方對彼此文化差異的重視反而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可見,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還要求我們了解文化差異在溝通中的作用機制。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溝通的影響機制
進行跨文化溝通時,根據我們對對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現三種情況: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過於簡化或不準確;比較全面的理解。在這三種情況下,文化差異可能影響溝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別表現為文化遷移、文化定勢和逆文化遷移。
1、文化遷移
文化遷移,指跨文化溝通中,人們下意識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標准和價值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並以此為標准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下面的例子就比較典型的體現了文化遷移:一位美國人在秘魯子公司擔任生產經理,他堅信美國式的民主管理方法能夠提高秘魯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他從公司總部請來專家對子公司各車間的負責人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徵求工人的意見,並從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採用。可是這種民主管理方法推行不久,秘魯工人就紛紛要求辭職。原因是,在秘魯以及整個拉美文化中,人們敬重權威,下屬不僅服從上司;而且還把上司看作是自己的主人,並希望上司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工人們認為,徵求工人的意見是上司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反過來問他們。既然上司無能,公司就沒有希望,不如提前離職,以便及時找到新的工作。但是生產經理對此不甚了解(或出於文化中心主義),以美國人崇尚個體主義,參與意識較強的觀念去揣度秘魯的員工,導致雙方溝通的失敗。
人們(有意或無意地)用自身的價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心理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個人從孩提時起,就開始學習本文化群體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直到內在化和習慣化。從一種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種文化能選擇「更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此,對各民族來講,常會把自己的文化置於被尊重的地位,用自己的標准去解釋和判斷其他文化的一切。極端之時還會表現出「己優他劣」的傾向,僵硬地接受文化上的同類,排斥文化上的異己。
發生文化遷移的主要原因在於對文化差異的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遷移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文化遷移也可能是有意識的,這主要是由於文化中心主義。了解不同文化、價值觀念取向的差異是消除文化遷移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信仰、價值觀及它們的內涵,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感情的交流。
實際上,盡管文化上存在先進和落後之分,但是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這種價值是與其特殊環境相匹配的,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與人們生活的具體歷史條件相聯系的。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必須培養移情的能力:即在傳遞信息前,先把自己置身於接受者的立場上;接受信息時,先體認發送者的價值觀、態度和經歷、參照點、成長和背景。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處境和遭遇,從而產生感情上共鳴的能力。
除了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外,預設差異也是避免文化遷移的重要方法。即,在沒有證實彼此的相似性前,先假設存在差異,提高文化敏感性,注意隨時根據文化因素調整自己的觀察角度。預設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保持思想的開放性和動態性。一定的先有觀念,固然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但是預設差異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將這些現有觀念當作一種假設,而不是真理,必須仔細評價接受者提供的反饋,並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對它們加以修正。
2、文化定勢
定勢也稱作定型(stereotype),最早是由W. Lippman在《大眾輿論》(1922)中首先採用的術語,指的是人們對另一群體成員所持有的簡單化看法。文化定勢可能是由於過度泛化而導致,即斷言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具有整個群體的文化特徵。也可能是由於忽視文化具有動態性和變遷性而引起。
例如,以前許多學者認為漢英語言在稱贊應對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認為中國人崇尚謙虛,喜歡否定別人對自己的稱贊來顯示自己謙遜的一面。許多人在提到漢語中的稱贊應對時,總是習慣性的將「哪裡,哪裡」,「過獎了」作為典型的應對方式。這種認識可能會在兩種引起誤解。首先並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採取這種應對,因此碰到「不謙虛」的應對可能就會不理解。其次,盡管以前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比較傾向於拒絕別人的稱贊,但是最近的研究結果卻表明中國人在這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會在接受的同時還是會盡量避免顯示出自我稱贊。
由於人信息處理能力的有限,為了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相互了解,就必須概括文化差異,建立某種文化定型,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勢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這些定型對於差異的「過分概括」或「標簽化」又可能人為地製造屏障,妨礙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這並不是說文化定勢總是錯誤的,文化定勢中通常蘊涵著許多准確的文化觀察。但是文化定勢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響我們對文化現象的理解。「人們看到他們所希望看到的」。人們不但更容易被符合我們期望的東西所吸引,並且往往會對事物做出符合我們期望的解釋。
文化定勢可能將我們的認識局限於一個或兩個凸現的維度,妨礙我們對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觀察,使我們對客觀存在的差異渾然不覺,從而導致跨文化溝通的失敗。研究顯示,各個領域的專家與該領域的初學者不同,並不在於專家忽略了腳本和原型的作用,而在於他們通過與該領域的人和事長期接觸,從而形成了更為復雜具體和准確的腳本和原型。即問題不在於是不是從一開始就能避免定勢,關鍵是如何不囿於定勢,意識到自己現有的認識可能存在的非完備性或可錯性。在交往實踐不斷獲得更為全面准確的觀察。
3、逆文化遷移
文化差異是導致跨文化溝通出現障礙的主要因素。因此,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異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但是了解了對方的文化特徵,也不一定就會避免障礙的產生。下面是一般的溝通過程圖。
顯然,完美的溝通是實現思想1和思想2的完全一致,但是思想本身是不能傳遞的,它必須中介於符號。這樣,只有溝通雙方對同一符號做同樣理解,既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時,思想1=思想2的情況才可能出現。
文化差異從溝通的角度來講,也就是對符號編碼或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靜態地來看,在一次具體的溝通過程中:如果雙方對對方的文化都一無所知,顯然會出現以己度人的情況,「誤把他鄉做故鄉」,發生文化遷移,即在未證實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一致時,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雙方都對對方的文化很了解,並在假定對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去適應對方,即發送者A將自己的編碼規則調整為B的,同時接受者B也將自己的解碼規則調整為A的,編碼和解碼規則不一致問題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只有當其中的一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另一方主動適應同時採用A或B的,或者雙方共同商定採用新的規則C時,溝通才可能順利進行。
前文中國教授與外教的對話就屬於第二種情況,很明顯,障礙的起因不在於溝通雙方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忽視,而在於溝通雙方同時放棄了自己的立場,而採取了對方的立場,使編碼與解碼方式出現了新的不一致。這與文化遷移很相似,但是卻以反向的形式出現,因此稱之為逆文化遷移。
在實際溝通中,上面幾種問題常常會同時出現。比如,在具體實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員通常會接受相應的異文化培訓。經過這種文化培訓,他們對異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頭腦中建立起一種在培訓基礎上形成的他們所認為的該文化,即期待文化。由於這種了解通常是比較簡括的,因而在溝通中就可能出現文化定勢;同樣這種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異意識的空白處,管理人員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響,產生文化遷移;隨著管理人員與員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於真誠溝通的願望,他們很可能會互相體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參與結構達成一致,那麼就可能出現逆文化遷移的狀況。
應該提到的是,單獨了解文化差異的作用機制,並不會對跨文化溝通產生幫助。只有在了解文化差異三種作用機制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實際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文化差異的了解;一方面,在溝通過程中保持問題意識,綜合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不斷地化解差異,才會不斷推動跨文化溝通的順利進行。
Ⅵ 如何看待跨文化交流這件事
「跨文化交際 」的英語名稱是「-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這個領域的研究無疑是為了適應這樣一個日益發達的跨文化國際交往和人際交往的需要應運而生的。因為這門學科必須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跨文化溝通的意義:
1、發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義。
共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味他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同文化歸屬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溝通,往往是由於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溝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他人的價值觀,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對於我們所擁有的特定世界觀和價值觀標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寬容的態度,是導致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發展共感,首先要承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唯此才能為發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切入點。其次,要有一種「換位」意識,排除對異質文化的各種成見的干擾,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現象。正確地認識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義的偏見,消除自我與環境相分離的狀態。第三,必須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場看待問題,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設想問題。要擺脫文化中心主義的偏見,不可歧視或貶損其他文化。只有客觀、公正、全而地認識和理解異質文化,才能消除跨文化溝通過程中的種種文化因素障礙。
2、發展雙向溝通,溝通是一個循環的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信息發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
溝通實際上就是信息的編碼、解碼和診釋的過程。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念、信仰和風俗習慣帶到溝通過程中,他們在診釋從另一種文化中傳來的信息時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決定的解碼方式加以理解,從而導致對對方信息理解的不準確,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因此雙向溝通有助於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診釋。雙向溝通的特點是:溝通的雙方均參與編碼與解碼的過程,雙向溝通結果所得到的反饋可以幫助進一步闡述雙方的意圖。通過雙向溝通和反饋,進一步刺激跨文化溝通的積極性,拓寬溝通渠道,及時總結溝通中好的經驗並加以推廣,並對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偏。在第一輪溝通中出現的含糊不清的意圖可以在第二輪溝通中得到解決。盡管雙向溝通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干擾,但是與單向溝通相比卻是一種較有效的溝通方法。
3、進行跨文化培訓,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
培訓也是發展有效跨文化溝通的一項基本手段。當前我國跨國經營企業中,絕大多數都偏重對員工的純技術培訓,卻忽視了對員工尤其是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跨文化培訓恰恰是解決文化差異、發展有效跨文化溝通的一項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訓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對雙方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適應性的培訓、語言培訓、沖突處理能力的培訓、地區環境模擬等等,其目的是減輕可能的文化沖突,促進東道國員工對企業經營理念及習慣做法的理解;維持組織內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保持企業內信息流的暢通及決策過程的效率,加強團隊協作精神與企業凝聚力。這種培訓一般可以由企業內部的培訓部門進行,也可以利用外部培訓機構如大學、科研機構、咨詢公司,最終目的是為了在各種溝通中樹立和維護企業形象,使被培訓人正確理解企業組織的精神內涵。
4、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就是要識別那些我們大家都具有的態度、意見和傾向性的簡單行為,這些態度不僅幫助決定我們說什麼、怎麼說,也有助於決定我們聽取別人說什麼。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先入為主,是引起跨文化溝通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也是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根源。了解自己還包括發現我們對世界其他部分進行描繪所得出的種種印象,即我們如何進行溝通。要想改進溝通效果,了解人們對我們的反應,就必須獲得其他人怎樣感知我們的某些觀念。如果對怎樣表現自己,對文化的溝通風格都有相當明確的了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反應,在從一種溝通情境轉入另一種情境時就能在溝通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調整。
Ⅶ 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怎麼寫
跨文化溝通是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溝通。密切的跨文化溝通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國、跨文化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的跨國往來與日俱增,大量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勞動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流的變得日益重要。與此同時,「跨文化溝通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們對跨文化溝通的各個層面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對文化差異的研究。文化差異沒有改變溝通的普遍性質,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卻增加了溝通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從人類學家卡爾維羅·奧伯格 (Kalvero Oberg)使「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一詞大眾化開始,文化差異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種關注是從兩個不同的層面展開的:一方面是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體系間的文化比較,比如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日文化差異、日美文化差異等等;另一方面,為了有效的進行上述文化比較和分析,學者們從千差萬別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維度。比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維度,萊恩和迪斯特芬諾的六文化維度,以及斯特羅姆.佩納斯的五文化維度。
在這個模型中,不同圖形表示不同文化;與文化圖形相似的較小圖形表示受到該文化影響的個人,兩者差異說明:個體的形成還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箭頭表示文化之間的信息傳遞。信息圖案與個人圖案的一致性表示,當信息離開它被編碼的文化時,它包含著編碼者所要表達的意圖。但是當信息到達它將被解碼的文化時,解碼文化的影響也變成信息含義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內含意義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碼的結果與編碼時的內含意義就越接近。
文化差異對溝通的影響的進一步具體化,是藉助於D.Hymes(1974)提出的溝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來進行的。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溝通參與結構(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溝通參與結構總體歸納為八大項,由「SPEAKING 」一詞的八個字母來分別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場合。P:「Participant」,即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社會地位、出身背景特徵和因素,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對溝通的影響。E: 「Ends」,即參與者個人的交際目的,包括按慣例(即社會文化約定)所期待的結果(outcome)和各參與者的個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際行為順序,包括信息的內容(話題)與內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調,包括說話的語氣、表情、姿態等。認真的、嬉戲的、誇張的或嘲諷的,不動聲色的或帶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傳遞使用的是哪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如方言、語域等),是口說還是書寫。N:「Norms」,主要指人們交際時言語行為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規約。具體地說,就是交際參與者「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說的時候說什麼,對誰說,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說」等等。G:「Genres」,即體裁,指交際活動中話語的類型,如詩歌、寓言、神話、祈禱、笑話、謎語、詛咒、演講、書信、評論、公告等等。
再次是對跨文化溝通技巧的研究。參與結構是文化對交際的不成文的規定,交際雙方不一定都了解對方文化的參與結構,即使對自己文化中參與結構的具體狀況也可能並不清楚。這就需要交際雙方對交際中的不確定性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異常」情況持更為寬容、開放、靈活的態度,同時要善於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來應付和解決問題。這些技巧包括:預設差異,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忍受模糊,處事靈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險精神等等
以上的研究對我們進行跨文化溝通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但是,在實際中我們仍然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跨文化溝通參與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異,並且在溝通中也從各個方面尊重了這些差異,但是對差異的尊重不但沒有使溝通順利進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授到外教家裡做客,進門以後,外教問教授是否要喝點什麼,教授並不渴,回答說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點什麼,教授又一次地謝絕了。外教說:「我知道你們中國人的習慣,你們說『不』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夠再一次提出來。沒關系,喝吧!」教授回答說:「我也知道你們美國人的習慣,當你們說『不』的時候,就代表直接拒絕了。我是按照你們的方式回答的。」
顯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溝通的障礙並不在於對文化差異的忽視,相反,甚至可以說正是雙方對彼此文化差異的重視反而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可見,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還要求我們了解文化差異在溝通中的作用機制。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溝通的影響機制
進行跨文化溝通時,根據我們對對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現三種情況: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過於簡化或不準確;比較全面的理解。在這三種情況下,文化差異可能影響溝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別表現為文化遷移、文化定勢和逆文化遷移。
1、文化遷移
文化遷移,指跨文化溝通中,人們下意識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標准和價值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並以此為標准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下面的例子就比較典型的體現了文化遷移:一位美國人在秘魯子公司擔任生產經理,他堅信美國式的民主管理方法能夠提高秘魯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他從公司總部請來專家對子公司各車間的負責人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徵求工人的意見,並從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採用。可是這種民主管理方法推行不久,秘魯工人就紛紛要求辭職。原因是,在秘魯以及整個拉美文化中,人們敬重權威,下屬不僅服從上司;而且還把上司看作是自己的主人,並希望上司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工人們認為,徵求工人的意見是上司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反過來問他們。既然上司無能,公司就沒有希望,不如提前離職,以便及時找到新的工作。但是生產經理對此不甚了解(或出於文化中心主義),以美國人崇尚個體主義,參與意識較強的觀念去揣度秘魯的員工,導致雙方溝通的失敗。
人們(有意或無意地)用自身的價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心理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個人從孩提時起,就開始學習本文化群體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直到內在化和習慣化。從一種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種文化能選擇「更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此,對各民族來講,常會把自己的文化置於被尊重的地位,用自己的標准去解釋和判斷其他文化的一切。極端之時還會表現出「己優他劣」的傾向,僵硬地接受文化上的同類,排斥文化上的異己。
發生文化遷移的主要原因在於對文化差異的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遷移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文化遷移也可能是有意識的,這主要是由於文化中心主義。了解不同文化、價值觀念取向的差異是消除文化遷移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信仰、價值觀及它們的內涵,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感情的交流。
實際上,盡管文化上存在先進和落後之分,但是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這種價值是與其特殊環境相匹配的,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與人們生活的具體歷史條件相聯系的。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必須培養移情的能力:即在傳遞信息前,先把自己置身於接受者的立場上;接受信息時,先體認發送者的價值觀、態度和經歷、參照點、成長和背景。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處境和遭遇,從而產生感情上共鳴的能力。
除了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外,預設差異也是避免文化遷移的重要方法。即,在沒有證實彼此的相似性前,先假設存在差異,提高文化敏感性,注意隨時根據文化因素調整自己的觀察角度。預設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保持思想的開放性和動態性。一定的先有觀念,固然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但是預設差異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將這些現有觀念當作一種假設,而不是真理,必須仔細評價接受者提供的反饋,並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對它們加以修正。
2、文化定勢
定勢也稱作定型(stereotype),最早是由W. Lippman在《大眾輿論》(1922)中首先採用的術語,指的是人們對另一群體成員所持有的簡單化看法。文化定勢可能是由於過度泛化而導致,即斷言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具有整個群體的文化特徵。也可能是由於忽視文化具有動態性和變遷性而引起。
例如,以前許多學者認為漢英語言在稱贊應對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認為中國人崇尚謙虛,喜歡否定別人對自己的稱贊來顯示自己謙遜的一面。許多人在提到漢語中的稱贊應對時,總是習慣性的將「哪裡,哪裡」,「過獎了」作為典型的應對方式。這種認識可能會在兩種引起誤解。首先並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採取這種應對,因此碰到「不謙虛」的應對可能就會不理解。其次,盡管以前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比較傾向於拒絕別人的稱贊,但是最近的研究結果卻表明中國人在這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會在接受的同時還是會盡量避免顯示出自我稱贊。
由於人信息處理能力的有限,為了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相互了解,就必須概括文化差異,建立某種文化定型,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勢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這些定型對於差異的「過分概括」或「標簽化」又可能人為地製造屏障,妨礙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這並不是說文化定勢總是錯誤的,文化定勢中通常蘊涵著許多准確的文化觀察。但是文化定勢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響我們對文化現象的理解。「人們看到他們所希望看到的」。人們不但更容易被符合我們期望的東西所吸引,並且往往會對事物做出符合我們期望的解釋。
文化定勢可能將我們的認識局限於一個或兩個凸現的維度,妨礙我們對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觀察,使我們對客觀存在的差異渾然不覺,從而導致跨文化溝通的失敗。研究顯示,各個領域的專家與該領域的初學者不同,並不在於專家忽略了腳本和原型的作用,而在於他們通過與該領域的人和事長期接觸,從而形成了更為復雜具體和准確的腳本和原型。即問題不在於是不是從一開始就能避免定勢,關鍵是如何不囿於定勢,意識到自己現有的認識可能存在的非完備性或可錯性。在交往實踐不斷獲得更為全面准確的觀察。
3、逆文化遷移
文化差異是導致跨文化溝通出現障礙的主要因素。因此,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異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但是了解了對方的文化特徵,也不一定就會避免障礙的產生。下面是一般的溝通過程圖。
顯然,完美的溝通是實現思想1和思想2的完全一致,但是思想本身是不能傳遞的,它必須中介於符號。這樣,只有溝通雙方對同一符號做同樣理解,既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時,思想1=思想2的情況才可能出現。
文化差異從溝通的角度來講,也就是對符號編碼或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靜態地來看,在一次具體的溝通過程中:如果雙方對對方的文化都一無所知,顯然會出現以己度人的情況,「誤把他鄉做故鄉」,發生文化遷移,即在未證實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一致時,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雙方都對對方的文化很了解,並在假定對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去適應對方,即發送者A將自己的編碼規則調整為B的,同時接受者B也將自己的解碼規則調整為A的,編碼和解碼規則不一致問題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只有當其中的一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另一方主動適應同時採用A或B的,或者雙方共同商定採用新的規則C時,溝通才可能順利進行。
前文中國教授與外教的對話就屬於第二種情況,很明顯,障礙的起因不在於溝通雙方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忽視,而在於溝通雙方同時放棄了自己的立場,而採取了對方的立場,使編碼與解碼方式出現了新的不一致。這與文化遷移很相似,但是卻以反向的形式出現,因此稱之為逆文化遷移。
在實際溝通中,上面幾種問題常常會同時出現。比如,在具體實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員通常會接受相應的異文化培訓。經過這種文化培訓,他們對異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頭腦中建立起一種在培訓基礎上形成的他們所認為的該文化,即期待文化。由於這種了解通常是比較簡括的,因而在溝通中就可能出現文化定勢;同樣這種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異意識的空白處,管理人員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響,產生文化遷移;隨著管理人員與員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於真誠溝通的願望,他們很可能會互相體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參與結構達成一致,那麼就可能出現逆文化遷移的狀況。
應該提到的是,單獨了解文化差異的作用機制,並不會對跨文化溝通產生幫助。只有在了解文化差異三種作用機制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實際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文化差異的了解;一方面,在溝通過程中保持問題意識,綜合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不斷地化解差異,才會不斷推動跨文化溝通的順利進行。
Ⅷ 華為如何開展跨文化培訓的,跨文化培訓有何意義
讓員工有文化差異意識
提高員工跨文化溝通能力
訓練員工的文化敏感度
推動多元化背景下的員工和管理者能有效合作、協同管理
Ⅸ 跨文化商務溝通的技巧
http://qkzz.net/magazine/1006-3102/2007/18/746443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