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挺培訓班
⑴ 饒毅是不是院士饒毅院士侯振挺為什麼不是院士
ge from the things, fal boce does n
⑵ 拉姆齊二染色定理的相關研究
2010年8月,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酷愛數理邏輯的劉路在自學反推數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拉姆齊二染色定理,並在閱讀大量文獻時發現,海內外不少學者都在進行反推數學中的拉姆齊二染色定理的證明論強度的研究。這是由英國數理邏輯學家西塔潘於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個猜想,10多年來許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沒有解決。同年10月的一天,劉路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個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證明這一結論,連夜將這一證明寫出來,投給了數理邏輯國際權威雜志《符號邏輯雜志》。
2011年5月,由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邏輯學術會議在浙江師范大學舉行,還是大三學生的劉路應邀參加了這次會議,報告了他對目前反推數學中的拉姆齊二染色定理的證明論強度的研究。劉路的報告給這一懸而未決的公開問題一個否定式的回答,徹底解決了西塔潘的猜想。
《符號邏輯雜志》的主編、邏輯學專家、芝加哥大學數學系鄧尼斯·漢斯傑弗德看到論文後給他寫信:「我是過去眾多研究該問題而無果者之一,看到這一問題的最終解決感到非常高興,特別如你給出的如此漂亮的證明,請接受我對你令人贊嘆的驚奇的成果的祝賀!」同時,鄧尼斯·漢斯傑弗德教授高興地將劉路的研究介紹給了其他幾位同仁和專家,他們一起審讀、反復商討。
論文審稿人、芝加哥大學博士達米爾·扎法洛夫也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結果,過去20多年許多著名科研工作者在這方面進行努力。該問題的研究促進了反推數學和計算性理論方面的研究。」
2011年9月16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數理邏輯學術會議上,雲集了來自歐美的許多數理邏輯專家、學者。大會邀請了12位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劉路作為亞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在會上作了40分鍾報告。他在數理邏輯方面的研究成果,讓與會專家、學者對這位來自中國的「80後」投上贊許的目光。劉路表示,他投給《美國數學會匯刊》的論文獲得威士康星大學、伯克利大學等幾位教授很高的評價,有望公開發表。 劉嘉憶本名劉路,今年只有23歲,是中南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大三的學生,酷愛數學。劉路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數學界的廣泛關注,三名中科院院士為他寫推薦信,希望教育部破格批准他直接讀博或碩博連讀。據劉路的導師侯振挺教授介紹,劉路本人對周遭的一切變化顯得很淡定,他已經關掉了手機,繼續在數學的世界中潛心學習。
⑶ 侯振挺的研究領域
馬氏過程、馬爾可夫骨架過程、運籌學、隨機過程、馬爾可夫決策過程、數理金融。 [1] 侯振挺,郭青峰,怎樣使時間和運費最省—物資調運中的圖上作業法,科學大眾,(12)(1960),482-483;
[2] 侯振挺,排隊論中的巴爾姆斷言的證明,數學學報,(2)(1960),166-169;
[3] 侯振挺, 的展開式及其在逆序問題上的應用,唐山鐵道學院學報,(2)(1963),1-12;
[5] 侯振挺,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中的概率—分析法,科學通報,(3)(1973),115-118;
[6] 侯振挺,Q過程的唯一性准則,科學通報,19(1)(1974),19-20;
[7] 侯振挺,Q過程的唯一性准則,中國科學,(2)(1974),115-130;
[9] 侯振挺,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的樣本函數的構造,中國科學,(3)(1975),259-266;
[10] 侯振挺,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構造論,科學通報,(3)(1975),130;
[11] 侯振挺,郭青峰,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構造論中的定性理論,數學學報,19(4)(1976),239-262;
[12] 侯振挺,汪培庄,可逆的時齊Markov鏈—時間離散情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1979),23-46;
[13] 侯振挺,汪培庄,概率流的分解定理,數學年刊,1(1)(1980),139-147;
[16] 侯振挺,郭青峰,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構造論的定性理論(II)(A輯),數學年刊,4 (3)(1983),345-348;
[17] 侯振挺,生滅過程由0+-系統的唯一決定性,經濟數學,(1)(1984),15-27;
[18] 侯振挺,On A Conjecture of Kendall,D.G. Stochastic Proces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21(1)(1985),67-68;
[19] 侯振挺,費志凌,關於Q-矩陣問題的一個Williams定理的分析證明(待續),數理統計與應用概率,5(2)(1990),230-242;
[20] 侯振挺,費志凌,關於Q-矩陣問題的一個Williams定理的分析證明(續完),數理統計與應用概率,5(3)(1990),318-335;
[23]劉再明,侯振挺,含瞬時態生滅Q矩陣問題,科學通報,38(7)(1993),577-579;
[24] 劉再明,侯振挺,生滅Q-矩陣,數學學報,37(5)(1994),709-717;
[25] 侯振挺,鄒捷中,袁成桂,QNQL過程在排隊論中的應用(I):輸入過程(獨立同分布情形),經濟數學,13(1)(1996),1-8;
[26] 侯振挺,劉再明,周弋,QNQL過程在排隊論中的應用(II):輸入過程(成批到達情況),經濟數學,13(2)(1996),1-3;
[46]李俊平,侯振挺,SG(N,3)上的調和分析,數學物理學報(A輯),20(4)(2000),528-539;
[47] 張漢君,林祥,侯振挺,標准轉移函數的多項式一致收斂性,數學年刊(A輯),21 (3)(2000),351-356;
[48]劉萬榮,劉再明,侯振挺,Markov骨架過程的構造,經濟數學,17(2)(2000),38-41;
[49] 侯振挺,劉再明,數學生態學隨機模型,生物數學學報,15(3)(2000),301-307;
[50] 劉萬榮,劉再明,侯振挺,Markov骨架過程的隨機時變換,系統科學與數學,20(3)(2000),361-366;
[51] 劉萬榮,劉再明,侯振挺,Markov 骨架過程的性質,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4(3)(2001),1-7;
[57]馮廣波,劉再明,侯振挺,蔡海濤,服從跳---擴散過程的幾種資產的最大值的期權定價,經濟數學,18(4)(2001),36-38;
[58]俞政、劉再明、侯振挺,一個具有相互獨立、不同分布服務時間序列的排隊模型,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24(4)(2002),80-85。
[59] 唐有榮,劉再明,侯振挺,半馬氏生滅過程,數學學報,45(3)(2002),593-604;
[60] 張漢君,林 祥,侯振挺, -過程的不變分布(II),數學年刊(A輯),23 (3)(2002),361-370;
[61] 劉再明、張飛漣、侯振挺,索賠為一般到達的保險風險模型,應用數學,15(1)(2002),35-39; [1] 侯振挺,郭青峰,《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科學出版社,1978,北京;
[2]錢敏,侯振挺,《可逆馬爾可夫過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長沙;
[3] 侯振挺,《Q過程的唯一性准則》,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長沙;
[4] 侯振挺,郭青峰,Homogeneous Denumerable Markov Processes,Springer-Verlag出版公司,科學出版社,1988,德國;
[5] 侯振挺,鄒捷中,張漢君,劉再明,肖果能,陳安岳,費志凌,《馬爾可夫過程的Q矩陣問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長沙;
[6] 侯振挺,郭先平,《馬爾可夫決策過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長沙;
[7] 侯振挺,劉再明,張漢君,李俊平,鄒捷中,袁成桂,《生滅過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長沙;
[8]劉國欣,侯振挺,鄒捷中,《逐段決定馬爾可夫骨架過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長沙;
[9] 侯振挺,劉萬榮,劉再明,劉國欣,鄒捷中,李俊平,袁成桂,《馬爾可夫骨架過程——混雜系統模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長沙;
⑷ 侯振挺的人物介紹
侯振挺(Hou Zhenting)1936年3月生於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鎮紙房村,數學家。1960年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數力系應用數學專業大學畢業。畢業後分配至長沙鐵道學院任教,1978年晉升為教授,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84年至2000年擔任長沙鐵道學院副院長、科研所所長,期間曾擔任湖南國際經濟學院院長(後並入湖南財經學院);1986-1996年擔任湖南省科協主席;1988年至今擔任湖南省數學會理事長。是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現任湖南省科協名譽主席,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鐵道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南大學數學學院名譽院長,中南大學數學學院概率統計研究所所長。侯振挺早年研究排隊論; 60年代至今一直研究馬爾可夫過程,在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許多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工作,對於Q矩陣問題研究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特別是發表於1974年《中國科學》第二期的論文《Q過程唯一性准則》,成功地解決了概率界數十年懸而未決的Q過程的唯一性問題,此成果被國際同行稱為「侯氏定理」,侯振挺因此獲得1978年度國際戴維遜獎。零四年左右又研究馬爾可夫決策過程,同時提出了一類新的隨機過程的概念 —— 馬氏骨架過程並加以研究,取得了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零五年左右又將馬爾可夫骨架過程理論應用於排隊論的研究,解決了排隊論中幾十年來懸而未決的 GI/G/N排隊系統和更為復雜尚無人涉及的排隊網路的隊長瞬時分布問題等著名難題。至今共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10本,其成果被國內外學者多次引用。在培養高級人才方面,侯振挺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 1978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2年開始招收博士生,至今已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碩士、博士生,共畢業碩士40名、博士24名。
⑸ 我國數學家在數學方面的重大貢獻(至少10位)
1.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1931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4軍獲碩士學位.1934年去漢堡大學從Blaschke學習.1937年回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學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仍繼續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數學研究所所長,其後任名譽所長。陳省身的主要工作領域是微分幾何學及其相關分支.還在積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極小子流形,網幾何學,全曲率與各種浸入理論,外微分形式與偏微分方程等諸多領域有開拓性的貢獻.陳省身本有極多榮譽,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1)及國家科學獎章(1975),倫敦皇家學會國外會員(1985),法國科學院國外院士』(1989),中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等。榮獲1983/1984年度Wolf獎,及1983年度美國科學會Steele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2.享有國際盛譽的大數學家,新中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華羅庚
華羅庚是一位人生經歷傳奇的數學家,早年輟學,1930年因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學習和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開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委員和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委員等職。還擔任過多屆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此外,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華羅庚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作出卓越貢獻。由於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運算元與方法。他共發表專著與學術論文近三百篇。華羅庚還根據中國實情與國際潮流,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研製。他身體力行,親自去二十七個省市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長達二十年之久,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3.僅次於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
1943年於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畢業。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作第二套洛克講座講演,又任邏輯及數理哲學高級教職。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7年後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主持邏輯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國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兼任中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50年代 初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後又被選為不列顛科學院外國院士,美籍華裔數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
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
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 年起先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 林家翹教授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Timoshenko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和數值分析獎,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他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195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2),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從40年代開始,林家翹教授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從60年代開始,他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並為國際所公認。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士。
5.我國泛函分析領域研究先驅者,曾遠榮
1919年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部,一直讀到1927年7月。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學習並研究數學,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於清華大學(1938年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2月,受國立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孫光遠教授寫信聘請到南京大學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學建立國內最早的計算數學專業。長期從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國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在廣義逆等研究領域成就卓著。
6.我國最早提倡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學者,趙訪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學校是公費留美預備學校,競爭激烈,在江蘇只招3名學生,他在眾多考生中名列榜首。畢業後即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系學習。他1930年在電機系畢業,被哈佛大學數學系錄取為研究生,且於1931年獲碩士學位。1933年他受聘回國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1935年被聘為教授,從此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參與創辦國內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趙訪熊於1962年和1978年先後兩次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應用數學系主任,並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他擔任過中國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1978年至1989年擔任第一、二屆計算數學學會理事長及第三屆名譽理事長和《計算數學學報》主編等一系列職務。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我國最早提倡和從事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之一。自編我國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積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應用數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
7.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吳大任
1930年與陳省身以最優等成績在南開大學畢業,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勵下,吳大任參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屆公費留學考試,被錄取到英國學習。他本想到劍橋大學攻讀,因抵倫敦時間錯過了該校入學的時機,改入倫敦大學的大學學院,注冊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吳大任到武漢大學任教,之後即隨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樂山。後來長期擔任南開大學領導工作與教學工作,著、譯數學教材及名著多種。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研究領域涉及積分幾何、非歐幾何、微分幾何及其應用(齒輪理論)。1981年他任國家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數學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數學卷》編委兼幾何拓撲學科的副主編以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一和第二屆委員。
8.著名數學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年考入清華學校,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34年,熊慶來教授接受庄圻泰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於該校理科研究所畢業。1938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學。此後除繼續擔任復變函數課程的教學任務外,他還陸續講過保角變換,擬保角變換,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等專業課。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函數論研究,在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亞純函數的奇異方向》,合編《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國出版)
9.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四川大學校長,柯召
1931年,入清華大學算學系。1933年,柯召以優異成績畢業。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費留學生,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在導師L.J.莫德爾(Mordell)的指導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為線性型平方和的問題上,取得優異成績,回國後先後任教於重慶大學,四川大學。1953年,他調回四川大學任教至今。在這40餘年間,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數學人材,在科研上碩果累累。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擔任了四川大學教務長、副校長、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作為學術帶頭人和學校負責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幾個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發展應用數學,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人材。其研究領域涉及數論、組合數學與代數學。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領域獲眾多優秀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學部委員,許寶騄
1929年入清華大學數學系,1933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1936年許寶騄考取赴英留學,派往倫敦大學學院,在統計系學習數理統計,攻讀博士學位。1940年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國後不久就發現已患肺結核。他長期帶病工作,教學科研一直未斷,在矩陣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發表了10餘篇論文。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中國開創了概率論、數理統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內曼-皮爾遜理論、參數估計理論、多元分析、極限理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統計分析學科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數學系主任,段學復
1932年考入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時稱為「算學系」)。 1936年夏,段學復獲得理學士學位,畢業留校任助教。1941年8月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自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近40年。長期從事代數學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論特別是指標塊及其在有限單群和有限復線性群構造研究中的應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導學生用表示論和有限單群分類定理徹底解決了著名的Brauer第39問題、第40問題。在代數李群研究方面與國外學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數學應用於國防科研和國防建設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2.我國拓撲學的奠基人 江澤涵
畢業於南開大學,1927年參加清華大學留美專科生的考試,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學數學的名額,後在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留學,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起,長期擔任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並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曾兼任理學院代理院長。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早年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為該系樹立了優良的教學風尚。致力於拓撲學,特別是不動點理論的研究,是我國拓撲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
⑹ 318.陳省身怎樣讀書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讀書,很有值得琢磨、研究、學習的地方。 他強調獨立主動的學習。他年輕時,寫了一首《紙鳶》的詩,正是這種獨立自主精神的反映:「紙鳶啊紙鳶!我羨你高舉空中;可是你為什麼東吹西盪的不自在?莫非是上受微風的吹動,下受麻線的牽扯,所以不能幹青雲而直上,向平陽而落下,但是可憐的你!為什麼這樣的不自由呢!原來你沒有自動的能力,才落得這樣的苦惱。」 他看書,有個習慣,就是自己主動找書看。他書看得很多。尤其喜歡到圖書館看雜書。他說:「什麼書拿來就看。我喜歡看歷史、文學、掌故,亂七八糟的書都看。時常跑到書庫一呆就幾個鍾頭,這本看看,那本看看,數學書也看看,但並不光看數學書。有些數學書,有些數學雜志,有些數學家,我都知道。」對書有初步了解,以後要用時就可找到。他看書興趣廣泛,並不是根據老師指定看什麼再看什麼,而是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看什麼看什麼。 其次是從根本上下功夫。吳文俊在《陳省身文選》序中說:「陳師並對我們這些年輕人指出,要進入近代數學之門,應該好好學習三本書:pontrjagin的連續群論,C.cherelley的李群論,以及H.weyl的古典群論」。數學家侯振挺也指出,讀好三本書三篇論文,即可帶入科研前沿。這些書應當是這門學科最有代表性的經典性著作。是研究這門學科、這課題的必讀書。必須下苦功夫讀好。李光地在《榕村筆記》中也說:「要成一代經綸手,須讀數篇要緊書。」均是指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讀最根本的代表作。否則,讀得很多,懂得很多,就是不懂得最根本最重要的,那就是錯用了功夫。不論是研究數學,還是從事政治或其他工作,都得從要緊書上下功夫。研究一門學問,陳省身教授一再強調不要怕找該門學科的「領袖人物」,不怕去找這方面最好的人。要選讀他的代表作。 其三,就若干能抓到的材料工作。在抗日戰爭時期,陳省身在西南聯大工作。當時處於戰爭時期,圖書設備條件很差,談不上豐富。但他利用嘉當寄給他的大批復印本,苦讀研究不輟。他說「嘉當一生所寫論文,約六千頁,我至少讀了十之七八,其中有些更十分熟悉。」他鑽研這些復印本後,每年都寫論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王力先生當時也利用《紅樓夢》進行音韻研究。看來,條件設備差時,也能盡可能捉住一些材料進行研究。客觀環境差一點,也能進行適當研究。 總之,陳省身教授做學問,搞研究,一是主動讀雜書,找書讀,打下寬廣的學問基礎;二是讀該門學科最好的人的代表作,下根本功夫將它們研究透徹;三是就客觀條件許可,抓住現有材料研究不輟。
⑺ 湖南科技職業學校 長沙校址拜託各位大神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是2001年8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11月,學院又被教育部批准為湖南省唯一的首批試辦國家示範性軟體職業技術學院的高等院校。2005年12月,學院順利通過了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優秀評估。 學院位於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會——長沙,分為雨花校區和暮雲校區,佔地面積2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8.7萬平方米,教學、生活設施配套完善,校容整潔、環境幽雅,是讀書學習的理想場所 。 學院除擁有包括150名教授、副教授在內的400名專任教師外,還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筠,中科院院士、湖南省科協主席何繼善,世界著名數學家侯振挺教授,國家督學、原國家教委職教司司長楊金土等領導專家為學院客座教授,已形成了高職專科為主,成人專科、本科、普通中專及職業培訓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 學院設有軟體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兩個二級學院和經貿商務系、機電工程與技術系、電子信息工程與技術系、高分子工程與技術系4個系以及公共課部、兩課部、體育藝術部,設有信息、工藝美術、藝術、經貿、機電、化工、電子技術等10大類25個全日制專科專業。現有在校學生萬余名。 學院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裝配了數控、電子技術、藝術設計、革製品、玩具、多功能經貿模擬等100餘個裝備先進的專業實驗室及實訓場所。此外,還建立了100多個校外實訓基地。 在舉辦學歷教育的同時,學院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大力開展在職和崗前培訓、政府扶貧培訓、溫暖工程農民轉移培訓等,服務社會。學院被確定為湖南省涉外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首批試點基地之一。學院採取的「企業訂單、政府統籌、社會資助、學校培訓」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轉移新模式,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005年10月,學院被中華職業教育社評為全國實施溫暖工程先進集體。 學院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特點和規律,積極探索特色辦學之路,提出了「實現兩個根本轉變,實行三個開放,培養兩高人才」的辦學思路,即實現從中等職業教育向高等職業教育轉變,從學科型教育向技術型教育轉變;實行向企業開放,向社會開放,向境外開放;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學院向境內外開放辦學,引進境外優質資源,並推介學生出國、出境深造與就業,歷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達到90%以上。學院的開放式辦學理念及成果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近年來,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眾多家媒體對學院相關情況進行報道100多次。 緊跟時代步伐,把握發展機遇,全院師生精神煥發,團結拼搏,正在為把學院建成省內一流、國內有重大影響的高等職業學院而努力奮斗。
⑻ 新密一高的簡介
新密市第一高級中學是鄭州市首批示範性高中,坐落在新密市老城區,校園樹木蔥蘢,碧草如茵,環境幽雅,景色秀麗,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學校創建於1931年,具有82年悠久歷史,飽含濃厚文化積淀,擁有完備的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建校至今,為國家培育英才3萬餘人,如全國人大代表、侯氏定理發明者、數學家侯振挺、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全國十大防腐蝕專家劉坐鎮等。1984年,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為她題詞:「多學習,多思考」。現有57個教學班,3500多名學生,238名教職工,其中研究生12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中高級教師95人,國家、省市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