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學培訓感受
⑴ 大學學習國學專業以後發展怎麼樣
學生能復夠熟練掌握制國學基本典籍和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人文素養與較高的學術水平,掌握現代知識體系,能在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政府部門從事國學研究與教學,以及文化交流、文博管理、編輯出版等其他相關實際工作。
⑵ 國學讀後感怎麼寫(大學)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麼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說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級刊物上,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他們聽了後不住地誇我,但也不住告誡我:「不能驕傲喲!」我哪裡能聽進去,因為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誰的作文寫得好時,我就在他們比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後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裡卻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寫的好嗎?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呀!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了《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並被《國學經典誦讀》里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隻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斗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發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後,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僕」,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並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後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里感悟真諦吧!
⑶ 國學經典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建設的作用
1.學習國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應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高職院校的德育目標應該有生活化的一面,教導學生學知識要先學做人,在學習、生活中體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例如《弟子規》「餘力學文」章對學習方法有詳細的要求;「謹」這一章對「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慣做了細致的規范。學生們聽了「曾國藩望氣」這個故事,就會懂得一個人言談舉止的習慣會對這個人的命運產生極大的影響。「細節決定成敗」,國學課程有益於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2.國學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優秀品德。儒家思想以修身為本,以仁為核,以和為貴。國學中蘊涵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傳統美德在儒家經典中隨處閃耀著光芒。這些傳統美德於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學生們的人格,提升著學生們的道德素養。學了《弟子規》,學生就會懂得「孝悌」是修身的基石;學了《大學》,就會悟到修身對家、國、天下的重要影響;學了《中庸》,就會體會到人應該走「中道」,「中道」是人的本性;學了《論語》,就會跟著思考「學習之道」、「為政之道」、「為人之道」;學了《孟子》,就會去探究什麼是孟子講的「仁政」、「平民」思想。國學經典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師生們一起講述的生動的故事,對學生優秀品德的養成都會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
3.國學教育有助於和諧社會。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人與自我的關繫上,重體驗而以樂為本;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循人倫而以和為貴;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順自然而以人為本。這種人文精神對建立和諧社會關系有指導作用。處於這種精神熏陶之下的學生,才能增加「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意識,形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擔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和樹起「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受到國學良好教育的學生,更易培養出做人基本的道德標准,提高「以和為貴」的思想意識,為他們將來在社會上和諧生活、和諧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⑷ 國學裡面的大學第一文章
第一篇 開宗明義
01、原本《大學》的原貌
我們在開始講解、研究《大學》之前,先把這份原本《大學》的原文發給大家,希望平時多加熟讀,要能背誦,那就更好了。那麼,我們以後在講解、研究時,就方便多了。現在,請大家看看原本《大學》的原文是怎樣說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音郁),菉(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嗚呼)!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音烏)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憤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僻)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fèn敗壞)事,一人定國。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tè差錯),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é)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lù羞辱)矣。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這就是原本《大學》的原貌。大家如果讀過朱子所改編的《大學》章句,可能一時不能習慣,甚至有突兀之感。但我們這次講解,為什麼不用朱子的改編本,而要用原本《大學》的本來面貌呢?我們在以後的講解中,會充分地說明其中的緣故。現在,再次希望大家,先把這篇富有齊魯文化之美的大塊文章,先行熟讀、背誦。
⑸ 大學 國學論文1500字作文
1.古語有雲: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
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總有股股貪婪之濁流讓我們歷歷在目;渺渺青史里,也總有陣陣廉潔之清風讓我們刻骨銘心。中國,一個禮儀之邦,一個道德之國,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無論是屈原還是范仲淹,廉潔之風,修身之氣,貫穿始終。當今世界,物慾橫流,廉潔修身,有時已被金錢,名聲,利慾拋之於腦後。然而,國無廉潔修身之風氣,衰敗傾頹之勢,必將指日可待!因此,反腐倡廉,靜心修身,勢在必行!學生在大學之時,文化基礎學習基本完備,思想尚未受到歪風邪氣的侵襲,猶如初生之犢,若能於此最佳良機修身養性,步入社會後才能婉如出淤泥而不染之蓮,身正心明!
廉如深山幽蘭,不言自芳;欲似長堤螻蟻,無孔不入。要做到達則兼顧天下,穹則獨善其身,實屬不易。因此,廉潔修身,任重道遠!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讀修身道自明,名節重於泰山,利慾輕於鴻毛,功名利祿,只不過是身外之物,品格道德,才是立身之本!面對一疊疊強取豪奪的鈔票,面對一張張後悔莫已的貪官的臉,面對一滴滴發人深省的眼淚,面對一副副維護廉潔的鐐銬,我們覺悟,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雖不能效彷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可做到,勤以為民,廉以養德,淡以明志,靜以修身!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每一個背離廉潔之道的人,其心本正,而後踏上歧途,究其根本,是心無正綱之向導所致,因此,從今始學廉潔修身之道,從今始立廉潔修身之綱,其重要之勢,已畢現無遺!以史為鑒才能知興衰,以德為綱方能知得失。
當代大學生,倡導的是德才兼備,我們才學智慧已具有,道德修養需完備,廉潔修身,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廉潔,多一次拾金不昧,少一次偷拐搶騙,多一次路不拾遺,少一次貪贓枉法;修身,多一份處事的坦然,少一份無謂的執著,多一份真誠的微笑,少一份待人的無禮。讓我們乘著廉潔修身之舟,駛向那前程似錦的未來!
2.廉潔修身 心繫你我
清正廉潔,是指人們的品行正派,清正無私,克己奉公,不奢侈浪費,也不以權謀私、不貪贓枉法,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之一。廉潔,向來就被人們稱為「古之楷模,今之模範」。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來的曲折進程,多少民族英雄、豪傑義士、清黨廉政,突出重圍,踏破紅塵, 終於跨出了最為理想的一步——在人生的旅途中,他們以輝煌作別;在歷史的長卷上,他們以英名流芳百世;在生命的草稿上,他們撥墨如水,揮筆灑「清」,頗具神感……
跨越生命的長度,解悉歷史的淵源;開啟輝煌的閘門,轉動時間的光輪——讓你我徜徉其中,共同舉目那雖已消逝卻仍褶褶生輝的風雲人物吧!
空氣開始凝固,風欲呼未能。你最終還是來到了汨羅江岸,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選擇了與日月爭光,用盡力氣,抹不去你悲傷的回憶。你,堂堂楚懷王左徒,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竟一敗塗地。你的心在滴血,不是么?想當年,作為官場老將,你是多麼地精明能幹,你是多麼地明於治亂,你又是多麼地善長言辭。「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他們以小人之心嫉君子之才,他們以小人之語謗君子之為,他們以小人之舉報君子之腹,於是,你被疏遠了。還記得那雄言壯語:「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舉世皆醉而我獨醒。」你就在那一年的那一天,縱身一躍,投入了滾滾的洪流之中。你寧願葬身於魚腹,也不願以皓皓之白而蒙受世俗的沾污。你以短暫的生命充斥著對楚王的憎恨不滿,又以高尚的情操言達了對楚國的忠貞不二——沉淪的光明中閃耀著的只有你的一顆不屈的心。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作為北宋時期的一名官員,你做到了始終如一,時刻守循著「清」的原則。你為官公正廉明,鐵面無私,奉行「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的信條,被人們譽為一代「青天大老爺」。你勤勉有加、克己奉公、清正廉潔;威逼利誘,不奪志氣;功名厚祿,視若浮雲——你以你那端正的一言一行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倍受人民百姓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在人民群眾中樹起了一座雄偉豐碑。你那兩袖清風的情懷在意氣中風發,你那廉潔修身的靈氣在神韻中躍動——你理所當然受萬眾的敬仰。
顫動著氣息的生靈,從沉睡中蘇醒!回首滄桑歲月,感悟人間萬態暖春!你可知曉——當您聖潔的靈魂疏離肉體,超脫塵世的糾紛,飛度極樂之時,多少中國子民萬里長街送總理,他們失聲痛哭,終日以淚洗臉,為您這位偉大的人民領袖的永辭,他們的心如同被狂妄的漩渦捅破——碎了,幻化成點點晶瑩的珠光,遺留在記憶的長河之中。你又可知曉——此時此刻,在地球的另一端,位於美國紐約的聯合國下半旗致哀,這在聯合國的歷史上是罕見的。聯合國的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就此作出了一定的解釋:「為了悼念中國總理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們的決定
⑹ 請結合實際,談一談大學生如何學習國學
國學是否我國的傳統文化,大學生可以通過觀看一些國學講座,如百家講壇等提升自己的國學知識,還有選修課國學選修等來提升自己。
⑺ 「國學與人生沙龍」邀請函
寫得太好了,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太現實了。要是我早點看到的話我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內報名的
⑻ 學習國學經典《大學》 懂得什麼道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裡面講三綱領、八條目,它也是從主觀的實踐到客觀的實踐,它把儒家實踐的范圍給你規定出來,但是它本身的方向卻不確定。它主要是列舉了這些實踐綱領,可是卻沒有對這些綱領作什麼解釋。比如大學說「明明德」,但是什麼是「明德」呢?「止於至善」,什麼叫「至善」呢?「至善」究竟是落在那個地方呢?這在大學裡面都不清楚,所以在這些地方就有不同的態度,講大學的人也就有不同的講法,最典型的兩個態度就是王陽明的講法和朱夫子的講法這兩者。朱夫子那個講法是順著大學講大學,這是最自然的講法,一般人也最容易走朱夫子這條路。朱夫子講儒家是以大學為標准。朱夫子的講法盡管很自然,比如致知格物、格物窮理,這很自然,但是他有一個毛病,他拿大學作標准來決定論語、孟子、中庸、易傳,結果通通不對。可是,如果你把大學講成王陽明那種講法,那也太別扭,你怎麼知道大學表面「致知」的知就是良知呢?這也很麻煩。大學裡面的致知、格物未必就是王陽明的那種講法。王陽明是用他的良知教套在大學裡面講,他這種講法在文字上是沒有根據的,但是他的講法有一個好處,在義理上來說他的講法合乎儒家的意思。王陽明是拿論語、孟子來規范大學,朱夫子是拿大學來決定論語、孟子、中庸、易傳。所以儒家系統到後來就分歧了。
那麼,我們看大學當該採取什麼態度呢?大學只是把實踐的綱領給你列出來,但是要如何實踐,實踐的那個領導原則是那個方向,大學裡面不清楚。因為大學本身不明確,那麼到底要如何來實踐呢?這個道德實踐後面的基本原則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地方我們當該以論語、孟子、中庸、易傳來作標准,用它們來規范大學。我們不能反過來以大學為標准來決定論語、孟子、中庸、易傳。至於大學本身的原意究竟是什麼,這是個很麻煩的問題。唐君毅先生對大學的原意有一個講法,他那個講法也許比較好一點。(參閱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原致知格物」)。因為大學本身不明確,所以我們講儒家的時候並不太著重大學。以前的人重視大學是因為朱子的權威太大,朱子講大學,所以人人講大學。就是王陽明也是從大學入手,但是他把朱子的那個講法扭轉過來。王陽明是孟子學,他講大學是孟子學的大學。朱夫子的大學則是以程伊川的講法為根據。
——摘自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
⑼ 在大學學國學專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沒有國學系,一般大學都將文學一類的專業納入文學院或中文系。
「中文系」作為組織機構名詞, 一般是指高等學校按專業性質設置的教學行政單位——「中國語言文學系」的簡稱,是高等院校下設的機構之一。
高校中文系下設的本(專)科專業一般有中國文學、漢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應用語言學等,但在不同的高校之間中文系的專業也不盡相同。
以北京大學中文系為例,北大中文系經過多年努力,已發展成為全國中文學科中規模最大的一個系。擁有4個專業(中國文學、漢語、古典文獻、應用語言學)、2個研究所(古文獻與比較文學)、2個研究中心(漢語語言學與20世紀中國文化)、2個國家級教學科研重點基地(中文基礎學科基地與古典文獻科研基地)、5個全國重點學科(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漢語史、現代漢語、古典文獻學)和7個博士點(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史、現代漢語、古文獻、比較文學)、11個碩士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