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心理講座培訓的期待
❶ 你對企業的培訓工作有什麼期望和要求
培訓建議和期望培川建議和期望
我對培訓有三點建議:
1、用消遣的時間去完成培訓任務
處理完社會、親朋和家庭各種事務後,坐到電腦旁,看看新聞,登陸培訓網站,聽聽講座,然後再打打牌,既是消遺也是娛樂。還可以和老婆或者老公說我也參加培訓,家務我就少干啦,讓自己的消遺「合法化」,豈不愜意。。
2、用常態的心理去對待培訓效果
專家、學科帶頭人站在不同角度介紹理論、經驗和操作過程,難免與我們的校情、教情、學情有一定的距離。況且,教學培訓不是「技術」培訓,如果掌握了相關「技術」教學質量就提高了,那麼,教師專業發展就太簡單了。所以,別奢望培訓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技術」,更不會有用在課堂就立竿見影的「技術」。
通過培訓,如果能實現如下心理、理念和行為上的轉變就是培訓的最佳效果了:任何一種職業,要想做的更好是需要學習的。專家談的問題我們平時都知道一一些, 只是我沒有想的那麼深刻。確實有些問題是我平時工作中的思維盲區。我在有的問題上還需要反思、借鑒和改進!
3、用科學的方法去增強培訓實效
在培訓過程中,應該有「面、線和點」的記錄,努力構建自己的專業發展的網路。既要解決培訓的「面」一通識問題, 又要解決培訓的「點」一亟待解 決的重點專題問題。努力在今後的工作實際中邊學習、邊借鑒、邊改進、邊反思、邊總結、邊調整。 截圖(Alt + J我祝各位同仁健康、愉快的生活!把學習作為催化劑、讓陪伴我們終生的教學工作的「化學反應」,為我們生成更多的幸福增長點!
培訓是企業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員工對職業的滿足程度,以組織、計劃和實施的形式對企業各類人員進行的一種教育投資活動,是通過員工對培訓內容轉化為工作行動以有效地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服務
❷ 希望幫幫忙,一個關於心理主題的大講堂應該怎樣安排呢
1.下載一個心理講座的PPT
2.尋找一些心理學的游戲,比如向後倒什麼的
3.找一些心理學的故事,多的很
4.做一個心理學的測試,各種都有,下載表格讓大家填寫,然後公布結果,讓大家自己分析
5.合影,結束
❸ 談談你對心理健康課的看法和建議(不少於200字)
看法: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當代大學生為例,大學生處於一個走向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階段,其心理狀態對其自身,對社會都存在著影響。
2、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狀況和誘惑層出不窮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了當代大學生的心態開始呈現出一種比較亞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狀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勢在必行。
3、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健康是由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健康等四個方面構成的。
4、 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政治教育、思相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基礎,離開了心理健康,其它各方面的教育將失去重要的支持與中介。
建議:
1、開展開學復課銜接工作,提升學生的學習生活適應能力
對於入學後學生可能存在的適應不良問題,學校要提前預判,在教學安排上預留調整適應期,可提前發布開學後的教學計劃安排和作息時間表,讓學生早知情、早安心、早准備。引導學生提前做好迎接開學的行動准備,通過准備返校物品、制定復學計劃等方式提升對新學期的期待和信心。
2、做好師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疫情對師生心理健康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學校在開學前後要及時進行師生身心健康狀況摸底,根據師生的反饋信息,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3)對一個心理講座培訓的期待擴展閱讀:
教學內容
1、心理健康老師雖然已經受過相關的心理健康培訓,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上課經驗以及團體輔導經驗較少,難以把握課程的主旨方略,會遇到課程氛圍塑造、希望重塑、創傷危機干預、輔導人員脫落等一系列問題,而需要更為專業的指導工具,心理健康課教案能與教師的實際工作相結合,為教師提供指導方向與實際工作技巧。
2、心理健康課教案是學校為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心理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課教育指導綱要》及其他相關的心理教科書為理論依據,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整理和編寫的具有指導性和實用性的心理教學參考書籍。
❹ 心理講座聽後感
通過對心理講座的學習,學到很多新的知識,心理講座學習心得。新的體驗帶來了豁然開朗的感覺。每天擁有好心情,打開自己心靈的窗口是快樂生活的小秘方。 大學生心理調試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關繫到大學生的發展方向。一個人的為人處世行為態度都能透過對人心理的研究而反映出來。就大學生而言,應該積極進行心理的自我調試。
1、確立新的適合自己的追求目標
2、建立有規律的校園生活,正確對待學習、生活與就業所帶來的壓力 面對緊張的學習生活,大學生應建立起一個適合自己的有規律的生活體系,如為自己制定適合自己生物鍾的作息時間表,按照時間表進行有規律的學習與生活。
3、積極轉移注意力,學會自我宣洩
4、正確對待情感問題。 面對挫折要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調節,不要選擇自尋煩惱。保持好心情,有一顆平常心。失敗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小小的驛站,不要跌倒在那一個瞬間,用心去思考,換來的是什麼。失敗不是永恆,只是人生的一段小小的曲折,邁過去就是一大勝利。 快樂生活,每天好心情,是最好的詮釋。
❺ 心理學培訓到底對企業有沒有意義呢
為什麼很多企業把心理培訓提到日程上來?這是新世紀重視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要體現。現在很多企業都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究竟企業怎樣做才能體現以人為本?我想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員工是「人」。
意思是說,企業不僅是為員工提供一個工作環境,更是提供一個人文環境,員工的心就是企業的魂。如果員工的心不在一起,就等於企業散了魂。很多企業提出了創建學習型企業的口號,可是搞了一段,發現難度太大,其實根本的原因是沒有抓好員工的心理建設。創建學習型組織,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止是老闆的夢想,那是全體員工的理想。如果不去發動員工全體參與,創建學習型組織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心理建設是人力資源建設和創建學習型組織最關鍵的環節,而心理培訓又是心理建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在「眾志成城抗非典」的關鍵時期,有一所高校,果斷採取措施,將學生隔離在學校。可是沒幾天,問題出現了,學生心理壓力過大,有的大發脾氣,大喊大叫,有的亂砸東西,甚至還驚動了警察。幸好學校及時明白過來,馬上組織學生搞心理培訓和集體活動,把日程安排得滿滿的,學生又找回了往日的激情和活力。
所以提前關注學生的集體心理是有著關鍵性的意義,企業也是一樣。抓企業心理就是抓動力。員工就好比汽車的輪子,再好的汽車如果輪子不走,就到不了目的地。更何況有的「輪子」還往後退。所以心理建設,就是讓「輪子」齊心協力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
做人與做事哪個重要?這個問題是每個企業都會面臨的問題。做事之前先做人,做事就是做人。但這不是一項要求,而是一項具體的「工程」。知道不等於做到。
有位經理告訴我:「我的管理方式是對事不對人。」我認為,對事是針對方法,對人是針對心態,對事的同時還要對人。事情其實好解決,而人的心態和模式卻相當不容易遷善。你對事情負責的時候,有沒有為這個人負責呢?你願不願意用心去支持和挑戰你的員工?讓他看到事情沒做好,他背後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有什麼固定模式限制了他?這做人的工作做好了,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那件事情。」
心理培訓就是做人的工作。是針對人的心理狀態的,是開發人的潛能的,是讓人提升一個層面,從而做事的能力也上升一個台階。我們在做心理培訓的時候,會涉及很多話題,如:信任、寬容、愛、承諾、付出、負責任......其實這些都是做人的主題。當員工在這些主題里有所啟發,有所頓悟,他才會去遷善自己的心態,有效地調整行為。
為什麼企業心理培訓不僅僅是涉及工作話題?因為人在工作上所表現的態度,做事的方式,不是特殊的、意外出現的,他在生活各個領域都會以他固有的心態和模式去面對。他不會在生活上是個亂糟糟的人,到了工作崗位上就變得有條理。一個人在生活上沒有激情、沒有創造力,在工作上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平常被動、不積極,那麼在工作上也肯定不是一馬當先的。
所以對事也要對人,把做人的工作作為一個具體的工程來抓。
❻ 心理健康講座觀後感快
今天,我准時收看了湖南電視台公共頻道播出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於丹主講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教育專題節目這個講座的欣賞性和教育性很強,看完之後我體會很深,下面總結一些我的觀後感。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講座主要講了三個主題: 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干砍了做獨木舟。」他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孩子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吧?」孩子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這是我的心願,一生的心願。」
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❼ 辦一個好的心理講座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覺得辦好一場心理copy講座需要注意的問題,肯定是你需要去勸場內的各位去做一些自己從來沒做過的事情,我覺得對於一些自己從來沒做過的事情人來說,他們都是一些比較具有排外心理的,但是你如果能成功的勸他們的話,也是你的一種功勞
❽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聽後感,400字左右
聽過某某教授的某某和某某的講座後,感觸頗深,也不禁思考:面對學生諸多心理問題,我該如何預防並解決?對於「體罰」這一敏感話題,我該如何掌握其「度」?如何做到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這種種問題縈繞腦中,揮之不去。
以小學五年級學生為例。我班有個別學生學習總是不上進,缺乏動機,似乎是老師逼一步,他進一步,稍一放鬆,又我行我素。例如,我班的陳某平時做作業不認真,瞎塗亂寫,以圖了事。成績總是排倒數,而且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都一樣。據了解,他是從一年級以來一直如此。對他而言,這似乎是習以為常的事情。我看著心裡著急。聯系了家長後,又經過多方了解,試圖改變輔導策略。現在是天天守在他身邊,看他做作業並從旁輔導。晚上由其父母接送,上晚自習,監督做功課。可是,效果平平。題目照樣做錯,課文也還是不會默寫。只是作業都完成了。仍有敷衍的成分。
聽過講座後,我陷入深思。難道是我想錯了?或許他真的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而我還覺得不夠?或許他真的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而我還覺得不夠好?或許他習慣地認為自己是差生,而覺得應該是「破罐子破摔」?或許是我對他的鼓勵還不夠?……需要找到答案!需要解決的辦法!
我翻閱了各種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又咨詢了學校有經驗的老教師,希冀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我班陳某的情況並不屬罕見,但由於學生個性不同,背景環境不同,仍有很多顧慮。目前只能開展互幫互學的活動,座位的排列盡量給他創設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課後「小老師」的作用。分層次設計目標,給他制訂能夠完成的目標,使其能真正感到成功的喜悅,盡力使他的成績有所提高,讓他認識到「我能行」。我絕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