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生條件 » 把關人須具備條件

把關人須具備條件

發布時間: 2020-11-26 00:06:14

① 什麼是把關人

「把關人」 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專出的。他在《群體生屬活的渠道》 (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gatekeeping)一詞。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把關人」既可以指個人,如信源、記者、編輯等,也可以指媒介組織。 把關人這一概念,現在已得到大眾傳播學者的普遍承認,把人的作用、性質也隨之成為大眾傳播學的重要課題。 在

② 傳播學答案什麼叫把關人 試訴懷特的把關過程模式

一、關於「把關人」理論 1、「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把關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研究群體中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的,1947年,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系統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 2、20世紀50年代,傳播學者懷特將這一概念應用於新聞研究,提出了新聞傳播的「把關」過程模式。懷特認為,新聞媒介的報道活動不是「有聞必錄」,而是對眾多的新聞素材進行取捨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關口,通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懷特的「把關」模式的不足在於沒有意識到把關是一種組織行為,而認為它主要是新聞編輯基於個人主觀判斷的取捨選擇活動,此外這個模式沒有說明新聞把關的標准。 二、大眾傳媒的「把關」標准 1、新聞信息的客觀屬性 2、專業標准和市場標准(新聞價值和新聞要素) 3、媒介組織的立場和方針。 三、「把關」過程的實質 1、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並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根據傳媒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准而進行的取捨選擇和加工活動。 2、新聞和信息的選擇盡管受到媒體的經營目標、受眾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與媒介方針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內容更容易優先入選、優先得到傳播。

③ 傳播學"把關人"應該遵循哪些規律

把關人是大眾傳播媒介內部的工作人員。因為大眾傳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經過這些專工作屬人員的過濾或篩選,才能同公眾見面,所以他們便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
把關人「把關」的標准主要是來自於作為自身原有經驗、看法、興趣等的總和的預存立場。同時,也受到周圍環境如上級、同僚以及受眾反饋等的影響。一句話,把關人是根據自己對受眾需要與興趣的理解在眾多的新聞信息中加以選擇的。任何一個傳播過程中都存在著把關人的把關行為,不管這些行為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

④ 把關人的標准

把關人「把關」的標准主要是來自於作為自身原有經驗、看法、興趣等的總和的預存專立場。同時,屬也受到周圍環境如上級、同僚以及受眾反饋等的影響。一句話,把關人是根據自己對受眾需要與興趣的理解在眾多的新聞信息中加以選擇的。任何一個傳播過程中都存在著把關人的把關行為,不管這些行為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

⑤ 簡述把關人形成的過程

記者把關和編輯把關,這是兩個主要把關環節,其他把關環節也有隻是顯得不重要。也就是巴斯頓的雙重把關環節,形成過程應該是研究稿件出現在版面的過程中。

⑥ 「把關人」理論的政府與把關人理論

政府是最大的把關人:媒介是政府的喉舌.
人人都是把關人:在人際傳播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直版接地傳遞信息權,這些信息是人么經過自己腦袋過濾之後再進行傳播的.人么可以選擇說什麼,也而已選擇不說什麼.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理解和對待自己接觸過的消息,從而進一步傳給別人.
無論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公開發布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它們必須對最後與受眾見面的內容進行精挑細選,將之壓縮成精華,把關在此顯得格外重要,既不能讓一條無聊的新聞占據黃金版面,也不能漏登一條精彩新聞。

⑦ 把關人不同時期的表現

「把關人」又稱為「守門人」(gatekeeper),是由庫爾特·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在研究群體傳播的過程時,他認為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根據公正的規則或者是「把關人」的標准,決定信息是否可以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
傳播學認為「把關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把關人」起著決定繼續或中止信息傳遞的作用。把關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大眾傳播媒介是全社會信息流通的把關人;從大眾傳媒內部來看,在新聞的提供、採集、寫作、編輯和報道的全過程中存在著的許多把關人中,編輯對新聞的取捨又是最重要的。
把關人的把關行為可以分為抑制與疏導。前者是指把關人准予某些新聞流通的行為,後者則是指禁止一些新聞流通或將其暫時擱置的行為。
把關人「把關」的標准主要是來自於作為自身原有經驗、看法、興趣等的總和的預存立場。同時,也受到周圍環境如上級、同僚以及受眾等的影響。一句話,把關人是根據自己對受眾需要與興趣的理解來在眾多的新聞中加以選擇的。
任何一個傳播過程中都存在著把關人的把關行為,不管這些行為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而長期以來西方新聞界所持的客觀原則論,強調新聞媒介要象鏡子一樣中立地反映生活,使社會生活在媒介中能得到「鏡子式」的如實反映,所以又稱為「鏡子理論」。在這種理論中,記者所做的只是客觀地記錄事實,記錄過程中不能帶有任何的個人觀點或偏見。事實上,這是不可能達到的。媒介及其成員畢竟只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制度、傳播制度、階級劃分、政黨歸屬、集團利益乃至個人傾向都會對他們有所影響,因此在新聞的采寫編播過程中難免會摻入主觀的色彩。

⑧ 庫爾特盧因提出的「把關人」怎麼理解

把關人是大眾傳播媒介內部的工作人員。因為大眾傳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經過這些工作人員的過濾或篩選,才能同公眾見面,所以他們便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
「把關人」 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 (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gatekeeping)一詞。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把關人」既可以指個人,如信源、記者、編輯等,也可以指媒介組織。
把關人這一概念,現在已得到大眾傳播學者的普遍承認,把人的作用、性質也隨之成為大眾傳播學的重要課題。
在傳播學中,「把關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把關人」起著決定繼續或中止信息傳遞的作用。把關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傳播媒介是全社會信息流通的把關人;從傳媒內部來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關人,從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介來看,在新聞信息的提供、採集、寫作、編輯和報道的全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把關人,其中,編輯對新聞信息的取捨是最重要的。
把關人的把關行為可以分為疏導與抑制。前者是指把關人准予某些新聞信息流通的行為,後者則是指禁止一些新聞信息流通或將其暫時擱置的行為。

⑨ 舉例說明把關人理論

把關人理論?大學時學過,是傳播學方面的。
「把關人」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回理學家、傳播學四大答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gatekeeping)一詞。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信息傳播網路中布滿了把關人。」 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式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社會學中的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發現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捨,決定哪些內容最後與受眾見面。從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經懷特、麥克內利等眾多學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終成為傳播學控制分析領域最具科學性的理論之一。

⑩ 「把關人理論」是什麼意思

網路對把關人理論的定義是:「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
在大眾媒體時代, 大眾媒體牢牢地把握著話語權, 由記者、編輯、總編擔當的「把關人」, 控制著輿情的引導方向, 是一種標準的單向線性的傳播方式, 甚至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新媒體時代,每一個人既可以是輿論的傳播者,也可以是輿論的接受者,大眾牢牢把握話語權,輿論的傳播不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更分散泛化。傳統把關人角色面臨弱化和解構的風險。
例如之前網路上一條「注膠蝦」視頻,視頻中,一名女子一邊從每隻皮皮蝦背部拆出一條比較硬的、紅棕色的東西,一邊控訴給蝦「注膠」的「黑心商人」,隨即引發網友熱議,相關視頻也被網友大量轉發。隨後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媒體在微博上進行辟謠,表示視頻中的「注膠」其實就是皮皮蝦身體內並未成熟的蝦黃,而不是膠。這種虛假新聞之所以能夠快速傳播,正是把關人弱化造成的。(案例來源:清博輿情)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把關人」,從積極層面來說,因為每個人的參與和發聲,使整個網路環境信息更加全面、完整、還原,且幫助受眾能夠更真實、更全面的了解事件。但其弊端也比較明顯,由於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言論,只對自己發表的言論、立場負責,使其擺脫了傳統大眾傳媒層級、審核等各種約束,加上虛擬名稱的使用,使最後一道「把關」功能也相對減弱。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真實性成為首要任務,需要不斷通過自省、法制、輿論監督以及網路制度完善等各種方式,將把關環節進行強化。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