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條件與工程建築關系
『壹』 工程地質條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
具體可抄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 安全可靠性:藉助於已有的工程地質數據,可以預測在工程修建中和建成後 的工程管理運行中,可能產生的工程地質問題,並進一步地提出防止不良的工程地質條件的安全方案,使得工程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得到盡可能的安全保障;(2) 技術可行性:不同的地質情況決定著不同的施工材料、施工手段等,也就是 說技術手段的實現取決於地質條件,而這正歸功於工程地質的勘測;(3) 經濟合理性:通過對於不同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的論證和評價,最終可以選 出最優的建築地點和線路方案,從而實現工程在經濟上的合理性。
『貳』 為什麼不良地質條件會導致建築工程事故
不良的地質條件會導致地基下沉、扭曲等不穩定因素,就會嚴重影響主體結構的安全。共拓岩土可以檢測不良地質,以防建築工程事故。
『叄』 為什麼不良地質條件會導致建築工程事故
「不良地質條件」的概抄念包括比較廣泛。包括抗震不利地段及良性發震斷裂帶、溶洞、溶腔、膨脹土等特殊土。抗震不利地段有軟弱土、液化土、條狀突出的山嘴,高聳孤山丘,非岩性陡坡、邊坡,河岸邊緣,平面分布的成因、岩性、狀態明顯不均勻的土層(故河道、破碎帶、暗埋的塘浜溝谷),半填半挖地基等。其中,已被揭示的,或工程選址避讓或加以整治;未被揭示的成為隱患。
好,知道「不良地質條件」是什麼了,就會明白這種地質條件作為地基的風險。建設工程規模越來越龐大、復雜,基礎施加給地基的應力越來越巨大且復雜。對地質條件的認識稍有不慎;未被揭示的隱患機遇;整治稍有不當;施工條件困難等等,必然導致基礎沉陷、歪斜、傾覆、滑移,基礎喪失穩定就構成災難性的工程事故。
『肆』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條件是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
主要包括地專形地貌、地層屬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建設前需對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該場地以往建築經驗,已發生過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後果,建築物沉降、變形及地基地震效應等;分析和解決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優良的地點; 提出保證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處理措施等。
拓展資料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
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
『伍』 什麼是工程地質問題
工程地質問題的定義: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
它影響建築物修建的技術可能性、經濟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築物所處地質環境的區域構造穩定問題,地基岩體穩定問題,地下硐室圍岩穩定問題和邊坡岩體穩定問題,水庫滲漏問題,淤積問題,浸沒問題,邊岸再造及壩下游沖刷問題,以及與上述問題相聯系的建築場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條件等方面的問題.工程地質工作的基本任務在於對人類工程活動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種工程地質問題作出預測和確切評價,從地質方面保證建設事業的技術可能性、經濟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質條件是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
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建設前需對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該場地以往建築經驗,已發生過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後果,建築物沉降、變形及地基地震效應等;分析和解決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優良的地點; 提出保證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處理措施等。 拓展資料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
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
『陸』 工程地質與建築工程的關系
建築工程是從地上建起來的,所以工程地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建築工程的質量。選用多深的土作為工程的持力層、選用哪種基礎形式是建築工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柒』 不良地質條件為何會導致建築工程事故
建設工程規模越來越龐大、復雜,基礎施加給地基的應力越來越巨大且復雜內。對地質條件容的認識稍有不慎;未被揭示的隱患機遇;整治稍有不當;施工條件困難等等,必然導致基礎沉陷、歪斜、傾覆、滑移,基礎喪失穩定就構成災難性的工程事故。
『捌』 工程地質條件的因素分類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工程建築物所在地區與工程建築有關的地質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
工程地質條件的因素分類:
(1) 地層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相關書籍、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
(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6)地下水: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類型,地下水補給類型,地下水位隨季節的變化情況。
(7)建築材料:結合當地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材料作為建築材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降低成本。
需要說明的是:工程地質條件是客觀存在的地質因素,只有其中的穩定因素或工程建設產生的不穩定因素對工程建設運行構成或可能構成有害影響時才成為工程地質問題
『玖』 地質地貌與工程建設
花崗岩地貌應該是由岩牆和岩株構成,沿節理斷裂面發生侵蝕形成一版線天什麼的。
岩溶地貌,權由於地下水水平和垂直方向運動形成,多為碳酸鹽岩構成,易形成石林,岩溶洞穴,溶溝,落水洞等。
丹霞地貌,沒學過,復制於網路,由陸相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種地貌形態。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砂礫岩層巨厚,垂直節理發育。
石英砂岩地貌,不會,網路上看的,抗風化和侵蝕作用強,常形成相對高起的山嶺
變質岩地貌,這個也不太清楚,見過的時候也只看岩性了。
冰川地貌,由於刨蝕作用形成的,常見的有冰斗,刃脊,角峰,冰蝕谷。
荒漠地貌,乾旱,降水少,植被稀少,風化作用蒸發強
海岸地貌,分侵蝕和堆積兩種地貌,侵蝕就是海蝕作用形成的,堆積就是三角洲等由於地球偏向力形成的。
『拾』 地質環境與工程建設
環境是以人類活動為核心的周圍空間。地質環境是以人類活動為核心的周圍地質空間條件。工程建設地質環境是以工程建設活動為核心的周圍地質空間條件。地質環境研究主要是進行人類活動的地質條件的適宜性或地質環境質量評價。一般來說,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包括兩方面內容:①地質環境質量評價;②地質環境容量評價。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是指論證供人類活動的地質環境體系和相互作用結果對人類活動地質條件適宜性的優劣;地質環境容量主要是指特定地質環境內地質資源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地質環境容量評價是論證特定地質環境內地質資源的豐度和人類合理開發能力的高低。廣義地說,地質環境質量也包括地質環境容量。對一般工程建設來說,不專門論證地質環境容量,對於一些專門課題,如新的居民點開發、城市持續發展論證等才專門進行地質環境容量論證。對狹義的工程建設研究,一般不專門進行地質環境容量論證。
圖7-1 地質環境的形成示意圖
地質環境是指人類活動的基本場所,包括地球表層岩石圈和土壤層兩部分地質體的組成、特徵和各類地質作用與現象所構成的人類生活、生產條件的總體,或者稱為地質環境系統。人是地質環境的主體,又是地質環境變化的動力。「地質環境」的提出,是相對於人類的存在,即地質環境研究是為人類生存和生活服務的。從人類產生起,就對地質環境不斷地進行改造,破壞和建設,其力度隨人類活動強度的增大而不斷地增強,這種作用強度如果在同一時間尺度內衡量,它比其他自然地質營力都大得多。由此來看,地質環境的形成來自兩方面營力,如圖7-1所示,即地質營力和人類活動。地質營力包括內動力(內營力)和外動力(外營力)兩種。人類活動,從地質角度看,也是一種外動力(外營力),它和自然的地質外營力作用共同構成改造地質環境的外動力。今天來說,在改造地質環境的外動力中人類活動的作用百倍、萬倍的大於自然地質的外營力作用。所以,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應該包括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種因素作用。地質環境體系是由多種因素構成,所以地質環境質量既包括地質環境各種要素特徵和因素總體對人類生存、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又包括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改善的合理性與能力,同時還包括人類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協調程度。也就是說,地質環境質量既有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兩種事物自身質量的含義,也有相互間作用質量的含義。其直接體現則是人類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效益與危害之比,比值越大,質量越好;比值越小,質量越差。這是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的基本概念。
目前的工程建設與地質環境關系研究,主要是著眼於地質工程穩定性,特別是地基、邊坡、地下洞室穩定性,這方面問題已經引起了重視。可是,關於地質環境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由於對地質環境問題不重視,在城市、新的開發區、道路、水利水電、礦山建設中出了不少問題,為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比如洪水淹沒,是不是地質環境問題?有人說不是,著者認為是。因為,它是由於近代地殼沉降誘發的,實質上是內動力和大氣降水聯合作用結果。洪水泛濫淹沒造成的城市和經濟開發區事故,就是這個原因。我國江河湖海附近地區存在著許多近代地殼沉降帶,當地群眾有經驗,這種地方誰也不用它,成為撂荒地。工廠和開發區建設中,因為對這種地區的地質環境問題不認識,就破土動工建設高樓大廈,一遇到洪水泛濫,就遭受淹沒災害。近幾年,著者遇到一些與此有關的問題。著者參與了北京市西八間房開發區航空幹部管理學院建築群開發,在地基勘察前甲方已經作好了設計,著者拿到1∶2000的工程布置圖,展開一看,發現這張圖上有兩組十分有規律的斷續分布的線形水體,一組是北北東向;另一組是北西西向,這與北京市新近斷裂方向十分一致。因此懷疑它是活斷層在地面的反映。經查閱了北京市有關的地質資料,證實良鄉-順義斷裂通過這個地區,當基坑開挖後,到基坑底進行驗槽時,基坑東南角產生了塌方。這個基坑深9m,在地面下4m處留有寬1m的台階,塌方的後緣就在這個台階處,塌方後這個台階呈現出「X」節理遺跡——鋸齒狀破裂面。這明顯是良鄉-順義斷裂的影響帶。良鄉-順義斷裂主斷裂面在哪裡?著者建議採用測量氡氣的α卡儀進行斷層帶逸出的α射線劑量測量,結果得到良鄉-順義斷裂帶位置距建築物的距離僅70m,規范規定建築物距斷裂帶距離不得小於50m,按理來說,是允許的。但該斷層的活動強度較大,以至其作用影響到基坑處,基坑內淤泥與粉細砂層面處出現有一系列的揉皺和錯動現象,淤泥層顯現為「X」節理。這在北京市是少見的。這個事實表明,該處土體中的地應力的水平應力分量大於垂直分量。根據極限平衡理論,著者建議取作用於地下室上的水平應力σh=1.2γh校核地下室結構穩定性。甲方同意此意見,設計單位按此意見復核了設計,這些工作完成後,延誤工期一個多月,總共增加費用50~60萬元。著者曾介入了北京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在豐台區的一個程莊子開發區的地基勘察工作,並對開發區做了地質環境質量評價。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工程公司用電法和α卡儀作了一下探測,發現西四-五里店斷裂通過開發區西北部,下盤埋深僅30m左右,為正斷層,斷層錯距達6m,顯然高樓不能建在它上面。又如長江三峽移民點,巫山縣城搬遷選擇的新城址位於長江六級台地上,台地上部堆積有10~20m厚的黃土,三峽水庫蓄水後,這些黃土構成水庫的庫岸,在風浪作用下肯定會發生塌岸。現在看起來城址條件比較好,可是水庫蓄水後,水庫塌岸有可能塌掉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寬。這個後果應該考慮,要進行預測。1995年何滿潮教授等研究結果表明,巫山縣新址是位於一個復雜的滑坡體上,問題比較復雜,要深入地進行地質環境評價,否則損失就大了。重慶有一個川東電業大樓,在建設過程中勘測單位確定地基為砂岩,認為地基承載力足夠。著者到現場調查發現,地基後緣存在有寬20~30cm的裂縫,是一個滑坡的後緣,重慶長江大橋建設時就發現了這個滑坡,這是由於在勘察過程中不重視地質環境研究的結果。1994年4月30日烏江雞冠嶺山體發生了大崩塌,這也是一種典型的地質環境問題。著者於6月下旬應地質礦產部的邀請到現場進行了考察,考察的目的是論證治理方案。著者判斷這次崩塌的主要原因是在已存在采空區的上盤內鑿風井引起的。這個事故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在采礦開鑿風井前沒有進行地質環境評價。這次崩塌結果,烏江停航近200天,據地方估計,停航一天損失達98萬元,僅航運損失就達2億元。上面列舉的事例表明,地質環境對工程建設的經濟和安全至關重要,所以在工程建設開始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環境質量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