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均衡的條件講解
『壹』 西方經濟學: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簡單的來說就一句話:效用最大化。所有的均衡條件的表述,最終要落到效用最回大化上。比如最常答見的條件表達為邊際效用等於價格,書上通常解釋為最後一元錢能通過消費獲得的效用,要等於持有它所獲得的效用,也就是所謂的貨幣的單位效用。其實最後說白了就是,只要還存在著能夠使效用增加的選擇,消費者就一定會這樣做,直到他的效用不能再增加了,也就是效用最大化。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來源是理性人假定,也就是經濟學上研究的消費者的共性,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達到自己效用的最大值。
『貳』 求解題! 請分別簡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並分別加以簡要評論。
基本原則都是供求相等。產品市場是總需求AD=產出Y,結合利率R可以得到R和Y一一對應的關系,即IS曲線;貨幣市場是貨幣存量M/P=貨幣需求L(L=kY-hR,即消費性貨幣需求和投機需求),同樣可以得到Y和R的對應關系,即LM曲線。
評述?這個我不在行
『叄』 市場均衡與市場出清的區別是什麼_
一、特點不同:
1、市場均衡:
在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其他因素都給定不變的條件下,市場均衡由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的交點所決定。此時商品價格達到這樣一種水平,使得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數量等於生產者願意供給的數量。
2、市場出清:
市場出清是市場非出清向出清的過渡,非市場出清只是市場出清的一個環節。從長期看,市場是出清的、均衡的。
二、表現不同:
1、市場均衡:
在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市場上,市場需求和供給相互作用使得市場趨向於均衡。如果價格太高,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數量相對於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出售的數量不足,生產者不能在該價格下銷售所有的產出,市場價格就會降低。
2、市場出清:
在不同市場結構的條件下,實現市場出清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市場集中度(市場類型)、消費和生產的時間替代性、產品生產周期、產品的耐用性、供求雙方交易關系的持續性等等,都會對市場出清的過程產生影響。
(3)市場均衡的條件講解擴展閱讀
一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市場上需求和供給兩種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市場價格偏離均衡價格時,市場上會出現超額需求或者超額供給的不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
經濟學把供求隨價格變動而自動趨向均衡的情形看成是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在均衡價格下,一種商品的均衡數量只表明買賣雙方意願的交易量相等,並不是指買賣雙方實際交易量相等,後者在任意價格下總是相等的。
『肆』 市場均衡是什麼的、有條件的、而非均衡是什麼的、常見的
好的均衡是由國家調劑的,比如說市場。各種物品的均衡要做到買賣一肖,提不要供大於求。
『伍』 完全競爭市場長期均衡條件是什麼
在長期中,各個廠商都可以根據市場價格來調整全部生產要素和生產,也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該行業。這樣,整個行業供給的變動就會影響市場價格,從而影響各個廠商的均衡。具體來說,當供給小於需求,價格高時,各廠商會擴大生產,其他廠商也會湧入該行業,從而整個行業供給增加,價格水平下降。當供給大於需求,價格低時,各廠商會減少生產,有些廠商會退出該行業,從而整個行業供給減少,價格水平上升。最終價格水平會達到使各個廠商既無超額利潤又無虧損的狀態。這時整個行業的供求均衡,各個廠商的產量也不再調整,於是就實現了長期均衡。
『陸』 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條件是什麼
3.勞動市場均衡和工資的決定
一般來說,社會總工資水平由勞動總供給曲線和勞動總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如圖6.8所示。
在圖6.8中,勞動的需求曲線D和勞動的供給曲線S的交點E是勞動市場的均衡點,該均衡點決定了工資水平為WE,這時勞動的需求量與供給量都是LE。
當勞動的需求大於供給時,工資會上升,從而增加勞動的供給,減少勞動的需求;當勞動的需求小於供給時,工資會下降,從而減少勞動的供給,增加勞動的需求。正如價格的調節使產品市場實現供求相等一樣,工資的調節也使勞動市場實現供求相等,並保證充分就業。
(二)不完全競爭勞動市場的工資決定
不完全競爭勞動市場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買方壟斷的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勞動的供給者眾多,而勞動的需求者只有一家;另一種是賣方壟斷的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勞動的需求者眾多,而勞動者卻由工會組織在一起,成為要素市場上的賣方壟斷者。
以賣方壟斷市場為例,在一些勞動市場中,勞動者通過組織工會,集體與廠商討價還價,從而形成勞動市場的賣方壟斷。工會影響工資決定的主要方法有:
1.增加對勞動的需求
工會通過提倡保護關稅,擴大出口等方法擴大產品銷路,從而提高對勞動的需求,使勞動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來提高工資和就業量。如圖6.9所示。
在圖6.9中,勞動的需求曲線原來為D0,這時D0與S相交於E0,決定了工資水平為W0,就業水平為L0。勞動的需求增加後,勞動的需求曲線由D0移動到D1,這時D1與S相交於E1,決定了工資水平為W1,就業水平為L1。W1>W0,說明工資上升了;L1>L0,說明就業水平提高了。
2.減少勞動的供給
工會通過限制非會員受雇,限制移民,限制童工,縮短工時,實行強制退休等方法減少勞動的供給,使勞動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從而提高工資水平。如圖6.10所示。
W1
W1W0
W0
在圖6.10中,勞動的供給曲線原來為S0,這時S0與D相交於E0,決定了工資水平為W0,就業水平為L0。勞動的供給減少後,勞動的供給曲線由S0移動到S1,這時S1與D相交於E1,決定了工資水平為W1,就業水平為L1,W1>W0,說明工資上升了;L1<L0,說明就業水平下降了。
3.最低工資法
工會通過使政府立法規定最低工資,也可將工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如圖6.11所示。勞動的需求曲線D與供給曲線S相交於E0,決定了工資水平為W0,就業水平為L0。最低工資法規定的最低工資為W1,W1>W0。這樣能使工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但在這種工資水平時,勞動的需求量為L1,勞動的供給量為L2,有可能出現失業。
工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既提高工資又不造成過多的失業,這取決於勞動對工資率的需求彈性。如果勞動需求對工資率缺乏彈性,即廠商的勞動需求量對工資率變化的反應不敏感,那麼工會提高工資率能給勞動者帶來較多的收入和較少的失業。如果勞動需求彈性很大,則工會提高工資率不僅會使失業大量增加,而且也會使勞動者的總收入減少。
還有圖傳不了了
需要留言
參考:臧良運主編西方經濟學科學出版社
『柒』 微觀經濟學中對於消費者均衡條件的理解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給你舉個例子(為了簡化分析,假定消費者只有麵包和蘋果兩種可選擇商品,其實就是把消費束X和消費束Y都定為單元素集合)
假定現在我賺了3000元,還剩下10元錢。現在,1斤蘋果2元,能帶給我效用2,;1斤麵包4元,能帶給我效用6。這個時候我選擇買什麼?如果買蘋果,4元錢能帶來的效用肯定低於4(因為效用遞減);但買麵包,4元錢的效用是6。
換句話說,現在的情況下,每1元錢蘋果的邊際效用是1,但1元錢面的邊際效用是1.5,當然買效用多的那個。購買麵包後麵包的效用遞減,直到下降到每1元邊際效用少於1,這時候改買蘋果。
假定商品計量是連續的,貨幣計量也是連續的(在整個市場的龐大量來看,這個觀點近似成立),那麼均衡條件自然是「使自己花費在各種商品購買上的最後一元錢所帶來的邊際效用相等」,當然只有「所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價格之比相等」了。下面進一步解釋一下最後一句話為什麼這么說:
假定了計量連續性,那麼上面的結論成立。但事實上,貨幣和商品不連續,也就是你只能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的買。達到均衡的時候,你1元錢買的蘋果和麵包的效用一樣,只有兩種商品邊際效用和價格的比一樣這一點才能在數學上成立。
========================================
如果你是想從學術角度學習經濟學的那種,上面的問題稍微理解一下以後就拋棄掉好了:
1、讀一下微分方程,嚴格的均衡解條件其實是微分方程的解存在唯一條件;
2、拋棄掉基數論,好好看一下序數論以及消費空間和無差別曲線的數學假設。因為無差別的曲線的凸性,這個唯一解才能得以存在
『捌』 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市場長期均衡的條件詳細分析
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廠商的短期均衡條件是:SMC=SMR。長期均衡條件是:LMR=LMC,P=LAR=LAC。這可以通過廠商的均衡分析看到。
對於壟斷競爭廠商而言,由於產品差別所形成的不完全競爭,使得廠商面臨著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在短期內,對於那些偏好某種商品的消費者來說,生產該商品的壟斷競爭廠商就是壟斷者,因而它的均衡條件就是按照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原則決定產量,並按照該產量對應的平均收益索要價格。
在長期中,壟斷競爭廠商會進行固定投入的調整,從而使得成本達到長期中的最低。另一方面,行為中也進行著調整。虧損的廠商會退出該行業。對於短期內獲得超額利潤的廠商的進行等原因,它們面臨的需求曲線會向左下方移動,使得超額利潤減少,直到消失為止。因此,壟斷競爭廠商在長期中平均收益曲線與其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相切,條件是:LMR=LMC,P=LAR=LAC。
『玖』 在線等!!急!!我的微觀經濟學掛了,書本沒帶回來,想要一些資料
1.經濟學
2.資源的稀缺性
3.微觀經濟學
4.宏觀經濟學
5.實證分析
6.規范分析
7.均衡分析
8.邊際
9.靜態分析
10.比較靜態分析
11.動態分析
12.案例分析
1、需求
2、需求函數
3、供給
4、供給函數
5、均衡
6、均衡價格
7、均衡數量
8、均衡點
9、需求量的變動
10、需求的變動
11、供給量的變動
12、供給的變動
13、經濟模型
14、內生變數
15、外生變數
16、彈性
17、弧彈性
18、點彈性
19、需求的價格彈性
20、供給的價格彈性
21、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
22、替代品
23、互補品
24、需求的收入彈性
25、恩格爾定律
26.局部均衡
27.一般均衡
28.供求定理
29.參數
30.需求的價格弧彈性
31.需求的價格點彈性
32.供給的價格弧彈性
33.供給的價格點彈性
34.最高限價和最低限價
35.蛛網模型
36.收斂型蛛網
37.發散型蛛網
38.封閉型蛛網
1.效用
2.基數效用
3.序數效用
4.偏好
5.邊際量
6.總效用
7.效用函數
8.邊際效用
9.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10.消費者均衡
11.消費者剩餘
12.無差異曲線
13.商品的邊際替代率
14.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
15.預算線
16.補償預算線
17.替代效應
18.收入效應
19.總效應
20.正常物品
21.低檔物品
22.吉芬物品
23.期望效用
24.不確定性
25.收入---消費曲線
26.價格---消費曲線
27.市場需求曲線
28.價格效用
29.恩格爾曲線
30.風險迴避者
31.風險愛好者
32.風險中立者
1.經濟學(economics)是研究如何將稀缺的資源有效地配置於相互競爭的用途之中以使人類慾望得到最大滿足的科學。經濟學的目標是有效利用稀缺資源來生產商品和勞務,並在現在或將來把它們合理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
2.資源的稀缺性(scarcity)是指人們的慾望總是超過了能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時的狀態。
3.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是主要以單個經濟主體(即作為消費者的單個家庭或個人、作為生產者的單個廠商或企業以及單個產品或要素市場)為研究對象,研究這些單個經濟主體面對既定的資源約束時如何選擇以實現其最優配置的科學。
4.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其主要著眼於對經濟總量的研究,如國民生產總值的水平及其增長率、利率、失業,以及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總體經濟行為與總量經濟的關系。
5.實證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描述經濟現象「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解決的」等問題時所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旨在揭示有關經濟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和因果關系,其局限在於僅對能證實的觀點進行分析。
6.規范分析(normal analysis)是研究經濟活動「應該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應該是怎樣解決的」等問題時所使用的方法。這種分析方法一般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突出某些准則作為經濟理論的前提和指定政策的依據,並考察如何才能符合這些准則。這種方法表達了對某一經濟主題的個人的或集體的觀點或價值判斷,但難以通過事實證明是對是錯。
7.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假定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研究經濟主體決策時的各種變數能夠達到均衡時應具備的條件的方法。均衡分析可以分為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和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8.「邊際」是指一個微小的增量所帶來的變化,即數學中的「微分」的含義。邊際分析即是將「邊際」引入至經濟學的分析中,分析某經濟變數的變動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其他經濟變數的變動。
9.靜態分析(static analysis)是指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均衡狀態形成的過程,而專門分析任一時點上某一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以及有關的經濟變數處於均衡狀態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一般情況下,這種分析方法主要用來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以及有關的經濟變數處於均衡狀態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但並不涉及達到均衡狀態的過程。這是一種靜止而孤立地分析經濟問題的方法。
10.比較靜態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已知條件變化後,將變化後的靜態均衡結果與變化前的均衡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的方法,其中還要涉及有關經濟變數達到新的均衡狀態時的變化。顯然,比較靜態分析只是對個別經濟現象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分析,同樣這種分析方法也舍棄掉對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簡言之,比較靜態分析,就是對經濟現象一次變動後,均衡位置及經濟變數變動的前後狀態進行比較。
11.動態分析(dynamic analysis)是對所有均衡狀態向新的均衡狀態變動過程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關經濟變數在一定時間內的變化、經濟變數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以及它們在每一時點上變動的速率等等。具體而言,動態分析將重點研究那些在靜態分析中通常假定不變的因素隨時間的變化,將如何影響一個經濟體系的變動。動態分析要求經濟變數所屬的時間必須被明確地表示出來,並且認為某些經濟變數在某一時點上的數值受前一時點有關變數數值的影響,這就需要把經濟活動過程劃分為連續的分析期間,以便考慮有關變數在連續各個時期的變動情況。
12.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是針對有關的經濟學基本理論,運用典型案例或事例,在相應的特定事件的環境中對原先設定的問題進行案例分析,以期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符的目的。
1.一種商品的需求(demand)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種商品的數量。
2.需求函數(demand function)是指用來表示一種商品的需求數量和影響該需求數量的各種因素之間相關關系的數學表達式。
3.一種商品的供給(supply)是指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種商品的數量。
4.供給函數(supply function)是指用來表示一種商品的供給數量和影響該供給數量的各種因素之間相關關系的數學表達式。
5.均衡(equilibrium)是指各個經濟決策者(消費者、廠商)所作出的決策正好相容,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不願意再調整自己的決策,是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
6.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是指商品的市場需求量和市場供給量相等時候的價格。
7.均衡數量(equilibrium quantity)是指在均衡價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數量。
8.均衡點(equilibrium point)是指一種商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和市場供給曲線的交點。
9.需求量的變動(variation of demand quantity)是指僅僅因價格因素的變動而引起的需求數量的變動,是一種需求曲線上的運動。
10.需求的變動(variation of demand)是指由於價格以外的因素的變動而引起的需求數量的變動,是一種需求曲線的移動。
11.供給量的變動(variation of supply quantity)是指僅僅因價格因素的變動而引起的供給數量的變動,是一種供給曲線上的移動。
12.供給的變動(variation of supply)是指由於價格以外的因素的變動而引起的供給數量的變動,是一種供給曲線的移動。
13.經濟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來研究經濟事物的有關經濟變數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結構。
14.內生變數(endogenous variable)是指模型所要決定的變數。
15.外生變數(exogenous variable)是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決定的已知變數。
16.彈性(elasticity)是指當一個經濟變數發生一定量(如1%)的變動時,由它引起的另一個經濟變數變動的百分率。
17.弧彈性(arc elasticity)是指某商品的需求/供給曲線上兩點之間的需求/供給量變動對於價格的反應程度,即某兩點之間的平均彈性。
假設某兩個經濟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為Y = f ( X ),則其具體的彈性公式為:
。式中,e為彈性系數;ΔX,ΔY分別為變數X、Y的變動量。
18.點彈性(point elasticity)是指需求或供給曲線上某一點上需求量或供給量的無窮小的變動率對於價格的無窮小的變動率的反應程度。其公式為:
19.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動對於該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20.供給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是指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供給量的變動對該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21.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cros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對相關商品價格的反應程度。
22.替代品(substitues)是指,如果兩種商品之間可以相互替代以滿足消費者的某一慾望,則稱這兩種商品互為替代品。
23.互補品(complement goods)是指,如果兩種商品必須同時使用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某一慾望,則稱這兩種商品為互補品。
24.需求的收入彈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一定時期內消費者對某種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對其收入水平變動的反應程度。
25.恩格爾定律(engle law)是指在一個家庭或國家中,食物支出在收人中所佔的比例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
26.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就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
27.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是就一個經濟社會中的所有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
28.供求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同方向的變動;供給變動引起均衡價格的反方向的變動,引起均衡數量的同方向的變動。
29.參數:參數是指數值通常不變的變數,也可以理解為可變的常數。參數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決定的,往往看成外生變數。
30.需求的價格弧彈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需求量的變動對於價格的變動的反應程度。簡單地說,它表示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彈性。
31.需求的價格點彈性:表示需求曲線上某一點上的需求量變動對於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32.供給的價格弧彈性:表示某商品供給曲線上兩點之間的彈性。
33.供給的價格點彈性:表示某商品供給曲線上某一點的彈性。
34.最高限價和最低限價:最高限價也稱為限制價格,它是政府所規定的某種產品的最高價格,最高價格總是低於市場的均衡價格的。最低限價也稱為支持價格,它是政府所規定的某種產品的最低價格,最低價格總是高於市場的均衡價格的。
35.蛛網模型:是西方經濟學家建立的一個動態的價格分析模型,用以解釋某些商品特別是農產品、生豬等的價格和產量一旦失去均衡時所發生的波動情況。該模型因所描述的價格運動的圖形貌似蛛網而得名。
36.收斂型蛛網:當相對於價格軸的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大於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時,即相對於價格軸而言,需求曲線比供給曲線較為陡峭時,才能得到蛛網穩定的結果,所以,供求曲線的上述關系是蛛網趨於穩定的條件,相應的蛛網被稱為「收斂型蛛網」。
37.發散型蛛網:當相對於價格軸的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小於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時,即相對於價格軸而言,需求曲線比供給曲線較為平坦時,才能得到蛛網模型不穩定的結果,所以,供求曲線的上述關系是蛛網模型趨於不穩定的條件,相應的蛛網被稱為「發散型蛛網」。
38.封閉型蛛網:相對於價格軸的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等於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即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具有相同的陡峭或平坦的程度,為蛛網以相同的幅度上下波動的條件,相應的蛛網被稱為「封閉型蛛網」。
1.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滿足人們消費慾望的能力,或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
2.基數效用(cardinal utility)認為效用可以具體衡量、相互比較並加總求和,表示效用大小的單位稱為效用單位。
3.序數效用(ordinal utility)認為效用的大小無法具體衡量,效用之間的比較只能通過順序或等級來表示。
4.偏好:所謂偏好,就是愛好或喜歡的意思,序數效用論者認為,對於各種不同的商品組合,消費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別的,反映了消費者對這些不同的商品組合的效用水平的評價。
5.邊際量(marginal quantity)是指自變數增加一個單位,因變數增加的量。
6.總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從一定數量的商品的消費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總和。
7.效用函數:效用函數表示某一商品組合給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用水平。假定消費者只消費兩種商品,則效用函數為:
U=f (Xl,X2)
式中,X1和X2分別為兩種商品的數量,U為效用水平。
8.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9.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10.消費者均衡(consumer's equilibrium)是指消費者把既定的貨幣收入分配於購買不同的商品上獲取最大的效用的一種狀態。在消費者均衡點上,商品的價格比等於其邊際替代率,也等於其邊際效用之比。
11.消費者剩餘(consumer's surplus)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願意支付的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總價格之差。
12.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是指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不同數量的各種組合點所構成的曲線。
13.商品的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of commodities)是指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增加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消費時所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量。
14.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為了得到某一單位的商品而意願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數量是遞減的。
15.預算線(budget line)是指在消費者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購買到的兩種商品的不同數量的各種組合。
16.補償預算線:當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引起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發生變化時,以假設的貨幣收入的增減來維持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不變的一種分析工具。
17.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是指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由商品相對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18.收入效應(income effect)是指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19.總效應:總效應為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之和。
20.正常物品(normal good)是指需求量隨消費者的收入提高而增加、隨消費者收入降低而減少的物品。
21.低檔物品(inferior good)是指需求量隨消費者的收入提高而減少、隨消費者收入下降而增加的物品。
22.吉芬物品(giffen's good)是指需求量隨價格成同方向變動的特殊商品。
23.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是指消費者在事先不知道哪種結果會發生的情況下,作出最優決策,以得到最大效用。
24.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指經濟行為者在事先不能准確地知道自己某項決策的結果。
25.收入---消費曲線(income-consumption curve)是指在消費者的偏好、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與消費者某一收入水平相聯系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的軌跡。
26.價格---消費曲線(price-consumption curve)是指在消費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與某一種商品的不同價格水平相聯系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的軌跡。
27.市場需求曲線:一種商品的市場需求曲線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不同的價格下市場中所有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數量。是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的水平加總,一般向右下方傾斜。
28.價格效應(price effect)是指由於一種商品的價格下跌,使消費者能夠獲得更大的效用,而增加對跌價商品的購買量的現象。
29.恩格爾曲線(engel curve)表示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消費者對於某一商品的需求量。
30.風險迴避者(risk averter)是指認為在遠見的條件下持有一筆確定的貨幣財富量的效用大於在風險條件下持有一筆確定的貨幣財富的期望效用的消費者。
31.風險愛好者(risk lover)是指認為在無風險的條件下持有一筆確定的貨幣財富的效用小於在風險條件下持有一筆確定的貨幣財富的期望效用的消費者。
32.風險中立者(risk neutral)是指認為在無風險的條件下持有一筆確定的貨幣財富量的效用等於在風險條件下持有一筆確定的貨幣財富的期望效用的消費者。
『拾』 西方經濟學: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消費者均衡指一定收入在一定價格下購買一定數量商品取得最大滿足(總效版用最權大)的狀態。其必要條件是:mux/px=muy/py.
若已知效用函數tu=f(x,y),貨幣收入m,x和y的價格px,py,則利用上述條件即可求得均衡購買量x和y,貨幣的邊際效用以及最大效用量。
關於消費者的均衡概念的詳細介紹可參見,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第三版,90到93頁。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