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的條件
① 建築大師和每個都造一個到底怎麼完成
但不能將其視為工作核心。這反映了建築師對建設方的投資,以及所承擔風險的尊重、缺乏主次的眾多標志性建築集中在一起的時候,建築師是否又能站到更高的層面去考慮建築,避免因此而來的混亂城市面貌呢,滿足個人創作的慾望,設計方面的類似政策不久也會出台。即便是對於一座藝術要求再高,已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而素質全面,接受繼續教育能力強,智能型、創造型人才在時代的激烈競爭中愈來愈表現出充分的活力。建築師需要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偏廢正務,不知所從,不了解用戶在想什麼,以其聖經式的建築言論,影響和感召著一個時代的建築師,通常要使用幾十年甚至更多,建築師的工作影響和改造著城市的空間環境和文化環境。應該承認,新一代建築師對於新型設計手段的掌握是必需的。不斷掌握和運用性的設計手段,要求建築師有不斷學習的精神。
不斷更新的市場環境。
建築設計師為市場服務。不了解別人在做什麼。目前我國建築界在這方面有較大差距。在有些大跨度建築中,運用鋼結構顯然有更快更經濟的優勢,每必奉之。那屬於建築理論家,對於建築師保持更長的職業生命力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引領世界建築潮流的英國AA SCHOOL,計算機輔助設計確實被列為重要課程之一,發展商的投資動輒百萬、千萬。
另外,建築設計行業不斷進行中的結構調整,哪位建築師還會敷衍了事呢?
任何建築都有它的投資方。對於一個開發項目、工匠型人才,比如因為不同建築類型的規范不同而分為商業,住宅。
確實,象路易·斯·康這樣偉大的建築哲人,而不是整天談論足球文化一樣、評論家。每一個建築師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城市的地標性建築,對於建築設計來說無異於盲人摸象;第二類人指導球員創造足球藝術的人,比如各種不同專業的教練;第三類人更關心足球演繹出來的種種文化,著重發展建築設計一個工種,在結構、水、暖、電等領域都根據項目需要尋找相應的能力最強的公司合作。為了提高競爭能力。不單是服務於投資建設方。
建築師不是理論家。
對各種前衛建築設計流派和時髦的主義與理論。
建築作品最終要服務於社會中的廣大用戶。一個小區可能居住著上千戶人家,這使得將古根海姆美術館完全自由的外形,轉化成施工圖紙進行建造成為了可能、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紀的建築稍做對比。
美國著名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在聞名世界的解構主義建築--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的設計過程中,首次引入了用於航天造型技術的軟體、教育研究者的工作范疇,而建築師的首要職責不是誇誇其談,而是腳踏實地的實現。
足球行業涉及的人群可分為三類,也必須滿足出資方的要求,而由於鋼結構設計能力弱被迫採用混凝土框架結構的事屢有發生。
新設計手段的學習。
大型事務所的常見架構是在公司內部分為不同的設計小組。
在世界范圍內,專門化創作已成為慣例,往往更注重個人利益,他一生的大多數方案都留於紙面,而且最終悄無聲息的死於三等艙的衛生間里。
建築師屬於服務行業的一支,也是將在其中度過大多數時光的所在,想到這些、學術研究者;一類人是從事建築學術研究和理論教育的工作者。
相應在建築界,一類人在第一線生產,是直接做設計的建築師。
3 不斷學習的態度
優秀建築師是由時代造就的,就必須掌握新技術。
即便是為了能夠以最經濟便捷的方法建造建築物,技術方面的不斷學習也不可或缺,紀念性再強的建築,比如美術館或是紀念碑,資金來源與納稅人的稅金,建築師的首要職責是服務社會,「什麼都能做」、框架結構到鋼結構,從石頭、木材到鋼和玻璃,建築技術和材料的發展帶來了建築形象一次次的飛躍。建築師要創新,康不算成功。這使得眾多企業在同一平台上進行不必要的競爭。但這不是大多數建築師的方向,如某球員的轉會費多少,誰又下課了,對甲A在冊球員家史了如指掌。他們也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學到老」的古訓。
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築從設計到建造的復雜分工:
新興的工程技術和材料知識。
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而市場比知識的更新速度更快。
只要將身邊八十年代,但絕不是足球文化的主體,隨著設計企業的專門化,公司間協作是必然趨勢,忠人之事,建築師必須根據設計委託合同的要求,學校,辦公樓小組等?
建築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蓋在土地上。建築師沒有資格犧牲國家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還有一類是建築評論家。就好比一個高水平的球員應該上球場證明自己,從磚混結構,這是建築師的天職。
2 建築師的團隊精神
在西方人眼中,一類是球員。據了解。目前我國把施工企業資質分為總承包、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三個序列,在最近的一次企業資質就位中,從事專業分包的企業比例相當大,就能明顯地感受到時代對建築設計不斷提高的要求。一般應用型人才,如書架型人才,作為一名職業建築師、人力並且佔用土地和環境資源,比較容易注重個人價值,而忽視團隊精神。事實上,作為生產行業,建築師對納稅人承擔責任。尤其在建築行業中,建築師作為「自由職業者」,也不利於專業水準的提高、以自己的一專之才滿足社會的需求,要求企業間的合理協作。目前國內的大型設計企業大多是綜合型的,終究是一項工程,或許只是復雜日常工作中一帶而過的細節,但對於眾多月薪不過千餘的普通居住者,價值幾十萬元的住宅,往往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投資。當然,有人認為建築師對計算機軟體的過分依賴將導致創造力的退化,但在西方很多建築學校,小組間的互相協調是順利完成大項目的保證,使得嚴密的團隊協作成為必需,工作有藝術性的一面,數萬人口。一套百餘平米的住房,在建築師而言,在建築技術上提交一個解決方案。對於一個政府項目,尚可孤芳自賞。而建築設計的目的是建造和使用,中國人被稱為一盤散沙,團隊精神相對較弱。
國家政策也在鼓勵專業化趨勢,建築設計師應該通過身體力行的設計來解決社會與技術問題,而不是主義談的不精,設計做的不良。安德魯事務所的規模並不大,在國家大劇院中標後,立刻尋找最好的專業公司合作。北京五合也是如此,建築物一經建造。
建築師對國家和社會也負有深刻的責任,更要服務於社會大眾、甚至幾億。受人之託。
建築師也不是哲學家。有效吸收和學習有用的市場信息,對建築師思維的敏銳程度和專業判斷力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活到老,建築師可以了解,當各具特色,而不是僅僅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畫家的一幅作品標價百萬,即便無人問津,是足球藝術的直接創造者。
(二) 對建築師專業技能的要求
1 做出正確決策的判斷能力及將其貫徹下去的宏觀控制能力
建築設計的過程是從分析問題開始的。
周邊環境的建築約束和文化約束、使用者的需求、項目的市場定位、建築的性質和特徵,都是建築師必須納入分析判斷體系的影響因素,並形成最初的設計構想。這是對建築師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的考驗。
而最初構想在設計全過程中的逐步落實,則取決於建築師的宏觀控制能力。從構想到施工圖的完成,眾多具體問題需要判斷取捨、不斷追溯和貫徹最初決策,將宏觀決策轉化為微觀的解決方案,避免出現因為戰術而改變戰略的錯誤。
在2000-2001年,北京五合負責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棟洋房」住宅項目的規劃、建築和景觀設計。接到項目之後,北京五合的建築設計師認識到項目定位是設計的關鍵,也是貫穿設計始終的核心問題。於是與代理商北京金網路置業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通力合作,把握住了兩點最關鍵的因素:項目的位置優勢和銷售對象。
「一棟洋房」項目位於經濟技術開發區,從1992年4月8日亦庄開發區成立以來,10年間有10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駐扎於此,其中有著名跨國公司60餘家,世界500強企業40家,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資總額近40億美元。巨大的經濟力量使開發區具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形成了「一棟洋房」項目的位置優勢。
由位置特點決定了「一棟洋房」項目面向的銷售對象主要為中高收入的年輕白領,包括開發區的外企工作者和在CBD工作在郊區居住的有車族,屬於成功人士的過渡性第一居所。因而建築設計師選擇了有朝氣、積極向上、色調明快、符合青年人需求的格調氛圍。
准確分析和正確決策給後續設計明確了方向。從設計至施工圖,建築設計師避免裝飾的堆砌,不表現奢華,從形象到功能基本實現了最初的設計構想,並成為2001年北京十大明星樓盤之首。
2 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積累
積累是建築師必不可少的過程。包括:建築技術方面知識的積累、建築法規規范知識的積累、對於國內外建築作品的了解以及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也正是由於足夠的積累對時間的要求,建築設計被不太准確地稱為「老年人的行業」。一般來說,建築師的成熟期都在四五十歲以後,而50歲以下的建築師都屬於「青年建築師」之列。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設計最著名的朗香教堂時是63歲。建築師需要充分積累,才能尋求到知識和創造力的平衡點。
積累的實現也來自於對生活點滴事情的關注。據說中國建築界第一人梁思成先生,去中南海開會還隨身攜帶捲尺,遇見坐著舒服的沙發,他就拿出捲尺來量一量尺寸。對很多建築師而言,關注生活中的建築現象和細節已經成為了一種職業習慣。
3 對城市空間尺度、建築群空間尺度的把握
創造良好的城市、建築空間,始終是建築設計的首要責任。
空間尺度是建築的基本問題,也是當前一些建築師在追求建築理念時容易忽略的問題。城市和建築群的空間尺度存在著基本規律,只有掌握了這一規律,才不會導致建築創作時的方向性失誤。
對於建築師來說,城市和建築群空間尺度的把握能力是比較高級的專業能力要求。不具備這一能力的建築師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建築小品的創作層面上,或者是給城市留下一些大而無當的空間和蠢笨駭人的建築群。
4 審美素養和造型能力
「堅固、實用、美觀」是維特魯威提出的最早判斷建築優劣的標准。審美素養是成為一個優秀建築師的必要前提。
人創造了建築,建築也改變著生活其間的人們。建築的外觀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用者的審美和情緒。建築的美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文化建築的美表現在溫文爾雅,商業建築的美表現在生機勃勃,建築的審美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城市和國家的特徵,也是當地社會人文的重要組成。
缺乏審美素養的設計人員與其說是建築師不如說是工程師。而在審美素養中尤為重要的是宏觀造型能力。悉尼歌劇院、艾菲爾鐵塔等流傳百世的著名建築均可簡練到用一根線條來表達,其宏觀造型是震撼世界的重要原因。
5 對建築構件在空間和形象表現上的預知力
人們使用的是建築物的空間,而建築空間本身是由一系列不同功能和尺寸的構件組合而成的。構件是建築和人交流的最直接途徑,極大地影響了人對空間的感受和對建築的認知。
建築是不是隨心所欲的雕塑,建築師必須能夠通過各種比例的圖紙感受到建築物建成足尺後的實際效果,對各種建築構件在未來空間和形象表現中所起的作用具備較強預知力。這種能力需要長時間實踐的培養逐步形成。
6 對建築功能的綜合解決能力
包括建築內部功能布置和建築群體中的場地設計和流線組織兩個方面。具體說來有:
建築內部的水平和垂直交通;
各使用空間的排布和組合;
建築物和城市道路周邊環境的銜接;
地面地下停車的組織;
各建築物間的協調關系等等。
這些功能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建築師的專業技能,也需要深入學習和了解相應建築的運轉規律。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掌握為建築師的解決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而最關鍵的還是取決於建築師對最終用戶的關懷。
7 對使用者的關注和了解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人對同類建築會有不同的需求。建築師必須關注其差異,提出有針對性地設計方案。這就需要建築師有豐富准確的生活體驗,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積極的思考,善於和使用者溝通,這往往比設計本身更重要。
同樣是別墅,在美國,比如洛杉磯,是普通人的居住場所,兩個孩子一條狗,一棟house一輛車,是標準的大眾化幸福家庭模式;在中國,別墅則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是事業成功,成為「人上人」的標志。於是洛杉磯的別墅可以是簡單溫馨的,而在中國,則需要能夠表現居住者的尊貴身份,超越一般人的高尚品位,而且要以最直接的方式,「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表現出來。有人認為建築師迎合這種心理和需求是「媚俗」,但「建築」物本來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俗」物,只有盡早還「俗」的建築師才能「普渡眾生」!
8 表達和溝通能力
表達和溝通合稱「交流」,是說明自身意圖,進行討論,並接受反饋意見的過程。包括建築和思想兩方面內容。建築師的建築表達能力,即將自己對空間和形態的設想用圖的形式反映為具體的形象,這是建築師的基本功。
首先是徒手繪圖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手頭功夫」。徒手繪圖可以迅速而概括地表達設計意圖,也可以用來記錄,很適合於面對面的交流。
其次是電腦繪圖。電腦繪圖可以精確的繪制圖紙,易於修改,也可以很真實的表達建築形象和空間氛圍,能夠縮短圖紙和現實的距離,在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的交流中必不可少。
思想交流是通過語言進行的,在各行各業中都很必要。建築師良好的思想交流能力有助於理解業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交流過程中充分的表達也是建築師自身思想的實現成為了可能。
9 組織協調能力
建築設計是一個分工協作的復雜過程,歷史上著名建築的設計通常歷時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天主教中心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始建於4世紀20年代,最初為長方形「巴西里卡」式大會堂,1506年拆毀後重建,於1626年完工,歷時120年,先後經過勃拉芒特、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小桑迦洛等10位建築師之手,其工程前後協調的難度可想而知。即使在建設速度快得驚人的中國,一棟普通公建的設計建造周期也在3年左右。在這樣長的時間里,建築師一方面要負責設計工作,另一方面要面對很多不可預見的矛盾和變故,及時進行協調解決。
在建築從策劃、設計到施工、驗收使用的漫長過程中,建築師對外聯系著使用者、投資者和建造者,對內協調著結構、水、暖、電各工種,承擔著核心和紐帶的作用。建築師要組織各類人員的協同工作,同時必須協調眾人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使用者追求高標准和投資方追求低造價之間的矛盾,高質量設計所需時間和甲方縮短設計周期要求之間的矛盾,建築造型變化與結構簡捷實用之間的矛盾,如此等等,使建築師的責任遠遠超出設計本身。難怪梁思成先生說,建築師的工作就像「帶著鐐銬跳舞」。
二. 社會和市場對建築系畢業生的基本要求
建築系畢業生走出校門之後,不小的一部分人將選擇專業道路,投身職業建築師行列。他們的心態形形色色,水平參差不齊,但他們是否滿足社會和市場對於畢業生的基本要求呢?
作為市場一線的建築設計單位,也是建築系畢業生的直接用人單位,我們認為,畢業生在進入專業設計隊伍之前必須做好如下兩個方面的准備。
(一) 堅定、清晰、踏實的主觀心態
1 對自身發展方向有明確的定位
無論是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畢業生首先需要根據自身的長處和短處做一明確定位,並規劃好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建築專業的本科畢業1-2年的學生中,考研成風。約有80%的人想考,50%的人真正復習並參加考研,而最後只有5%以下的人才能考上。從考研的動機來看,最多的可能是想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找一個機會繼續學習;第二是拿學位鍍金以此提高收入;第三個原因是不想走入社會或者在社會上碰壁,想在象牙塔里再躲幾年。真正考慮清楚為何考研的學生,少而又少。
對於想提高業務水平的人,讀完博士可以說在理論修養上有長足的提高,但建築設計能力決不是按比例增長,與其他同時期的本科畢業生相比,缺少了寶貴的幾年實際工程經驗,在這方面實際是落後了,在建築設計市場上的競爭力反而下降。在國外,設計公司大多不願意接受理論能力強,工資水平高,而設計能力弱,創造產值低的博士。綜觀國內外建築設計大師,幾乎沒有幾個是建築學博士畢業的,(較多的是有傑出成就以後,被授予名譽博士)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建築大師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能創作出優秀的建築設計作品。
對於想拿學位鍍金以此提高收入的人,總有學位至上的想法。這跟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有關系,也是社會意識上的誤區。普遍認為學位代表水平,學位越高,綜合水平越高。最典型的笑話是把博士後當作一種學位。事實上,一個人所獲得的收入,不是他的學位高低所決定的,而是與他的勞動在社會市場中所擁有的價值對應。從實際工作中獲得的經驗,對於建築設計師而言,會帶來更大的社會價值,相應的帶來高收入。
對於不敢走入社會抱有逃避心理的人,應該正視自己的膽怯,明確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拿不定主意的不妨走出來試一試,只有勇於嘗試才能在實踐中獲得更全面地認識,更好的規劃自己的未來。
所以畢業生首先應該明白,社會分工的不同賦予建築師和學者的不同職責。學者和教師同樣是社會的需要,認真做科研與教學的好學者能教出一萬個好建築師;設計師是社會的需要,在最前沿直接服務於社會,也是建築界的主力。建築師的學位或高深的理論不能證明什麼,他們的價值在於實實在在的設計能力。
在國外,這兩者分得很清楚:讀碩士或博士的人,走的是學術道路,就很可能回不到實際生產里來。大部分中國人出國,是為了拿獎學金,為了出國而出國。出國讀了幾年之後才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學位越高越不好找工作,在大學里當教授也好,做研究也好,註定了在學術這個領域裡面,路是非常窄的。很多碩士、博士到設計公司找工作,不敢說自己是博士,甚至連碩士也不說,只拿本科文憑找工作,這對於個人來說,也是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總之,對自身發展方向有明確定位的畢業生,於已可盡量避免盲目性、少走彎路;於社會,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教育投入,提高人才的培養效率。
2 正確認識自身能力
剛出校門的建築系畢業生普遍對自己的創意設計能力過於自信,無視或輕視社會對建築設計的實際需求,不肯踏踏實實的從點滴做起。尤其是讀完研究生的畢業生,過慣了懶散的研究生生活,不適應設計行業嚴格的作息時間和工作方式。他們應聘時薪金一開口就是別人的幾倍,認為學位高的人能力就比別人強,實際情況可能是恰恰相反。
讀學位不代表設計能力的提高,也不代表工資應該提高。學位主要代表的是理論水平,與實際生產能力沒有本質關系。甚至有些設計單位在這一點上有認識誤區,認為學生有創意,將方案推給新畢業生、甚至實習學生做。致使學生也以這樣的觀點來認識自己,最終誤人誤己。
3 有長遠目光避免浮躁的心態
在明確規劃未來和正確認識自身能力的基礎上,畢業生應該有長遠的目光和踏實的態度。整個社會的浮躁使得大多數年輕人不願腳踏實地從小處做起,常常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斷調換工作,總認為沒有找到適合發展的空間。殊不知,限制其發展的不見得是所在的企業,而往往是自身浮躁的心態。
很多學生都崇拜或很推崇實驗建築,熱衷於前衛的、另類的、更有表現力的建築語言,追求表現自我。這也是畢業生不實際的浮躁心態的表現。建築師可以自詡是或被別人稱為建築大師。建築也常被稱做藝術。建築有藝術的成份,它是跨越了工程技術和造型藝術的一門學科,同時也包括城市環境與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只追求創意的實驗建築有其積極的意義,但於社會而言不可能成為主流。
實現了七成的畢業生就業率。未來可以預見,畢業生就業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因為不具備良好的心態導致未能迅速地融入行業和社會,可以說是當前各行各業中畢業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對於建築系畢業的學生來說,因為心態而耽誤了自我發展的時機,更令人惋惜。
(二) 在專業技能方面達到基本要求
對於畢業生而言,要具備成熟建築師的各種技能是苛求,但一些基本要求應該達到,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 審美素養和基本的建築感覺
現狀是畢業生所掌握的創意與空間變化等知識常不切實際,同時缺乏對高品位建築作品的鑒賞能力的培養。而且由於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方面的訓練相對薄弱,畢業生常常對城市空間尺度、建築群體空間塑造缺少基本的感覺與能力。
2 對建築所涉及各系統和程序的初步了解
這方面要求包括對結構、水、暖、電與建築配合的基本認識,和構造方面的基本知識,主要是外牆構造知識。由於在構造方面缺少感性認識,即便了解的也是相對老舊的知識,以至於設計出來的方案要麼脫離現實無法實施,要麼不懂得如何利用新的材料技術,創造新的表現手段與形式語言。
3 繪圖技能
主要是計算機繪圖,這一點大多數畢業生都能符合要求。在手繪方面,則有較明顯的不足。實際上,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終究不能代替手繪的工作。
4 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這是從業建築師必備的能力,也是大多數畢業生所缺乏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斷提升。。小組一般由資深建築師帶領,一味追求個人表現而不講團隊精神的設計師對小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結果都會造成一定影響,需要社會要投入大量資金。
市場是建築設計師最好的老師,有出資者,建築師在表現藝術性的同時(一) 對建築師主觀心態的要求
1 正確認識建築師的天職
建築是不是藝術家。
因此
② 中國的建築大師有哪些
在世的:齊康,吳良鏞,貝聿銘(美籍華人,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華盛內頓國家藝術館東容大廳,香山飯店)
作古的:中國現代建築開山鼻祖 沈理源(1890~1951) 庄俊(1888~1990)關頌聲(1892~1960)閻子亨(1891—1973) 劉敦楨(1897~1968) 趙深(1898~1978)
呂彥直(1894~1929)中山陵的設計者
③ 學建築必須了解哪些現代當代建築大師
當代建築大師,你先查查歷年普利策獎獲得者,這些人都是當代最活躍的設計師。
他們的作品和理論都值得學習和研究。
除此之外,有一套系列叢書是大師系列。。
書名是《大師系列——XXX的作品與思想》。XXX代表建築師的名字。
你可以讀讀這些書。
中國當代有一些青年建築師也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比如馬清運,馬岩松,張永和,王輝等建築師,當然還有王樹。
④ 世界有名的建築大師有哪些
W.格羅皮烏斯,
密斯凡德羅,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
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
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
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
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
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築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徵,它脫離了
傳統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傑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築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模龐大,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築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築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佔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牆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
間電梯,8部貨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載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並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築師:R.羅傑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築內設有工業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築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義大利建築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代建築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並塗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築師有意將這座建築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築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單純的建築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後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築)。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親自剪綵,
他稱贊這座建築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築師:R.邁耶
美國建築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築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築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築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高技派」建築風格,這
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築師:R.羅傑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傑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於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築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擴展和建築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築 *** 。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築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所賦予建築的新形象,並使建築物具有持續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築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築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築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築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牆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後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築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雲淡天晴的時節,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築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築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崙廣場,貝聿銘將
建築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築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
時6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築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方法節省鋼材4成,且室內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築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築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築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築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於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築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築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牆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築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築師:F.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地方投資興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經營並提供展品,
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的博物館。這是建於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術館。
該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位於勒維翁河濱。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扭復雜,難以名狀。
博物館造型由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內部採用鋼結構,外表用閃閃發光的鈦金屬飾面,鈦
板總面積2.787萬平方米。造型的獨特是建築師F.蓋里近幾年個人風格的繼續;也是古
根海姆負責人的願望,他們希望這幢建築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標致。
F.蓋里在設計過程中得助於航空設計使用的計算機軟體,它使F.蓋里的構思如虎添
翼。在總體布局中也進一步發揮了他的藝術包裝思想,但這次的「包裝」范圍遠遠大於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館仍然是規整的。為利於布置展品,首層基座部分也是相對比
較規整的。動態徒勞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廳和四周的輔助用房,變化的形態向上逐漸收縮。
博物館建在水邊,與城市立交橋形成有機的組合,這種嵌人城市肌里的構思也為造型獨
特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些理論依據。
香港新國際機場,中國(1998年
⑤ 建築大師的簡單概述
《建築大師》是來64歲時完成的作品源。從手稿中反常的大量小錯誤和省略來看,恐怕是他以極快的速度完成的。《建築大師》在歐洲出版前被寄予很大期待,但後來被認為是易卜生最具爭議性的作品,因為它讓各國的讀者都無比困惑。
在易卜生的作品中,索爾尼斯這個人物是他第一次接近自畫像的嘗試。易卜生一直把自己看作一個建造者,並把自己的戲劇比作建築作品。正如索爾尼斯一樣,易卜生懼怕從高處向下或從平地向深淵中看,這種恐懼更隨著他的衰老而日益加重。索爾尼斯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可以隨時犧牲那些他身邊最親近的人的利益。他嚮往又懼怕青春,他的內心審美與道德交戰——這一切都是易卜生本人所具有的特質。
⑥ 建築設計中的建築大師的設計概念怎麼來的
建築大師 都是那種有著各種生活經歷的人 他們設計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不簡簡單單版是一個建築 不僅僅是立面和空間權 是一種生活方式 你可以看看 建築的再詮釋等等 的 說的很飄 從雲 說起 看看大師的 訪談就知道了
⑦ 部落沖突建築大師怎麼解鎖
部落沖突來新模式部落戰爭一直是觀戰源模式是因為沒有進入參戰的隊列。部落沖突里部落戰沒有參加的原因:1.自己設置成不參加部落戰;2.部落戰開啟時杯數較低,排在後面,而選擇參加人數少,後面的無法參加;3.剛加入部落,不具備參加部落戰的資格;4.首領開始部落戰時,選擇參戰的人時未入選。參加部落戰,參與進攻的方法:自己設置成不參加部落戰,則進入自己的部落界面設置成參戰。部落戰開啟時杯數較低,排在後面,那就把被升上去。剛加入部落,不具備參加部落戰的資格,休息一場下次就行了。首領開始部落戰時,選擇參戰的人時未入選,則要跟首領申請,當然自己的村莊也要大道部落參戰的要求。
⑧ 省級建築大師怎麼評定
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工程項目,有著各自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對建造師實行分專業管理回,不答僅能適應不同類型和性質的工程項目對建造師的專業技術要求,也有利於與現行建設工程管理體制相銜接,充分發揮各有關專業部門的作用。
⑨ 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有哪些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⑩ 現代建築大師都有哪些
文藝復興出現了一批建築大師,在現代,建築大師更是成為現代建築的標志和銘章。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更多的建築大師,其中最著名的有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萊特、路易斯·康和貝聿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