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生條件 » 根據埋藏條件地下水分為

根據埋藏條件地下水分為

發布時間: 2020-11-18 06:34:47

❶ 地下水位是否分層

根據地下水的水力特徵和埋藏條件,分為包氣帶水、潛水和承壓水。包氣帶水是指儲存在內包氣帶容(含有空氣的岩土層)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水。
地下水一般跟海拔無關,跟各地的地質狀況有關,特別是河流湖泊周圍的地下水位通常較高。

潛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直接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水位、水溫和水質隨著當地氣象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著相應的變化。主要用於農田灌溉用水。

承壓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兩個隔水層之間具有壓力的地下水。當人們鑿井打穿不透水層,揭露含水層頂板的時候,承壓水便會在水頭的作用下上升,直到到達某一高度才會穩定下來。承壓水具有穩定的隔水頂板,只能間接接受其上部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因此,承壓水受當地氣象影響不很顯著,存在滯後現象。

❷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下水分布區看,A處為______區;從埋藏條件看,A處地下水為 ______ ,C、D

(1)補給區潛水承壓地下水
(2)C B C、D
(3)互補(雨季,河水補給地下水;乾季,地下水補給河水)
(4)如果承壓地下水補給區(A處)的自然條件遭到破壞,水源補給有了變化,那麼承壓區自流井的流量和水質都將受到影響。
(5)承壓水的補給區往往很遠,如果在承壓區過量開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區之後,補給非常困難。就會造成很大危害。C、D處大量開采,還可能引起海水倒灌,使地下水質變壞。

❸ 承壓水的與潛水的區別

潛水是埋藏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見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潛水。當地下水流出地面時就形成泉。潛水存在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滲補給。

承壓水(自流水)是埋藏較深的、賦存於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地下水。承壓水充滿於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水。它承受壓力,當上覆的隔水層被鑿穿時,水能從鑽孔上升或噴出。按含水空隙的類型,地下水又被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典型的承壓含水層可分為補給區、承壓區及排泄區三部分.承壓水由於頂部有隔水層,它的補給區小於分布區,動態變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靜水壓力。在適宜的地形條件下,當鑽孔打到含

水層時,水便噴出地表,形成自噴水流,故又稱自流水。人們利用這種自流水作為供水水源和農田灌溉。在中國,承壓水的發現和利用始於距今2000多年。漢朝初,中國四川省開始打自流井取鹵水生產食鹽,井深可達100多丈。澳大利亞的大自流盆地是典型的承壓水分布區。

潛水主要賦存於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基岩表層裂隙帶或灰岩溶洞中。潛水的自由水面稱潛水面,地表至潛水面間的距離為潛水埋藏深度,潛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離為潛水含水層的厚度。潛水層以上沒有連續的隔水層,不承壓或僅局部承壓。

潛水的徑流,受重力控制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在岩石孔隙、裂隙中多為層流運動。潛水的排泄靠蒸發成水蒸氣進入大氣圈中,或以泉的形式出露於地表,另外就是人工開采等。

❹ 恐龍化石是怎樣形成的

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恐龍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夠變成化石。

恐龍在死後如果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恐龍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恐龍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恐龍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

經過漫長歲月各種有機物被鈣化就形成了化石

❺ 地下水按埋藏方式可分為哪幾類

根據地下埋藏條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三大類。
上層滯水:是由於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滲的大氣降水停留在淺層的岩石裂縫或沉積層中所形成的蓄水體。
潛水是埋藏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見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潛水。當地下水流出地面時就形成泉。潛水存在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滲補給。
承壓水(自流水)是埋藏較深的、賦存於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地下水。承壓水充滿於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水。它承受壓力,當上覆的隔水層被鑿穿時,水能從鑽孔上升或噴出。按含水空隙的類型,地下水又被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這種地下水往往具有較大的水壓力,特別是當上下兩個隔水層呈傾斜狀時,隔層中的水體要承受更大的水壓力。當井或鑽孔穿過上層頂板時,強大的壓力就會使水體噴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❻ 從工程地質的角度,根據埋藏條件可將地下水分為( )。

【答案】B、D、E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地下水的分類。地下水從工程地質的角度可以分為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等。

❼ 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

一、地下水的埋藏條件

基岩山區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受地形、地質構造的控制變化極大,一般火山岩、變質岩類分布區,地下水埋藏較淺,泉點很多;碎屑岩類分布區,水位變化較大,在盆地和單斜地區承壓性大;碳酸鹽岩類分布的中低山區,地下水埋藏較深,但補給區、徑流區和排泄區地下水埋藏由深到淺分帶明顯,當地的侵蝕基準面是地下水埋深的重要標志。

鬆散岩類孔隙水的埋深,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其次是人工開采和地質條件的影響,地下水埋深的規律性很強。黃土梁塬區地下水埋藏較深,一般20~120m,它的特點是初見水位和抽水後的穩定靜止水位有時差幾十米;山前崗地,地下水埋藏亦較深,一般小於30m;平原區地下水位埋深總的規律是由山前向平原,水位埋深變淺。

黃淮海平原的中深層地下水,具承壓性,水頭一般高於淺層水,且有含水層埋藏越深水頭越高的規律,部分地區自流。

二、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

在基岩山區,斷裂、褶皺破碎帶、岩溶裂隙為降水入滲、地下水儲存、徑流、排泄提供了有利條件。裂隙岩溶水的重要特點是降水入滲補給快,地下水徑流交替條件好,排泄快而集中,它的補排異地分帶性強,在排泄區受阻往往以大泉的形式出流,亦有較大的潛流補給山前,礦坑排水和人工開采亦為重要排泄方式;岩溶分布區的另一個特點是河流在補給區匯集排泄地下水,而到徑流區又滲漏補給地下水,即相互轉化關系頻繁。

基岩裂隙水,受降雨入滲補給、地形、裂隙發育程度和植被影響較大,總的特徵是潛水徑流短、交替強烈,向河流、溝谷、窪地以泉的形式排泄。

在黃土梁塬地區,地下水埋藏較深,主要是降雨通過黃土裂隙孔隙入滲補給,其次是渠滲和灌溉回滲補給。黃土區地形起伏較大,沖溝發育和植被較差,導致降水量流失多,入滲少,是黃土丘陵乾旱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明顯排泄以塬為單位,以泉的形式排入深溝,以徑流形式補給河流階地地下水。

壟崗地區由於溝谷發育,坡降較大,且表層多為粘性土,從而降水多形成地表徑流,入滲補給地下水較少;局部地帶接受山區微弱的徑流補給,並以河流、溝谷切割含水層,呈泉和滲流的形式排泄於地表。

在平原區,不同區段補給源有所不同。

太行山前傾斜平原受山區側向徑流、降水入滲等的補給,地下水水力坡度為1/1000~3/1000,地下徑流條件好。前緣黃衛河交接窪地,則水流滯緩,形成一些澇漬地,地下水流向和地形坡向基本一致。

黃淮平原和南陽盆地地下水主要靠降水補給,其次是灌溉回滲,在臨黃河及渠道閘區的兩側,河道滲漏是重要的補給源。經試驗研究,黃河側滲影響寬度約5~10km,側滲補給總量3.6×108m3/a,單寬側滲補給量68.96×104m3/(a·km),平原區降水對地下水的補給和潛水蒸發量受包氣帶岩性、地下水水位埋深的影響,其補給、徑流、排泄以垂直交替為主,水力坡度極緩,水平徑流微弱。天然狀況下它的平衡取決於降水和蒸發。近幾十年來大面積開采地下水、河道建閘蓄水、引水灌溉等,對地下水的影響日趨擴大,其動態決定於降水、蒸發、開采和調蓄之間新的平衡關系。

中深層承壓水在山前、盆地主要受側向徑流補給,其次為越流補給;平原區主要是越流和彈性釋水補給,徑流微弱。消耗主要是開采和徑流,由於補給微弱,開采主要消耗靜儲量。

三、地下水與大氣降水、地表水的轉化關系

自然界的水循環主要發生於大氣降水、地表水、包氣帶水及地下水之間,循環速度相對迅速。大氣降水落到地表後,一部分變為地表徑流(地表水),一部分蒸發後重新回到大氣圈,剩下的另一部分滲入地下含水層成為地下水。

1.大氣降水

河南省多年降水量平均600~1200mm。空間上,受氣候影響由北向南降水量遞增;時間上受季節性變化影響,年內分配不均勻,年際變化很大。全省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55%~80%; 3~5月份全省多旱少雨,平均降水量淮南為300m,豫北平原不足80mm。由於河南跨越江、淮、黃、海四大流域,各流域之間在相同時間和相同年份時有出現南澇北旱或北澇南旱的極端情況,存在降水時序分布差異。全省年平均蒸發量1100~1700mm,其變化與降水量相反,由北向南遞減。

大氣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的數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與降水的強度、形式、植被、包氣帶岩性、地下水的埋深等密切相關,一般當降水量大、降水過程長、地形平坦、植被繁茂、包氣帶透水性好、地下水埋深不大時,大氣降水才能大量補給地下水,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降水量和包氣帶的岩性。據動態資料分析計算,我省平原區降水入滲補給系數為0.10~0.30。

2.地表水

地表水指河流、湖泊、水庫等,由大氣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匯集而成。地表徑流的形成主要受降水(雨量、雨強)和下墊面產生匯流條件的影響:雨量或雨強太小不利於產流,地勢平坦、植被繁茂和土壤疏鬆也會加大入滲,削減地表徑流量,加之陸面、河道和土壤對降水的調蓄作用,地表徑流較降水具有更為集中和發生時間滯後的特點。由於雨量、雨強達不到一定程度不能成為有效降雨,形成地表徑流,因而枯季的一些降水過程並不產生地表徑流,致使地表徑流的年內分配較降水量更為集中。

地表徑流主要受降水補給,其時空分布和降水量分布變化大體一致。南部大別山區平均年徑流深500~600m m,桐柏、外方山區為400m m,北部太行山區約200m m,東北部平原僅50m m;豐水期地表徑流佔全年70%,枯水期多數中小河流斷流。

地表水可補給地下水,也可排泄地下水,這主要取決於地表水水位與地下水水位之間的關系。山區河流的上游,地下水補給地表水;河流的中游,河水位與地下水水位比較接近,洪水期地表水補給地下水,平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地表水;處於沖積平原的河流下游,河床高於附近平原,地下水接受地表水的補給。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多少不僅取決於水位差,還取決於地表水體下部岩土的滲透性。以黃河河南段為例,中游潼關—桃花峪在未修建三門峽水庫前,汛期黃河水補給兩側地下水,非汛期排泄地下水;下游桃花峪—台前為「地上懸河」,黃河水常年補給地下水。

3.地下水

地下水的補給有大氣降水補給、地表水補給、越流補給及人工補給(包括農灌、工業與生活廢水排入地下補給以及人工迴流補給等),其中大氣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給來源。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泉水排泄、蒸發排泄、向地表水排泄、越流排泄、人為開采等,其中人為強力開采是地下水排泄的主要形式,目前出現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等環境地質問題都與開采有關。

受自然條件改變引起的變化(如枯水期和豐水期)、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如水利工程、開采、回灌等)的影響,地表水與地下水會互相轉化,有時地表水補給地下水,有時地下水又排泄地表水。

❽ 地下水分類

地下水的分類原則是要反映出地下水的賦存特徵。埋藏條件和含水介質是最主要的兩個賦存特徵,它們對地下水水量和水質的時空分布有重要意義。地下水埋藏條件是指,在水文地質剖面中,含水層所處的位置和受隔水層限制的情況。地下水分類按埋藏條件和含水介質類型進行分類。地下水分類在編制水文地質圖件和研究地下水運移中很有用處。

地下水按埋藏條件可分為包氣帶水、潛水、承壓水,按含水介質類型來分類可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類,組合後有9類。見表2-2。

表2-2 地下水分類表

❾ 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

研究區處於黃河沖積平原,全區均為第四紀鬆散地層堆積,地下水就賦存在這些厚度巨大而分布廣泛的地層孔隙中,鬆散岩類中地下水的賦存條件,主要取決於含水層分布范圍的大小、厚度、顆粒的粗細和結構的緻密程度。一般來講,含水層分布面積廣、厚度大、顆粒粗、結構疏鬆,賦存條件就好,反之就差。本區各時代含水層從上到下,時代由新到老重疊覆蓋,孔隙率也由新到老逐漸變小,這是因為時代新的壓密程度較低,較鬆散,時代老埋藏深,壓密程度高,故地下水賦存條件由新到老逐漸變差。

黃河沖積平原淺層水由於古黃河多次改道古河道分布面積廣大,砂層顆粒粗,厚度大,結構鬆散,孔隙大,這對地下水的賦存與分布是極為有利的條件。西部條形崗地淺層水由於含水砂層顆粒細,厚度小,或者無砂層,地下水賦存條件較差。

深層地下水在不同地區、不同深度都埋藏有較厚的中粗砂、中細砂含水層,給地下水的存在和富集形成了較大的空間,地下水缺少儲存的空間,而在300m深度以下有厚層的中粗砂含水礫石,其賦存條件較好。

研究區含水層的岩性、地下水的埋藏深度以及地下水的補徑排對氟的遷移富集起很重要的作用,以下將分別進行闡述。

(一)含水層岩性的影響

研究區含水層岩性決定含水層的透水能力,而含水層的透水性好壞往往又決定地下水交替的快慢。如果含水層的透水性好,包氣帶的淋洗水進入含水層後,可及時被帶走,有利於土壤的脫鹽;另外由於徑流條件好,地下水交替積極,潛水的礦化度往往也相對較低。反之,如果含水層的透水性差,來自包氣帶的淋洗水難以排走,導致土壤向積鹽方向發展,造成土壤的鹽漬化。例如,在一些乾旱、半乾旱地區,雖然潛水埋藏深度小於支持毛細帶的最大上升高度,但潛水含水層(砂礫石層)透水性極佳,往往見不到鹽分聚集現象。

另外,含水層由粒徑較細的顆粒(如黏性土)組成時,這些細顆粒的物質可以吸附周圍環境中的氟,使含水層中氟的背景值變大,這時在一定的水化學條件下進入地下水中的氟也會相應地增多,容易出現高氟地下水。

在研究區北部、東部以及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為黃河沖積平原、古河道主流帶地區,含水層上游以含礫石、中粗砂為主,下游以中細砂為主,為黃河古河道河床相堆積。含水砂層頂板埋深上游10m左右,下游可達20m。覆蓋層岩性為亞砂土夾亞黏土,局部為粉砂,與下層含水層構成上細、下粗的「二元結構」。在古河道主流相和泛流相沉積中易形成這種典型的二元結構,為黃河沖積平原分布面積最大的含水層類型。上部為亞砂土、亞黏土等組成的弱含水層,下部為穩定的含水砂層。主流相含水砂層,以細砂、中細砂、中粗砂為主,厚度一般為10~35m,以HCO3-Ca,HCO3-Ca·Mg,HCO3-Na·Mg,HCO3-Mg·Na型水為主,氟含量一般小於1mg/L。

中牟縣蘆崗、大馬寨,開封縣榆園、三里寨、半坡店,杞縣城南—裴庄店,通許縣城南—太康縣楊廟,扶溝縣呂潭—太康縣、鄢陵板橋、縣城—馬欄,尉氏縣朱曲及臨近條形崗地的黃河沖積平原的邊緣地帶,屬於泛流帶和泛流邊緣帶沉積。含水層顆粒細,厚度比較薄,地下水徑流條件較差,因而水質也比主流帶差,易形成高氟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Na·Mg型水,HCO3·Cl-Na·Mg·Ca型水,HCO3·SO4·Cl-Na·Mg型水,局部地區為SO4·Cl-Na·Mg型水,礦化度較高,一般為1~3g/L的微鹹水。

(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影響

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影響潛水蒸發能力的大小,當地下水位埋深不大時,潛水的蒸發作用強烈,容易引起毛細上升,深層的地下水進入淺層,而潛水又被大量蒸發而濃縮,從而使氟離子含量升高。

地下水埋藏深度對高氟富集的影響在前文中已有闡述,在此不再進行贅述。

(三)地下水補徑排的影響

1.地下水的補給

研究區地下水的補給分為垂直補給和水平補給兩種,而以垂直補給為主。垂直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其次為河流、渠系及灌溉回滲補給。大氣降水的補給與降水量大小、降水強度、包氣帶岩性、土壤含水量、地形條件、地下水位埋深及植物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降水入滲補給量的大小,但在一般情況下,降水入滲補給量隨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隨地下水位埋深增大而減少,包氣帶岩性越粗、地形越平坦、地下水徑流越遲緩、土壤含水量越少、植被越密集則補給量越大,反之則越小。

本區廣大平原區地形平坦,地表徑流遲緩,岩性以亞砂土為主,地下水位埋深為3~4m,部分為1~2m,少數為4~6m,這對降水補給十分有利。尉氏縣西部條形崗地,起伏較大,地表徑流較好,降水補給條件稍差。

本研究區的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其次在雨季部分河流補給地下水,旱季則排泄地下水。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對降水補給十分有利。隨著降水入滲,包氣帶中的含氟組分在溶濾作用下隨之遷移到地下水中。

2.地下水的徑流

地下水水平徑流條件較好,有利於氟的遷移擴散,水氟含量較低;水平徑流滯緩,則為氟的累積富集提供了有利條件。

研究區內的條形崗地,包括尉氏縣西部崗地以及召陵崗地帶,由於地形起伏大,地下水徑流條件好,不利於氟的富集,故形成礦化度低的淡水;而東部廣闊的黃河沖積平原,地形平緩,地下水徑流緩慢,尤其是崗間的帶狀窪地、槽形窪地、碟形窪地等微地形、地貌,地下水流動滯緩,又屬於地下水的排泄匯聚點,故易形成高氟地下水。

淺層地下水徑流受地形、補給來源和含水層岩性的控制,研究區西部崗地(主要分布在中牟縣黃店和尉氏縣大橋以西)地形起伏較大,水力坡度也較大,自西向東、東北、東南呈放射狀緩慢向下游流動,水力坡度為1/200~1/1000,地下水的徑流相對較強,有利於氟的遷移。其他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地下水水力坡度上游為1/2000、下游為1/4000~1/6000,順地面坡降由西北向東南流動,地下水的流動相當滯緩,容易造成氟的富集。

在平原區內,受微地貌和古地形的影響,往往形成局部的高氟和低氟地下水區。例如,在黃泛平原區,古河道分布較廣,徑流條件較好,形成局部的高滲透性透鏡體,氟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就比較低。而在徑流條件差的閉塞低窪區,經過長期的水-岩作用,礦化度較高,促使氟向該處集中。

3.地下水的排泄

蒸發是研究區地下水排泄的主要形式,由於包氣帶岩性和地下水埋深均不同,其蒸發強度也不相同。我國蒸降比為1的地帶可以大致看作高低氟地下水的分界區,蒸降比越大,水氟的濃縮特徵越明顯,這種濃縮特徵在以鬆散均質沉積物構成的平原區尤為顯著。在地下水位埋深為1~2m的地區,蒸發量最大,地下水位埋深在4m以下的地區蒸發量微小。研究區蒸降比達到2,地下水位埋深一般2~4m,部分地區1~2m和4~6m,地表岩性尤以亞砂土為主,毛細管作用強烈,蒸發量大,十分有利於氟的濃縮富集。

綜合各方面因素可以得出:地下水補徑排條件不同,對氟富集的影響不同。可歸結為:補排類型為入滲-蒸發型的地區,有利於氟的濃縮富集,常為高氟地下水分布區。該地區主要分布在水位埋深小於2m的地區,面積較小,以降水入滲補給為主,其次為河渠水與灌溉水的補給;地下水水平徑流滯緩,或崗間窪地地帶的地下水匯聚點。開采水平極低,蒸發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位埋深淺、含水層岩性細,有利於地下水的蒸發,易形成高氟地下水。反之,則不易形成高氟地下水。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