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起火必須具備的條件是
Ⅰ 請問發生火災必須同時具備的三個必要條件是什麼
准確地說,是燃燒應具備的三個必要條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劑)和引火源。只有在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情況下,可燃物質才能發生燃燒。
1.可燃物
凡是能與空氣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劑發生燃燒反應的物質,都稱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狀態分為氣體、液體和固體三類。
有些物質在通常情況下不燃燒,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可以燃燒。例如,赤熱的鐵在純氧中能發生劇烈燃燒;赤熱的銅在純氯氣中能發生劇烈燃燒;鐵、鋁本身不燃,但把鐵、鋁粉碎成粉末,不但能燃燒,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爆炸。
2.助燃物(氧化劑)
與可燃物質相結合能導致燃燒的物質稱為助燃物(也稱氧化劑)。通常燃燒過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
某些物質也可作為燃燒反應的助燃物,如氯、氟、氯酸鉀等。也有少數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纖維、硝酸纖維的賽璐珞等含氧物質,一旦受熱後,能自動釋放出氧,不需外部助燃物就可發生燃燒。
3.引火源
使物質開始燃燒的外部熱源稱為引火源。引火源溫度越高,越容易點燃可燃物質。根據引起物質著火的能量來源不同,生產生活實踐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溫物體、化學熱能、電熱能、機械熱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直接火源主要有:
(1)明火。 (2)電弧、電火花。
間接火源主要有:
(1)高溫。(2)光輻射。(3)化學反應熱。
除了必要條件,還必須要有燃燒的充分條件:
具備了燃燒的必要條件,並不意味著燃燒必然發生。在各種必要條件中,還應有「量」的要求,即燃燒發生的充分條件。
1、一定的可燃物濃度
可燃氣體或蒸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才會發生燃燒或爆炸。
2、一定的氧化劑含量
物質的燃燒性能通常用氧指數來表示。所謂氧指數是指在規定條件下,物質在氧氮混合氣流中,維持平衡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氧氣濃度,其值以氧所佔的體積百分比表示。
3、一定的點火能量
不管何種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引起燃燒反應。所需引火源的強度,取決於可燃物質的最小點火能量,低於這一能量,燃燒便不會發生。不同可燃物質燃燒所需的最小點火能量各不相同。
火災是指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
Ⅱ 靜電電荷引起油料火災必須具備的條件
靜電的放電類型
物體因摩擦、剝離、靜電感應等產生的靜電荷,經過長時間積累,帶電體之間的電位差大到一定程度有可能達到擊穿場強而進行瞬間放電。一般靜電放電類型分為:
1.非火花緩慢放電
設法減低兩帶電體的電阻或兩帶電體間放電的介質——如空氣等的電阻,可以加快非火花緩慢放電的進程,使場強在遠未達到擊穿電壓前,電荷已通過緩慢放電中和掉,從而制止了火花放電。
2.火花放電
1)一般火花放電:它是危險的放電,可能引起著火爆炸,應盡量避免;實驗表明,火花放電著火危險最大的是直徑1~2cm的球面上發生的放電,尖端小於1cm者,打出的火花直徑小,火花能量小;
2) 尖端電暈放電:分為尖端較粗圓(曲率半徑較大)的單個電暈放電裝置和 多個尖端尖細的人工安全電暈放電裝置兩種。
我們使用防靜電產品的目的,就是將放電速度過快的火花放電轉化成緩慢放電的非火花放電。
靜電火花放電的危害
1.易燃性液體(苯、甲苯、甲醇、汽油、液化石油氣、甲醛、醋酸乙烯等)易燃性液體以及粉末,伴隨空氣流高速通過配管(特別是橡膠管、塑料管等絕緣性管道)進行灌裝、輸送、投料時,或者苯、乙醚、CS2等易燃溶劑,通過非金屬網、濾紙、毛氈或白土等進行過濾時,以及易燃料液在離心機進行分離、乾燥時,容易產生靜電火花,引起火災和爆炸。
2. 高壓液體或氣體(包括水蒸氣)呈霧狀高速噴出,而周圍存在著易燃液體蒸氣時,如高壓易燃性液體、氣體的緊急排放,或從機器設備配管等的裂口處泄漏噴出時,噴漆作業時,用高壓水蒸氣沖洗易燃性液體貯槽時等等,容易產生靜電火花,引起火災爆炸事故。
3. 固體物質、粉末,特別是橡膠、塑料、樹脂、聚脂和合成纖維高分子物質發生摩擦剝離時,例如:在運輸、投加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裝的粉末料時,在充填、擠壓、輥壓高分子材料時,在塗刷塑料漆、粘抹樹脂、膠泥時,設備用皮帶傳動等等,容易產生靜電火花。 這時,如有易燃性液體蒸氣等存在,就容易引起火災、爆炸。
4.在灌裝中或灌裝後不久,用結著棉紗繩的金屬取樣器,金屬測量尺放入絕緣性易燃液體貯槽,進行取樣或測量液位時,容易產生靜電火花,引起火災和爆炸。
更多資訊,歡迎關注傑瑞久智官方網站
Ⅲ 起火點和起火時間是否是判斷火災原因的必備條件,為什麼
這還要問?起火點是火災發生的源頭,起火時間是判斷火災的燃燒過程長短的因素。
Ⅳ 火災發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物體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 達到著火點 與空氣接觸
如果要造成火災,可燃物要是連續的、乾燥的、面積廣泛的
並不是所有火災都能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滅,因為氯氣什麼的會在CO2中燃燒
Ⅳ 燃燒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是什麼
燃燒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即可燃物、氧化劑(助燃劑)和溫度(點火源)。三個條件無論缺少哪一個,燃燒都不能發生。
根據GB 4968—86《火災分類》的規定,以及可燃物 的類型和燃燒特性,火災可分為A、B、C、D四類。
A類 火災是指固體物質火災。這種物質通常具有有機物質性 質,一般在燃燒時能產生灼熱的余燼,如木材、煤、棉、毛、 麻、紙張火災等。
B類火災是指液體或可熔化的固體物 質火災,如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瀝青、石蠟火災 等。
C類火災是指氣體火災,如煤氣、天然氣、甲烷、乙 烷、丙烷、氫氣火災等。
D類火災是指金屬火災,如鉀、 鈉、鎂、鋁鎂合金火災等。
(5)考試起火必須具備的條件是擴展閱讀:
燃燒反應,大體上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1、著火前預備階段從燃料進爐至達到著火溫度這一階段稱預備階段.在這一階段內,要完成水分蒸發,揮發分析出、燃料與空氣混合物達到著火溫度.顯然,這一階段是吸熱過程,熱量來源是火焰輻射及高溫煙氣迴流.影響預備階段時間是非的因素除燃燒器本身外,主要是爐內熱煙氣為煤粉氣流提供熱量的強弱,煤粉氣流的數目、溫度、濃度、揮發分含量及煤粉細度等.
2、燃燒階段當達到著火溫度後,揮發分首先著火燃燒,放出熱量,使溫度升高,焦炭被加熱到較高溫度而開始燃燒.燃燒階段是強烈的放熱過程,溫度升高較快,化學反應強烈,這時碳粒表面往往會出現缺氧狀態.強化燃燒階段的關鍵是加強混合,負氣流強烈擾動,以便向碳粒表面提供氧氣,而將碳粒表面的二氧化碳擴散出往.
3、燃盡階段主要是將燃燒階段未燃盡的碳燒完.燃盡階段剩餘的碳固然未幾,但要完全燃盡卻很困難,主要是存在著諸多不利於完全燃燒的因素,如少量的固定碳被灰包圍著;氧氣濃度已較低;氣流的擾動漸趨衰減;爐內溫度在逐步降低.
Ⅵ 在我國,構成火災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什麼條件
火災事故責任者來是指引發火源災事故並應負責任的單位和個人。通常認為,認定火災事故責任者必須具備3個條件:①有火災事故發生;②實施了某種行為;③實施的行為與火災事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里忽略了第4個條件,即:實施的某種與火災結果有因果關系的行為具有消防安全「違法性」這個重要問題。
Ⅶ 森林火災發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及森林可燃物我想聽計和什麼
氣象與森林火災的關系非常密切。森林中各種可燃物的著火點取決於氣象條件的變化情況,如濕度的大小、氣溫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風力的強弱等。一般認為,晴朗、高溫、大風天氣,常使森林中可燃物的含水量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以下,這時最易發生森林火災。
Ⅷ 火災發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物體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
達到著火點
與空氣接觸
如果要造成火災,可燃物要是連續的、乾燥的、面積廣泛的
並不是所有火災都能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滅,因為氯氣什麼的會在CO2中燃燒
Ⅸ 摩擦起火需要哪些條件具備
兩物體摩擦,使其內能增大,當溫度達到物體的著火點時,就會起火。還得是能燃的物體
Ⅹ 火災發生的三個必備條件是
1、首先是可燃物質。無論物質處於什麼形態,只要能跟氧元素發生劇烈反應的物質,一般都稱為可燃物質。
2、其次要有助燃物質。如空氣(氧氣)、氯氣以及氯酸鉀、高錳酸鉀等氧化劑。一般可燃物質,在空氣中的含氧量低於14%-18%,不會發生燃燒。
3、最後要有火源。只要是可燃物質通過燃燒輻射出的能源都叫火源。要使可燃物質燃燒,需要有足夠的溫度和熱量,各種不同的可燃物質,燃燒時所需要的溫度和熱量各有不同。
《火災分類》(GB/T 4968-2008 2008年11月4日發布 2009年4月1日實施)火災根據可燃物的類型和燃燒特性,分為A、B、C、D、E、F六大類。
A類火災:指固體物質火災。這種物質通常具有有機物質性質,一般在燃燒時能產生灼熱的余燼。如木材、乾草、煤炭、棉、毛、麻、紙張等火災。
B類火災:指液體或可熔化的固體物質火災。如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瀝青、石蠟、塑料等火災。
C類火災:指氣體火災。如煤氣、天然氣、甲烷、乙烷、丙烷、氫氣等火災。
D類火災:指金屬火災。如鉀、鈉、鎂、鈦、鋯、鋰、鋁鎂合金等火災。
E類火災:指帶電火災。物體帶電燃燒的火災。
F類火災:指烹飪器具內的烹飪物(如動植物油脂)火災。
(10)考試起火必須具備的條件是擴展閱讀:
火災發生時應遵循的三救原則
1、防煙。用濕毛巾3——8層捂住口鼻(只能防3——5分鍾),沒有條件可以在衣服上灑上小便進行防煙。
2、把握方向逃生。發生火災時,利用煙氣不濃或大火尚未燒著的樓梯,疏散通道、敞開式樓梯逃生是最理想的選擇。但是在伸手不見五指或環境不熟悉的情況下,趕緊從地上爬著找牆,順牆來找門(順、逆時針方向均可),從門逃生。
3、藉助工具逃生,三層以下的火災應及時利用繩子(或把窗市、床單撕扯成較粗的長條結成的長帶子),將其牢牢系在自來水管或暖氣管等能負載體重的物體上,另一端從窗口下垂至地面或較低樓層的陽台上,然後沿繩子下滑,逃離火場。4——6層發生的火災可以藉助用消防栓來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