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
① 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第一部類原有可變資本的價值、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與本部類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三者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價值與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Ⅰ(v + Δv + m/x) = Ⅱ(c + Δc)。
2、第一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原有不變資本價值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Ⅰ(c + v + m)=Ⅰ(c + Δc)+ Ⅱ(c + Δc)。
3、第二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以及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在這三個實現條件中,第一個條件是基本條件,第二條件和第三個條件則是由第一個條件派生而來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三個實現條件共同表明了保持兩大部類適當比例關系的重要性。
(1)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擴展閱讀:
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剩餘產品或剩餘價值全部用於非生產性消費。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出發點,是擴大再生產的現實因素。沒有簡單再生產,也就談不上擴大再生產,只有在原有的生產規模得到保證的基礎上,才談得上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因此,在安排擴大再生產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時,必須首先保證簡單再生產對這些資源的需要,以利於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② 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是什麼,如何實現的
、研究社會總資來本再生產源的兩個基本理論前提是對社會總產品的劃分和對社會生產的劃分。 2、對社會總產品的劃分。按照使用價值的最終用途,馬克思將社會總產品劃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生產資料是用於生產消費的物質資料;消費資料是用於個人消
③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是什麼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是什麼?
答:①社會資本運動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從價值形式上看,資本主義社會的總產品。由不變資本價值(C)、可變資本價值(V)和剩餘價值(M)三部分組成;從實物形式上按其最終用途可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
②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第I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實現條件可引申出另兩個實現條件:I(C+V+M)=IC+IIC,II(C+V+M)=I(V+M)+II(V+M)。
④ 簡述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並分析他們的基本實現條件和延伸實現條件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兩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作用於生產力。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概括地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人類社會各種類型的、性質各不相同的生產關系的更替和發展,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都是由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第二,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部分質變;其次,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所能變化的程度。(3)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起反作用,即影響著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反作用表現在:當生產關系的新的變革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應時,就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如果生產關系滯後或超前於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4)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過時的生產關系,遲早要被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義系所代替;而新的生產關系也只有在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才能得到確立和鞏固。因此,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⑤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是什麼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的產品是通過三個方面的交換實現的:首先是第1部類內部各部門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實現了第I部類內部在生產資料(不變資本)上消耗的補償;其次是第Ⅱ部類內部各部門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實現了第Ⅱ部類內部資本家和工人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第三是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實現第1部類內部資本家和工人對消費資料的需求,實現第Ⅱ部類在生產資料(不變資本)上消耗的補償。經過上述三個方面的交換,社會總產品的各個部分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實物上得到替換,從而下一年的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就可以正常進行。上述交換過程表明,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應具備的基本實現條件是:第1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即I(v+m)=Ⅱc。這個條件反映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即兩大部類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從這個基本實現條件可以引申出另兩個實現條件:其一是I(c+v+m)=Ic+Ⅱc。這個條件反映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供給和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其二是Ⅱ(c+v+m)=I(v十m)+Ⅱ(v+m)。這個條件反映整個社會的消費資料的供給和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上三個條件,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客觀要求的比例關系。這些客觀要求的比例關系遭到破壞,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就不能順利進行。
參考:中國經濟知識網 http://yl.xjkunlun.cn/ncsyzs/jjzs/2014/4254858.htm
⑥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及其經濟內容是什麼
1.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所應具備的基本實現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即Ⅰ(v+m)=Ⅱc。這個條件表明,兩大部類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即兩大部類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2) 從這個基本實現條件可以引申出另外兩個實現條件:一是第一部類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價值上必須等於兩大部類所消耗的不變資本之和,即Ⅰ(c+v+m)=Ⅰc+Ⅱc。這個條件表明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二是第二部類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價值上必須等於兩大部類的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之和,即Ⅱ(c+v+m)=Ⅰ(v+m)+Ⅱ(v+m)。這個條件表明整個社會的消費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3) 以上三個條件客觀要求的比例關系如果遭到破壞,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就不能順利進行。
2.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經濟內容: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則是指資本家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再生產只是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簡單再生產是為了說明:資本主義的一切財富都是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非法佔有的,從而為解釋為什麼無產階級可以用暴力革命,把剝奪者的財產剝奪過來提供了理論上、法律上的依據。這就是簡單再生產分析的目的。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資本運動所採取的形式,其中的「形式」就是「商品資本、貨幣資本、生產資本」這三種形式。
⑦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有兩個前提條件
①第一部類一年中所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除了維持兩大部類簡單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用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生產資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為:Ⅰ(c+v+m)>Ⅰc+Ⅱc或Ⅰ(v+m)>Ⅱc。
②第二部類一年中所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除了滿足兩大部類進行簡單再生產過程中工人和資本家所需要的消費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用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消費資料的需要。如果用m/x表示剩餘價值中供資本家個人消費的部分,那麼m-m/x就表示剩餘價值中供積累的部分。這個實現條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v+m)>Ⅰ(v+m/x)+Ⅱ(v+m/x)或Ⅱ(c+m-m/x)>Ⅰ(v+m/x)。
(2)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Ⅰ(v+Δv+m/x)=Ⅱ(c+Δc)。這里,Δc表示追加的不變資本,Δv表示追加的可變資本,這個條件表明,在擴大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互為條件、互相制約的內在聯系。
(3) 從這個基本實現條件也可以引申出另兩個實現條件:一是Ⅰ(c+v+m)=Ⅰ(c+Δc)+Ⅱ(c+Δc)。這個條件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二是Ⅱ(c+v+m)=Ⅰ(v+Δv+m/x)+Ⅱ(v+Δv+m/x)。這個條件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整個社會的消費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所應具備的基本實現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即Ⅰ(v+m)=Ⅱc。這個條件表明,兩大部類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即兩大部類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2) 從這個基本實現條件可以引申出另外兩個實現條件:一是第一部類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價值上必須等於兩大部類所消耗的不變資本之和,即Ⅰ(c+v+m)=Ⅰc+Ⅱc。這個條件表明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二是第二部類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價值上必須等於兩大部類的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之和,即Ⅱ(c+v+m)=Ⅰ(v+m)+Ⅱ(v+m)。這個條件表明整個社會的消費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⑧ 簡述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概念及其實現的條件
【答案要點】
(1)在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剩餘價值全部用於資本家的個人消費,社會生產規模不變。因此,根據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基本原理,假設社會總產品的物質構成和價值構成如下:
Ⅰ4 000c + 1 000v + 1 000m = 6 000
Ⅱ2 000c + 5 00v + 500m = 3 000
根據上述圖式,為了使第二年的社會資本再生產能夠繼續進行,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必須經過交換得到實現,因此,這個實現過程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交換關系:①第Ⅰ部類的4 000c在第Ⅰ部類內部實現,因為這個部類的資本家要互相購買生產資料以補償一年內消耗的不變資本。②第Ⅱ部類的5 00v + 500m在第Ⅱ部類內部實現,因為這個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要把收入用於購買消費資料。③第Ⅰ部類的1 000v + 1 000m和第Ⅱ部類的2 000c都不能在本部類內部實現,第Ⅰ部類的1 000v + 1 000m是工人和資本家的收入,但在物質形式上卻表現為生產資料,第Ⅱ部類的2 000c是消耗了的不變資本價值,但在物質形式上卻表現為消費資料。因此,第Ⅰ部類的1 000v + 1 000m必須和第Ⅱ部類的2 000c相交換,第Ⅰ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才能得到個人消費所需要的消費資料,第Ⅱ部類的資本家才能得到為補償不變資本所必需的生產資料。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可用下圖表示:
Ⅰ4 000c①+1 000v+1 000m=6 000③
Ⅱ2 000c+500v+500m②=3 000
(2)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是擴大再生產。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就是資本家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追加資本,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重復進行。假定第Ⅰ部類的資本家把剩餘價值1 000中的一半即500用作追加的資本,另一半500用作資本家個人消費。又假定第Ⅰ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為4∶1,那麼,轉化成的追加不變資本為400Δc,追加的可變資本為100Δv。這樣,第Ⅰ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按照擴大再生產的用途就重新組合為:
Ⅰ4 000c + 400Δc + 1 000v + 100Δv + 500mx=6 000
假定第Ⅱ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為2:1,則必須從剩餘價值中提取100,用作追加的不變資本,提取50用作追加的可變資本,從而使第Ⅱ部類的生產規模也相應地擴大。這樣,第Ⅱ部類的全部產品的價值按照擴大再生產的用途就重新組合如下:
Ⅱ1 500c + 100Δc + 750v + 50Δv +600mx=3 000
按照重新組合的圖式,擴大再生產的交換關系表現為:Ⅰ(4 000c + 400Δc)則在第Ⅰ部類內部實現的是:Ⅱ(750v + 50Δv + 600mx)在第Ⅱ部類內部實現的是:Ⅰ(1 000v + 100Δv + 500mx)和Ⅱ(1 500c + 100Δc)進行交換。在擴大再生產的三方面交換關系中,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是最基本的交換關系。因此,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Ⅰ(v +Δv + mx) =Ⅱ(c +Δc),即第Ⅰ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加上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三者之和應當等於第Ⅱ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價值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
⑨ 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C.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第I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即I(V+M)=IIC.
⑩ 論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及其意義 求詳解
簡單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投入生產過程的資本數量不變,再生產只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出發點,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擴大再生產及其兩種方式
(1)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是擴大再生產。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必須有資本積累作為追加的資本投入生產,追加的資本包括追加的不變資本和追加的可變資本。
(2) 擴大再生產按其實現方式分為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外延擴大再生產是在生產技術、勞動效率和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質量不變的情況下,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數量以及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內涵擴大再生產則是依靠生產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以及改善生產要素質量來擴大生產規模。
(3) 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方式是與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往往是以一種方式為主而結合在一起的。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所應具備的基本實現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即Ⅰ(v+m)=Ⅱc。這個條件表明,兩大部類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即兩大部類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2) 從這個基本實現條件可以引申出另外兩個實現條件:一是第一部類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價值上必須等於兩大部類所消耗的不變資本之和,即Ⅰ(c+v+m)=Ⅰc+Ⅱc。這個條件表明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二是第二部類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價值上必須等於兩大部類的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之和,即Ⅱ(c+v+m)=Ⅰ(v+m)+Ⅱ(v+m)。這個條件表明整個社會的消費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3) 以上三個條件客觀要求的比例關系如果遭到破壞,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就不能順利進行。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條件及其意義
(1)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有兩個前提條件
①第一部類一年中所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除了維持兩大部類簡單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用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生產資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為:Ⅰ(c+v+m)Ⅰc+Ⅱc或Ⅰ(v+m)Ⅱc。
②第二部類一年中所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除了滿足兩大部類進行簡單再生產過程中工人和資本家所需要的消費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用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消費資料的需要。如果用m/x表示剩餘價值中供資本家個人消費的部分,那麼m-m/x就表示剩餘價值中供積累的部分。這個實現條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v+m)Ⅰ(v+m/x)+Ⅱ(v+m/x)或Ⅱ(c+m-m/x)Ⅰ(v+m/x)。
(2)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Ⅰ(v+Δv+m/x)=Ⅱ(c+Δc)。這里,Δc表示追加的不變資本,Δv表示追加的可變資本,這個條件表明,在擴大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互為條件、互相制約的內在聯系。
(3) 從這個基本實現條件也可以引申出另兩個實現條件:一是Ⅰ(c+v+m)=Ⅰ(c+Δc)+Ⅱ(c+Δc)。這個條件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二是Ⅱ(c+v+m)=Ⅰ(v+Δv+m/x)+Ⅱ(v+Δv+m/x)。這個條件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整個社會的消費資料的供給與整個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
(4) 馬克思關於資本運動和再生產的理論,雖然是針對資本主義制度所做具體分析,但卻包含著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共同規律,撇開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管理也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