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血脈的基本條件
❶ 心主血脈功能的常見表現
心主(主宰、主管、主司之義)血脈的生理功能,首見於《素問·痿論》所說的「心主身之血脈」。其涵義,若合而言之,即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道中正常運行的生理作用。若分而論之,包括心主一身之血和心主一身之脈。全身的血,依賴於心氣的推動而在脈中運行於周身,從而發揮濡養作用。故《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於心。」全身的脈,均與心臟相連接,網路於周身,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故脈有「血府」之稱。 血液在脈道中運行不息,周流全身,如環無端,主要依賴於心氣的推動。心氣充沛與否,在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活動中至關重要,誠如《靈樞,經脈》所說:「手少陰(心)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因為「心主血脈」是針對心臟、血液和脈道所構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密閉系統而有的,故這一系統功能的是否正常除取決於心氣充沛與否外,還與血液的充盈、脈道的通利有關。如血液虧少,則血脈空虛,甚則血不養心;脈道不利,則血行不暢,甚則心脈痹阻。由此可知,血液正常運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為心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 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其外在表現主要是脈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的感覺等四個方面。這是因為心在體合脈,其華(生理功能在外表現的華彩)在面,開竅於舌,居於胸中的緣故。如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面色紅潤光澤,舌色紅活榮潤。若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時,則脈象、面色、舌象等可見異常現象,心胸部也會出現異常感覺。如見面色不華,舌質淡胖,脈象無力,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者,多為心氣虛損;面色晦滯,舌色紫暗,脈象沉澀或結代,(脈律不齊),心前區憋悶疼痛者,多為心脈痹阻。此外,心的其他病證,凡影響到心主血脈功能的,每可從上述四個方面得以反映。如心火亢盛(屬實火)或心陰虧損(屬虛火),可使心搏加快,脈道擴張,故均可出現面赤,舌紅、脈數以及心胸煩熱等症狀。
❷ 如何理解心主血脈和主神志
心與脈管相連,脈管為血液循行的隧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者,血之腑也」。《六節臟象論》、《痿論》也分別說心「其充在血脈」、「心主身之血脈」。可見「心主血脈」是指心能推動血液在脈管中循行的作用,即心氣的作用。《素間·平人氣象論》說:「心藏血脈之氣」。藏之於心的這種「氣」,就是推動血液循行的動力。現代醫學亦認為心臟是血液循行的動力器官,在機體的整個生命活動期間,心臟都在不停地跳動,不斷地將靜脈流入心臟的血液以一定的壓力射入動脈血管中,推動血液循環,這與中醫學的「心主血脈」、「諸血皆歸入心」的認識有一致之處,同樣深刻地說明了、心臟在血液循環中的動力作用。 心與脈管相通,心氣推動血掖在脈管中循行,所以心氣的強弱可以從脈象上反應出來。例如,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脈運行暢通,其脈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為之正常。反之,女區心氣虛,推動無力,則血脈運行不暢,表現心悸,脈細無力或澀,甚至節律不整而有結代現象。若心血瘀阻,則可出現心胸悶疼、顏面、唇甲青紫等現象。 「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指心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而言。是從我國古代哲學思想體系「心靈論」脫胎而來的。這種用「心」來代表人的思維、意識活動、不僅在中醫學中如此,哲學上、文學上也是如此。孔子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直至今天專門研究精神思維意識活動的學科、則稱之為「心理學」。《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以及民間常說的「耳不聽,心不煩」、「心神不安」等等,都是把心作為思維、意識器官來看待的。正因人的思維、意識都由心主宰,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古人之所以說「心主神志」,是認為神是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的。《內經》中說「心主血脈」、「脈舍神」,李東垣《脾胃論》說:「凡忿怒、悲、思、恐懼,皆損元氣。夫陰火之熾盛,由心生凝滯,七情故也。心脈者,神之舍,神無所養,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脈也。心之神,真氣之別名也,得血則生,血生則脈旺。」引文前部分說明精神情志與心的關系,後部分明確說明神依靠血液的濡養,血液依靠神的支持。另外又「肝藏血」、「腎藏精」、「脾為氣血化生之源」,所以也都與神志有關,只是由於心主血脈便強調了心與神收關系。《靈樞·邪客篇》中說:「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在《本神篇》中又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是說接受外界事物,並給予相應反映,這一功能是由心來完成的。 正因為「心藏脈、脈舍神」,所以「心主血脈」與「心主神志」二者關系密不可分。心血的盛衰及其變化,常影響,神的改變,而心神的變化也常常使「心主血脈」發生異常。如:心血不足,可表現心煩、失眠、多夢,健忘、心神不寧等神志的異常,當以養心血安心神治之;又如營血有『熱,反映於神志上,則可能表現為神識昏迷,澹語狂言等,又當以清心安神治之。反過來,若因某種原因精神受刺激神不安寧,也可引起心血在脈中流動加速,表現脈跳速率增加等。 下面就「心主神志」來談談中醫對「腦」的認識。古人將腦稱為「奇恆之府」,為「髓之海」《素間·五臟生成篇》說:「諸髓者,皆屬於腦」。張隱庵在《脈要精微論》註解中說:「諸陽之神,上會於頭,諸髓之精,上聚於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腑」。此外在《靈樞·大惑論》、《海論》中亦分別談到了視覺聽覺的生理病理變化與腦的關系。明代李時珍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本草綱目》)。清代王清任又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結合本人多年的考證,提出了「靈機記性在腦者,……;兩耳通於腦,所聽之聲歸於腦,所聞香臭歸於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醫林改錯》把思維記憶、視覺、聽覺、嗅覺、語言等功能歸屬於腦、這是中醫學對腦的功能較全面的論述。 李梴在《醫學入門》中分析「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時,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之本也,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他已將「血肉之心」與「神明之心」區分開。以此分析《素間·靈蘭秘典論》.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便可知所謂「主」並非血肉之心,實是指中樞神經—大腦功能而言。
❸ 怎樣理解心主血脈 其華在面和開竅於舌
意思就是說,血液之所以能夠在脈 道中運行必須依賴於心氣(情志)的推動,其版華在面:如果你權的心氣虛則面色枯槁無華,長紅血絲,長斑血不上容,血行不暢,嚴重的則面色青紫,開竅於舌:比如上火啦,那麼你伸出舌頭來看看,如果說舌尖發紅,那麼說明你心火亢盛,如果心火亢盛,下移小腸就會引起尿少,排尿灼熱,因為心與小腸相表裡
❹ 維持心主血脈的三個基本條件是什麼
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管通利
❺ 什麼是心主血脈的功能其功能的正常發揮與哪些因素有關
心主血脈,是指心氣推動血液在脈管中循環運行的功能。 血,指血液。全身的血液。脈,指血脈,血液運行的通道,與心臟相連,網路於周身。 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1、主血:心主血功能包括推動血液運行和參與血液生成兩方面。 一是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心氣能推動血液運行,以輸送營養物質於全身臟腑形體官竅,發揮其營養和滋潤作用。人體各臟腑形體官竅以及心脈自身皆有賴於血液的濡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維持生命活動。血液的正常運行雖與五臟密切相關,但心的搏動泵血作用最為重要,它是血液運行的動力。而心臟的搏動,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心氣充沛,心陰與心陽協調,心臟搏動有力,頻率適中,節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輸布全身,以發揮其濡養作用。若心氣不足,心臟搏動無力,或心陰不足,致心臟搏動過快而無力,或心陽不足,致心臟搏動遲緩而無力,均可導致血液運行失常。 二是心參與血液的生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生血」,主要是指飲食水谷經脾胃的運化,化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生為營氣和津液,心為火,火色赤,營氣和津液入脈中,經心火(即心陽)的「化赤」作用,變成紅色的血液。 2、主脈:心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脈道通利,血流通暢。脈,即血脈,為血之府,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與脈直接相連,互相溝通,形成一個密閉循環的管道系統。心氣充沛,心臟有規律的搏動,脈管有規律的舒縮,血液則被輸送到全身各臟腑形體官竅,發揮濡養作用,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與以下因素有關: 首先,有賴於心之陽氣的充沛。其次,是血液充盈。第三,脈道通利。當然,肺之助心行血,肝之主疏泄調暢氣機,以及宗氣的盛衰,均與心主血脈的功能密切相關。 由於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位於胸中,所以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反映於脈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感覺等方面: 若心之氣、陽充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功能正常,可見脈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面色紅潤光澤,舌色紅活榮潤等。 若心之氣、陽不足,血液虧虛,或脈道不利而血流不暢,則脈象細軟無力或結代,面色無華或晦滯,舌色淡白或紫暗,並見心悸、怔忡等;若心脈痹阻嚴重,則見面、舌青紫,心前區憋悶,甚則刺痛,脈細澀或結代等。 若心之氣、陽亢盛或陰虛火旺,又可見脈數、舌紅等症。
❻ 心主血脈
心有泵血功能,組織液由動脈血中滲出形成經絡,人之生存無非氣與血。
❼ 什麼時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的唯一條件
什麼是心如血脈功能正常的唯一條件?這道題我答不上來,請醫師給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