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上小學的條件
❶ 上小學需要什麼條件
達到年齡就必須入學
❷ 家是外省的想要在聊城上學需要什麼證明嗎
異地讀書如果來監護人自不是當地居民,要辦理《暫住證》或《居住證》,
《戶口簿》復印件(戶主的一張,本人的一張,以證明家庭成員的關系)有的還要出生證明,
家長的計劃生育狀況證明,接種疫苗記錄,插班生轉學證明等。
大體就是這些,學校的規定也是不一樣的,具體要到那一所學校須提前咨詢一下。
❸ 上小學都需什麼證件,怎麼報名
報名時需要家長提供的材料:
(一)房產方面的證件、證明材料
1、有房產證內的帶房產證。容
2、房產證尚未辦好的,帶購房合同。
3、租住房屋的,帶市房管局認可的或符合有關規定的房屋租賃合同,及父母雙方的房產、居住情況證明。
(二)戶籍證明
適齡兒童與父(母)同一戶籍的本區居民戶口本。
(三)其他證件
1、獨生子女證
2、計劃生育服務證
3、屬於政策性照顧借讀生類別的,還需提供相關的證件(原件、復印件)、證明材料(原件)。
(3)在聊城上小學的條件擴展閱讀:
小學,是人們接受初等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在其前又開設了幼兒園。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為6年,有些地方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2016年,全國共有普通小學17.8萬所,比上年減少1.3萬所。全國小學招生1752.5萬人,比上年增加23.4萬人,增長1.4%;其中,城市小學招生591.8萬人,同比增加34.2萬人,增長6.1%。小學在校生9913.0萬人,同比增加220.8萬人,增長2.3%。
❹ 戶口,想在讓孩子聊城市裡上小學,好進嗎,孩
拿暫住證,戶口來本,身源份證,務工證明就近入學,證件齊全可以上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❺ 聊城是本區,但不是本片區小學入學須要什麼手續
聊城是本區,但並不是本片區,小學入學
的話,那就需要有區教育局的適當調節
通知書。因為義務教育階段安排入學的
原則是:免試入學,就近安排,適當
調節。那麼,你只能憑調節入學。
❻ 外地戶口在本地上小學需要什麼條件
需要:家長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家長從業證明、暫住證原件和復印件、子女原學籍證明材料(小學、初中新生入學需要有原戶籍地鄉鎮的外出就學證明,轉學需要有原學校的轉學聯系表或轉學證明)。
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父母(或法定監護人)帶上相關材料向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查,根據其實際暫住及當地教育資源的分布情況,指定學校接收就近入學。然後到指定的就讀學校領取並填寫相關轉學表冊,由接收學校蓋章,再由原就讀學校及區縣教委蓋章,完成轉學手續。
(6)在聊城上小學的條件擴展閱讀
借讀生是指通常由於戶口,成績不夠等原因導致學籍(或戶籍)與所在學校(或所在地)不一致的學生。大多數公辦校或者民辦校是接受借讀生的。
2006年6月29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原來的規定:普通高中學校可以收取擇校費,但不能收取借讀費。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小學、初中)原來可以收取借讀費,但不能收取擇校費。
有的地方從2006年9月1日起、有的地方從2007年9月1日起,全國各地最遲從2009年1月1日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再收取(取消)借讀費、書費、雜費。
❼ 聊城買房想入戶口,孩子上小學需要啥條件
聊城買房想入戶口,孩子上小學需要啥條件。這個具體的你可以問下當地的人。
❽ 農村孩子能不能在聊城市上小學收費嗎
這個肯定是要收費的 像我也在農村 後來轉學到城市 因為成績差 爸媽托關系 花了幾千才能上學 當然若是成績好的話 學費會很低
❾ 外地戶口在聊城入學
既然買房子了,就把戶口遷過來就可以了。
❿ 聊城開發區實驗小學都是要什麼證件才能上
報名時需要家長提供的材料:
(一)房產方面的證件、證明材料
1、有房產證的帶房產證。
2、房產證尚未辦好的,帶購房合同。
3、租住房屋的,帶市房管局認可的或符合有關規定的房屋租賃合同,及父母雙方的房產、居住情況證明。
(二)戶籍證明適齡兒童與父(母)同一戶籍的本區居民戶口本。
(三)其他證件
1、獨生子女證
2、計劃生育服務證
3、屬於政策性照顧借讀生類別的,還需提供相關的證件(原件、復印件)、證明材料(原件)。
(10)在聊城上小學的條件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
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
教授學童識字的「小學」,古代也叫「蒙學」,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在學的學生也叫「蒙生」。
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