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則是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
Ⅰ 法律規則的邏輯結構包括行為模式和______
任何法律規則都是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組成的
Ⅱ 法律規則的要素可以在法律條文表達中省略嗎(法律規則的要素是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
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均可以被省略。
例如:省略行為模式句:「故回意殺人處十年以上有期答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這里沒有行為模式中的「可為、應為、不為」。
省略法律後果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2)法律規則是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擴展閱讀:
法律規則和法律條文是兩個概念。條文是規則的文字表現,規則是條文的內容。
其中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都必須具備了才叫法律規則,法律規則三要素在邏輯上缺一不可。
但是單獨一個條文有可能不具備這三個要素,也可以只有一個要素。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構成法律規則就必須有2個或2個以上的條文共同表現。也有的條文包含三要素,就能直接構成法律規則。
Ⅲ 法律規則中怎樣區別假定和處理(行為模式)
從兩者的含義來區別:
假定是指指適用規范的必要條件,就是適用法律的前提條件。
處理是指行為規範本身的基本要求,就是法律規定可以做什麼、禁止做什麼的內容。
舉個例子:《繼承法》第18條:「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這條沒有明確寫出假定部分,但可以推論出來,即夫妻一方先亡而有遺產,便是假定。夫妻之間可以相互繼承,這就是處理。
(3)法律規則是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擴展閱讀:
法律規則的分類如下:
(1)按照規則的內容不同,法律規則可以分為授權性規則、義務性規則和權義復合性規則。所謂授權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有權做一定行為或不做一定行為的規則,即規定人們的「可為模式」的規則。
所謂義務性規則,是指在內容上規定人們的法律義務,即有關人們應當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規則。義務性規則又可分為命令性規則和禁止性規則。所謂權義復合性規則,是指兼具授予權利、設定義務兩種性質的法律規則。
(2)按照規則內容的確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則分為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准用性規則。所謂確定性規則,是指內容本已明確肯定,無須再援引或參照其他規則來確定其內容的法律規則。
所謂委任性規則,是指內容尚未確定,而只規定某種概括性指示,由相應的國家機關通過相應的途徑或程序加以確定的法律規則。所謂准用性規則,是指內容本身沒有規定人們具體的行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參照其他相應內容規定的規則。
(3)按照規則對人們行為規定和限定的范圍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則分為強行性規則和任意性規則。
所謂強行性規則,是指內容規定具有強制性質,不允許人們隨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規則。所謂任意性規則,是指規定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人們自行選擇或協商確定為與不為、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內容的法律規則。
基本要素
1、「舊三要素說」該學說認為,法律規則通常由假定、處理和制裁三個要素構成。法律規則在邏輯結構上形成了「如果—則—否則」的公式。
2、「兩要素說」 該學說認為,法律規則在邏輯上一般由行為模式和相應的法律後果組成。這種觀點認為,在法律條文中常常沒有假定部分,或在法律總則中作了原則的規定,甚至有時候假定部分已包含在行為模式中,所以沒有必要單列「假定」或「適用條件」部分。
Ⅳ 不當得利規則中,假定條件與行為模式是什麼
假定條件是法律規則中有關適用該規則的條件和情況的部分,包括適用條件和主體行為條件;行為模式即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如何具體行為之方式的部分,包括可為(授權)模式、應為(義務)模式和勿為模式。
因此,民法通則92條中,假定條件是:沒有法律上的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
行為模式是: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Ⅳ 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是在來源上:法律規則在國家法上只能出自立法者之手,這在成文法國家中顯得尤為突出;而法律原則的來源剛較為廣泛。
2,是在內容上:法律規則是明確、具體的;法律原則是籠統、模糊的。
3,是從結構上看:任何法律規則均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構成,而法律原則一般情況下無固定的表現構成形式。
4,是在適用范圍上:法律規則只適用於某一類行為,其無法具有普遍適用性;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有更大的覆蓋面和抽象性,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能貫穿於任何法律事實之中。因此,原則的適用范圍也寬於規則。
5,是適用條件上: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相比具有優先適用性,法律規則在針對具體案例時可以具體有針對性的應用,切實做到一對一的針對性適用;法律原則只有在以下方面方可適用:在窮盡法律規則時,除非為了實現個案正義否則不得舍棄法律規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沒有更強理由不得徑行適用法律原則。
6,是從功能上看:法律規則的基本功能在於對人們行為提供確定的、可預測的導向;法律原則是法律規范的基礎或在法律中較為穩定的原理和准則。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法律原則,是指集中反映法的一定內容的法律活動的指導原理和准則。法律原則是法律的基礎性真理、原理,或是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原理或出發點。
法律規則,是指經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關於人們行為或活動的命令、允許和禁止的一種規范。法律規則的結構形式: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
Ⅵ 如何判斷法律規則中邏輯結構要素是否含有「行為模式」,請舉例說明,謝謝
你好,法律規則包括三要素: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行為模式是法律回規則中答規定人們如何具體行為之方式的部分,分為三種:可為模式,應為模式,勿為模式。比如說一個條文中「債權人可以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重點區分它與條文的關系,一個條文不一定包含一條完整的法律規則。
Ⅶ 法律規則:行為模式怎麼確定
例如「違反什麼」,老師說這是行為模式,但我認為這是適用條件,因為其既不是可為也不是應為或禁止
) ③不應該這樣行為→禁止性法律規范(「禁止」法律設定了消極的。 ①可以這樣行為→授權性法律規范(鼓勵性規范、基本框架或標準是從大量實際行為中概括出來作為行為的理論抽象、行為的義務、容許性規范) ②應該這樣行為→命令性法律規范(「令行」法律設定了積極的、不行為的義務
法律規則的邏輯結構 法律規則的邏輯結構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組成。 所謂假定條件,指...
法律條文中的規則和原則如何區分 …… 一、在內容上,法律規則的規定是明確具體的,而法律原則不預先設定明確的具體的假定條件,更沒有設定明確的...
法律規則的要素可以在法律條文表達中省略嗎(法律規則的要素是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 …… 個人中心 手機知道 開放平台 法律規則的要素可以在法律條文表達中省略嗎(法律規則的要素是假定條件、行...
法律規范依依行為模式的不同一般可分為哪二種? …… 確定性規范,是指法律規范直接而明確地規定了行為規則的內容,適用時無須再...行為模式有應為與勿為之分...
法律規則 …… 授權性規范,是規定人們可以為一定的行為或者不為一定的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為一定的行為或者不為一定的...
Ⅷ 合同法第121條規定中的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分別是哪個
《合同法》第121條(以下簡稱「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假定條件為雙方為適格的合同簽訂方,行為模式為因為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法律後果違約方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Ⅸ 法理學中,法律規則包括三個部分,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是否缺一不可的那是否所有的法條都
並非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