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生條件 » 人本主義咨詢的必要條件是

人本主義咨詢的必要條件是

發布時間: 2021-02-17 10:43:07

❶ 論述題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理論關於建立咨訪關系的三個條件

傾聽,共情,尊重

❷ 人本主義觀點是什麼具體解釋一下

人本主義至少有兩種涵義。

在歷史上人本主義是世紀下半期發源於義大利並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的哲學和文學運動,它構成現代西方文化的一個要素。人本主義也指承認人的價值和尊嚴,把人看作萬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為主題的任何哲學。 前者是文藝復興的一個基本方面,當時思想家從這一方面把人重新納入自然和歷史世界中去,並以這個觀點來解釋人。在這個意義上人本主義是造成17世紀科學革命的基本條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學主義」誕生的一個條件。17世紀以來的基礎主義和19世紀末期以來的自然主義並不反對文藝復興的人本主義。歷史上的人本主義運動是同超自然信仰和中世紀的亞里士多德主義相對立的。 撇開歷史上的人本主義不談,我們現在討論當代的人本主義。 人們通常認為當代人本主義即是「主體哲學」(philosophy ofthe subject)。由於哲學家對「主體」的理解並不一致, 在這個意義上,「人本主義」是多義的。 如果把導源於笛卡爾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驗自我的哲學都看作人本主義,那麼新康德主義便是人本主義的典型。我們不談個別新康德主義者是否屬於人本主義思潮中的哲學家,整個地說,新康德主義繼承康德為科學、尤其自然科學(馬堡學派)和文化科學(佛萊堡學派)奠立基礎的綱領而努力,他們由以出發的自我是一般的、非經驗的和非人格的,與人本主義者所強調的經驗自我根本不同。並且新康德主義特別重視科學的價值,這恰恰是「科學主義」的特徵,同強調個人價值的人本主義大異其趣。 其次,作為「主體哲學」或「意識哲學」的一派,胡塞爾現象學也可以被稱為人本主義。他同康德一樣以自我為出發點,力求為科學知識奠立基礎。不同的是,他求助於「本質直觀」,以描述方式進行其構成客觀性的工作。早期反心理學主義使他把邏輯結構看作「真理本身」。胡塞爾的「我思」有別於康德,不是非人格的,但客觀性的先驗奠基所需要的不是一個主體或主體性,卻需要多元的、主體間的、原子論般的奠基。難道這樣的奠基學說是人本主義的?是的,要是我們把任何「主體哲學」當作人本主義的話。但是人本主義以人的首要性為特徵,而胡塞爾則對日常語言和日常生活中的「我」給予現象學「還原」(rection)。他並不為人的要求作出哲學辯護, 他關心的是要使哲學成為嚴格的科學。這樣看來,唯心主義現象學不屬於人本主義范疇。
第三,來源於現象學的「哲學人類學」的舍勒(M.Scheler )的反形式主義價值哲學強調人格是道德行動的中心,似乎同人本主義一致。但人格主義並不令人成為善和惡的尺度。有的人格主義者理解人格主義是人對於被還原為觀念或事物層次作出經常性抗議並充分注視當代文化危機的哲學。人格主義旨趣的這種變化使它向人本主義方向靠近。但人格主義者仍然不甚重視個人定立其自身的能力,而更重視個人的善於容納他人和向一個價值秩序的開放。所以人格主義還不是完全的人本主義。但流行於美國的人格主義或精神主義(spiritualism,以波士頓大學為中心)通常也被叫做人本主義。 第四,我們在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中找到了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義。他的著作《有和無》是把現象學、存在哲學和人本主義冶於一爐的集中體現,是人本主義充分發展的表現。存在主義者斷定:「在人的世界、人的主體性世界之外並無其他世界。」存在主義作為典型的人本主義是同自然主義不相容的。 第五,狄爾泰及其後繼者的方法論解釋學強調社會、人文科學要求對文本(text)或社會歷史現象的理解,和自然科學採用一般規律來說明所研究現象顯然不同。理解和說明是兩種不同的科學方法。但自然主義則堅持科學方法的連續性,包括人在內的一切自然對象與現象都可應用一般規律給予科學說明,認為這才會獲得真正的科學知識。這樣,方法論解釋學同自然主義是對立的。解釋學在否認真理確定性這一點上也同認識論基礎主義不相容。所以在整個哲學領域內,早期解釋學可以說屬於人本主義范疇,是同科學主義對立的。

❸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治療原則是什麼呀

人本主義心理學治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當代西方心理學中的一種革新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著重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他們既反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驅力或防禦機制,又反對把意識看作是行為的副現象。關於人的價值問題及治療原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都同意柏拉圖和盧梭的理想主義觀點,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生是由自己塑造的。人在初生時並不具備惡的本性和沖動。盡管頭腦中的思想使我們成為現實中的人,但思想卻是我們精心培植的。人們把自我實現作為人生畢生的追求、成長、進步的基本動力,因而人是可以通過教育提高的,理想社會是可能的。但如果一個人內心包藏邪惡的思想,痛苦就會伴著他走,就像車輪伴著拉車的牛走一樣。

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將人看作一個統一體,從人的整體人格去解釋其行為,把自我實現看作是一種先天的傾向,認為應該從來訪者自身的主觀現實角度而不是治療師的客觀角度去分析。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所建立的患者中心治療,可以認為是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集中體現。

而當個人對其環境的知覺和對環境的解釋不協調的時候,個人就用自欺的方式避免面對,不去實事求是地解決,這樣就產生了心理問題和障礙。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目的是設法讓患者自覺地拋開自欺欺人的外衣,接受和面對現實,這一療法強調人的本身具有了解和改善其自身行為的巨大潛力。在進行心理治療時,治療師首先要掌握真實的經驗,表示對來訪者的了解、同情、關懷、尊重,接受和願意聽他的傾訴等,對來訪者的行為不作任何解釋,干涉或控制。之後是讓來訪者找回失去的信心,因為凡是失去自我的人,為了取悅別人,常會失去自己自主的能力,此時治療師必須用「非指導」的原則,鼓勵當事人自己去嘗試找回失去的信心。決不可越俎代庖。再次就是鼓勵來訪者走出自己的天地,找回失去的信心之後,治療師必須進一步鼓勵患者做一個能對事情作獨立價值的判斷者,體現自己的獨立人格,擁有自己的生活天地。最後就是要培養來訪者的成長能力,治療師應該讓患者知道,在適應環境的人生旅途上隨時會遇上困難,世上也絕無靈丹妙葯可用,你只有在逆境中不斷自我成長,才會有可能至臻於自我實現的人生境界。在這種治療環境中,患者內部的潛在資源能得到很好發揮,他能說出內心症結所在,也能獲得對自己的清楚的了解,達到治療的效果。

雖然世界上不乏有人會反對人本主義療法,認為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沒有給出實質的解決方案,甚至在整場咨詢過程中幾乎沒有給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只是重復來訪者的話,來訪者無法發現自己的問題,不能自我解脫,認為這樣的咨詢毫無意義,但是我仍然覺得以人為本的心理治療方法應該受到推崇,因為治療師不再是一場心理咨詢的主導,而來訪者成為這個舞台上唯一獨白的人,由自己剖析自己,而不是讓旁人來評析自己,自己幫助自己走出困境,與其說是一場咨詢,還不如說是自我的救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讓來訪者充分感受到自我的價值,而他們在這其中只扮演著聆聽者和間接引導者的角色,讓每一個來訪者因為自己解決了自己的困惑而產生很高的自我成就感,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是一種人性的別樣體現。

❹ 人本主義流派的心理咨詢需要遵循的三個准則是什麼

人本主義如派的心理咨詢需要循環的三個原則是什麼?去網路之日,搜索。

❺ 怎樣理解人本主義理論中的自我概念和現象場(是心理咨詢的題)

羅傑斯倡導過程哲學觀,反對任何固定、僵化、一成不變的東西,他從未明確和系統地描述過非指導性教學的系統方法,但我們從其基本理論假設中還是可以發現「非指導性教學」的以下實施策略。第一,教師應對自己堅信不疑,教師當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充滿信任。第二,教師應同其他人共同擔負起教學活動責任,課程計劃、教學管理、經費預算、政策制定等都應是一個小組的共同責任。第三,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第四,學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每個人就自己的學習方法作出選擇,並對這些選擇所產生的結果負責,據此形成他們自己的學習計劃。第五,提供一種有利於學習的氣氛,這是一種充滿真誠、關心和理解的氣氛。第六,學生的重心集中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學習內容雖然重要,但卻是第二位的。第七,強調自我訓練,學生將訓練看成他們自己的責任。第八,重視自我評價,小組成員或教師的反饋信息也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最後,在這種促進成長的氣氛中,學習活動得到有效開展。(4)非指導性教學中的新型師生關系羅傑斯將教師定位於「促進者」角色,認為教師不應是傳統的控制者,而應在教學過程中著重承擔起「促進者」的角色並履行相關任務。他認為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引出並澄清問題;二是幫助學生組織材料,幫助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活動;三是作為一種靈活的資源為學生服務;四是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小組成員而參與活動;五是主動與小組成員分享他們自己的感受。羅傑斯認為,要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教師應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因此,要求教師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真誠。教師必須去掉假面具,與學生坦誠相見,暢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虛偽。二是接受。接受有時也稱信任、獎賞,教師應分擔學生碰到問題時產生的痛苦和壓力,分享學生取得進步時產生的喜悅和歡樂。三是理解。作為促進者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和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師的標准審視學生的一切。

❻ 人本主義的基本觀念

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版對把人看作權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 忽視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先天潛能的制約和影響。

❼ 什麼是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譯,又譯人本學。希臘文詞源antropos和logos,意為人和學說。通常指人本學唯物主義,是一種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學說。以19世紀德國的費爾巴哈和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費爾巴哈由於把庸俗唯物主義同一般的唯物主義混為一談,避免採用甚至反對「唯物主義」這個術語,因而將自己的哲學稱作「人本主義」或「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車爾尼雪夫斯基也將他的唯物主義學說稱作「人本主義」,並把他的哲學著作命名為《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他們都反對把靈魂和肉體分割為兩個獨立的實體,反對把靈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義觀點。但他們所了解的人,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會的人。他們不是聯系具體歷史、聯系社會實踐來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會性。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一詞被某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所歪曲。如德國現象學者謝勒和法西斯主義理論家克拉格斯,就侈談「哲學的人本主義」或以「肉體和靈魂的統一體」為對象的「人本學」或「性格學」。他們的「人本主義」是一種宣揚非理性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唯心主義理論。
題目的答案是 ④「人就是自由」。
①與②是尼採的唯意志主義觀點; ③是實用主義的觀點;⑤是18世紀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②中的「生命本身就是強力意志」,這句話尼採的原話應是「生命本身就是權力意志」。

❽ 人本主義教育觀的要點

人本主義理論
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現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羅傑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笫三思

潮。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

七個層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

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第一類需要屬於缺失需要,可到起匱乏性動機,為

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動機。第二類需要屬於

生長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後,發自內心

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體

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頂峰體驗」。馬斯洛認為人類

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准,達到人的自

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人

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2.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著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

)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

向開始激活,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並產生

出大量的經驗。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

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迥

避。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

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於他人,他

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准,行為標准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

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著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

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

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

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范去評價

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沖突時,個體

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

御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

相一致。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

,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目標是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是經內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

掉,找回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用羅傑斯的話說「變回自己」「從面具後

面走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

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

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

性的健康發展。

人本主義強調愛、創造性、自我表現、自主性、責任心等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徵的培育,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馬斯洛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積極倡導人的潛能的實現。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羅傑斯,同樣強調人的自我表現、情感與主體性接納。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創造出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人本主義教學思想關注的不僅是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關注教學中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

❾ 人本主義管理思想

根據個人理解,我認為人本主義管理思想可以這樣認識。我們先把人本主義和管內理思想拆開來看,人本主義,即容以人為主的思維立場。是一種以人為核心,重視人的生存發展,以人作為行為主體和判斷依據的理念。
而人本主義管理思想,則可以看作是一種以人為主的管理方式。它在保證生產力長期或較長期存在的條件之下,為所有者創造價值。較之已有的多種管理方式,人本主義的管理方式以其重視人的存在與發展,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希望能幫上你們的忙!!!

❿ 人本主義心理學問題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專為代表,被稱屬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用通俗的話說他們跟關注「人性」,努力地去挖掘人性中積極的東西,是人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通過個人的行動來實現幸福。
論文思路:
1、簡單介紹一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創立發展過程、主要理論。
2、談一下當前的應用發展,比如積極心理學、心理咨詢中的應用等。
3、談一下你自己的看法。

個人覺得1000字很好弄,你可以借鑒一下尼採的非理性主義內容,也可以批判一下近代哲學的機械論哲學觀,這類東西網上很多的。

最後祝你成功哈!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