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管型形成的條件
『壹』 管型尿的形成的條件和分類
尿蛋白質和T-H蛋白(Tamm-Horsfall protien),是形成管型的基礎物質。正常情況下,尿液中的蛋白質和T-H 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的機會甚少。在腎臟出現病理性改變的情況下會出現管型,管型的形成需三個條件: 1、尿液蛋白質和T-H蛋白濃度增高 病理狀態下腎小球發生病變,由於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血液蛋白(清蛋白)從腎小球濾出後進入腎小管,過多的蛋白質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積聚;而腎小管病變則導致蛋白質重吸收量減少,同樣使得腎小管內的蛋白含量相對增高。另外,尿中電解質、蛋白質濃度增高等因素又使腎單位髓袢上行支及腎遠曲小管分泌T-H蛋白含量增加。T-H蛋白相對分子質量較大,易聚合成大分子聚合體,在高濃度電解質、酸性和濃縮尿時易聚集沉澱,在腎小管管腔內形成管型。 2、尿液濃縮和腎小管內環境酸化 這些存在於腎小管中的蛋白質由於濃縮,進一步提高了蛋白質的含量,而尿液酸化後又促進蛋白質凝固和沉澱,由溶膠狀變為凝膠狀並進一步固化,致使腎小管內尿液流速減慢,促使其在腎小管遠端和集合管內形成管型。 3、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腎單位 正常人兩腎約有200萬個腎單位,處在交替休息和工作的狀態。病理情況下,管型形成於處在休息狀態的腎單位中,尿液在處於休息狀態的腎單位中可有足夠停留時間,蛋白質等物質有充分的時間達到濃縮、酸化、沉澱而形成管型。形成管型後,當該腎單位再次處於工作狀態後,新濾過的尿流將形成的管型沖向下面,隨尿液排出。 4、管型變化的理論 在遠端腎小管內形成的透明管型,此管型可吸附或包裹來自炎症或損傷部位滲出的各種細胞成分。若管型在腎臟停留時間過長,所包含的細胞成分會退化變質,崩解或形成細胞碎片,逐步形成粗顆粒管型或細顆粒管型,在長期無尿或少尿情況下會進一步演變形成蠟樣管型。紅細胞管型可因紅細胞破壞而形成血紅蛋白管型,或在急性血管內溶血時,大量游離的血紅蛋白從腎小球濾出,也可直接形成血紅蛋白管型;包含有脂肪變性能力的腎小管上皮細胞的管型可出現脂肪變性,形成脂肪管型,脂蛋白進一步變性後可形成蠟樣管型。 管型尿只代表腎小球或腎小管存在損害,但不一定都能代表腎臟病的嚴重程度。換句話說,管型尿只是腎臟病的 一個臨床表現。臨床上可以見到下面不同的管型尿。 1、透明管型。顧名思義,這種管型表現為無色半透明樣的小柱體,主要是由於一種腎小管分泌的叫做Tamm-Horsfall的蛋白質組成。正常人尿液中偶可見到這種管型,但常見於各種急性腎小球腎小管疾病如腎炎、腎盂腎炎、高血壓病、心衰等。 2、紅細胞管型。在透明管型的基礎上,管型內存在不同程度的紅細胞成分,顯微鏡下呈鐵色或棕紅色。這種管型在正常人是沒有的。但可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急進性腎小球腎炎、溶血尿毒綜合征或血栓性減少性紫癜、過敏性間質性腎炎或紫癜性腎炎等患者。 3、白細胞管型。指的是透明管型的基礎上,其內含有白細胞成分。正常人沒有這種管型,出現時表示腎臟間質存在炎症反應,如急性腎盂腎炎、過敏性間質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的早期、移植腎發生排斥反應時。 4、上皮細胞管型。在透明管型的基礎上,內含有不同程度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而得名。正常人沒有此種管型。如果尿中出現此種管型則提示急性腎小管壞死、腎臟澱粉樣變性、重金屬或化學物質中毒、急性腎小球腎炎、腎梗死等情況。 5、顆粒管型。在透明管型的基礎上出現大小不等、量不等的顆粒成分。正常人沒有此管型,尿中出現此種管型提示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移植腎發生排斥反應。 6、蠟樣管型。外型很像透明管型,但質地更加堅實、色澤較暗、折光性較強、直徑較粗大。正常人尿中沒有此種管型。尿中出現蠟樣管型提示慢性腎功能不全或腎臟澱粉樣變性。 7、類管型。這類管型的外表很像透析管型,但一端像毛筆尖狀尖細,常常扭曲變形。正常人也沒有此類管型尿。如果尿中出現此類管型提示患者處於應激狀態中,或存在循環障礙,或處於急性腎臟病的恢復期。
『貳』 尿液管型有哪幾種,並說明
管型(cast):在一定條件下,腎臟濾出的蛋白質以及細胞或碎片在腎小管(遠曲)、集合管中凝固後,可形成圓柱形蛋白聚體而隨尿液排出,稱為管型。尿中出現多量管型表示腎實質有病理性變化。 管型的分類: 透明管型 :為無色均勻的半透明圓柱體。27%的正常人尿中可有透明管型,臨床意義不大。在劇烈運動、腎臟受到刺激及乙醚麻醉時,尿內均可見到此種管型。 白細胞管型: 管型內白細胞或膿球呈滾筒狀排列者,提示有急、慢性腎盂腎炎存在,急性腎盂腎炎常同時伴細菌管型。白細胞管型也可見於非腎實質性感染性疾病,如鏈球菌感染性腎炎、膜增殖腎炎及活動性狼瘡性腎炎。 紅細胞管型 :指管型內含有多個紅細胞。當紅細胞裂解成紅棕色顆粒後,則稱為血液管型。紅細胞管型與血液管型均提示腎內出血,可見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腎梗塞、腎移植排異反應等。 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 :管型內腎小管上皮細胞規則排列者,提示來自腎小管同一部位,而呈不規則排列者提示來自腎小管不同部位,這些都表示腎小管受損。 顆粒管型 :透明管型內含有顆粒,其量在管型的1/3以上者稱為顆粒管型,一般分為細顆粒管型和粗顆粒管型。前者管型含有較多細小的稀疏顆粒,見於慢性腎小球腎炎或急性腎小球腎炎後期;後者顆粒粗大而濃密,見於慢性腎小球腎炎或葯物、重金屬中毒等所致腎小管損傷。 脂肪管型 :管型內含有大量脂肪滴,常見於腎病綜合征。 蠟狀管型 :外型寬大,色淡均勻,見於慢性腎炎晚期,腎澱粉樣變,慢性腎衰竭。 細菌管型 :指管型透明基質中含有大量細菌,多見於急性腎盂腎炎。 真菌管型 :指管型中含有孢子、菌絲或假菌絲,並常可見到紅細胞、白細胞或腎小管上皮細胞等,發現真菌管型可早期診斷腎臟原發性及播散性黴菌感染。
『叄』 什麼叫管型尿
管型尿是尿來液中的蛋白質在腎自小管、集合管內凝固而形成的一種圓柱狀結構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質物為T-H糖蛋白。在病理情況下,由於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管,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由於濃縮(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軟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質在腎小管腔內凝聚、沉澱,形成管型。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義的成分,管型尿的出現往往提示有腎實質性損害。
『肆』 管型尿是什麼
通過專家講解,我們都知道了,其實管型尿只是代表腎小球或腎小管內存在損害,但不一定容都能代表腎臟的損害程度。也就是說,管型尿只是腎臟病的一個臨床表現。大家只要在發現後積極進行對症治療,以免耽誤病情。您可以到北京武警總隊第三醫院去就診,那裡有最專業的專家為您親診,利用「生物細胞移植療法」是將體外鑒別、分離、純化、擴增和培養的優質生物細胞通過穿刺、微創介入或靜脈注射等方式將生物細胞植入患者體內之後,利用生物細胞自身具有靶向性的特性,使之種植到病變部位,來修復失去的組織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伍』 尿液管型有哪幾種
管型(cast):在一定條件下,腎臟濾出的蛋白質以及細胞或碎片在腎小管(遠曲)、集合管中凝固後,可形成圓柱形蛋白聚體而隨尿液排出,稱為管型。尿中出現多量管型表示腎實質有病理性變化。
管型的分類:
透明管型 :為無色均勻的半透明圓柱體。27%的正常人尿中可有透明管型,臨床意義不大。在劇烈運動、腎臟受到刺激及乙醚麻醉時,尿內均可見到此種管型。
白細胞管型: 管型內白細胞或膿球呈滾筒狀排列者,提示有急、慢性腎盂腎炎存在,急性腎盂腎炎常同時伴細菌管型。白細胞管型也可見於非腎實質性感染性疾病,如鏈球菌感染性腎炎、膜增殖腎炎及活動性狼瘡性腎炎。
紅細胞管型 :指管型內含有多個紅細胞。當紅細胞裂解成紅棕色顆粒後,則稱為血液管型。紅細胞管型與血液管型均提示腎內出血,可見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腎梗塞、腎移植排異反應等。
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 :管型內腎小管上皮細胞規則排列者,提示來自腎小管同一部位,而呈不規則排列者提示來自腎小管不同部位,這些都表示腎小管受損。
顆粒管型 :透明管型內含有顆粒,其量在管型的1/3以上者稱為顆粒管型,一般分為細顆粒管型和粗顆粒管型。前者管型含有較多細小的稀疏顆粒,見於慢性腎小球腎炎或急性腎小球腎炎後期;後者顆粒粗大而濃密,見於慢性腎小球腎炎或葯物、重金屬中毒等所致腎小管損傷。
脂肪管型 :管型內含有大量脂肪滴,常見於腎病綜合征。
蠟狀管型 :外型寬大,色淡均勻,見於慢性腎炎晚期,腎澱粉樣變,慢性腎衰竭。
細菌管型 :指管型透明基質中含有大量細菌,多見於急性腎盂腎炎。
真菌管型 :指管型中含有孢子、菌絲或假菌絲,並常可見到紅細胞、白細胞或腎小管上皮細胞等,發現真菌管型可早期診斷腎臟原發性及播散性黴菌感染。
『陸』 尿常規中的管型是什麼意思
管型是蛋白質、細胞或者碎片在腎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圓柱形回蛋白聚體。管型的形成條件:答1.尿中清蛋白、腎小管上皮細胞產生的T-H糖蛋白是構成管型的基質;2.腎小管仍有濃縮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濃縮,後者則促進蛋白變性聚集;3.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腎單位,處於休息狀態的腎單位尿液淤滯,有足夠時間形成管型,當該腎單位重新排尿時,已形成的管型便隨尿排出。
『柒』 尿液中有管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腎小管上抄皮細胞分泌的蛋白,由於濃縮和在酸性環境中凝固形成透明管型。若同時伴有紅、白細胞凝聚在內,稱為細胞管型。若有退行性變的細胞碎屑,則形成顆粒管型。若管型基質中,含有脂肪滴或嵌入含有脂肪變性的上皮細胞則形成脂肪管型。
管型為尿沉渣中有重要意義的成分,它的出現往往提示有腎實質性損害。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質在腎小管、集合管內凝固而形成的圓柱狀結構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質物.…
『捌』 什麼是管形尿
管型為尿沉渣中有重要意義的成分,它的出現往往提示有腎實質性損害。它是尿液中的蛋內白質容在腎小管、集合管內凝固而形成的圓柱狀結構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質物為T-H糖蛋白。1966年Mcqueen用熒光抗體法進一步證實,血漿中各種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質都能以顆粒形式凝聚在透明管型的基質(T-H糖蛋白)上。在病理情況下,由於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管,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由於濃縮(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軟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質在腎小管腔內凝聚、沉澱,形成管型。
參考資料:摘自《臨床基礎檢驗學》第二版
『玖』 何謂管型,產生的原因有那些
管型(cast):在一定條件下,腎臟濾出的蛋白質以及細胞或碎片在腎小管(專遠曲)、集屬合管中凝固後,可形成圓柱形蛋白聚體而隨尿液排出,稱為管型。尿中出現多量管型表示腎實質有病理性變化。
詳細內容見網路:
http://ke..com/link?url=LSQ2mKdq88bUdwR76RDUIF-tiVAoi0xLC_puuI8LIZAKGXpKRB9NR-
『拾』 什麼病尿中有管型
一般管型的形成條件為:①蛋白質的存在;②尿流緩慢,尿液充分酸化及尿液的高度濃縮;③有局部性尿液積滯;④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腎單位。傳統的管型演變理論,即上皮細胞管型→粗顆粒管型→細顆粒管型→蠟樣管型,受到不同管型成分即多途徑的形成轉化的挑戰。由脂肪變性的上皮細胞可形成脂肪管型;細菌、白色念珠菌、結晶體等均可參與管型的形成。
按管型內基質及內涵的性質來分類的Lippman分類法不夠完善,如紅細胞管型可分三種:一為管型中見新鮮紅細胞;二為管型內見變性紅細胞;三為紅細胞蛻變成紅、棕色顆粒的血液管型。白細胞管型又可分成中性粒、嗜酸粒、單核、淋巴及吞噬細胞管型,另外還有血小板管型。色素管型中除可因血紅蛋白、肌紅蛋白、膽紅素形成的管型外,還有含鐵血黃素顆粒及黑色素顆粒等管型。
由纖維蛋白原凝固可形成纖維蛋白絲管型(Fibin thread Casts); 由免疫球蛋白輕鍵沉澱可形成骨髓瘤管型(Myeloma Caets)。有的作者按管型形態的長度、寬度、體積、形狀行曲定名為長、短、寬廣、巨形、麻花、裂紋、球形、鑲嵌、復合或二種成分混合的混合管型。
管型的參考范圍的確定,因所選擇正常人年齡、性別等不同有差別外,還因採用的實驗手段報告方式,低倍,高倍視野范圍,是否有經驗的檢查者檢查,耗費時間多少,是否復檢等有很大變化,國內外報道不一,如Wenk1981提出管型應少於1-2/ml,Kesson提出在清潔中段尿中偶見,而Miller對100人的檢查,提出正常人尿中透明管型為5.2/全片同,而細顆粒管型為19.5/全片,總管型數為26/全片。Hyode報道了133名正常人中段尿中管型平均為0.24/μl,因報道單位不統一而差別較大,我國在1987年對全國21省市無區224 291名2歲-14歲兒童的尿過篩檢查中發現,尿沉渣 管型異常(即不正常)定為:透明管型≥5/高倍,顆粒管型≥3/高倍,紅細胞管型≥1/高倍。但有的兒科教科書僅在一周內的新生兒見到少量透明管型。有的工作者在劇烈運動後的人群尿中檢出大量形態的顆粒管型,達數/ml尿液,也有作者提出在正常人除可在低倍鏡下偶見透明管型外,不應見到其他任何管型。由上述可見,不同人群不同檢查後的計量單位不統一,結果難以對比。建議統一顯微鏡視野大小,如150×,250×報出10個視野看到最少到最多數,如進一步採用尿沉渣 計數板則可統一以μl或L報告,希望大家對不同人群尿沉渣的數量、種類做細致的調查工作,以便確定正常人群尿中是否有顆粒或其他病理管型?有多少?
尿管型的臨床意義是個難點,對管型的意義不可一概而論,常需結合臨床情況進行綜合判斷。林澤許在28例DIC病人尿中均查見血小板管型,認為有超前診斷價值,並對31例擬黴菌感染者中11例反復發作腎孟腎炎者檢出了6例黴菌管型。日本作者在糖尿病、腎病尿管型中查見脂肪變性的空瘡變性管型(Vacuolar Denatured cast)。Hebert對SLE877次尿檢查中24%病人查見腎上皮細胞管型認為與復發預後有關,中山醫科大學腎病研究室檢查588SLE尿後也指出尿中腎上皮細胞管型與病人存活率及預後相關,cheson等對30例多發性骨瘤病人尿檢查,經臨床證實合並腎功能衰竭患者9例,其中6例(67%)在尿沉渣 中查見骨髓瘤管型,術間佐等在14例腎移植手術後尿沉渣 中查到淋巴細胞和腎上皮細胞管型。
由上述臨床情況看,除腎小球 、腎小管、間質的感染、中毒、結石等病人尿中可出現不同的病理管型外,還應對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骨目的地瘤等病人的尿管型仔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