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些是范圍經濟的前提條件
⑴ 范圍經濟的理論基礎
從錢德勒《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的總結分析看,西方一直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之間保持一種平衡。
當托夫勒把規模和品種,當作兩種並列的維度,用來表述經濟發展方式時,就會發現,西方人沒有那種把規模當上帝的定見。「從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轉向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說法,隱含這樣的靈活看法:規模經濟,也可以讀作「品種不經濟」;范圍經濟,也可以讀作「品種經濟」,或「規模不經濟」。到底哪種好,要與所在歷史條件結合起來看。如果處在傳統工業化階段,規模經濟是「好」的,范圍經濟是不那麼現實的;反之,如果處在信息化階段,范圍經濟是「好」的,品種不經濟越來越非主流。 這只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展開看,它是一連串事件的結果。要想降低品種多樣化的成本,涉及外部經濟性、知識互補性、收益遞增、人力資本投入、網路效應、營造環境、協同商務、集群發展等等,都來了。這些都屬於內生增長的范疇,與規模經濟是不同取向。概括起來說,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是經濟增長方式,從外源增長,轉向內生增長。內生增長的關鍵要點,在經濟學上,就是處理品種多樣性問題,也就是品種經濟性問題。
規模經濟是與比較優勢聯系在一起的,范圍經濟是與競爭優勢聯系在一起的。這是波特的發現。波特說,「對一些強調比較優勢的產業,規模經濟理論確實有它的重要性。然而,這個理論並沒有回答我們所關心的國家競爭優勢問題」。競爭優勢在波特術語中,是比較優勢的反義詞,他稱之為國家競爭優勢。
波特認為,比較優勢,關注點在生產要素,在稟賦。也就是一國「天生」的資源。競爭優勢,除了取決於生產要素外,更取決於企業外部的需求、相關產業、戰略等綜合因素。波特說:「比較優勢理論是長期以來在國際競爭分析中處於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種理論,而我則力主競爭優勢應該是一國財富的源泉。比較優勢理論一般認為一國的競爭力主要來源於勞動力、自然資源、金融資本等物質稟賦的投入,而我認為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國家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確保投入要素能夠高效地使用和升級換代。」
比較優勢強調的是企業向內部生產生素要效益的單打獨斗的經濟發展方式,國家競爭優勢強調的是向外借用資源的產業集群的經濟發展方式。與錢德勒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說法比較,波特實際等於把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放大到國家范圍。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競爭優勢,就是指國家范圍經濟。錢德勒說的范圍經濟與波特說的產業集群,共同點在於都強調了品種經濟性,即通過在相同范圍內共享資源,在不同品種間分攤成本。前者說一個企業內部可以通過品種多樣化降低成本;後者說一個地區可以通過小企業協同,降低不同品種生產的成本。
⑵ 確定會計核算工作空間范圍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確定會計核算工作空間范圍的前提條件是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版位或組織權,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時採取的立場以及在空間范圍上的界定。
會計主體既可以是一個企業,也可以是若干個企業組織起來的集團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實體。
(2)下面哪些是范圍經濟的前提條件擴展閱讀:
會計主體假設是為了明確核算的空間范圍,明確經濟權利和責任的歸屬主體。現行的企業會計主體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確立的。當時,大機器工業生產代替了作坊式的手工生產,導致了區別於家庭所有制的獨立企業的誕生,會計系統也隨之建立。
可是在網路經濟時代,公司會計主體的外延不斷變化,結構和功能都極不穩定,單一部門可能也會形成一個報告主體。
尤其是自由組合經營主體很可能會按照其交易事項的要求不斷重組新的主體進行經濟活動,這就使會計主體的認定產生困難。企業在網路空間的迅速分合導致了會計主體多元化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原來適用的會計規則出現了問題。
沒有清晰的會計主體假設將使人們無法理解會計報表的意義。因此,准確把握「會計主體」概念,適時擴展主體內容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⑶ 西方經濟學中范圍經濟的例子有什麼
1、IT產業。比如,市話服務、長話服務、電訊產品就是關聯產品;ISP、ICP、IDC也是關聯產品;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辦公軟體、瀏覽器等也是關聯產品。IT產業之所以能產生經濟效應,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合成效應:同一個廠商進行多品種生產,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成本比分別生產要低;
內部市場:多產品企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企業內部市場合理配置、整合資金和人力資源,以代替市場機制;
減少經營風險:對關聯的多元化生產而言,企業生存的產業生態環境多了一條食物鏈,企業可以從中受益,從而增強抗風險能力,但是無關聯的多元化對企業也可能構成發展陷阱;
擴大發展空間:在單一產品上企業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面臨著來自市場和法律的限制,因此多產品經營可以滿足企業擴大經營空間的要求。
2、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銀行業也存在范圍經濟,擴大銀行業務范圍,允許銀行適度混業經營,可以提高銀行的收益率和絕對收益水平。范圍經濟形成的優勢,是銀行擴的規模難以辦到的。研究也證明,混業經營的銀行比分業經營的銀行更不容易倒閉。尤其對我國來說,范圍經濟的存在是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動因之一。在不違背現行法規的基礎上,努力擴大中間業務和增加投資業務,尋求銀證、銀保合作可以形成范圍經濟的優勢,增強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3、高校擴招。擴招導致范圍經濟的原因在於:
擴招前,高校的三大職能(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嚴重割裂,對師資、圖書信息、教室等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夠充分;
擴招後,高校培養層次更為健全,能夠在本科生、研究生培養和科研活動中更有效地對學校的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共享和匹配;
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使資源的共享更為充分,主要體現在電子圖書信息(如學校購買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庫》)、網上教育的發展,一旦學校購買了某項資源,增加一位教師或學生使用的邊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這也促使范圍經濟現象的產生。
⑷ 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范圍經濟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 指由廠商的范圍而非規模帶來的經濟,也即是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的費用低於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時,所存在的狀況就被稱為范圍經濟。只要把兩種或更多的產品合並在一起生產比分開來生產的成本要低,就會存在范圍經濟。
目錄
定義
范圍經濟 - 表現公式金融業多元化與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的度量:
范圍經濟的成因投入要素具有多種使用價值,
管理者管理經驗和管理能力的充分發揮,
從新古典經濟學角度來探討范圍經濟的合理性
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來探討范圍經濟的合理性
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定義規模經濟
范圍經濟
內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 - 例子及分析1、IT產業。
2、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
3、高校擴招。
范圍經濟 - 競爭優勢1、生產成本優勢
2、差異化優勢。
3、市場營銷優勢
4、技術創新優勢
5、抵禦風險的優勢。
范圍經濟 - 理論基礎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
品種經濟性
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差異(1)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定義
(2)內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范圍經濟
(3)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范圍經濟
通信產業的規模經濟性
規模經濟性示例定義
范圍經濟 - 表現公式 金融業多元化與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的度量:
范圍經濟的成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種使用價值,
管理者管理經驗和管理能力的充分發揮,
從新古典經濟學角度來探討范圍經濟的合理性
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來探討范圍經濟的合理性
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定義 規模經濟
范圍經濟
內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 - 例子及分析 1、IT產業。
2、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
3、高校擴招。
范圍經濟 - 競爭優勢 1、生產成本優勢
2、差異化優勢。
3、市場營銷優勢
4、技術創新優勢
5、抵禦風險的優勢。
范圍經濟 - 理論基礎 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
品種經濟性
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差異 (1)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定義
(2)內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范圍經濟
(3)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范圍經濟
通信產業的規模經濟性規模經濟性示例展開 編輯本段定義
1、指由於一個地區集中了某項產業所需的人力、相關服務業、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給、銷售等環節供應者,從而使這一地區在繼續發展這一產業中擁有比其他地區更大的優勢。 2、指企業通過擴大經營范圍,增加產品種類,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而引起的單位成本的降低。與規模經濟不同,它通常是企業或生產單位從生產或提供某種系列產品(與大量生產同一產品不同)的單位成本中獲得節省。而這種節約來自分銷、研究與開發和服務中心(像財會、公關)等部門。范圍經濟一般成為企業採取多樣化經營戰略的理論依據。范圍經濟是研究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范圍與經濟效益關系的一個基本范疇。
編輯本段范圍經濟 - 表現公式
金融業多元化與范圍經濟
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的費用低於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時,所存在的狀 范圍經濟成本分析圖
況就被稱為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是一個企業同時生產多種產品形成的經濟性。TC(Qx,Qy)<TC(Qx)+TC(Qy) TC(QX)為企業生產X產品的成本
范圍經濟的度量:
范圍經濟節約率s=〔TC(Qx)+TC(Qy)-TC(Qx,Qy)〕/TC(Qx,Qy) 所謂范圍經濟,是多種金融服務由同一機構提供所產生的協同效應。范圍經濟是研究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范圍與經濟效益關系的一個基本范疇。如果由於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的范圍的擴大,導致平均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則存在范圍經濟(EconomiesofScope);如果因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范圍的擴大,出現平均成本不變,甚至升高的狀況,則存在范圍不經濟(DiseconomiesofScope)。
編輯本段范圍經濟的成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種使用價值,
表現為生產設備具有多種功能,可用來生產不同產品,從而提高生產設備的利用 范圍經濟相關書籍
率,許多零部件或中間產品具有多種組裝性能,可以用來生產不同的產品,因而可以增加零部件或中間產品的生產批量,取得因規模經濟而引起的范圍經濟。企業一項研究開發技術的成果可以用於多種產品的生產,從而降低單位產品所分攤的研發成本。企業無形資產的充分利用,表現為可以充分利用品牌優勢和營銷網路,如通過企業的聲譽轉化為產品的聲譽,通過既有產品的營銷網路來支持其他產品的銷售等。
管理者管理經驗和管理能力的充分發揮,
表現為在企業擴大經營范圍,增加其他產品和業務時,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管理知識,管理經驗和人員來進行管理,而不必增加新的投入,節約交易費用,這一點在縱向一體化這種范圍經濟的特殊形式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沿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進行多產品生產時,企業可以減少在購買原材料和零部件,中間產品以及出售自己,成品中的交易活動,即以內部市場代替外部市場,從而節約交易費用。
從新古典經濟學角度來探討范圍經濟的合理性
企業進行多產品聯合生產時,產品種類的數量是有限度的,並不是越多越好,總是存在一個合理的范圍,表現企業的一體化或多元化經營總是有限度的,而且理論上存在一個最優的經營組合。企業進行多產品聯合生產時,在產品的組合上是可選擇的,表現為某產品的生產對一個企業來講不存在范圍經 范圍經濟相關書籍
濟,但對另一個企業來講也許存在范圍經濟,或者是,某產品的生產對兩個企業來講都存在范圍經濟,但在一個企業生產的范圍經濟比在另一個企業生產的范圍經濟要大。
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來探討范圍經濟的合理性
專業化本身也存在一個經濟與不經濟的問題,即專業化不一定經濟。范圍經濟和范圍不經濟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一體化(即非專業化)經濟和非一體化經濟的問題,或者說是專業化經濟與專業化不經濟的問題,企業何時存在專業化經濟,何時存在專業化不經濟,實際上就回答了聯合生產何時存在范圍經濟,何時存在范圍不經濟,這就為聯合生產合理范圍的確定提供了一個量化標准。 范圍經濟 - 與規模經濟的差異規模經濟,一般界定為初始階段,廠商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的現象。而當生產擴張到一定規模以後,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會導致經濟效益下降,出現規模不經濟。 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間並無直接的關系: A、一個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其生產過程可能不存在規模經濟,但是卻可能獲得范圍經濟; B、一個工廠用較大規模只生產某一種產品可能會產生規模經濟,但是卻不可能獲得范圍經濟; C、范圍經濟強調生產不同種類產品(包括品種與規格)獲得的經濟性,規模經濟強調的是產量規模帶來的經濟性。
編輯本段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定義
規模經濟
是指在一個給定的技術水平上,隨著規模擴大,產出的增加則平均成本(單位產出成本)逐步下降。
范圍經濟
是指在同一核心專長,從而導致各項活動的多樣化,多項活動共享一種核心專長,從而導致各項活動費用的降低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內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范圍經濟
內部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產量的增加,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下降。 內部范圍經濟是指隨著產品品種的增加,企業長期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范圍經濟 外部規模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同行業企業的增加,多個同行企業共享當地的輔助性生產、共同的基礎設施與服務、勞動力供給與培訓所帶來的成本的節約。 外部范圍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單個企業生產活動專業化,多個企業分工協作,組成地方生產系統。外部經濟是通過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交流與溝通引起成本的節約。
編輯本段范圍經濟 - 例子及分析
1、IT產業。
比如,市話服務、長話服務、電訊產品就是關聯產品;ISP、ICP、IDC也是關聯產品;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辦公軟體、瀏覽器等也是關聯產品。IT產業之所以能產生經濟效應,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合成效應:同一個廠商進行多品種生產,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成本比分別生產要低; 內部市場:多產品企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企業內部市場合理配置、整合資金和人力資源,以代替市場機制; 減少經營風險:對關聯的多元化生產而言,企業生存的產業生態環境多了一條食物鏈,企業可以從中受益,從而增強抗風險能力,但是無關聯的多元化對企業也可能構成發展陷阱; 擴大發展空間:在單一產品上企業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面臨著來自市場和法律的限制,因此多產品經營可以滿足企業擴大經營空間的要求。
2、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
銀行業也存在范圍經濟,擴大銀行業務范圍,允許銀行適度混業經營,可以提高銀行的收益率和絕對收益水平。范圍經濟形成的優勢,是銀行擴的規模難以辦到的。研究也證明,混業經營的銀行比分業經營的銀行更不容易倒閉。尤其對我國來說,范圍經濟的存在是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動因之一。在不違背現行法規的基礎上,努力擴大中間業務和增加投資業務,尋求銀證、銀保合作可以形成范圍經濟的優勢,增強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3、高校擴招。
擴招導致范圍經濟的原因在於: 擴招前,高校的三大職能(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嚴重割裂,對師資、圖書信息、教室等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夠充分; 擴招後,高校培養層次更為健全,能夠在本科生、研究生培養和科研活動中更有效地對學校的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共享和匹配; 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使資源的共享更為充分,主要體現在電子圖書信息(如學校購買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庫》)、網上教育的發展,一旦學校購買了某項資源,增加一位教師或學生使用的邊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這也促使范圍經濟現象的產生。
編輯本段范圍經濟 - 競爭優勢
1、生產成本優勢
。主要是表現為分攤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分攤固定成本主要表現為分攤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主要表現在降低采購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方面。
2、差異化優勢。
差異化是指企業提供產品的多樣性,包括產品的質量、功能、外觀、品種、規格及提供的服務等,這種多樣性能使消費者認同該產品並區別於其他企業提供的類似產品。范圍經濟形成的差異化優勢特別明顯,差異化一方面滿足了顧客「多樣化、個性化、差別化」需求,同時,差異化也是企業尋求范圍經濟的出發點和追求的目標。
3、市場營銷優勢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獲得市場營銷優勢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市場營銷的關鍵在於正確定位目標市場的需要和慾望,比競爭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標市場所要求的滿足。市場營銷強調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和慾望,從營銷理論來說,就是從產品(Proct)、價格(Price)、地點(Place,又叫分銷)、促銷(Promotion)、公共輿論()、政治或權力(Politicalorpower)等方面體現企業的競爭能力。而范圍經濟形成的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體現了企業在產品、品質和價格方面的競爭能力。同時又能在內部建立的營銷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銷售多種產品,還能更好地利用企業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為新產品開拓市場,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同時也對跟進者形成巨大的進入障礙。
4、技術創新優勢
。首先,對范圍經濟的理解和受益,使企業管理層對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更加重視;其次,范圍經濟利益的驅動可以導致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持續的創新活動將使企業在應用新材料、採用新工藝、培養創新團隊、加強市場調研等等方面獲得突破,最終將形成企業強大的核心競爭優勢。
5、抵禦風險的優勢。
范圍經濟在成本、差異化、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實際上是增加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同時,范圍經濟還強化了企業的「新陳代謝」和互補性(尤其是對於受季節性影響較大的企業。
編輯本段范圍經濟 - 理論基礎
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
從錢德勒《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的總結分析看,西方一直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之間保持一種平衡。 當托夫勒把規模和品種,當作兩種並列的維度,用來表述經濟發展方式時,就會發現,西方人沒有那種把規模當上帝的定見。「從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轉向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說法,隱含這樣的靈活看法:規模經濟,也可以讀作「品種不經濟」;范圍經濟,也可以讀作「品種經濟」,或「規模不經濟」。到底哪種好,要與所在歷史條件結合起來看。如果處在傳統工業化階段,規模經濟是「好」的,范圍經濟是不那麼現實的;反之,如果處在信息化階段,范圍經濟是「好」的,品種不經濟越來越非主流。
品種經濟性
這只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展開看,它是一連串事件的結果。要想降低品種多樣化的成本,涉及外部經濟性、知識互補性、收益遞增、人力資本投入、網路效應、營造環境、協同商務、集群發展等等,都來了。這些都屬於內生增長的范疇,與規模經濟是不同取向。概括起來說,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是經濟增長方式,從外源增長,轉向內生增長。內生增長的關鍵要點,在經濟學上,就是處理品種多樣性問題,也就是品種經濟性問題。 規模經濟是與比較優勢聯系在一起的,范圍經濟是與競爭優勢聯系在一起的。這是波特的發現。波特說,「對一些強調比較優勢的產業,規模經濟理論確實有它的重要性。然而,這個理論並沒有回答我們所關心的國家競爭優勢問題」。競爭優勢在波特術語中,是比較優勢的反義詞,他稱之為國家競爭優勢。 波特認為,比較優勢,關注點在生產要素,在稟賦。也就是一國「天生」的資源。競爭優勢,除了取決於生產要素外,更取決於企業外部的需求、相關產業、戰略等綜合因素。波特說:「比較優勢理論是長期以來在國際競爭分析中處於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種理論,而我則力主競爭優勢應該是一國財富的源泉。比較優勢理論一般認為一國的競爭力主要來源於勞動力、自然資源、金融資本等物質稟賦的投入,而我認為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國家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確保投入要素能夠高效地使用和升級換代。」 比較優勢強調的是企業向內部生產生素要效益的單打獨斗的經濟發展方式,國家競爭優勢強調的是向外借用資源的產業集群的經濟發展方式。與錢德勒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說法比較,波特實際等於把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放大到國家范圍。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競爭優勢,就是指國家范圍經濟。錢德勒說的范圍經濟與波特說的產業集群,共同點在於都強調了品種經濟性,即通過在相同范圍內共享資源,在不同品種間分攤成本。前者說一個企業內部可以通過品種多樣化降低成本;後者說一個地區可以通過小企業協同,降低不同品種生產的成本。
編輯本段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差異
(1)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定義
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個給定的技術水平上,隨著規模擴大,產出的增加則平均成本(單位產出成本)逐步下降。 范圍經濟是指在同一核心專長,從而導致各項活動的多樣化,多項活動共享一種核心專長,從而導致各項活動費用的降低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2)內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范圍經濟
內部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產量的增加,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下降。 內部范圍經濟是指隨著產品品種的增加,企業長期平均成本下降。
(3)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范圍經濟
外部規模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同行業企業的增加,多個同行企業共享當地的輔助性生產、共同的基礎設施與服務、勞動力供給 與培訓所帶來的成本的節約。 外部范圍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單個企業生產活動專業化,多個企業分工協作,組成地方生產系統。外部經濟是通過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交流與溝通引起成本的節約。 ---------------------------------------------
編輯本段通信產業的規模經濟性
具有規模經濟性的生產活動,在增加投入要素數量的過程中,產出增加的比例超過投入增加的比例,產品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其具體機制是:在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投入的增加、產出量的增加,單位產量的固定平均成本開始下降,進而導致平均成本的降低,這時開始產生規模經濟效應;隨著投入進一步的增加,產出增加的比例會繼續大於投入增加的比例;當產量增加到一個臨界值時,產出增加的比例不再大於投入增加的比例,規模經濟效應停止。 電信通信業的規模經濟性就是指通信網路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時所依賴的網路系統具有規模經濟性。也就是說通信網路運營業具備用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網路設施,構成巨大的固定成本,因此,隨著通信業務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斷下降。
編輯本段規模經濟性示例
對電信通信業來講,其范圍經濟性表現在利用一個綜合電信物理網路既傳送電話,電報和傳真,又傳送計算機數據和各類電視圖像,肯定比獨立建立形形色色的網路成本要低。 再如以收音機為例,顯而易見,一個企業生產兩個型號的收音機要比只生產一個型號的收音機要經濟得多。
⑸ 范圍經濟是什麼意思
擴招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上)
(2004-05-28)
一、模型界定:多產出二次型模型及其簡略探討
所謂規模經濟,一般界定為初始階段,廠商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這叫規模經濟;而當生產擴張到一定規模以後,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會導致經濟效益下降,這叫規模不經濟。范圍經濟理論的主要思想是,如果聯合生產幾種產出的支出比分別生產它們的支出要少,那麼就稱聯合生產存在范圍經濟。高校擴招過程中存在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現象是兩種理論得以應用的基礎。高校擴招主要以增加在校生規模為標志,規模經濟是否改善是測度辦學效益的一個很好指標,即擴招能否降低人才培養的生均成本或進行科研活動的單位成本。同時,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科研活動的主要集聚地,也可看成是生產本科生、研究生、科研成果等多種產出的企業,這時,就需考慮分別生產這些產出更有效率還是聯合生產更有效率,即產出的多樣性是進行范圍經濟研究的基礎。
1.分析前提。為了計量分析的需要,提出如下前提:(1)高校是提供本科生產出、研究生產出、科研產出的一種社會組織。在現實中,高校不僅僅提供這三種產出,但它們是高校最主要的三種活動,因此,限定於這三種產出具有合理性。(2)辦學規模主要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人數測度。嚴格地講,規模指某種生產能力,但生產能力難以測度,所以一般用產出能力代替。對高校,產出主要指學生。(3)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本科生產出、研究生產出、科研產出具有同質性。這是一個比較嚴格的假定,但考慮到高校教育經費撥款體制主要採用「綜合定額加專項經費」的形式,即主要按學生人數的多少進行撥款,且本文主要關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現象,所以假定本科生和研究生產出具有同質性可以接受。正如下面變數描述時將要界定的,本文以科研經費來測度科研產出,因而也可以將科研產出視為同質性。
2.模型界定。本文以多產出二次型模型為基礎(Baumol et al.,1982;Cohn et al.,1989; Lewiset al.,1995;Hashimoto et al.,1997),也可採用超越對數模型,兩個模型孰優孰劣很難說清楚。從理論上講,兩個模型都是對成本函數的恰當描述,而且在當前的經驗研究中比較盛行。但從計量角度出發,由於超越對數函數不允許自變數取值為0,二次型模型允許自變數的取值更廣,所以本文以此模型為基礎,即
式中,C代表總成本;α是常數項;βi,δij,φi為回歸系數;Yi代表各種產出;Di是虛擬變數;ε為隨機擾動項。如果第i種產出大於0,則Di取1,否則取0。模型的基本含義是,高校辦學總成本可由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產出和各產出的交叉效應所解釋。考慮二次型交叉效應是基於對成本函數的認識,二次型函數由於其函數特徵,可以被看做是成本函數的近似,且採用二次型成本函數進行分析並不需要生產函數的具體形式,這為研究難以確定固定形式生產函數的高校行為提供了可能。
本文將高校限定為提供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三種產出的組織,按鮑莫爾(Baumol,1982)等人的界定,對於一種產出,其平均遞增成本(average incremental cost,AIC)為
式中,C(Yi,Yj,Yk)表示生產三種產出的成本;C(0,Yj,Yk)表示當第i種產出為0時的總成本。同理,可評價j和k的平均遞增成本。
對於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產出,可以用平均遞增成本與邊際成本的比來測度其規模經濟的變化。對於第i種產出,專一產出規模經濟(the proct-specific economies of scale)定義為
式中,如Si大於1,則對於某種產出i,規模經濟存在;同理,當Si小於1時,對於產出i,規模經濟不存在。
總體規模經濟(overall economies of scale)定義如下:
如果SR大於或小於1,則可以說總體規模經濟存在或不存在。
為了考察教育部直屬高校是否存在范圍經濟現象,筆者按照鄧達(Dundar,1995)等人的界定,將范圍經濟分為總體范圍經濟(global economies of scope)和專一產出(proct-specific)范圍經濟兩種情況。總體范圍經濟定義如下:
如果SCGLO大於0或小於0,則表明存在總體范圍經濟或不存在總體范圍經濟。
專一產出范圍經濟的定義為:
對於產出i,專一產出范圍經濟或范圍不經濟是否存在取決於SCi是大於0還是小於0。
二、教育部直屬高校擴招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現象的實證分析
本文所用的數據全部來自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所編的1999年、2000年、2001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基本情況統計資料匯編》。對於辦學成本,本文以這些高校每年的所有教育事業費收入測度。由於本科生產出、研究生產出、科研產出沒有很好的測度指標,按哈西莫托(Hashimoto,1997)等人的思路,本文以本科生在校生人數(含專科)、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含碩士和博士)表示本科生、研究生產出。基於樣本容量的考慮,沒有對本科、專科、碩士、博士進行具體區分,如果引入四個層次,再考慮到二次型函數的交叉效應變數,待估參數過多,將造成自由度的損失。科研產出以科研經費進行測度,原因是從長期看,科研產出能力強的院校才能爭取到更多的科研經費。考慮到影響辦學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師工資,也即學校用於教師的投入,理想的做法是用一所學校的教師工資總額來表示,但這一數據無法獲得,本文用專任教師總數來代表,在分析時,可以把它看成是第四種產出,對上述模型進行相應調整。
1.擴招後規模經濟變化分析。根據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可考察三年來總體規模經濟和單一產出規模經濟的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各年度規模經濟水平
項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總體規模經濟
本科生產出規模經濟
研究生產出規模經濟
科研產出規模經濟
0.8914
-2.8911
1.3367
0.0618
1.2258
14.1822
0.8637
1.7830
1.1461
7.6482
0.9599
2.8558
表1顯示,擴招顯著改善了高校的辦學效益。總體、本科生和科研產出都從1999年規模不經濟轉變到2001年規模經濟,特別是本科生培養,規模經濟的變數從-2.8911提升到了2000年的14.1822,生均培養成本明顯降低。高校規模擴大而出現的規模經濟現象,大致有如下原因:(1)交易費用的節約。高校交易的主要是知識產品,知識產品依附於人的特殊性質使其在交易中只發生使用權的讓渡,不發生所有權的讓渡,這導致知識產品市場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高校通過擴大規模,盡可能多地將知識產品交易內部化,從而節省交易費用。只要所節約的交易費用大於所增加的組織管理費用,高校擴招就具有規模經濟效應。(2)生均固定成本節約。高等院校的某些教學設備和設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方向性,相互不可替代。規模太小,教學儀器設備使用不足,生均固定成本較高。擴招後帶來了生均固定成本的節約。(3)分工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從分工看,高校擴招往往伴隨專業增加,這會有兩方面的效應:一是多學科氛圍有利於學生獲取多方面知識,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進行交流,這些交流降低了教師和學生學習和補充新知識的成本。二是專業增多促使教師更加專注於某個方向的研究,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有助於改善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效率。
研究生培養由規模經濟變成規模不經濟,原因或許是在擴招過程中,研究生增加的絕對數量較少,三年來校均凈增933人,相比而言本科生凈增達4176人。在教育事業費投入增加幅度較大的背景下,較小的研究生規模同樣需佔用較多資源,這導致生均研究生培養成本處於較高水平,預示著下一階段應著重考慮擴大研究生的辦學規模。
2.擴招後范圍經濟變化分析。根據模型(5)和模型(6),可計算出總體范圍經濟和各產出范圍經濟的變化情況(見表2)。
表2 各年度范圍經濟水平
項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總體范圍經濟
本科生產出范圍經濟
研究生產出范圍經濟
科研產出范圍經濟
-0.4733
0.3560
-0.7959
0.7824
0.2115
0.1979
0.0935
-0.0262
0.2712
0.7881
0.1982
0.0416
表2說明擴招在改善范圍經濟方面成效顯著。總體、研究生產出范圍經濟都從1999年的范圍不經濟變成了2001年的范圍經濟。即從總體看,1999年教育部直屬高校聯合進行本科生培養、研究生培養和科研活動是不經濟的,分開獨立進行更具效率;但到2001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同時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和進行科研活動更具效率。高校擴招導致范圍經濟的原因在於,擴招前高校的三大職能隔裂比較嚴重,對師資、圖書信息、教室等資源的綜合利用還不夠充分。擴招後,高校培養層次更為健全,能夠在本科生、研究生培養和科研活動中更有效地對學校的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共享和匹配。另一個原因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使資源的共享更為充分,主要體現在電子圖書信息、網上教育的發展,一旦學校購買了某項資源,增加一位教師或學生使用的邊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這也促使范圍經濟現象的產生。
仔細對每種產出進行分析,情況各有不同。本科生培養在三年中都表現出范圍經濟現象,這表明三年中單獨將本科生培養獨立出來沒有效率。研究生在1999年應該單獨進行培養,擴招後,在2000年和2001年聯合培養更有效率。一個特殊的現象是科研產出從1999年的范圍經濟變成2000年的范圍不經濟,再到2001年的范圍經濟。對此,原因可能是擴招主要以在校生規模的急劇增加為基礎,科研經費盡管也有大幅增長,但教師精力有限,規模的突然增加導致教學工作量加大,進而影響了教師在科研上的投入,這導致2000年科研活動表現出范圍不經濟狀態。到2001年,由於院校內部管理體制和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的深化,相關激勵和約束機制不斷完善,並輔以師資規模的擴大,使得教師能夠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之間更加理性地分配投入。
作者:西南財經大學 劉燦 宋光輝 來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年第1期
⑹ 流通產業實現范圍經濟的方式有哪些
流通產復業實現范圍經制濟的方式有多種,最及資本直接的就是直接交流,有一種是網上交流。
流通產業政策調整和作用的對象主要是流通產業。而流通產業是指「專門以商品流通為經營內容的盈利性事業」。
流通產業政策調整和作用的對象是專門的或產業化的流通機構的購銷活動,而不包括生產者的購銷活動及消費者的購銷活動。與此不同,商品流通政策的外延則要比流通產業政策寬泛,它既包括流通產業政策,又包括針對流通中的其他主體——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政策。
(6)下面哪些是范圍經濟的前提條件擴展閱讀:
流通產業集中度是反映整個流通產業的集中程度,流通產業是指專門從事商品流通或專門為商品流通服務的產業。流通產業集中度分賣方集中度和買方集中度。賣方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場上提供商品的企業的相對規模結構,通常用市場佔有率等指標來反映。
在流通產業中,對買方集中度一般較低,對其研究也較少。當然近年我國商業零售出現一些新現象,家電零售業在提高集中度後,面對顧客是賣方,然而面對供應商就形成了強大的買方勢力。
⑺ 范圍經濟的來源包括
范圍經濟的來源,意思就是你通過什麼手段來賺錢,如果你去上班的話,那麼你就填一下你的上班崗位做什麼工作。
⑻ 下面那些是會計分期的前提條件
會計分期(會計核算的四個基本前提之一),又稱會計期間,是指將一個企業持內續容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會計分期是指把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相同期間的行為。據此來結算賬目和編制會計報表,從而及時地向有關方面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其目的是據此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會計報告。從而及時向各方面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分類
會計分期通常分為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短於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又可以分成季度、月度、半年度。
年度
最常見的會計分期是一年,即會計年度。按年度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也稱為年報。在《企業會計准則》中,規定我國企業的會計期間按年度劃分,以日歷年度為一 個會計年度,即從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一個會計年度。
⑼ 范圍經濟的概念及原因
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 指由廠商的范圍而非規模帶來的經濟,也即是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的費用低於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所需成本的總和時,所存在的狀況就被稱為范圍經濟。只要把兩種或更多的產品合並在一起生產比分開來生產的成本要低,就會存在范圍經濟。
形成原因:
投入要素
表現為生產設備具有多種功能,可用來生產不同產品,從而提高生產設備的利用率,許多零部件或中間產品具有多種組裝性能,可以用來生產不同的產品,因而可以增加零部件或中間產品的生產批量,取得因規模經濟而引起的范圍經濟。企業一項研究開發技術的成果可以用於多種產品的生產,從而降低單位產品所分攤的研發成本。企業無形資產的充分利用,表現為可以充分利用品牌優勢和營銷網路,如通過企業的聲譽轉化為產品的聲譽,通過既有產品的營銷網路來支持其他產品的銷售等。
管理者的充分發揮
表現為在企業擴大經營范圍,增加其他產品和業務時,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管理知識,管理經驗和人員來進行管理,而不必增加新的投入,節約交易費用,這一點在縱向一體化這種范圍經濟的特殊形式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沿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進行多產品生產時,企業可以減少在購買原材料和零部件,中間產品以及出售自己,成品中的交易活動,即以內部市場代替外部市場,從而節約交易費用。
⑽ 什麼是范圍經濟
一、定義
范圍經濟(Economiesofscope)指由廠商的范圍而非規模帶來的經濟,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的費用低於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時,所存在的狀況就被稱為范圍經濟,是一個企業同時生產多種產品形成的經濟性,是多種金融服務由同一機構提供所產生的協同效應。
二、存在的條件
范圍經濟是研究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范圍與經濟效益關系的一個基本范疇,如果由於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的范圍的擴大,導致平均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則存在范圍經濟(EconomiesofScope);如果因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范圍的擴大,出現平均成本不變,甚至升高的狀況,則存在范圍不經濟(DiseconomiesofScope)。
三、存在的意義
1、由於一個地區集中了某項產業所需的人力、相關服務業、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給、銷售等環節供應者,從而使這一地區在繼續發展這一產業中擁有比其他地區更大的優勢。
2、企業通過擴大經營范圍,增加產品種類,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而引起的單位成本的降低,通常是企業或生產單位從生產或提供某種系列產品(與大量生產同一產品不同)的單位成本中獲得節省。而這種節約來自分銷、研究與開發和服務中心(像財會、公關)等部門,范圍經濟一般成為企業採取多樣化經營戰略的理論依據,是研究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范圍與經濟效益關系的一個基本范疇。
四、四大優勢
1、技術創新優勢
對范圍經濟的理解和受益,使企業管理層對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更加重視,可以導致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持續的創新活動將使企業在應用新材料、採用新工藝、培養創新團隊、加強市場調研等等方面獲得突破,最終將形成企業強大的核心競爭優勢。
2、生產成本優勢
主要是表現為分攤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分攤固定成本主要表現為分攤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主要表現在降低采購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方面。
3、市場營銷優勢
市場營銷強調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和慾望,從營銷理論來說,就是從產品(Proct)、價格(Price)、地點(Place,又叫分銷)、促銷(Promotion)、公共輿論()、政治或權力(Politicalorpower)等方面體現企業的競爭能力。而范圍經濟形成的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體現了企業在產品、品質和價格方面的競爭能力。同時又能在內部建立的營銷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銷售多種產品,還能更好地利用企業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為新產品開拓市場,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同時也對跟進者形成巨大的進入障礙。
4、差異化優勢
范圍經濟形成的差異化優勢特別明顯,差異化一方面滿足了顧客「多樣化、個性化、差別化」需求,同時,差異化也是企業尋求范圍經濟的出發點和追求的目標。
5、抵禦風險的優勢
范圍經濟在成本、差異化、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實際上是增加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同時,范圍經濟還強化了企業的「新陳代謝」和互補性(尤其是對於受季節性影響較大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