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大學入學條件
1. 世界上被稱為教育王國的是哪一個國家
稱為教育王國的國家是以色列。
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以及西亞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數,與日本並列為整個亞洲平均受教育年數最高的國家,而在全世界上則排名22名。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以色列也有中東地區最高的識字率。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1~6年級)、初級中學(7~9年級)、接著是高級中學(10~12年級),義務教育則是從1年級至11年級。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協助准備以色列大學的入學考試(תעודתבגרות)。
大學入學考試是由數個題材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來語、英語、數學、聖經教育、公民學、以及文學),有一些則是選考的(如化學、音樂、法語)。在2003年,有56.4%的12年級以色列學生獲得大學入學許可:希伯來語學生有57.4%、而阿拉伯語學生有50.7%。
(1)希伯來大學入學條件擴展閱讀:
以色列有八所大學、以及數十所學院。依據Webometrics在2006年的調查,中東地區最好的10所大學里,有7所位於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學。
不過到了2007年1月,Webometrics已經將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學與歐洲大學並列計算。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是中東地區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統計里排名前200的大學,以色列也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有大學名列SJTU前100名大學排名的國家(希伯來大學第60名)。
另外,在所有中東和西亞國家中,以色列也擁有最多的耶魯大學校友。
2. 雅思6.5能申請到希伯來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嗎
詢問某某大學入學有什麼條件,GPA、GRE、GMAT、SAT、雅思/托福需要多少分,成績的要求版都是多少的,你可權以使用留學志願參考系統http://tieba..com/p/5178609235,看系統中有多少與你情況相似的學生成功申請了這個學校或者那些專業,看看他們最低多少分就可以被錄取,就可以知道申請的成績條件的要求是多少了。
3. 世界上被稱為"教育國王"的是哪個國家
以色列被稱為「教育王國」在以色列人認為,教育是一筆寶貴的遺產。根據傳統,教育繼續成為價值觀的基本體現,並被認為是「通往未來的鑰匙」。建立在猶太人傳統的價值上,以色列人認為教育系統就是要將不同種族、宗教、文化、政治背景下的孩子們培養成民主多元社會中負責任的成員。 因此,以色列政府一貫重視教育和科技事業,積極扶植教育和科技產業。「在過去國防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時,政府對教育的撥款一直沒有低於8%。1995年國防開支降至國民生產總值的9%,佩雷斯總理宣布將節約下來的開支重點用於發展教育和科技。」 以色列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在巴勒斯坦猶太人社團時期的教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建國前的教育體制基本如下:初等教育為8年制(6—14歲),中等教育為2—4年制,大約85%的猶太人可以上小學。中學包括普通中學、技術學校和農業學校三種式。海法工學院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等高等學府已經建立。「但初中等教育體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各種教育機構普遍控制在一些政黨、政治運動或者宗教組織、婦女組織和基布茲手中。盡管大部分學校名義上都歸巴勒斯坦猶太民族委員會的教育局管理,但實際上是根據各個黨派和宗教派別的利益在教育上各搞一套,爭奪生源現象嚴重。義務教育尚未實行.上小學也需要收費。」 1949年,以色列頒行了《義務教育法》,標志著新時期的教育制度開始建立起來。1868年,以色列對教育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形成了6年小學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的體制,一直沿用至今。「此次改革後至今,以色列61%的學生在6:3:3新體制下學習,39%的學生仍按8:4(小學8年,中學4年)舊體制學習。」 高等教育在以色列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約在以色列誕生前25年,即1924年,在海法開辦了培訓重建國家所需的工程師和建築師的以色列工程技術學院,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則作為以色列故土的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和吸引海外猶太學生與學者的中心而於1925年成立。以色列在1948年取得獨立時,這兩所大學招收的學生總數大約為1,600人。在2000年和2001年中,以色列高等學府的在校生已達216,000人左右。其中,有54%在大學學習,30%在各類大專院校學習,另外16%參加開放大學的課程。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機構享有充分的學術和行政管理的自由,向所有那些符合入學條件的人敞開大門。不夠入學資格的新移民和學生,可以參加專門預科班,如能圓滿完成學業,就可提出入學申請。
4. 新加坡、韓國、印度、日本、美國、以色列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教育制度簡介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目標是為國人及海外學生提供均衡的教育,通過培養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培育好公民。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比較復雜,但基本路線是多次篩選,因材施教。新加坡每個適學兒童都能接受至少十年的學校教育,這包含六年的小學教育和四至五年的中學教育。除了十年的常規教育之外,學生們也能在中學畢業後選擇工藝學院、理工學院、初級學院和其他職業訓練課程。在這一階段之後,學生們可以在新加坡或海外大學進一步深造或直接就業。
截止目前,新加坡共有小學196所,5所附辦小學的中學;中學147所(包括18所自治學校),8所自主中學;14所初級學院和4所高級中學。此外,還有3所大學、4所理工學院、34所技術和商科訓練學院。
新加坡的學童6歲入學,小學學制6年,分為4年基礎階段課程和2年分流階段課程。在小學六年級時,所有學生都要參加小學畢業考試,稱為小六會考。考試成績將決定學生進入什麼中學和參加哪種課程。根據課程不同,中學教育需要4-5年完成。成績優異的學生進入特別課程,他們將學習高級母語,並在中學四年級結束時參加英國劍橋舉辦的O水平考試。進入快捷課程的學生則學習普通母語,並在中學四年級結束時參加英國劍橋舉辦的O水平考試。進入普通課程的學生在四年級結束時將參加英國劍橋舉辦的N水平考試。其中表現優異者則可繼續學習一年,並在五年級結束時參加英國劍橋O水平考試。根據O水平考試的成績,學生可報讀2-3年的初級學院、工藝學院或理工學院繼續學習。參加N水平考試的學生,可選擇進入職業學校或工藝教育學院繼續學習。學生攻讀完初級學院的課程之後,可參加A水平考試,根據考試成績進入大學繼續深造。
新加坡屬英聯邦國家,因此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無論從教育體制還是課程設置上大都效仿英國的模式。當然,新加坡也在不斷吸收、消化、調整和創新中建立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教育體制。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大學、專科學院和教師培訓性質的教育學院等形式。新加坡的學位設置分為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攻讀學士學位通常需要3年時間,在攻讀學士學位階段學習成績優秀者,可多讀一年獲取榮譽學位。榮譽學位分等級(如一等榮譽學位、二等榮譽學位)而設,它仍屬於第一學位階段(學士學位階段)教育。在新加坡攻讀碩士學位學制通常為1-2年。攻讀博士學位學制通常為3-5年。
韓國教育制度
韓國政府於1951年3月20日修改教育法後,正式開始"6.3.3.4"基本學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
1.高等教育:韓國的高等學校包括專科大學、教育大學、師范大學、綜合大學和研究生院等,以實施全日制教育為主。其中專科大學為二年制,教育大學、師范大學和綜合大學為四年制,而醫科大學的學制則為六年,研究生院的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各為三年制。此外,韓國還設有實施成人高等教育的廣播函授大學和開放大學,主要設專科大學和學士學位的課程,學制為二至四年。韓國的高等學校分為國立、公立及私立等三種管理體制。
2.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韓國的初級中學作為中等教育機構,學制為三年,招收小學畢業生,為升入高中和相當於高中的其他學校做准備。韓國的高級中學分為人文高中、實業高中,學制均為三年,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及具有同等學歷者。
3.初等教育:韓國的初等教育,學制六年,招收六歲兒童入學,為升入初級中學做准備。韓國的初等教育機構均為義務教育學校,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增設實業科,對學生進行基礎性的科學技術教育和簡單的職業訓練。
日本的教育制度
日本的學校教育制度在的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是以6·3·3·4制為基礎實施至今的.也就是說,6年的初等教育在小學實施,前期的3年中等教育在中學,而接著的後期3年中等教育則主要是在高中實施。在高等教育機構中起初是大學,隨後也有將短期大學與高等專門學校納入制度,這種單一線型的教育制度,大大提高了國民的教育水平。
不過,在這單一線型的教育制度的體系范圍外,還有提供與高中或大學等不同性質教育的學校群存在,這就是各種學校。各種學校的教育在戰後不久,主要是以服裝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教育為主,後來才將教育的重點轉移到培育工業技術和商業實務等促進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人才上。其對象也隨著高學歷化的進展,從完成義務教育的年齡層逐漸轉移到具有高中學歷的年齡層。
為了完善及振興包含後期中等教育的高中階段,及大學階段的高等教育等廣泛內容的各種學校的教育,1976年創設了專修學校制度。由此制度成立的經過,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專修學校包括了作為後期中等教育機構的高等課程(高等專修學校)、高等教育機構的專門課程(專門學校),以及實施其他教育的一般課程(專修學校)。
·以色列教育體系——留學以色列
在以色列人認為,教育是一筆寶貴的遺產。根據傳統,教育繼續成為價值觀的基本體現,並被認為是「通往未來的鑰匙」。建立在猶太人傳統的價值上,以色列人認為教育系統就是要將不同種族、宗教、文化、政治背景下的孩子們培養成民主多元社會中負責任的成員。
因此,以色列政府一貫重視教育和科技事業,積極扶植教育和科技產業。「在過去國防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時,政府對教育的撥款一直沒有低於8%。1995年國防開支降至國民生產總值的9%,佩雷斯總理宣布將節約下來的開支重點用於發展教育和科技。」
以色列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在巴勒斯坦猶太人社團時期的教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建國前的教育體制基本如下:初等教育為8年制(6—14歲),中等教育為2—4年制,大約85%的猶太人可以上小學。中學包括普通中學、技術學校和農業學校三種式。海法工學院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等高等學府已經建立。「但初中等教育體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各種教育機構普遍控制在一些政黨、政治運動或者宗教組織、婦女組織和基布茲手中。盡管大部分學校名義上都歸巴勒斯坦猶太民族委員會的教育局管理,但實際上是根據各個黨派和宗教派別的利益在教育上各搞一套,爭奪生源現象嚴重。義務教育尚未實行.上小學也需要收費。」
1949年,以色列頒行了《義務教育法》,標志著新時期的教育制度開始建立起來。1868年,以色列對教育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形成了6年小學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的體制,一直沿用至今。「此次改革後至今,以色列61%的學生在6:3:3新體制下學習,39%的學生仍按8:4(小學8年,中學4年)舊體制學習。」
高等教育在以色列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約在以色列誕生前25年,即1924年,在海法開辦了培訓重建國家所需的工程師和建築師的以色列工程技術學院,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則作為以色列故土的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和吸引海外猶太學生與學者的中心而於1925年成立。以色列在1948年取得獨立時,這兩所大學招收的學生總數大約為1,600人。在2000年和2001年中,以色列高等學府的在校生已達216,000人左右。其中,有54%在大學學習,30%在各類大專院校學習,另外16%參加開放大學的課程。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機構享有充分的學術和行政管理的自由,向所有那些符合入學條件的人敞開大門。不夠入學資格的新移民和學生,可以參加專門預科班,如能圓滿完成學業,就可提出入學申請。
美國教育制度
校歷制度:美國高等學校有三種通行的校歷制度。
(1) 最通行的是「學期制」(Semester System),把全學年分為春季和秋季兩學期;
(2) 第二種是「學季制」(Quarter System),每一學年分為四個學季,每學季10周;
(3) 第三種為「三學期制」(Trimester System),每學年分為等長的三學期,每學期15周,中間有假期隔開。
學分制度 :美國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進度常以「學分」或「分」來衡量。一個學分代表某一學期內每周一小時的課堂學習或兩三個小時的實驗室學習。學生若每周上一課時的課,成績達到要求,則獲得一個學分。學校將根據學生的累積學分,授予學位。美國的各大學之間互相承認學分,一個學生可以在一所大學累積學分,然後可帶學分轉往另一所大學就讀。 評分制度:美國院校通常採用字母評分制,每個字母等於一個分數,學生可根據分數計算平均分(Grade Point Average,簡稱G.P.A.)。計算方法如下:90-100分:4.0;80-89:3.0;70-79:2.0;60-69:1.0;60以下。
5. 以色列為什麼被稱為「教育王國」
因為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以及西亞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數,與日本並列為整個亞洲平均受教育年數最高的國家,而在全世界上則排名22名。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以色列也有中東地區最高的識字率。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1~6年級)、初級中學(7~9年級)、接著是高級中學(10~12年級),義務教育則是從1年級至11年級。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協助准備以色列大學的入學考試(תעודתבגרות)。
大學入學考試是由數個題材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來語、英語、數學、聖經教育、公民學、以及文學),有一些則是選考的(如化學、音樂、法語)。在2003年,有56.4%的12年級以色列學生獲得大學入學許可:希伯來語學生有57.4%、而阿拉伯語學生有50.7%。
(5)希伯來大學入學條件擴展閱讀:
以色列的教育資源
以色列有八所大學、以及數十所學院。依據Webometrics在2006年的調查,中東地區最好的10所大學里,有7所位於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學。不過到了2007年1月,Webometrics已經將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學與歐洲大學並列計算。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是中東地區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統計里排名前200的大學,以色列也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有大學名列SJTU前100名大學排名的國家(希伯來大學第60名)。
另外,在所有中東和西亞國家中,以色列也擁有最多的耶魯大學校友。
6. 關於以色列的文化和教育。
在以色列人認為,教育是一筆寶貴的遺產。根據傳統,教育繼續成為價值觀的基本體現,並被認為是「通往未來的鑰匙」。建立在猶太人傳統的價值上,以色列人認為教育系統就是要將不同種族、宗教、文化、政治背景下的孩子們培養成民主多元社會中負責任的成員。
因此,以色列政府一貫重視教育和科技事業,積極扶植教育和科技產業。「在過去國防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時,政府對教育的撥款一直沒有低於8%。1995年國防開支降至國民生產總值的9%,佩雷斯總理宣布將節約下來的開支重點用於發展教育和科技。」
以色列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在巴勒斯坦猶太人社團時期的教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建國前的教育體制基本如下:初等教育為8年制(6—14歲),中等教育為2—4年制,大約85%的猶太人可以上小學。中學包括普通中學、技術學校和農業學校三種式。海法工學院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等高等學府已經建立。「但初中等教育體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各種教育機構普遍控制在一些政黨、政治運動或者宗教組織、婦女組織和基布茲手中。盡管大部分學校名義上都歸巴勒斯坦猶太民族委員會的教育局管理,但實際上是根據各個黨派和宗教派別的利益在教育上各搞一套,爭奪生源現象嚴重。義務教育尚未實行.上小學也需要收費。」
1949年,以色列頒行了《義務教育法》,標志著新時期的教育制度開始建立起來。1868年,以色列對教育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形成了6年小學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的體制,一直沿用至今。「此次改革後至今,以色列61%的學生在6:3:3新體制下學習,39%的學生仍按8:4(小學8年,中學4年)舊體制學習。」
高等教育在以色列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約在以色列誕生前25年,即1924年,在海法開辦了培訓重建國家所需的工程師和建築師的以色列工程技術學院,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則作為以色列故土的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和吸引海外猶太學生與學者的中心而於1925年成立。以色列在1948年取得獨立時,這兩所大學招收的學生總數大約為1,600人。在2000年和2001年中,以色列高等學府的在校生已達216,000人左右。其中,有54%在大學學習,30%在各類大專院校學習,另外16%參加開放大學的課程。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機構享有充分的學術和行政管理的自由,向所有那些符合入學條件的人敞開大門。不夠入學資格的新移民和學生,可以參加專門預科班,如能圓滿完成學業,就可提出入學申請。
7. 世界上是被稱為教育王國的是哪一個國家
以色列。
在以色列人認為,教育是一筆寶貴的遺產。根據傳統,教育繼續成為價值觀的基本體現,並被認為是」通往未來的鑰匙「。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1~6年級)、初級中學(7~9年級)、接著是高級中學(10~12年級),義務教育則是從1年級至11年級。
(7)希伯來大學入學條件擴展閱讀
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以及西亞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數,與日本並列為整個亞洲平均受教育年數最高的國家,而在全世界上則排名22名。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以色列也有中東地區最高的識字率。
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協助准備以色列大學的入學考試(תעודתבגרות)。大學入學考試是由數個題材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來語、英語、數學、聖經教育、公民學、以及文學),有一些則是選考的(如化學、音樂、法語)。
在2003年,有56.4%的12年級以色列學生獲得大學入學許可:希伯來語學生有57.4%、而阿拉伯語學生有50.7%。
以色列有八所大學、以及數十所學院。依據Webometrics在2006年的調查,中東地區最好的10所大學里,有7所位於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學。不過到了2007年1月,Webometrics已經將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學與歐洲大學並列計算。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是中東地區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統計里排名前200的大學,以色列也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有大學名列SJTU前100名大學排名的國家(希伯來大學第60名)。另外,在所有中東和西亞國家中,以色列也擁有最多的耶魯大學校友。
8. 請問申請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條件,現在申請明年還來的及嗎。
明年升學,來的急!我就是希伯來大學海外政治學畢業。你可以申請希伯來大學海外學院,但是獎學金不容易申請,同時要敘利亞希伯來語或者阿拉伯語。
9. 希伯來語是哪國的適用范圍
希伯來語「sabra」意為「土生土長的以色列人」,是猶太人的民族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它屬於中東閃含語系閃語族的一個分支,沒有母音字母,只有22個輔音字母,其文字從右往左書寫。許多文學作品和文獻是用這種語言創造出來的,今日則主要保留在《聖經》、死海古卷和大量猶太教法典及文獻之中。
起源
希伯來語(Hebrew):這是迦南地的通用語言。據《創世記》10:15-18,「迦南生長子西頓,又生赫和耶布斯人、亞摩利人、革加撒人、希未人、亞基人。。。」這些居住在迦南地人的語言就是以後踏足在巴勒斯坦地的以色列民先祖如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學習和使用的語言。我們稱為希伯來文,所以在創四十:15 ,約瑟說:「我實在是從希伯來人之地被拐來的。。」雖然那時以色列民還沒有進入迦南地。我們可以說,亞伯拉罕從米索波大米亞遷移至迦南時,迦南居民的語言對他們絕對不會很陌生,經過不斷的適應、改進、發展,迦南地的語言就被稱為希伯來文。
希伯來語屬於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或屬閃含語系閃語族),為猶太教的宗教語言。過去的二千五百年,「希伯來語」主要用於《聖經》與相關宗教方面的研究,自從20世紀特別是以色列復國以來,「希伯來語」作為口語在猶太人中重新復活,漸漸取代阿拉伯語、猶太西班牙語和意第緒語(或稱為「依地語」,猶太人使用的國際交流語),以色列建國後將「希伯來語」定為官方語言之一,目前(2004年)使用人口約510萬,另一種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
閃語是古時米索波大米亞(Mesopotamia)、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這片廣大地區民族的日常用語。按地區,我們可以將閃語分成三支:
A. 東閃語(East Semitic)
B. 西北閃語(Northwest Semitic)
C. 西南閃語(Southwest Semitic)
其中西北閃語(Northwest Semitic):分為兩支:
1. 亞蘭語(Aramaic)
2. 迦南閃語(Canaanite)
(a) 摩押(Moabic)
(b) 腓利基(Phoenician)
(c) 希伯來文(Hebrew)
(d) 烏加列文(Ugaritic)
猶太人原來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一個游牧民族,最初被稱為希伯來人,意思是「游牧的人」。根據記載他們歷史的聖經傳說,他們的遠祖亞伯拉罕(阿拉伯發音為易卜拉辛)原來居住在蘇美爾人的烏爾帝國附近,後來遷移到巴勒斯坦,他的後代分為兩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古蘭經中也承認亞伯拉罕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猶太人到世界各地後,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居民同化,但他們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維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來字母書寫文字,在義大利、西班牙的猶太人,語言被同化,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叫「拉丁諾文」;在德國、波蘭的猶太人語言為「依地文」;在中國的猶太人,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也不吃豬肉,逐漸和回族混淆。因為他們信仰不同,在基督教國家受到歧視,不得擁有土地,只好經商,逐漸積累商業經驗,基督教徒不允許放高利貸,而猶太人的信仰不禁止,可以從事信貸活動,逐漸成為歐洲的著名商人和銀行家,更為低層平民所憎惡,不時發生打擊猶太人事件。終於導致在希特勒德國發生迫害、消滅整個民族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大量移居美國和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國,重新人為恢復希伯來語言,導致和當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人的矛盾斗爭,使中東成為世界的熱點地區。
語音、語法
希伯來語共有22個字母,他們皆為輔音字母。但事實上,任何一門用口表述的語言,若沒有母音,根本就不可能藉聲帶發出聲音來,希伯來語自然也不例外。希伯來語的母音就包含在其輔音中。希伯來語除了22個字母外,還有詞尾發生形狀變化的5個字母。伯萊文的行文和阿拉伯文相同,都是從右到左書寫。
希伯來文缺乏形容詞
他們在描寫的過程中就用比喻的方式,比如:你的愛情比灑更美;你的唇好像一條朱紅線;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蘋果樹在樹林中。
在敘事的情景里,他們就用更簡單的方式,比如:他們在那裡的時候,馬利亞的產期到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布包起來,放在馬槽里,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
這樣,很象一個人把隨手摘下的一個蘋果、一片樹葉或者一束鮮花不聲不響地遞給你。他們的文字習慣和他們的建築習慣非常相似。以色列人築祭壇不允在築壇的石頭上動一點點工具。
希伯來文雖然簡單,用起來卻要十分謹慎。據說一個小點也是一個字的。這可能是為維持語言文字在運行中保持自然、純朴、神聖。
希伯來語復活記
公元前70年,羅馬人毀掉了猶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猶太人被逐出家園流落世界各地。他們使用寄居國的語言,致使希伯來語作為口語逐漸消失(但作為書面語繼續存在)。
19世紀後半葉,有一個猶太人決心復活希伯來語。他是立陶宛猶太青年埃里澤·本·耶胡達。1879年,耶胡達發表論文《事關大局的問題》,認為在現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壓力下,猶太民族作為一個**民族而生存面臨大問題,而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家園,是猶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保證民族延續和民族復興,猶太人必須重說希伯來語。
耶胡達決心在與其他猶太人交往時只說希伯來語。他的第一個孩子成了近2000 年來第一個把希伯來語當做母語來說的孩子。1884年,他開始編輯一份周報,進一步宣傳他的思想;同時,為了證明古語能夠新生,供現代社會使用,他著手編纂一部字典,並積極擴展詞彙量。1890年12月,他組建了一個希伯來語委員會(即今希伯來語研究院)以發展這項事業。
後來,耶胡達找到了一些願意實踐他語言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他不僅要求他們積極使用希伯來語,還堅持要這批拓荒者的子女把它當做母語來學。不錯,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學校都講授希伯來語,但是僅作為一種了解宗教和經書的古語來講授。所以,耶胡達的要求對於祖居聖地的猶太人和定居多年的拓荒者來說,影響甚微。不過,年輕的移民們急於開創一種嶄新的生活,許多人樂於讓孩子去學這種未曾實踐過的語言。
在這個萌芽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希伯來語的嘗試所遇到的困難不難想像,正如當時的老師所言:「氣氛濃重壓抑。難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顆種子是怎麼種下去的。我們像啞巴,結結巴巴的,要手和眼來幫忙。」
經過艱苦的摸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全部使用希伯來語的幼兒園、中小學和專業學校已達64所。
終於,入學的兒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來語事業的擁護和保衛者。曾有這樣一個報道:有人從一個小女孩手中搶走一個布娃娃。才上學一個月的女孩吃了一驚,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來語叫道:「還給我!還給我!」那人裝作聽不懂,要女孩說意第緒語,但女孩堅持說希伯來語,寧可因此失去布娃娃。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猶太人慈善機構出資在海法市籌建一所技術學院 (即後來的海法理工大學)。規劃者認為,由於德語是國際公認的語言,新學院中講課要用德語。消息披露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舉行了一系列的示威、罷工、罷課和抗議集會,開學典禮被迫推遲。
同樣,其他學校也開始用希伯來語講授全部課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技術 學院以希伯萊語為唯一授課語言;第一代說希伯來語的家庭也出現了。1925年,希伯來大學的創辦成了全民族的大事。
據1916-1917年間統計,巴勒斯坦地區8.5萬猶太人中有3.4萬人把希伯來語當做第一用語或日常用語。有意義的是,其中農業定居村和特拉維夫市75%的兒童及33%的成年人說希伯來語。希伯來語的延續得到了保證。
1923年9月29日,英國託管當局承認了希伯來語的地位:「阿拉伯語、英語和希伯來語為該地區的官方語言。」
雖然希伯來語在1948年5月以色列國建立前後還經受了多次挑戰,移民數往往超過了原有居民數,然而希伯來語作為存活語言的地位從未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