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無條件傳送方式
Ⅰ CPU和外設之間的數據傳送方式有哪幾種
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傳輸方式有以下幾種:
1、查詢控制方法:
CPU通過程序主動讀取狀態寄存器,了解介面情況,完成相應的數據操作。查詢操作需要以較少的時鍾周期間隔重復,因此CPU效率較低。
2、中斷控制模式:
在程序的例行操作中,如果外部有更高優先順序的事件,則中斷請求會通知CPU,然後CPU讀取狀態寄存器以確定事件的類型,從而執行不同的分支處理。該方法具有較高的cpu效率和良好的實時性。
3、DMA(直接內存訪問)控制模式:
顧名思義,直接存儲器訪問是指存儲器和IO之間的硬體(DMA控制器)直接完成特定的數據傳輸過程。CPU只在數據傳輸開始時臨時控制DMA,直到數據傳輸結束。這樣,傳輸速度比cpu快,尤其是在批量傳輸時。
4、通道控制模式:
基本方法與上述dma控制方式相同,但dma由dma控制器完成,信道控制方式由專用信道匯流排完成通信和傳輸。比DMA更有效率。
(1)簡述無條件傳送方式擴展閱讀:
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換必須通過介面完成。通常,I/O設備介面具有以下功能:
1、設置數據存儲和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的速度差。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轉換信息格式,如串列和並行轉換;
3、能夠協調CPU與外設之間的信息類型和電平差,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數模轉換器等。
4、協調時差;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確保在允許中斷和DMA時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收到中斷和DMA響應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Ⅱ 微機中,cpu與外設之間有哪幾種傳送的方式,他們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啊!!
1、無條件傳送抄(CPU與外設同步工作):
外部控制過程各種動作時間是固定的,而且是已知的。
2、查詢方式(CPU與外設不同步工作):
傳送前,先查詢外設狀態,准備好才傳送,否則CPU處於等待狀態。
3、中斷方式:
外設與CPU處於並行工作,一旦外設准備好,外設向CPU發中斷申請,條件具備,CPU暫停原程序執行,響應中斷,外設與CPU串列工作。
4、DMA方式(高速I/O及成組交換數據):
CPU不幹予,由硬體實現存儲器與外設之間交換數據,稱直接存取存儲器。
Ⅲ 急急急!!微機原理,請你回答
第一題是單選嗎?我感覺像多選。
首先我解釋一下什麼是同步串列通信,什麼是非同步串列通信,我盡量簡短一點,免得你越發糊塗了,你要詳細的話我可以補充。
非同步通信一次傳送一個字元,字元長度和格式是固定的,最前面是0,表示數據的起始,稱為起始位,起始位之後是數據位,數據的位長度是固定的,有5位,6位,7位,8位四種。數據位之後是奇偶校驗位。奇偶校驗位之後是一個1,代錶停止,稱為停止位。一個字元完了,又是下一個字元的起始位。
也就是說每次發送一個字元,你實際傳送的有用的數據位只有7位(或者5位,6位,8位,)。一個字元傳完了再傳下一個。
同步串列通信下,發送方先發送1到2個特殊字元,稱為同步字元,讓雙方時鍾達到同步。雙發同步後就可以一次把所有要發送的數據發完。
同步有什麼好處呢?
你想在非同步情況下,我一次給你一個字元,如果中間的數據位是7位編碼方式,那麼這個字元至少有10位,最前面是起始位,數據後面有奇偶校驗位和停止位,每10位中有7位是有意義的,另外3位是格式所迫,如果我傳送一萬位,那麼有7千位是有意義的,三千位是浪費了。
在同步情況下就不同了,我先發兩個字元告訴你,我要給你發數據了,你把時鍾調整到和我同步,然後我就開始發數據了,一直把數據發完,如果我發給你一萬位,那麼有九千九百多位都是有意義的,效率顯然更高。
至於選項,我覺得ABC都對,根據上面的解釋非同步串列通信當然不必同步了,A對
B,每個字元的發送是獨立的。一個字元發完了才發下一個,兩個字元獨立,也對
C字元的長度是固定的,傳送時間當然也一樣了。C也對
D就不對了,波特率是一個技術指標,是指每秒鍾所傳送的位數。對於同步串列通信這個指標同樣適用,而且說一個技術指標決定一個事物本身,這個說法也不合理。
這道題有待斟酌吧
第二題。I/O傳送方式有四種。無條件傳送,程序查詢式傳送,中斷方式傳送以及DMA方式。
無條件傳送適用於外設動作時間已知,在CPU與外設進行數據傳送時,外設保證已准備好的情況。
開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你看無論什麼時候開關肯定處於准備好的情況吧,不像列印機這種設備可能需要准備時間。還有發光二極體啊,繼電器啊,步進電機啊,你看他們都不需要准備時間吧
程序查詢式傳送適用於外設並不總是准備好,而且對傳送速率、傳送效率要求不高的場合。
中斷方式傳送是指CPU無需循環查詢外設狀態,而是外部設備在需要進行數據傳送時才中斷CPU正在進行的工作,讓CPU來為其服務
DMA方式是指外設直接與存儲器進行數據交換 ,CPU不再擔當數據傳輸的中介者;
所以第二題選A,這題確鑿無疑
第三題
IF是中斷標志位。IF=1,允許CPU響應可屏蔽中斷(INTR),IF=0,CPU不響應可屏蔽中斷
所以第三題選B,確定
第四題串口1的范圍是3F8到3FF,串口2的范圍是2F0到2FF。
所以第四題選B,確定
第五題
OUT DX AL
DX中存放的是設備寄存器的地址,比如列印機寄存器地址,這條指令的意思是把AL的內容送到列印機數據寄存器中
所以數據匯流排上出現的是AL
第五題選A
第六題
矢量中斷優先順序的設置採用中斷優先順序控制器,中斷優先順序管理電路判別出最高優先順序中斷請求,將其轉換為3位碼,送到中斷類型寄存器的低3位以及當前中斷服務寄存器中。無中斷向量號無關
選B
第七題
中斷屏蔽寄存器IMR,它是一個8位寄存器,用來存放各級中斷請求的平屏蔽信息,當IMR中某一位位0是,允許IRR中相應位的中斷請求進入中斷優先判別器,若某位為1則該中斷響應被屏蔽
選A
第八題選D,感覺沒什麼好說的
第九題 選D
無條件傳送應該硬體按最簡單
在這種方式下,CPU不用查詢外設的工作狀態,與外設速度的匹配通過在軟體上延時完成,不需要專門硬體,在程序中直接用I/O指令,完成與外設的數據傳送
,所以在軟硬體上都很簡單
而DMA方式雖然不經過CPU但是需要一塊專門的電路來控制匯流排,控制信號,顯然它的硬體反而應該是最多的
另外另個應該啊介於這兩個中間,畢竟它們比無條件傳送多出了幾個步驟,如查詢外設工作狀態,等待,速度匹配等,這些都要硬體來實現
第十題
優先順序從高到低是內中斷,不可屏蔽中斷NMI,可屏蔽中斷INTR,單步中斷
指令中斷是內中斷的一種
所以選D,肯定
第十一題
說實話這題我在數字電路里學過,在微機里倒是沒學
A/D轉換電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逐次逼近型,一種是雙積分型。逐次比進行就是拿數字量不停的和你讀入模擬量(也就是你要轉換的量)比較,一次一次靠近,比如你要把10.4轉換為數字信號,我先拿8跟它比,小了,再拿16跟它比,大了,再拿10跟它比,小了,再拿11跟他比,大了,再拿10.5跟它比···因為你每次讀入的數字量都在逼近10.4,所以肯定會變嘛
所以選C,肯定
第十二題
波特率是每秒傳送的位數,所以波特率越高傳送越快
選B,肯定
第十三題
中斷向量存放的是中斷服務程序的入口地址。系統識別一個中斷請求後獲得它的中斷類型號N,然後到中斷向量表中尋找4N到(4N+3)的位元組,這四個位元組存放的就是中斷服務程序的入口地址,找到這個入口地址後就可以找到中斷服務程序
所以選B,確定
第十四題
全嵌套方式是IR0到IR7優先順序逐步降低
選A
第十五題
程序查詢方式傳送軟體實現起來很簡單
速度最快的是DMA,可以應對突發事件的是中斷,CPU不介入的也是DMA
第十六題
查詢方式下CPU會不斷的查詢外設的狀態從而實現與外設的速度匹配,所以它佔用CPU的時間是最長的,CPU效率也是最低的
所以選A
第十七題
應該是ISR,ISR是中斷服務寄存器,某位為1表示對應的IR中斷正在被服務
所以選B
第十八題
可屏蔽中斷,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第十九題
收到RESET信號後,系統會置flags寄存器中的值全部為00H,所以IF=0,所以可屏蔽中斷被屏蔽
第二十題
第二十題和第六題是一樣的
優先順序與中斷號無關
選C
補充題
第一題
ZF,本次運算結果為0則ZF=1,否則為0,所以應該為1 啊
第二題
8253的初值為8位或16位數,如果用2進制,2的16次方就是65536
選A
唉,終於寫完了,寫了好久啊,都快一點了。因該說除了第一題,我想基本應該是對的吧,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或者是有異議,跟我聯系,我也看看。這幾天一直比較忙,天天在實驗室,我昨天晚上12點過了才看到你的信息,不好意思
Ⅳ 哪種傳送方式可以提高系統的工作效率( )A,無條件
ACDA.分集合並接收技術是十分有效的抗多徑衰落的方法B.LAPD即LinkAccessProcereD-channel是ISDN的第二層協議中定義的D信道鏈路訪版問規權程,典型應用於ISDN幀中繼網C.跳頻FrequencyHopping,可以使發射載頻以突發脈沖序列為基礎進行跳變,將部分頻率的干擾平均化,提供了頻率分集作用,明顯地降低同頻干擾和頻率選擇性衰落效應。D.語音激活檢測VAD、不連續發送DTX,是指DTX採用話音激活檢測VAD技術,在不傳送話音信號時停止發射,限制無用信息的發送,減少發射的有效時間F.GSM系統中的交織編碼是在話音編碼和信道編碼後對比特流進行的一種改善信道傳輸的糾錯編碼,提高語音質量,可以為分集、跳頻等技術提供保證,但本身並不能直接提高頻率利用率
Ⅳ I/O數據有幾種傳送方式各有什麼特點
程序方式:指用輸入/輸出指令,來控制信息傳輸的方式,是一種軟體控制方式,根據程序控制的方法不同,又可以分為無條件傳送方式和條件傳送方式。
無條件傳送方式介面簡單,適用於那些能隨時讀寫的設備。條件傳送方式(查詢方式) 的特點是介面電路簡單,CPU利用率低(程序循環等待),介面需向CPU提供查詢狀態。適用於CPU不太忙,傳送速度要求不高的場合。要求各種外設不能同時工作,外設處於被動狀態。
中斷方式:當外設准備好時,由外設通過介面電路向CPU發出中斷請求信號,CPU在允許的情況下,暫停執行當前正在執行的程序,響應外設中斷,轉入執行相應的中斷服務子程序,與外設進行一次數據傳送,數據傳送結束後,CPU返回繼續執行原來被中斷的程序。其特點是CPU的利用率高,外設具有申請CPU中斷的主動權, CPU和外設之間處於並行工作狀態。但中斷服務需要保護斷點和恢復斷點(佔用存儲空間,降低速度), CPU和外設之間需要中斷控制器。適用於CPU的任務較忙、傳送速度要求不高的場合,尤其適合實時控制中的緊急事件處理。
存儲器直接存取方式(DMA):外設利用專用的介面(DMA控制器)直接與存儲器進行高速數據傳送,並不經過CPU(CPU不參與數據傳送工作),匯流排控制權不在CPU處,而由DMA 控制器控制。其特點是介面電路復雜,硬體開銷大。大批量數據傳送速度極快。適用於存儲器與存儲器之間、存儲器與外設之間的大批量數據傳送的場合。
Ⅵ 從硬體的角度而言,採用硬體最少的數據傳送方式是 ( ) A DMA控制 B 中斷傳送C 查詢傳送 D 無條件傳送
d 無條件傳送
Ⅶ 在單片機I/O傳送數據方式用三種,分別為無條件方式,查詢方式和中斷方式,哪一種方式效率最高
肯定是中斷方式,這樣在沒有傳送數據時單片機可以做的別的事情。查詢方式需要等待,無條件方式可靠性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