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最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Ⅰ 初中生最需要的是什麼
初中生最主要的是找好自己的方向,不能迷失自己。讓自己將來後悔
Ⅱ 一般初中生考九中要達到哪些條件
初中學習的知識並不是很難的,主要還是培養好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這是最主要的,其他都是輔助的
Ⅲ 一個優秀的中學生應具備什麼條件
美國部分著名的教育學者認為孩子們必須掌握和具備以下各項基本能力。
一,版語文表達能權力,口頭,書面兩方面都要重視,表達能力對將來從事任何一項事業都是重要的。
二,文學,社會科學,尤其是歷史,地理的綜合理解能力。基本能力的培養需要這些科學知識。
三,數學的實際應用和理解能力
四,理解物理,化學和生物科學與環境的關系,了解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對做出正確的決策是有益的
五,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了解一種外國文化。教育學者認為,外語訓練將會帶來雙倍收益將來一旦置身於世界金融,貿易市場,外語能力將會使他獲益匪淺。
六熟練運用計算機和其它技術的本領。
七,藝術鑒賞能力。藝術素養使一個人的人格更加完善。
八,真正理解社會政治,經濟體制。
九,注意身體健康,講衛生,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
十,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精神
Ⅳ 初中生考中專需要具備那些條件呢
不需要的。你拿了初中畢業證就可以讀的了。聽聞未來一兩年內讀中專也免費了。
Ⅳ 中學生形象應該具備那些條件
我認為中學生應具備這樣的新形象:敢於創新,重於實踐,還要學會為人民服務。
創新對一個國家來說顯得極其重要。創新慣穿於人類發展的任何時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社會發展的樞紐、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加速了社會的進步,豐富了社會的財富。一個國家只有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不創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滅。國家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在新時代中,各行各業都在飛速發展,如果沒有創新精神,是難以適映現代社會的。所以說,勇於創新是中學生應具備的新形象。
除了創新,實踐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實踐,也只是誇誇其談,毫無實際意義。學校之所以重視我們中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就是想讓我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將新的創意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有利於我們良好素質的培養,同時,我們創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發揮。而且,我們能在實踐中得到真正的知識,只有你親自做了,體驗了,才會有新的感受,「絕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重於實踐也是中學生應具備的新形象。
創新和實踐,我認為它們最根本在於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中學生必須做到的。一個不熱愛國家和人民的人,又怎能談得上具備新時代的新形象呢?如果不為人民服務,他心中只有自我,是難以有所作為的。有些中學生認為要為人民服務就得大有作為,其實不然,只要能補一塊磚,添一片瓦,都是可以的。所以說,為人民服務是中學生應具備的新形象。
在新的時代里,我們中學生要具有新的形象。我堅信,只要我們具備敢於創新、重於實踐、樂於為人民服務的新形象。我們中學生是能夠與時俱進的!
Ⅵ 初中生具備哪些條件才可以當兵
女兵的徵集要求比較抄苛刻。年齡條件,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應年滿17至19周歲,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放寬到20周歲、應屆畢業生放寬到年滿22周歲。體格條件,按照2003年9月1目公布的《應征公民體格檢查標准》和有關規定執行,其中身高應在160厘米以上。視力合格值大學生為左眼裸視4.5、右眼裸視4.6,高中畢業生為左眼裸視4.5、右眼裸視4.7;體重標准值為身高減去110,不超過標准體重的15%,不低於標准體重的15%
男兵:為當年(截止12月31日)年滿18至20歲;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的青年可放寬到21歲;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高職(專科)畢業生可放寬到23歲;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可放寬到24歲;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的年齡可放寬到22歲;在讀研究生可放寬到24歲。體格條件,按照2003年9月1目公布的《應征公民體格檢查標准》和有關規定執行,其中身高應在162厘米以上。視力合格值大學生為左眼裸視4.5、右眼裸視4.6,高中畢業生為左眼裸視4.5、右眼裸視4.7;體重標准值為身高減去110,不超過標准體重的25%,不低於標准體重的15%
Ⅶ 做一個中學生的必備條件
最重要的,
一定要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
相信自己的能力。 只有自己有信心了,
學習才能學好...
一切才能有動力...
Ⅷ 初中生學習要求
1、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以免造成學習上的忙亂。
2、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學會記聽課筆記。
3、隨著學習內容的擴大加深,要求學生能夠學會獨立思考,對學習材料進行邏輯加工,做到學得活、記得牢、用得上。如何盡快適應初中學習「入學時進了全年級前30名,其中考試後退到200多名,準是沒有認真學習」。前幾天,各中學其中考試成績一下來,一位家長看到上初一的孩子來了個「開門黑」,便一籌莫展,學校舉辦家長會,家長感覺沒有面子,也不願參加。石家莊市20中教學主任鄢桂鳳老師介紹,初一上學期能否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對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習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一學生考試成績下降,在很大原因上是還沒有適應初中學習,這是父母抱怨、責罵是沒有意義的,應該積極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初一上學期,
家長應配合孩子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
1、學習方法的轉變。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科目相對較少,能按時完成作業就可以了,以語文為例,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基本掌握,考試就不成問題,但初中階段,課程設置增多,考試題更為靈活,講究活學活用,學生必須改變以往寫完作業萬事大吉的做法,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知識,除了老師所留的作業,還應該多做參考資料,加深理解,拓寬知識面,由依賴性學習向主動、獨立性學習轉變。
2、生活習慣的轉變。中學課程緊,內容多,在學生生活上必須有規律,緊張起來,制訂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並自覺遵守,保證作息有規律。
3、看電視的轉變。一些家長不許孩子看電視,其實翻翻一些高、中考題就會發現,部分考題與電視有不小的聯系,如上海市近年高考題有一題目就是讓考生推薦看一部電影(電視劇、或戲曲),因此學生應將電視作為學習的工具,有目的的有意識的看,不能在電視前一看就是一兩小時,或總看一些連續劇,應選擇與學習有關的積極向上、能陶冶情操的影視劇。三種學習方法學習成績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特別是思考習慣。
一、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很多同學在學習中習慣於跟著老師一節一節的走,一章一章的學,不太對意章節與學科整體系統之間的關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時間推移,所學知識不斷增加,就會感到內容繁雜、頭緒不清,記憶負擔加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學習一門學科前首先應了解這一系統,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弄清其在整體系統中的位置,這樣做往往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習最忌死記硬背,特別是理科學習,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論學習什麼內容,都要問為什麼,這樣學到的知識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問題超出了中學知識范圍,甚至老師也回答不出來,但這並不要緊,要緊的是對什麼事都要有求知慾,好奇心,這往往是培養我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養成這種思考習慣,有利於思維品質的訓練。
三、發散思維,養成聯想的思維習慣在學習中我們應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面的聯系,不要孤立的對待知識,養成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的習慣,有意識地去訓練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及獨創性,長期下去,必然會促進智力素質的發展。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思維活動來實現的,學習的核心就是思維的核心,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提高智力素質,智力素質提高了,知識的學習會變得容易。所以上面講的學習的三個學習習慣實質上是三種思維習慣。學習的重點就是學會如何思考。
三種學習境界
一、第一層為苦學提起學習就講"頭懸梁、錐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處於這種層次的同學,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種被迫行為,體會不到學習中的樂趣。長期下去,對學習必然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從而滋生了厭學的情緒,結果,在他們那裡,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
二、第二層為好學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達到這種境界的同學,學習興趣對學習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對學習的如飢似渴,常常注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的學習不需要別人的逼迫,自覺的態度常使他們能取得好的成績,而好的成績又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更濃的興趣,形成學習中的良性循環。
三、第三層為會學學習本身也是一門學問,有科學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規律。按照正確的方法學習,學習效率就高,學的輕松,思維也變的靈活流暢,能夠很好地駕御知識。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目前,中學生的學習中,第一層居多,第二層為少數,第三層次更少。我們應當明確,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會學習,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21世紀中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
所以,同學們在學習中應追求更高的學習境界,使學習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在輕輕鬆鬆中學好各門功課。如何提高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應用力、自覺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等,本文所涉及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可想而知,一個連課都聽不懂的人要想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則無從談起。
所以,要提高學習能力,必須以聽課為重,提高聽課水平,在預習和上課階段,讓你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然後利用復習,將學習的要點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應用能力,從而由征服一門學科到到征服所有不擅長的學科,全面提高學習成績。
提高聽課水平
1、積極主動地聽課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看法,所謂的上課就是被動的聽老師講課,如果真是如此,那你也不必事先預習功課了,只要把老師的講過的內容像鸚鵡學舌那樣重復幾遍,不就能圓滿完成任務了嗎?實際上,中小學的課程(尤其是中學)並不好對付,在毫無准備(預習)的情況下聽老師講課,頂多隻能懂些「雞毛蒜皮」的東西,想要做到徹底理解,幾乎不可能。真正所謂的「上課」,就是把自己事先做過或思考過,但又不怎麼理解的問題,放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去求得解答的線索,然後再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這樣你必須做好預習和復習。
2、預習,通常分為三個階段(預習三部曲)
(1)、預習第一階段先把教科書通讀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作個記號,上課時就針對這些疑點提出問題,直到了解為止
(2)、預習第二階段研究課本後的問題或習題,將它們解答出來,上課時將答案與老師講解的正確答案對照。
(3)、預習第三階段利用參考材料,將沒有學過的內容(後幾課)做一番預習,能做到這一部,不僅預習的興趣會迅速增加,而且預習的功夫也會漸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當然在預習階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你得立刻回過頭來復習以前的部分,所以「預習」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復習」因素,兼有雙重功能。正如有人曾說過的「七分預習,三分復習」。
3、復習的過程也分為三個階段
(1)、復習第一階段把課堂上學過的內容重溫柔一遍、實際上,這是最愚笨的方法,很多人都是這樣:「點到為止」,不求甚解,但總比一點都不復習好得多。
(2)、復習第二階段把課堂上學過的重點摘出來,整理在筆記本上,這並不需要太多時間。
(3)、復習第三階段做練習(這是加強應用能力的問題)總而言之,要提高學習能力,必須以聽課為重,在預習和上課階段,讓你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然後利用復習,將學習的要點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應用能力。如何提高學習效率一、集中精神學習一個人注意力不集中,那麼學習效率會相當差,我們在精神散漫無法讀書的時候,往往會歸咎於環境不適合,我們常可聽到這樣的抱怨:「沒有一間象樣的書房,想學習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說:「附近噪音太大,所以看書的效率就很差」。
並且強調:「如果住在一個環境幽靜,沒有人車的地方,學習效率不知會提高多少倍!」乍聽起來,這種想法似乎很有些道理,但隔絕了外界的刺激,我們就能精神集中嗎?科學實驗表明,如果與周圍的環境隔絕,刺激太少,太過於限定性的話,很難有正常的精神活動,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找出妨礙精神集中的干擾因素,並能用適當的方法加以排隊使精神的集中力能持續下去。
(1)、排除干擾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許有過這種體驗,當你在看書的時候,有人在附近講話,雖然只是悄悄話,卻會使你看不下去書,然而在火車上,雖然車子在隆隆的向前開,你卻很容易就能集中精力看書,可見周圍的音量的高低,強弱與對精神集中的妨礙度並不成正比,反而是其他的因素影響較大,此外,感冒了身體不舒服,或其它煩惱事,都會影響精神集中,因此我們必須想辦法消除和避免這些因素。
如果一本正經談集中力,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一種特殊能力,其實不然,只要你多用心想辦法除去會妨礙「集中精神」的因素,就可以辦得到,你只要當前的問題的重點抓住並加以適當的處理,使身心保持最佳狀態,集中就可以提高很多。如果你還是覺得精神不能集中就必須晝客觀地分析目前所處的情況,找出其中的原因,當你能夠覺察到「啊,我在這種狀態容易分散注意力」的話,也就能想出對付的辦法了。如果你覺得周圍細小的聲音干擾你,你或許可用嘗試發出聲音的學習方法來加以對抗。如果是聲音與聲音之比,因為遠近的原理,遠處的聲音會讓你覺得更小更不在乎這些。有的人面對各種的干擾,只要一做自己喜愛的習題,精神就會很集中。
(2)、暫拋開煩惱一旦有了煩惱及雜念,就會妨礙集中精神及注意力,如果有了,就必須分析它並想出能解決問題的辦法。面對煩惱而能集中精力學習,那需要極大的耐力和意志力,在必須集中精神的時刻,把煩惱暫時忘掉。一般說來,所謂煩惱,都是那些在腦海中繞來繞去的雜念:「如果真是那樣該怎麼辦?哎呀!或許那樣做也有問題……」諸如此類的總是碰到這樣的情形,可以用紙把它記下來,並分析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煩惱,慢慢思考,這些煩惱漸漸有了頭緒,隨即可以想出解決的方法,同樣也把這些解決的方法記在紙上。
把煩惱寫下來,你就能用比較客觀的觀點去正視它,自然情緒也會比較安定下來,也就比較能找出理想的方案了。即使不能立即找出理想的答案,但把它寫下來也可改變一下你的情緒。不管怎樣,把煩惱暫擱一旁,對於目前集中精力處理眼前之事會有極大的好處。除了精神的健康外,一個人的身體也很重要。一個人如果患了感冒了或身體不適,這時候還勉強坐在書桌邊學習的話,效果一定不太好,如果覺得疲倦的話,那就要休息一下,不要太執著於學習了,身體健康了,學習效果肯定會好些。
(3)、讓注意力集中、持續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持續多久的注意力呢?有人實驗過,小學生大概可以持續三十分鍾,中學生大至是四十分分鍾到五十分鍾,,成年人大概是一個半小時,這當然還要考慮到具體的個人當前的環境問題,以及工作內容等,這些情況不同,持續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每一個人最好都要了解一下自己的「集中限度」。
如果集中限度只有七十分鍾的話,這樣可以在七十分鍾後設定一段十分鍾的休息時間,使用這種間歇性的方法,比起長期不冷不熱的在那熬要好多了。如果有人說:「我老是注意務不集中!」不必擔心,找一種能訓練集中注意力的游戲玩一玩兒益智又有趣,一個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也正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當一個人疲倦了的時候就必須轉換一下狀態,一個人站久了就想要做下來,累了就會想睡,一個人的生理,是在緊張與鬆弛的節拍中取得平衡而發揮出本來的機能,一個人累了還在那兒強撐著,是沒有意義的。
學習到了某個階段而覺得疲勞時,這時就得馬上休息一下,以便恢復,要是你不顧這些,繼續用功,學習效率必然低落,如果說仍硬撐著,反而會搞壞身體,因此遇到這種情形,乾脆改換一下情結,方法很多,並不一定要休息,你可以出外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也可以找朋友玩玩兒,還可以找些內容不同的書看,這也是換換氣氛,調節情結的一種手段。
Ⅸ 中學生的能力要求
表達能力分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兩種,其中又以書面表達能力更為重要。每個想成才的中學生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你要想將來有所建樹,必須在中學時期就努力提高你的表達能力。
這一章中,我們介紹了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方法。從這些方法中,可以發現,同學們每天在學校學習,有相當的內容,就是訓練這兩個能力。能力提高的關鍵,是努力實踐,多去實踐。 有不少中學生,在公眾的場合下講不好話。明明是經過准備的,一到台上,脫離稿紙,就講得結結巴巴,詞不達意。
影響口頭表達的原因是什麼呢!
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首先取決於思維的敏捷和思路的清晰與否。
講話和寫文章不同,不能停下來多作思考,必須一句接一句地說,這就要求思維敏捷,前後連貫,不能結結巴巴;要求思路清晰,語句具有條理性。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首先,思維敏捷,來自於人的豐富的知識結構。你所掌握的知識越多,講話的時候思維就會越活躍,越敏捷,因為各種知識會使你觸類旁通,左右逢源,毫無思維阻塞的感覺。思路清晰,來自於對所要講的事物的熟悉。比如;老師讓你復述一下《社戲》,如果你對課文的內容不熟悉,復述起來就會含糊不清。
第二,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與講話者掌握的詞彙量有關。很簡單,話是由片語成的,掌握的詞彙量大,講起話來就可以選擇最准確、最鮮明、最生動的詞語,也不會出現由於選不到適當的詞語而語塞結巴。
第三,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也受講話者講話時的心情穩定與否的影響。一般人在公眾的場合、大場面的情況下,容易由於擔心講不好而產生心慌,心情鎮定不下來。這是由於講得次數少的原因,只要多練習是可以慢慢克服的。
針對上述三種因素,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方法就明確了。
首先要博覽群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加自己的知識量。講話之前做好准備,充分熟悉要講的內容。其次,就是多講,在各種場合下主動地講。課堂上踴躍發言,開小組會或班會時積極發言,哪怕給班上的同學們讀讀報也可以。看完電影、小說或聽過新聞廣播之後,主動地向同學復述電影、小說或新聞的情節內容。學校里舉辦的朗誦會、講演會、討論會等集體活動,都積極主動地參加。這樣,思維就會逐漸敏捷,口齒就會逐漸伶俐,就會逐漸適應各種陌生的大場面而不心慌。
其實當眾發言次數最多的場合是課堂。爭取課堂發言是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最簡單易行的辦法。
常州市新閘中學初三(4)班的任文琴同學就善於利用課堂發言來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她說:每當老師的問題一提出,我的思維就活起來了。有時候為了答好題,我連課
外閱讀的內容和小學里學的知識都用上了,這樣就訓練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了爭取發言,就得很快作出反應,舉手慢了會被別人搶了先,所以促成我養成快速思考的習慣。 所謂書面表達,就是寫文章。書面表達能力,就是寫作能力。怎樣提高寫作能力?郭沫若有一段話:多體驗,多讀書,多請教,多練習,集中注意,活用感官,尊重口語,常寫日記,除此之外,別無善法。這一段確實是學寫作的經驗之談。
中學生在學校里學作文。那當然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了。但僅僅靠兩個星期寫一篇作文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因此,中學生在課外還應練習寫作。練習的方法就是剛才所引的郭老的那句話。如果簡單一點,可以縮成九個字:多讀、多寫、多改、不怕難。
多讀,就是多讀名家著作,多讀規范的作品。找來幾篇極好的文章,依樣畫葫蘆。一開始寫作總是這樣的。這叫模仿,書法上叫臨帖,繪畫上叫臨摹,都是一個意思,講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有的同學也在讀,但效果不大。那是他不會讀。為了學寫作去讀範文,就不能從情節上、內容上去讀,而應當看其是怎樣的結構、如何的順序、使用的語言等。細細體會,求其一得。雖不是每篇文章讀後收獲都很大,但總應有所得,那怕揣摩出一點收獲也是可取的。多寫。所有談寫作的文章都要說這一點。寫作能力確實是在多寫中練出來的。初寫的時候,可能寫不好,不足為怪,不要愛面子,任何會寫的人也都是從這里開始的。
多改。多寫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每次寫過之後都要進行修改。寫而不改,寫得再多,等於沒寫。在修改的過程中,大腦得到反饋信息,知道了這次寫得好的地方是怎樣寫好的,寫得差的地方是怎樣寫差的,怎樣寫又是要不得的。下次再寫時,這次寫得好的辦法就可以發揚,寫得不好的就設法避免重犯。要不怕丑,敢於把自己寫的文章給別人看,讓人家挑毛病;要敢於刪改,哪怕全部推翻都可以。
當然,修改也有方法。不要一邊寫一邊改,寫完之後再改;不要剛寫完就改,放上三五天之後再改;改的時候,要先從全局著眼,從整個文章的主題、材料、結構上看,要核對引文,然後再在語言文字上斟酌。
最後,不怕難。就是說不要急於求成。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速成。它的特點是知易能難。寫作理論和知識一講就明,一聽就懂,一寫卻不會。因為懂得了寫作知識,並不等於你會寫作,因此要不怕困難,勤奮練習,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寫文章要用自己的話
寫文章要用自己的話,不光文章的觀點是經過自己頭腦思索而得出的,文章的表達形式也應該是自己獨具風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