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級作家專業資格
『壹』 第二十屆小作家作文能力測試分數陳若楠4級,474040126
很多同學怕寫作文,常常為此苦惱。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有的苦於沒有東西寫,有的不知道怎樣串成文章,有的擔心寫不具體。
我認為,要解決這些長期困擾同學的問題,必須從積累材料和訓練表達這兩方面入手。
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要寫好作文,語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積累是基礎。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同學們積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徑: 一,閱讀與摘記 這里的閱讀不僅僅是指語文課內的閱讀,更不等同於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只憑借語文課內的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葉聖陶先生就指出:"國文課本為了要供同學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太多太長了,不適宜做細琢細摩的研討工夫。但是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單憑一本語文書,是夠不上說反復的歷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 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首先要有閱讀的條件,同學們可在圖書室借書,也可以自己訂課外書,或者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對於一本好書,反復誦讀,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記住其中的要點,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詞佳句,古詩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門別類地摘在筆記本上。再對這本書其他內容進行快速的瀏覽,得到想要的要點或具體的信息,就停下來,把它們記下。讀完全書以後,回顧全文內容,根據要點列成提綱,從而整體把握。而我校的讀書筆記,這個時候是最能派上用場的了。 二,觀察與思考 作文源於生活。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不計其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同學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見,無材可寫的根源是不善於觀察。同學們觀察時應調動一切感官,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進行細致的觀察。對觀察到的現象,要給自己多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並勇於向別人請教,要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以獲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覺得很有收獲的就記下來。 同學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材料與生活素材,就為寫作做好了准備。剩下要做的,就是實踐,實踐,再實踐,也就是反復多次地進行習作訓練。 三,每日一憶,每周一記 堅持寫日記確實能有效地提高同學的作文能力,但也會給同學造成較重的課業負擔。"每日一憶"改"記"為"憶",只要求同學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經歷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想想可以寫成什麼作文。第二天在課堂上交流,比比誰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會發現。如果碰到自己特別感興趣又有把握寫好的素材,就寫成周記。 同時還要注意,積累要持之以恆,鍥而不舍。英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為了積累寫作材料,曾寫了幾百本讀書筆記,摘錄了兩萬多張卡片。 四,作文的修改 作文自己改,進步更顯著。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改錯先於求美",作文之道總是"先求其通次求其美",同學學會自改作文則更是有益一生的事。 寫作上必須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同學的主體意識,提高同學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學一旦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樂此不疲"。自由是作文的生命,讓同學敞開自己的心懷,擁抱自己的天空,寫出感情,寫出個性。通過寫作,從現實走向未來,從未知走向已知。
多看優秀文章,積累好的詞句
學習下他們的構思,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
然後多練,多寫文章,可以交給老師批改,
讓老師指出你的毛病並改正
還可以上網或買寫書籍,看下上面教的寫作技巧
語文這東西不可能速成的,是需要時間一點一點積累的
重視作者的全面修養,從根本上增強寫作主體對於客體的理解、把握能力。
在寫作活動中,作者對於客觀事物的反映總是能動的、積極的。一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不僅是作者某種寫作意圖和寫作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他整個人的思想、感情、閱歷、個性特徵、文化水平和個人風格的折光。所以人們常用「文如其人」來說明作者和文章寫作的關系。加強作者自身的修養,全面地鍛煉自己正是學好寫作的根本條件。
首先,要鍛煉思想,陶冶感情。魯迅先生早在20年代就指出:「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麼事件,用的是什麼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這就是說,作者的理想、情操和審美眼光,對文章的特色和價值是起決定作用的。對我們初學者來說,首先應該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積極自覺地參加各種有益於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實踐活動,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鍛煉思想,陶冶感情,更好地增強自己的寫作激情以及發現新事物、看出新問題的能力。
其次要積累生活,拓展知識。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寫作的源泉。文章的內容及其表達,和作者的生活知識儲備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閱歷淺,知識貧乏,很難寫出好文章。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廣博的知識,不僅給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寫作信息,而且可以激發作者的寫作慾望,充分調動作者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使文章寫得更充實,更准確,更生動,更優美。我們要積極地投身生活,在生活的感知中積累經驗,拓展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充實自己的頭腦,為靈感的觸發和文思的活躍提供更多的水源或燃料。
再次,要訓練思維,提高智能。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但要根據客觀事物製作成文章,還需要有多方面的智能。比如在認識和攝取客觀事物時,作者需要有觀察能力,發現能力,採集能力;在構思過程中,需要有綜合、分析能力,篩選加工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在表達時,需要有結構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修改能力。寫作還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技巧也是能力的體現。整個寫作,要靠諸種智能和技巧的綜合運用。在運用各種智能和技能的過程中,思維貫串於始終。寫作正是以思維為核心組織各種能力和技巧的一種綜合性智力活動。沒有積極而富有創造性的思維,諸種智能和技巧難以發揮,寫作對象也主很難如意地轉化成理想的文章形式。為此,培養和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正是發展智能、開拓思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也是作者全面修養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
多讀、多寫、多改,「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1、 博覽,精讀,從範文和例文中體會和學習各種寫法。
寫作和閱讀不可分割。讀寫結合,從範文中借鑒,極有助於提高寫作能力。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勞於讀書,逸於作文」,這些經驗之談,是有道理的。
閱讀對於寫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博覽群書,可以開闊思維,活躍文思。陸機說:「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他認為觀察事物可激發文思,研讀古籍也可以豐富文思。有些人寫文章如行雲流水,筆到之處,文意豐富,言辭自然,這和他讀書多有極大關系。其次,閱讀還可以吸取和豐富寫作材料。從根本上說,寫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會生活,但一個人的閱歷有限,不可能對宇宙間過去和現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觀察和感受。廣泛閱讀,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不可能親自去接觸、認知的生活和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寫作材料。第三,閱讀又是掌握寫作規律、學習寫作方法的有效途徑。別人的好文章讀得多了,耳濡目染,便會懂得文章作法。魯迅先生也特別提倡這一點。他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他稱這為「實物教授法」。熟讀名篇佳作,往往會從寫法上加以效仿。讀多了,效仿的次數多了,慢慢主會變成自己的方法,並能有所改進和創造。第四,閱讀又可以豐富我們的詞彙,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一切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語言巨匠用提煉加工而成成的規范化的語言寫成的,閱讀名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豐富語匯,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辭手法掌握運用評議的基本規律,提高運用評議的技巧。
2、 多寫多練,勇於實踐,不斷摸索
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徑還是要靠自己的實踐。凡是有成就的作者在談寫作經驗時,沒有一個不強調「做」字。清人唐彪對此有一段精闢的論述,他說:「學人只喜多讀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讀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實求已功夫,其曾益相去遠也。人之不樂多做者,大抵因艱難費力之故;不知艱難費力者,由於手筆不熟也。若荒蔬之後作文艱難,每日即一篇半篇無不可;漸演至熟,自然易矣。」他在另一段話里又說:「諺雲,』讀十篇不如作一篇』。蓋常做則機關熟,題雖甚難,為之亦易;不常做,則理路生,題雖易,為之則難。沈虹野雲:』文章硬澀由於不熟,不熟由於不做。』」這些話講得都是極為中肯的。
練習寫作,要端正態度,防止和克服一些不正確的思想。首先要有信心。初學寫作,可能寫不好,如同小孩子學走路,開始時總是要摔跤的,但走著走著,也就學會了。寫作也是一樣,開始寫不好是正常的,關鍵是不要因此失掉信心。只要持之以恆,慢慢就會上路。一些寫作上很有成就的文章家、作家,他們的文化程度原來並不高,開始時也寫不好。但他們不怕失敗,不怕別人譏笑,能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摸索,終而取得成功。
練習寫作,要防止自卑或自負心理。有些人開始時勁頭很大,但寫一段之後就停下來,不是由於失敗而自卑,就是由於自滿而止步。這些都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大障礙。魯迅先生就:「一個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負』也不好;容易停滯。我想,頂好是不要自餒,總是干,但也不可自滿,仍舊總是用功。」寫作是一種相當復雜的精神勞動,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寫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自卑」和「自負」都容易停滯、倒退,只有總是「用功」,不停的「干」,才能有所長進。
初學寫作往往還有一種急躁情緒,一下子就想寫長篇大作,而不注重基本功的訓練。殊不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打基礎和練基本功。基礎不牢,功底不厚,事情就很難辦好,只有腳踏實地,由小到大,由簡至繁,由粗到精,才能逐步掌握寫作要領,真正有所成就。
3、 多聽意見,深入思考,反復修改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客觀事物是復雜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要有個過程。只有深入思考,反復加工,才能正確、恰當地反映客觀實際,表達好自己的思想感情。
修改是寫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保證文章質量、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有些人信奉所謂「一揮而就,文不加點」,寫完後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請教別人,這樣就很難發現問題,更談不到精益求精。有人是為了怕麻煩,寫完了事,至於寫得如何,他就不管了,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它們都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攔路虎、絆腳石。
修改文章,還要虛心求教,多聽別人的意見。因為一個人的認識和能力總是有限的,只有躬身求教,博採眾長,文章方能長進。古今中外許多大作家,不但善於向作家學習,還能向師友以及一般讀者求教。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每作詩,令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法國大作家莫里哀常把自己的作品讀給女僕吃後悔葯,每讀完一部新作,女僕都稱贊說寫得好,莫里哀以為她文化低,是有意討好主人。有一次,莫里哀故意把寫失敗了的劇本念給她聽,結果女僕瞪大眼睛說:「這不是先生寫的。」莫里哀聽後非常震驚。可見文化低的人同樣也能夠鑒別文章的好壞。這里的關鍵是虛心,要有群眾觀點,放得下架子,才能得到有益的幫助。
重視寫作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以理論指導寫作的自覺性,減少盲目性。
前面說過,寫作是文章作者創造性的精神活動,也是社會性的文化現象。一篇文章的得失好壞,不僅決定於作者自身的個性、稟賦或努力程度,也和他對這一精神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及與此相應的規范性要求的理解、把握程度有關。所謂寫作理論,主要就是對於這些規律規范的概括和闡釋。
有的同志輕視寫作理念知識對於寫作實踐的指導作用,認為不學理念也可以寫出文章,其根據是有的作家沒有學習寫作理念知識,也寫出了很好的作品。這個看法是片面的。事實上,所有會寫文章的人,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不同途徑,在寫作的規律性知識方面積累了較高理論素養或豐富的經驗性體會的。有些人由於種種原因未能系統地學習寫作理論知識,但他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一定也閱讀過許多範文,在這些範文中,就蘊含某些寫作原理和規律,所以他也等於是在學習借鑒前人的寫作實踐中掌握了他們。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說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廣地感覺它。」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具體的經驗積累之較高的理論修養,自己在實踐中就能自學地揚長避短,閱讀別人作品也能更好地分辨精華、糟粕,對於寫作能力的提高自然會有更大的幫助。
學習知識和理論,目的是指導實踐,要在能力的轉化上多下功夫。即使是對知識、理論掌握程度的考核,也就在把重點話如何運用知識、理念來分析問題、說明問題上面,而不以單純地復述、背誦要領或條條為滿足。再說,知識和理論的作用,主要在於說明寫作活動自身的矛盾運動及其變化規律,幫助習作者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而不可能提供什麼一試就靈的仙丹妙葯或是照搬不誤的萬能模式。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重視學習科學的理論知識與前人成功經驗的同時,還須與發揮自己獨立的創造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古人雲:「文有大法無定法。觀前人之法而自為之,而自立其法……不,文自新而法無窮矣。」又說:「所謂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自神明變化於其中。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剛法也。」今天我們同樣需要有這樣的學習態度和寫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