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結構的構成要素有
❶ 課堂教學的組成要素包括
課堂教學的基抄本要素是教師、學生、教學信息、教學媒體。
教師既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也是學習過程的指導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
教學信息是教學內容及相關要求的反映;
教學媒體是教學信息的載體和學習的工具。
❷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過程。了解教育活動過程中主要參與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對於教育活動的設計、實施和評價都十分重要。教育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教育活動的主要構成因素有: (一)教師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評價者。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語言、儀表、神態、行為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成效。例如,教師自身是否具有榜樣作用,指導教育活動是否適時、適度,對幼兒的管理是否經常出現恐嚇、體罰等否定性行為等等,直接影響著幼兒的發展。 (二)幼兒 幼兒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是教育目標的體現者。幼兒的發展程度從多方面影響教育活動的效果。如幼兒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語言表達能力是否能保證與教師和同伴的有效交流、是否已經形成良好的集體生活的基本習慣等等,影響著教育活動的效果。 (三)內容 教育活動內容是為教育活動目標服務的,其直接依據是教育活動目的。教育活動內容是直接與幼兒發生聯系的部分。活動內容是否科學、難度是否適當、信息量是否適宜等,都影響教育活動效果。 (四)方法 教育活動中教師所使用的方法是協調活動中眾因素之間關系的直接工具,活動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教育活動效果。 (五)環境和材料 環境和材料是幼兒操作和互動的對象,活動環境和材料與教育目的、內容的一致性,環境材料的安全性、其數量、特徵與幼兒年齡特徵的適應性,都影響著教育活動的效果。
❸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構成
教師職業道德主要由教師職業理想、教師職業責任、教師職業態度、教師職業紀律、教師職業技能、教師職業良心、教師職業作風和教師職業榮譽八個要素構成,這些因素從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師職業道德的特定本質和規律,同時又互相配合,構成一個嚴謹的教師職業道德結構模式 。
❹ 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和本質
教學過程理論是教學論研究的核心,它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像教學的本質、規律等,都是很有價值而難度亦大的研究課題。而要探明教學的本質及其規律這樣深層的問題,必須先從分析構成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及其內在聯系開始。 一、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對教學過程究竟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這一問題,研究者存在不同的看法,形成諸如「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等觀點,其中以「三要素說」和「七要素說」較具代表性:(一)「三要素」說這種觀點認為教學過程是由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即教師、學生、教材構成的。其關系式如下頁圖。這種觀點流傳很廣,影響深遠。如南斯拉夫的弗·鮑良克在其所著《教學論》中就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是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它被稱為教學論的三角形,無論失去其中的那一個,都不成其為教學。」日本的長谷川榮在《現代教育學基礎》一書中寫道:「一般認為教學的基本因素有三個:教師、兒童和教材。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稱之為『教學論三角形』。這里值得注目的是,第一,學習者是兒童。教學是為了兒童的學習而展開的。第二,從學習的依據說,學習是憑借教材進行的。學習的本題不是來自教師,而是來自教材。第三,協助和促進兒童憑借教材進行學習的是教師。」前蘇聯的達尼洛夫在其主編的《中學教學論》中也承認:「教學過程確實具有三個要素——教師、教材(知識)和學生——相互作用的特點。」我國的劉克蘭在其編著的《教學論》中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過程,這種師生的共同活動過程又以教材為中介。因而,教學過程包括三種基本要素:教師、學生和教材。」(二)「七要素」說這種觀點是從「四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境)說、「五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環境)說、「六要素」(教學目標、教師、學生、課程、教法、教學環境)說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我國學者李秉德在《對於教學論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中強調,「用自己的眼睛看我們的教學現象,並且用我們自己的頭腦來對之進行分析」,認為教學活動是由學生、目的、課程、方法、環境、反饋和教師等七個要素組成的。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具體的課程與方法而實現的;課程受制於教學目的;方法受制於課程;教學環境受制於外部條件;反饋是師生雙方圍繞著課程和方法而表現出來的;教師則是其他各種要素的中介,它們大都是通過教師來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的。上述教學活動七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可用下面示意圖表示:以上兩種觀點反映出在教學過程基本要素問題探討中的兩種思路:一是追求簡約,即將可列舉出的因素一再削減直至最少,使不能再削減,「三要素」即是這種思路的結果;二是追求完全,即將可列舉出的因素連續增加直至最多,使無有遺漏,「七要素」即是這種思路的結果。應該說,這兩種觀點對幫助我們深入認識構成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是大有裨益的。我們認為,進一步區分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和影響要素是有必要的。一般說來,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應該具備如下特點:(1)構成性。即為構成教學過程的必要因素,不可或缺,缺一則不能成其為教學過程;(2)包容性。即所構成的教學過程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包容所有的教學過程;(3)基本性。即構成要素本身是單一的,不能再進行劃分的。據此條件,我們可以確定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為: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而教學過程的影響要素應該具備如下特點:(1)影響性。即確實對教學過程有直接影響,是保障教學過程充分展開的充分條件;(2)聯系性。即教學過程的影響要素與構成要素有密切聯系,有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即是構成要素的延伸或派生;(3)動態性。即不同水平的教學,其過程的影響因素的水平不同;隨著教學研究的深入,可能會發展新的影響因素。據此條件,我們可以確定的教學過程影響因素有: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包括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環境等。基於上述認識,我們認為「三要素」說只確定了構成要素而忽略了影響要素,雖則簡約,但有失豐滿;「七要素」說將兩種要素並舉,雖則相對完全,但缺乏層次區別。如將兩說參酌變通、互補求優,或可減少缺憾、成一新說?在這里,我們嘗試提出「三(三)構成(影響)」要素說,即認為教學過程系由三個構成要素和三個影響要素整合而成,構成要素是「骨架」,影響要素是「血肉」,二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可簡要圖示如下:二、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兩個以上矛盾過程的話,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教學過程也同其他事物發展過程一樣,存在著許多矛盾。僅就教學過程三個構成要素之間的聯系而言,即可形成三對基本矛盾:教與學的矛盾、教師與教學內容(教材)的矛盾、學生與教學內容(教材)的矛盾。那麼,這其中誰是主要矛盾呢?人們對此尚有不同的看法:(一)「教師和教材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說此種觀點認為,教師和教材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為教師和學生的矛盾,實際上是教師講授教材與學生接受教材的矛盾),這個矛盾解決了,其他矛盾也基本解決了。教師和教材的矛盾表現在哪裡呢?一是表現在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上;二是表現在對教材內容知之不多,知之不確切或根本不知上;三是表現在教師能否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上;四是表現在如何使書本知識變成學生可接受的知識,成為他們自己的知識財富。(二)「學生與教材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說此種觀點認為,一般說來,學生與教學內容(即教材)之間的矛盾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掌握人類全部知識體系中最基本的內容,各科教材就是這一內容的反映,舍此,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意義。教材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屬於未知領域,掌握這些內容,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個過程。因此,教學過程的本質就是學生的一個認識過程——認識未知領域。(三)「教與學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說此種觀點認為,教與學的矛盾是貫穿教學過程始終的主要矛盾,是推動教學過程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它既表明了教學的性質,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矛盾系統中起主要作用的矛盾。其他各種矛盾實際上都可包括在教與學這對矛盾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和學的矛盾,實際是教師講授教材與學生接受教材的矛盾,這個矛盾解決了,其他矛盾也就基本解決了。我們認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矛盾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因為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聯結教與學的中介作用。「教師和教材的矛盾」反映了教師教的方面的矛盾,「學生和教材的矛盾」反映了學生學的方面的矛盾,二者都是從單一方面思考問題的結果,因而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不能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矛盾圍繞著「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主題,各自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教學過程的兩大矛盾系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這一矛盾對教學過程各要素之間的所有矛盾作了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成為比前述各種具體矛盾更高一層的矛盾。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主體性因素,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構成了雙邊互動的矛盾關系。這一矛盾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支配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運動,成為教學過程發展的動力源泉。所以,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應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矛盾。三、教學過程的本質對於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教學理論界長期以來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討,提出的觀點計有「特殊認識說」、「認識—發展說」、「認識—實踐說」、「多重本質說」、「發展說」、「情知說」、「審美過程說」、「教師實踐說」、「適應—發展說」、「價值增值說」等,從中可以看出,研究者認識這一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是從教師教的角度,有的是從學生學的角度,有的是從教學的角度;有的從一個側面去概括,有的從兩個側面去概括,有的從整體去概括;有的著力於教學過程的歸屬的分析,有的著力於教學過程的性質的分析,有的著力於教學過程的功能的分析……各有所據,不一而足。我們認為,探討教學過程的本質,必須堅持從教學的角度出發,而不能單從教師教的角度或學生學的角度出發,以免混淆「教學過程」與「教的過程」或「學的過程」的區別;必須堅持從整體上去概括,而不能單從一個側面或兩個側面去概括,以防止形而上學片面性;必須注意區分教學過程的本質、特點與功能,它們分屬不同的范疇和層次,不宜混為一談。(一)教學過程的本質教學過程的本質是指教學過程所固有的,由其內在矛盾的特殊性所規定的,使教學過程與其他非教學過程區別開來的根本屬性。它不只是對教學過程作歸屬范疇的劃定,並且進一步揭示為教學過程所獨具、與其他非教學過程根本不同的特殊規定性。因此,根據前面對教學的本質涵義的揭示,對教學過程特有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以及教學過程主要矛盾的分析,我們可以給教學過程下一個定義,從而揭示教學過程的本質:所謂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過程,亦即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活動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二)教學過程的特點教學過程的特點是教學過程本質的具體體現,研究教學過程的特點,有利於加深對教學過程本質的理解,並可為揭示教學過程規律提供依據。一般認為,教學過程具有如下特點: 1.雙邊性。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教和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既包括教師教的一面,又包括學生學的一面,但又不是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這種雙邊性構成教學過程的主要特點,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居於主體地位,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學習,學生也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共同構成多重雙向性的平面、立體交織對流關系,彼此進行著信息的交流傳遞和往來反饋,使教學過程形成動態開放系統結構。 2.認識性。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的一種特殊認識過程,它既遵循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這主要表現在:(1)認識對象具有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對象主要體現為反映在一定教學內容中的確定知識和間接經驗,是經過選擇和改造了的人類認識成果,而不是直接去發現人們未知的東西。(2)認識條件具有特殊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並有社會和學校所提供的條件保障,因而可使學生在認識上少走彎路、提高效率。(3)認識任務具有特殊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了解事物及其規律,而且要掌握科學的認識方法,發展智力和能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和道德品質等。(4)認識主體具有特殊性。教學過程的認識主體是學生,學生是各個方面尚未成熟的人。這主要表現在他們的認識結構、智能結構和個性品質結構等方面都處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具有不穩定性和可塑性。由上可見,教學過程和科學家探索真理以及人們一般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不同的。 3.實踐性。教學過程也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實踐活動的過程,實踐性就成為教學過程的又一重要特點。教學實踐活動過程和科學家的實踐以及人們一般的實踐活動過程相比,也有其特殊性:(1)實踐目的具有特殊性。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目的是為了使學生驗證所學理論知識、獲取掌握理論知識所必需的感性經驗、發展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通過實踐創造物質或精神上的社會成果。(2)實踐環境具有特殊性。教學過程中的實踐主要是在富有教育性的特定環境中,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根據教學任務的實際需要而有計劃、按步驟進行的。(3)實踐方式具有特殊性。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方式有作業練習、實驗操作、見習實習、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生產勞動、模擬體驗等,盡管這些實踐活動不如一般社會實踐那樣廣泛和深刻,但對學生學習來說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三)教學過程的功能教學過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地認識和開發教學過程的功能,可以使教學更好地成為實現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徑。教學過程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傳遞功能。通過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遞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因為教學過程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過程,所以它可以發揮出高效率、高質量的傳遞功能。教學過程傳遞功能的發揮,要求構成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形成科學合理的結構,使之有助於教師教與學生學這一教學過程主要矛盾的解決。教學過程的傳遞功能是教學過程的基本功能,它為教學過程其他功能的發揮奠定了基礎條件。 2.發展功能。通過教學過程,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徵的發展,以及身體的發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認識興趣和探究能力等。教學過程的發展功能是在傳遞功能基礎上形成的,如在學生主動掌握知識和運用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會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包括運用語言的能力、思維能力、觀察力和想像力等,得到培養和發展。教學中促進學生發展要注意挖掘教材知識體系的發展價值,因為教材中的知識體系是人類在反復認識過程中所取得的最基本的認識成果,是人類智能活動高度的結晶,同時教材中還凝聚著各種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所以它除智力價值外還有多方面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 3.教育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知識增長、能力發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質,也同時受到熏陶、發生變化。「教材的德育內容、科學和藝術教學手段的德育作用、教學方式、獎勵懲罰和表揚批評、教師的以身作則、教師集體的力量、其他學生的個人榜樣和學生集體的力量,同家長和青少年組織的合作:這些都是教師可以用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的人和真正的愛國主義者的條件。」教師應自覺地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使教學過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給學生的思想和道德以有益的影響。那種在教學中片面強調教學過程的傳遞功能和發展功能,而忽視甚至排斥教學過程的教育功能的做法,是十分錯誤的。 4.審美功能。教學過程的審美功能正在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並在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教學過程將美的因素作為教學手段或教學藝術貫穿於該過程的始終、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使學生在「美」的形式中順利吸收「教」所要傳達的各類教育信息;並陶醉於教學美的享受之中,消除緊張學習帶來的疲勞;同時對教學過程中的美由感知、感受、感動到最後形成一定的審美觀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教學過程具有審美功能,是教師的教學能夠產生引人入勝的審美魅力的源泉。教學過程審美化,是當代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❺ 教師的專業結構
教師素質的構成要素有:1、教師專業精神 2、教師專業知識 3教師專業能力
三者之中我認為1、教育專業精神最重要,因為它包括(1)教育信念,(2)專業態度和動機。(3)自主發展需要和意識。
其中教師的教育信念不僅影響其教學、教育行為,而且對教師自己的學習和成長也有重大影響。它在教師專業結構中位於較高層次,他統攝著教師專業結構的其他方面。
❻ 教學媒體的構成通常需要哪些要素
媒體運用技能有哪些構成要素?
1、多媒體教學課件是知識構建過程的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結構在人腦中不是直線的層次結構,而是圍繞著一些關鍵概念所構成的網路。這就要求教師圍繞教學大綱,根據課程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篩選和挖掘系列教材中的精華和知識點,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這些知識點的屬性,即是屬於概念、原理性,還是技能、應用性;是屬於識記、理解性,還是分析、綜合性;是屬於事實、情景性,還是示範、探究性等等。形成既有清晰的知識點又有完整、系統化的教學體系,既具有科學性又能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
2、多媒體教學課件是教學互動的課堂設計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強調教師的教,而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則更重視學生的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應是幫助學生學習、方便學生學習的人。
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多媒體教學雖然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但過多的單向交流,易於造成感官的疲勞,反而容易抑制學生學習的動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效地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所具有的表現性、受控性、參與性等技術,一方面把教學信息以各種形式傳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另一方面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與展示的空間,並及時對學生的反應做出評價,反饋給學生,以便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活動。
3、多媒體教學課件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情景設計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正確引導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得以保證認知過程的有效完成。
❼ 求問:教師職業道德的主要范疇和構成要素有什麼區別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范疇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師德文化現象、師德品質現象、師德活動現象。師德文化現象是指教育實踐及其體驗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教師職業道德問題的表達和體現系統,內含相應的師德觀念意識、原則規范等。師德品質現象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活動現象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由共同目的聯合起來並完成一定社會職能的動作的總和。
❽ 從教師的專業結構的構成要素出發,結合實際談談應該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
①保證教學的科學性;
②發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視補充有價值的資料、事例或錄像;
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思想修養。
❾ 教師資格構成要件包括()品德 業務 學歷 和認定 五個方面
教師資格構成要件包括國籍、品德、業務、學歷和認定五個方面。
《教師法》第10條第二款規定:「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備本法規定的學歷或者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有教育教學能力,經認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師資格。」教師資格構成要件包括國籍、品德、業務、學歷和認定五個方面,缺一不可。
1、國籍
取得教師資格者,必須是中國公民,是成為教師的先決條件。
2、品德
取得教師資格者必須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是成為教師的一個重要條件。
3、學歷
學歷是一個人受教育的經歷,一般表明其具有的文化程度。教師是種專業化的職業,需要從業者具備專門的業務知識和技能才能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因此,對取得各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有基本的學歷要求。《教師法》第10條對取得教師資格應當具備的相應的學歷進行了具體規定。
4、業務
教育教學能力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必備的條件,也是取得教師資格的重要的條件之一。只有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才能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勝任教師工作。所以,在《教師資格條例的實施辦法》中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作了具體規定。
5、認定
教師資格必須經過法律授權的行政機關或其委託的其他機構通過合法的程序認定。
❿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a.教師 b幼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構成要素 1、教師 作用: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因素,是"教"的主體。 2、幼兒 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 具體體現: 1)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2)幼兒在學習方式上存在著種種差別。 3、幼兒園教學內容。 【引導學生看書概括幼兒園教學活動內容】--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包含以下五大領域的活動: 4、幼兒園教學方法與手段 作用: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的中介因素。 具體體現: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以一定的教育內容和手段為中介,與幼兒相互作用,促進他們 的發展。形成了由教師的"教"、幼兒的"學"、教育內容和方法手段等構成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 各要素在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 通過現象描述和案例研討,引導學生理解現代兒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