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與茶文化專業申報
① 茶藝 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怎麼樣嗎
職業定義:
在茶藝館、茶室、賓館等場所專職從事茶飲藝術服務的人員。
職業等級:
本職業共設五個等級,分別為: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職業能力特徵:
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形體知覺能力,較敏銳的嗅覺、色覺和味覺,有一定的美學鑒賞能力。
行業現狀:
目前茶業從業人員還沒有與國際接軌的統一檢測標准和鑒定人員,不少從業人員不專業,流動性較強,缺乏相應的文化知識,不會鑒別茶葉優劣,不懂茶藝技巧,高級茶藝人才的缺失日益成為制約產業發展壯大的瓶頸。
其實從1999年5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已正式把茶藝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01年3月《茶藝師國家標准》和《茶藝師》教程也已出現。6月18日,來自江西、浙江、天津等地的茶藝人員參加了在江西舉行的首次茶藝師職業技能考試。
前景展望:
隨著以茶會友的休閑生活方式深入人們的生活,茶藝師作為一種新興職業正日漸走俏。茶藝業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東西,在很多大學中開設了茶學系,除此之外,北京中華茶藝協會將建設起培訓中心,負責茶藝人才培訓工作,填補了茶藝師人才的空白。與此同時,國內茶消費也日益增長。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日前透露,目前北京每人每年消費1公斤茶葉。據了解,目前北京有400多家茶館,而北方城市像北京、天津、濟南、沈陽等茶館數量每年還在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茶藝業的持續發展的潛力巨大,而茶藝師作為一種新興職業,仍有很大需求空間。
高級茶藝師 月薪3000元
首屆高級茶藝師培訓班已於日前在上海圓滿結業,36名學員獲得國內首批「高級茶藝師」稱號,並在各自崗位上得到一致好評。隨著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成功,「高級茶藝師」作為高品位文化形象代表,其市場缺口十分巨大。
剛剛出爐的36名高級茶藝師早早被各大企業相中,他們的平均月薪約3000元左右,有些涉外單位則更高。在首批學員中,女性約佔92%、大專以上學歷為78%、其中研究生2名,大部分都掌握一門以上外語;主要分布在湖心亭、紫藤園、敘友茶莊等著名茶樓及外資商貿企業、賓館等行業內就業,也有在學校里當教師和自行開業的。
怡然自得的職業
茶藝師是茶文化的傳播者、茶葉流通的「加速器」、溫馨且富有品味的職業。1999年國家勞動部正式將「茶藝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1800種職業之一,並制訂《茶藝師國家職業標准》。如今中高級茶藝人才可謂市場中的「搶手貨」,各大茶葉公司、茶樓、涉外賓館把擁有茶藝師資格者看作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專業培訓的茶藝師往往能得到消費者信賴,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
一名合格的茶藝師應當能夠按茶藝沖泡技藝要求,沖泡不同品類茶飲;組織茶藝表演;設計各種規格的茶宴、茶會等。其技術等級分初、中、高三級。工作適用范圍主要在茶館(坊)、茶藝館、茶藝表演團體等。「從茶中感受平和、追求寧靜,享受茶所帶來的怡然自得,體會人生的真諦」,舉手投足中的優雅,沖泡的准確到位、講解的栩栩如生、茶席設計賞心悅目……茶藝師所展現的才華,使茶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茶藝師是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職業,培養一名高級茶藝師,不僅要靠國家支持和單位的大力培養,還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刻苦鑽研。如今茶藝師不僅僅是為客人沖泡好一杯茶那麼簡單,更需要豐富的茶文化知識、對美和藝術的鑒賞能力、對不同茶類的識別和沖泡技能,以及專業外語水平等,成為茶葉流通鏈中的重要一環、名副其實的「茶博士」。大力培養茶藝師特別是中高級茶藝師已是社會各界的共識。
中高級茶藝師的職業前景相當廣闊,比如:在茶葉行業內從事各類茶樓、茶坊、茶葉店、茶藝館的經營管理及高級技術指導;為滬上各家涉外星級賓館、大型企業公關部輸送學員,負責茶會策劃、統籌、外事接待及公關策劃等項目;在滬上多家茶文化傳播公司從事對外文化合作交流,主要從事全市節慶活動的策劃、籌備和設計工作。
賞心悅目的行業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如今已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上海地區茶葉消費量從10年前的人均每年200克增至現在的800克,而且茶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去年國內市場茶葉銷售額超過50億元,「茶產業」已成為引人矚目的新興行業。上海市的茶葉人均消費遠遠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品茗之風日益高漲。
據調查,滬上現有各種銷售茶葉的專業店6000家,各類茶藝館、茶樓、茶坊逾3000家,與茶文化相關的產品不斷滲入家庭生活,構成一道亮麗的社會風景線。優雅文明、賞心悅目的「茶文化」已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在各種飲料文化中,中國茶文化產業正逐漸趨熱,且形成獨立的體系。逐年遞增的上海茶葉消費市場,不僅帶來對茶藝師的迫切追求,而且要讓每一位中外客人都能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深厚內涵。
但是目前不少從業人員不懂行,不了解茶文化,不會鑒別優劣,不懂得沖泡技巧,從而影響行業的服務質量,這與上海經濟、文化的加速發展極不相稱。本市3.4萬茶市從業者中僅有138人經過培訓、考核,獲得初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可謂鳳毛麟角。隨著茶藝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從業資質。整個茶葉行業還需要更多優秀人才的加盟和開發。
引人注目的培訓
為加快填補高級茶藝師人才的空缺,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已開始構築「茶藝人才高地」,並將高級茶藝人才培訓納入政府經費補貼范圍,委託上海市茶葉學會於2002年底正式啟動「高級茶藝人才培訓工程」,力爭在3年內,培養百餘名符合上海城市發展需要、迎接「世博會」到來的高級茶藝緊缺人才。
上海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委託上海市茶葉學會舉辦各級茶藝師和初、中兩級茶葉審評師培訓,最終由上海市職業資格鑒定中心進行職業資格鑒定,考核合格者可獲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其中初、中級茶藝師和審評師可接受日常報名,額滿即開班,考試合格者可以連續晉級報名。
報名條件:身體健康、五官端正,裸視力5.0以上、無色盲、無人體異味、35歲以下,身高男1.75米、女1.65米左右,具有大專(或相當)以上學歷,或者高中畢業,會一門外語,且具琴、棋、書、畫、歌、舞之一項藝術基礎。
培訓教材:上海市茶葉學會編《上海初級茶藝師等級培訓教材》,參考讀物:浙江攝影出版社《中國茶文化叢書》、上海市中小學茶藝教研組編《茶藝教學研究資料》、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科學飲茶藝術品茗》。
培訓補貼:凡具有上海市城鎮居民戶口、擁有《勞動手冊》,經面試錄取高級班的學員,均可享受政府全額培訓補貼;凡具有《勞動手冊》、參加初、中級班的學員,在培訓考核合格後,均可享受政府的全額培訓補貼。其他在職人員參加中級或以上的培訓,在培訓考核合格後,均可享受50%培訓費補貼。
富有品味的鑒定
通過系列培訓使學員保持形象自然、得體、高雅和正確運用國際禮儀;能熟練掌握不同茶類和茶品的沖泡、調制、品嘗技藝,以及科學、合理配製調和茶的創新能力,能運用外語與外賓進行茶事交流,並且勝任初、中級茶藝教學和培訓工作。
鑒定方式:知識部分採用筆試,技能部分以實際操作方式進行。考試成績滿分為100分,60分為及格。課程設置包括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兩部分,專業課程即茶文化基礎知識,包括識茶、選茶、泡茶、茶宴和茶會的設計、茶館經營管理等,還有藝術插花、專業外語、禮儀與形體、國際公關等新增課程。高級茶藝師鑒定採用項目考試的方式進行。
考核項目:茶席設計與展示,即編寫設計方案、方案展示和主題茶品的沖泡方法。(1)識茶能力:由不同地域的不同茶品和相似茶品若干個組成一組考品,在額定時間里,通過看外形、品茶湯、聞香氣,最後按考品編號寫出若干個茶品的名稱;(2)沖泡技藝:按不同茶品特性,科學合理地沖泡出一杯湯色好看、香氣濃郁和品味美好的茶,並賦以優雅的沖泡手法;以及通過茶藝專業外語交流。
知識要求:精通茶館經營服務,包括環境、服務質量等要求,掌握茶業營銷知識,具有營銷策劃、組織能力和有關經營管理知識;熟悉茶業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過程,對茶文化歷史,以及其中某一方面有獨到研究。並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
技能要求:熟練運用茶文化知識組織設計各種規格的茶宴、茶會,能組織高規格的以茶待客活動;能識別假茶,掌握新茶、陳茶和不同季節茶的品質特徵,運用得當的方法指導品飲。並能組織編排符合茶藝構成要素的、新穎獨特的茶藝表演項目。
② 茶藝 茶道 茶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
茶藝是一門技藝 是茶文化的一種體現
茶藝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沖、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茶文化又包括兩種概念狹義的概念和茶藝差不多,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而廣義的茶文化則更加博大精深一些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僅僅包括茶藝 還包括了茶的歷史、茶的藝術作品等所有從茶衍生出來的東西。
③ 怎樣理解茶藝與茶道
茶道
茶道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茶藝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
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3)茶藝與茶文化專業申報擴展閱讀:
茶藝的源流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的儀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鹽添味,世稱姜鹽茶,宋初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沖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觀林詩話》載,北宋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
茶道的起源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意思就是:喝茶,飲茶等茶道被廣泛的推行,風靡一時,王公貴族朝臣沒有不喝茶的人。
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茶藝
網路-茶道
④ 想進入茶文化的茶藝部如何競選才好
茶藝只是茶文化的一種,茶文化有茶道、茶技、茶藝
看你對茶的熱愛程度,想學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找間年資老的去學比較好。
⑤ 茶文化與茶道的關系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稱作茶道。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修證范疇,是要實修實證的,不僅要在「理」上認知,更要在「事」上修證,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研究的層面上。
⑥ 茶道與茶藝的區別
茶藝的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從中獲得審美享受;而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人生之道,二者的內涵與外延不盡相同。
關於「茶藝」與「茶道」的區別,蔡榮章先生認為,茶道與茶藝都可以表示茶在文化上的內涵,無需因使用的名稱而強加解釋其差異。但可以因使用的場合分開使用不同的名稱,例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觀點見《現代茶思想集》)。
王玲女士亦持相近的觀點,認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其中「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而「道」則是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觀點見《中國茶文化》)。
清代茶具圖
⑦ 茶藝專業學的是什麼
「茶藝」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茶藝」的概念包括茶的種植、製作、品飲的技藝等;狹義的「茶藝」概念,僅限於「飲茶之藝」,所論及的內容主要是茶的品飲及與品茶相關的鑒賞茶葉、選擇茶器、泡茶鑒水、沖泡技法、品飲方式、品飲禮儀等。
本書所討論的是狹義范疇的茶藝,研究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享受一杯茶的藝術。
⑧ 茶道與茶文化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版一種以茶為媒權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