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專業知識二解表葯
1. 有哪些中葯屬於辛溫解表葯
麻黃
[性味]辛、苦溫。[功用](1)發汗:用於風寒感冒。配桂枝發汗力增強,治重症無汗的風寒感冒。(2)平喘:用於實證喘息。配生石膏、杏仁治肺熱咳喘(如肺炎)。(3)利尿:用於實證水腫。配生石膏、生薑、甘草治風水(如急性腎炎水腫)。
[用法]1.5~10克。生用發汗;蜜炙用於止咳平喘。
蘇葉
[性味]辛、溫。
[功用](1)發散風寒:用於風寒感冒,常配荊芥。(2)解魚蟹毒:用於魚蟹中毒引起的嘔吐腹瀉,常用紫蘇。
[用法]5~10克。解魚蟹毒用30~60克。
防風
[性味]辛、溫。
[功用](1)祛風解表:用於風寒感冒,常配荊芥。配黃芪、白術(即"玉屏風散"),用於體虛自汗。(2)祛風濕止痛:用於風濕痛。(3)祛風解痙:用於破傷風。
[用法]3~10克。
荊芥
[性味]辛、微溫。
[功用](1)發汗解表:用於外感風寒,常配防風、蘇葉。(2)理血解毒:用於血蘊熱毒之目赤、咽腫、瘡毒、麻疹初起、蕁麻疹等。(3)祛瘀止血:荊芥炭能止血,可用於衄血(鼻或齒齦出血)、崩漏(子宮出血)、便血。治便血常配槐花、側柏炭。
[用法]5~10克。
桂枝
[性味]辛、甘、溫。
[功用](1)發汗散風:用於風寒感冒。配白芍治風寒感冒有汗者。配麻黃增強發汗作用,治重症無汗的風寒感冒。(2)溫化水濕:用於陽虛不能化氣之水濕痰飲停滯,可配茯苓、白術(如五苓散)。(3)溫通經脈:用於陽氣不通或寒邪凝滯之胸痹、風寒痹症、閉經等,可配附子、當歸、川芎。
[用法]適量。
白芷
[性味]辛、溫。
[功用](1)散風除濕:用於風寒濕盛引起的前額頭痛、牙痛、眉棱骨痛,常配羌活、防風。並用於寒濕內盛、脘腹作痛,帶下清稀。(2)芳香通竅:用於鼻炎、鼻竇炎、常配蒼耳、辛荑、薄荷。(3)消腫排膿:用於瘡瘍腫痛,常配瓜蔞、貝母。
[用法]3~10克。本品溫散耗陰,故陰虛火旺之頭痛忌用。
藁本
[性味]辛、溫。
[功用]散風寒,止頭痛:用於外感風寒之頭頂痛,可配白芷。
[用法]3~10克。
辛荑
[性味]辛、溫。
[功用]通肺竅:本品為治療鼻塞不通的專葯,用於鼻炎、鼻竇炎,常配蒼耳子。
[用法]3~10克。
細辛
[性味]辛、溫。
[功用](1)發散風寒:用於風寒感冒或風寒所致的頭痛,可配麻黃、藁本。(2)溫經止痛:用於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3)溫化寒痰:用於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氣管炎。(4)宜通肺竅:用於鼻炎、鼻竇炎。
[用法]2~5克。用量不宜過大。
蒼耳子
[性味]辛、微苦、溫。
[功用](1)通肺竅:用於鼻炎、鼻竇炎,常配辛荑、白芷、薄荷。(2)祛風濕:用於皮膚癢疹(如蕁麻疹)、風濕痛。
[用法]3~10克。
2. 大家好,我現急需以下的中葯名稱:1.化痰止咳平喘2.清熱葯3.解表葯4.補虛葯5.利水滲濕葯6.消食葯等21種.
1解表葯
第一辛溫解表
麻黃:發汗、平喘、利水
桂枝:發汗解表、溫經通陽
紫蘇: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炭)止血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白芷:祛風解表、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止痛
生薑: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香薷: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
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辛夷:散風寒、通鼻竅
藁本:發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蒼耳子: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第二辛涼解表葯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
蟬蛻:疏風熱、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桑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
菊花:疏風清熱、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發表解肌、升陽透疹、解熱生津
柴胡: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
升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
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淡豆豉:解表、除煩
2清熱葯
竹葉 梔子 淡竹葉 蘆根 知母 決明子 石膏
3補虛葯
第一補氣
人參 太子參 黨參 大棗 蜂蜜 山葯 黃芪 甘草 白術 扁豆
第二補血
熟地黃 何首烏 阿膠 白芍 當歸
第三補陰
百合 女貞子 枸杞子 墨旱脂 黑芝麻 麥門冬 天門冬 鱉甲 龜甲 黃精
第三壯陽
菟絲子 蛇床子 沙苑子 骨碎補 補骨脂 淫羊藿 狗脊 杜仲 續斷 肉蓯蓉 仙茅 山茱萸
4利水滲濕
茯苓 豬苓 金錢草 石韋 萆薢 茵陳 海金沙 澤瀉 木通 車前子 滑石 薏苡仁
5消食葯
山楂 麥芽 萊菔子 神曲 雞內金
3. 中葯常識~辛溫解表葯
1.麻黃辛、微苦,溫。人肺、膀胱經。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本品發汗作用較強,是辛溫發汗的主葯。用於外感風寒,麻黃一桂枝(如麻黃湯);風寒咳嗽、氣喘,配杏仁;風熱咳嗽、氣喘,用麻黃一石膏、杏仁。表虛多汗、肺虛咳嗽及脾虛水腫者忌用。 2.桂枝辛、甘,溫。人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本品善祛風寒,其作用較為緩和,可用於風寒感冒、發熱惡寒,不論無汗或有汗均使用。用於風寒表證,配麻黃;感受風寒、表虛自汗,用桂枝一芍葯(桂枝湯);溫經散寒,通痹止痛,治寒濕性痹痛,為前肢的引經葯。溫熱病、陰虛火旺及血熱妄行所致出血症和孕畜忌用。
3.防風辛、甘,微溫。人膀胱、肝、脾經。祛風發表,勝濕解痙。本品能散風寒,其性甘緩不燥,善於通行全身,是一味祛風的要葯,風寒感冒(荊防敗毒散);祛風濕而止痛,用於風濕痹痛,配羌活、獨活、附子、升麻;祛風解痙,用於破傷風,配天南星、白附子、天麻。陰虛火旺及血虛者忌用。
4.荊芥辛,溫。入肺、肝經。祛風解表,止血。本品輕揚、芳香而散,既有發汗解表之力,又能祛風,其作用較為緩和,無論風寒、風熱均可應用。配防風、羌活等,治風寒感冒;配薄荷、連翹等,治風熱感冒;炒炭止血,用於衄血、便血、尿血、子宮出血等。
5.紫蘇辛,溫。入肺、脾經。發表散寒,行氣和胃。本品能發散風寒,開宣肺氣,發汗力較強。配杏仁、前胡、桔梗等,治療風寒感冒兼有咳嗽;氣味芳香,行氣醒脾,配藿香等用於脾胃氣滯引起的肚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表虛自汗者忌用。
6.細辛辛,溫。人心、肺、腎經。發表散寒,祛風止痛,溫肺化痰。本品既能疏散外風,又可驅逐里寒。用治風寒感冒,配麻黃、附子等;發散風寒,止痛,治風濕痹痛,配羌活、川烏等;溫肺寒,化痰飲,用於肺寒氣逆,痰多咳喘,配乾薑、半夏等。
4. 中葯中的解表葯常製成的葯品名稱有那些]
|網路首頁 | 網路空間 | 登錄 | 注冊 中醫申永軍的博客 主頁博客相冊|個人檔案 查看文章
《中葯》 > 各論2006-10-31 17:51 第二章 清熱葯
牛黃
【葯用】本品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膽囊結石。
【性味與歸經】苦、甘,涼。入心、肝經。
【功效】清心開竅,豁痰定驚,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高熱煩燥,神昏譫語及驚癇抽搐等症。
神昏譫語、驚癇抽搐,多由於高熱或痰熱蒙蔽清竅所引起。牛黃能清心熱、豁痰濁,可收開竅定驚的功效。在臨床上本品常和清熱葯與開竅葯如黃連、黃芩、山梔、麝香等做成丸散,應用於熱盛昏迷驚痛。
2.用於咽喉腫痛腐爛、各種熱毒瘡癰。
牛黃為清熱解毒要葯,對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瘡癰腫痛及一些外科疾患屬於陽症者都可應用,常配合青黛、冰片等治咽喉腫痛;配金銀花、七葉一枝花、甘草等治瘡瘍。
【處方用名】牛黃、西黃、犀黃(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每次吞服五厘至二分。多入丸散劑應用。入湯劑宜沖服。外用適量。
【按語】1.牛黃功能清熱解毒、豁痰定驚,它的開竅之力遠不及麝香、冰片。
2.本品配以麝香、天竺黃、全蠍、鉤藤,則豁痰開竅、清熱鎮痙;配黃連、黃芩、梔子、鬱金、硃砂,則清熱解毒、開竅安神;配青黛、珍珠、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則清熱解毒、消腫定痛。
3.牛黃原為病牛膽囊中的結石(少數為膽管、肝管的結石),故貨源較少。現除此種天然牛黃外,尚有人工合成的牛黃,系按牛黃含有的成份,由牛膽汁或豬膽汁中提取,加工而成。目前臨床上主要用人造牛黃,功效頗好。
【方劑舉例】牛黃清心丸《痘疹心法》:牛黃、黃連、黃芩、山梔、鬱金、硃砂。治熱盛神志不清。
抗熱牛黃丸(原「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牛黃、鬱金、犀角、黃連、硃砂、梅片、麝香、真珠、雄黃、黃芩、山梔。治溫病邪入心包,神昏譫語,身熱煩燥,以及小兒驚厥,中風竅閉等症。
牛黃解毒丸《證治准繩》:牛黃、甘草、金銀花、草河車。治小兒胎毒瘡癤及一且瘡瘍。
牡丹皮
【葯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入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臨床應用】1.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高熱、舌絳、身發斑疹,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以及陰虛發熱等症。
牡丹皮清營血之實熱,同時還能治陰虛發熱。清血分實熱,常與鮮生地、赤芍等同用;療虛熱,常與大生地、知母、青蒿、鱉甲等葯相配伍;治血熱妄行,常與鮮茅根、側柏葉、山梔等同用。
2.用於經閉、跌撲損傷,瘡癰腫毒、腸癰等症。
經閉、損傷,皆有氣血瘀滯,由於絡道瘀阻,常發生疼痛。丹皮能活血散瘀,使瘀滯散而氣血流暢,疼痛得解,常和當歸、赤芍、桃仁、紅花等同用。
3.對於瘡癰腫毒、腸癰等症,本品也是常用的葯物。療瘡癰可配合清熱解毒葯如銀花、連翹、地丁草之類;治腸癰初起未能膿者可和大黃、芒硝、桃仁、冬瓜子等同用;已成膿者合紅藤、連翹、敗醬草之類應用。
【處方用名】粉丹皮、丹皮(生用,用於清實熱、瀉虛火,活血敗瘀)、炒丹皮、丹皮炭(炒至黑色用,用於涼血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涼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暢而不留瘀,血熱清而不妄行。故對血熱熾盛、肝腎火旺及瘀血阻滯等症,都恃為要葯。
本品配鮮生地,能清熱涼血;配大生地,則滋腎瀉火;配山梔,則清肝泄熱;配赤芍、桃仁,則活血散瘀;配側柏葉、鮮茅根,則涼血止血。
【方劑舉例】牡丹散《證治准繩》:牡丹皮、芍葯、當歸、紅花、乾漆、蘇木、沒葯、莪術、鬼箭羽、延胡、烏葯、陳皮、甘草、桂枝。治虛損精閉、潮熱體疲、午後發燒。
牡丹皮散《證治准繩》:丹皮、赤芍、生地、當歸、桃仁、川芎、乳香、沒葯、骨碎補、續斷。治跌仆損傷、滯血疼痛。
赤芍葯
【葯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葯、草芍葯及川赤芍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肝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臨床應用】1.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發熱、舌絳、身發斑疹,以及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
赤芍功能涼血散瘀,配鮮生地、牡丹皮等,可清熱涼血,用於熱入營血及血熱妄行等症。
2.用於經閉,跌撲損傷,瘡癰腫毒等氣血瘀滯之症。
赤芍活血散瘀之功頗佳,配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等,可用於經閉及跌撲損傷;配當歸、金銀花、甘草等,可用於瘡癰腫毒。
【處方用名】赤芍、京赤芍(洗凈,曬干,切片用)
炒赤芍(炒用,清熱涼血之性稍減)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赤芍能清血分實熱,散瘀血留滯。本品功能與丹皮相近,故常與丹皮相須為用。但丹皮清熱涼血的作用較佳,既能清血分實熱,又能治陰虛發熱;而赤芍只能用於血分實熱,以活血散瘀見長。
【方劑舉例】赤芍葯散《證治准繩》:赤芍、牡丹皮、白茯苓、白芷、柴胡。治婦女氣血不和,經閉發熱。
赤芍葯丸《聖惠方》:赤芍葯、大黃、鱉甲、桂心、赤茯苓、柴胡。治腹痛、便瀉不暢。
大青葉(附:板藍根、青黛)
【葯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大寒。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
【臨床應用】1.用於時行熱病、熱入血分、高熱神昏及熱毒發斑等症。
熱入營血,則神昏、發斑。大青葉清熱涼血解毒,故臨床多用為要葯,常與黃連、梔子、赤芍、丹皮、升麻等同用。
2.用於丹毒,咽喉腫痛,口瘡,腫毒等症。
心、胃實火上炎,則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熱毒發散於肌膚,則成丹毒、瘡癰熱癤。大青葉能瀉心胃熱毒,常合玄參、石膏、黃連、梔子、板藍根等用於上述諸症。
【處方用名】大青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一兩。煎服。
【附葯】1.板藍根:上海地區用菘藍的根。性味苦寒。有涼血解毒、清利咽喉的作用。臨床上常用於大頭瘟毒,熱毒斑疹,咽喉腫痛等症,其功與大青葉相似;近年來臨床上又用治傳染性肝炎。用法用量與大青葉同。
2.青黛:將鮮大青葉加水打爛後,再加入石灰水等,撈取浮在上面的靛藍粉末,曬干後,就是青黛。性味、功效與大青葉相同。外用治口腔炎、扁桃體炎等;內服用治肺熱咳嗽;一般用量三分至五分,入丸散服用,或拌其它葯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大青葉功能清熱涼血,為解毒要葯,主要用於熱毒發斑、丹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瘡癰腫毒等症,故前人認為它能解心胃熱毒。近年來此葯在臨床上廣泛應用,除可用治上述諸症外,又可用於痰熱郁肺、咯痰黃稠;尤常用於流行性乙性腦炎,既可單味應用於預防,又可配合柴胡、銀花、連翹、板藍根、玄參、生地等,能清解氣分、營分的熱毒,可用治各種乙腦,而以偏熱型較為合適。
2.全國各地市售的大青葉品種甚多,植物來源各異,又:爵床科植物馬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及大青。蓼科植物蓼藍。豆科植物木藍。以上植物的葉,都做為大青葉使用,也均能作為制青黛的原料,除木藍外,其根均作為板藍根使用。
3.上海地區近年來種植得大青葉,是屬於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菘藍的葉,經臨床實踐,確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但本品味雖不甚苦,卻是氣濁性寒,如用量過多,易致惡心嘔吐。
【方劑舉例】大青湯《沉氏尊生》:大青、玄參、知母、山梔、石膏、木通、升麻、桔梗。治熱毒內陷。
犀角大青湯《活人書》:大青、犀角、豆豉、山梔。治傷寒發斑,咽痛。
玄參
【葯用】本品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咸,寒。入脾、胃、腎經。
【功效】清熱滋陰,瀉火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口渴舌絳、煩燥、夜寐不安、神識不清或身發斑疹等至症。
溫邪入於營血,傷陰劫液則口渴舌絳,內陷心包則煩燥神昏。玄參能清熱涼血,並有養陰生津作用,常合鮮生地、麥冬、黃連、連翹、銀花、竹葉卷心等同用於以上諸症。
2.用於咽喉腫痛、目赤、瘰歷結核等症。
咽喉腫痛有外感風熱所致者,有陰虛、虛火上炎所引起者,這兩類咽喉腫痛,玄參皆可治療。如感受風熱者須配辛涼解表葯如薄荷、牛蒡子等品;虛火上炎者配合養陰葯如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故玄參為喉科常用之品,尤以治虛火上炎者為佳。至於目赤而有陰虛火旺的癥候,可用本品配合生地、石決明、夏枯草、青箱子、密蒙花等同用。治瘰歷結核,可配貝母、牡蠣等同用。
【處方用名】元參、玄參、烏元參、黑玄參(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玄參為咸寒之品,質潤多液,功能滋陰降火、解毒、利胭。配鮮生地、丹皮、赤芍等,則清熱涼血;配大生地、麥冬等,則滋陰增液;配牛蒡子、板藍根等,則解毒利咽;配大生地、石決明、密蒙花、蟬蛻等,則明目退翳;配 牡蠣、貝母、夏枯草等,則散結消瘰;配銀花、當歸、甘草,則解毒消腫。
2.玄參滋養腎陰的功效,與地黃相近,故兩葯常配合同用。但玄參苦泄滑腸而通便,瀉火解毒而利咽,臨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一般不作長服的滋補之劑;地黃則功專補腎養陰,可作為久用的滋陰葯品。
【方劑舉例】玄參解毒湯《外科正宗》:玄參、山梔、黃芩、荊芥、桔梗、生地、葛根、甘草。治咽喉腫痛。
四妙永安湯《河北豍院經驗方》:玄參、當歸、銀花、甘草。治閉塞性脈管炎。
茅根(附:茅針花)
【葯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臨床應用】1.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
茅根能清肺胃之熱,故適用於上述諸症,常作輔助葯應用。又在麻疹出疹期與恢復期,均可用茅根煎湯作飲料,取它清熱生津的功效。
2.用於血熱妄行、吐衄尿血等症。
本品有涼血止血作用,治血熱妄行之症,可以單用,也可配小薊、藕節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利尿作用,可用於水腫,熱淋,黃疸等症。
【處方用名】鮮茅根、白茅根(鮮用,作用較佳)、干茅根(曬干用,作用較弱)
【一般用量與用法】鮮者用一兩至二量,干者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附葯】茅針花:又叫白茅花,即白茅的花穗。有止血功效,適用於咯血、鼻血。一般用量為一錢五分至三錢,煎服。
【按語】1.白茅根味甘性寒,善清肺、胃之熱,因它有利水作用,故能導熱下行。它的特點是: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尤以熱症而有陰津不足現象者,最為適用。
2.本品清肺胃的功效與蘆根相似,但蘆根清熱血火,善清氣分熱;茅根涼血止血,偏於血分。
【方劑舉例】茅葛湯《沉氏尊生》:茅根、葛根。治熱呃。
茅根湯《沉氏尊生》:茅根、姜炭、蜜。治溺血。
第四節 清熱解毒葯
凡功能清熱邪、解熱毒,適用於各種熱毒病症的葯物,就叫清熱解毒葯。熱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瘡癰、喉痹、痢疾等,由於火熱癰盛、郁結成毒的病症。
本節葯物都能清熱解毒,但由於各葯性能不同,所以在應用上又各有特長,在應用於時必須作適當的選擇與配伍。若熱毒在血分,可與涼血葯配合應用;火熱熾盛,可與瀉火葯配合應用;挾濕者,可與燥濕葯配合應用。此外,痢疾里急後重,宜配行氣葯;瘡癰屬虛者,宜配補益葯等等。但發斑、瘡瘍、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屬於陰症、寒症者,則不宜使用清熱解毒葯。
金銀花(附:忍冬藤、忍冬葉、銀花子、金銀花露)
【葯用】本品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胃、心、脾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銀花甘寒,既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且在清熱之中又有輕微宣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的表症未解、里熱又盛的病症。應用時常配合連翹、牛蒡子、薄荷等同用。
2.用於瘡癰腫毒、咽喉腫痛。
金銀花清熱解毒作用頗強,在外科中為常用之品,一般用於有紅腫熱痛的瘡癰腫毒,對辨證上屬於「陽症」的病症,較為適合,可合蒲公英、地丁草、連翹、丹皮、赤芍等煎湯內服,或單用新鮮者搗爛外敷。
3.用於熱毒引起的瀉痢便血(糞便中夾有黏液和血液)
熱毒結聚腸道,入於血分,則下痢便血。銀花能涼血而解熱毒,故可療血痢便血,在臨床上常以銀花炒炭,合黃芩、黃連、白芍、馬齒莧等同用。
【處方用名】金銀花、雙花、銀花(生用,清熱解毒)、銀花炭(炒炭,治血痢便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葯】1.忍冬藤:葯用莖。功用與金銀花相似,又能通絡,可治風濕痛。一般用量五錢至一兩,煎服。
2.忍冬葉:葯用葉。功用與金銀花相似。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3.銀花子:葯用果實。性涼。功能解毒止痢。治熱毒腫瘡、痢疾等。一般用量三錢至四錢,煎服。在麻疹恢復期,余熱未清,可用銀花子九錢,焙乾,研細,拌白糖適量,每天三錢,分二次服,連服三錢。
4.金銀花露:系將金銀花加水蒸餾製成。有清熱解暑的作用,可治療小兒熱癤、痱子等症,亦可作夏天飲料。忍冬的葉,也可蒸餾製成露,稱金銀花葉露,功用同上,唯稍遜於金銀花露而價格低廉。
【按語】銀花味甘性寒,氣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熱毒,尤為治陽性瘡瘍的要葯。配以連翹、牛蒡子、薄荷、荊芥,則疏表解熱;配以鮮生地、玄參、連翹、竹葉卷心等,則清營泄熱;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則解毒療瘡;配以黃耆、當歸、甘草,則托毒消癰;配以黃芩、白芍、甘草等,則清熱治痢。
【方劑舉例】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豆豉、牛蒡子、竹葉、桔梗、甘草、蘆根。治風溫初起。
連翹
【葯用】本品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心、膽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本品作用與銀花相似,故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兩葯常配合應用。
2.用於熱病有高熱、煩燥、口渴或發斑疹等症。
連翹能清熱解毒,無論氣分熱或血分熱,都可應用。以上諸症,系熱邪熾盛,入於營血所致,可用連翹配合黃連、赤芍、丹皮等同用。
3.用於瘡瘍腫毒、瘰歷、丹毒、乳癰等症。
連翹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故可治療瘡瘍腫毒、瘰歷等症,常和銀花、象貝母、夏枯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連翹、連翹殼、連喬(生用,清熱解毒)、硃砂拌連翹(清心安神,治熱病煩燥不安)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連翹性涼味苦,輕清上浮,可治上焦諸熱,尤能解毒消癰而散結,故為瘡家的要葯。
2.本品配以銀花、薄荷、荊芥、甘草,則散風清熱;配以玄參、麥冬、青蓮心、竹葉卷心等,則清心泄熱;配以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等,則解毒消癰;配以玄參、夏枯草、貝母等,則散結消瘰。
3.銀花與連翹均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既能透熱達表,又能清里熱、解瘡毒,故在臨床上兩葯經常同用。但銀花尚能涼血止痢;連翹又能清心熱,散結消瘰。
4.在過去用葯習慣上本品分連翹殼與連翹心兩種,連翹殼為果實,連翹心為種子,一般認為連翹心的清心功用較好。現上海地區已予簡化,只有一種連翹,不再分為兩葯。
【方劑舉例】連翹解毒湯《瘍醫大全》:連翹、牡丹皮、牛膝、天花粉、木瓜、桃仁、金銀花、薏苡仁、甘草、白僵蠶。治腋窩瘡。
連翹湯《聖濟總錄》:連翹、玄參、木香、昆布、枳殼、犀角、柴胡、黃芩、甘草、升麻、沉香、當歸、芍葯、木通、生薑、大棗、柳枝。治瘰歷結核在項腋下,項強背痛。
蒲公英
【葯用】本品為菊科植物蒲公英或其它同屬植物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甘,寒。入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於乳癰腫痛,疔瘡熱毒,肺癰咳吐膿血痰。
蒲公英對熱毒所致的乳癰腫痛、疔瘡有良好的效果,可單獨煎汁內服,或外敷局部;也可配合其它清熱解毒葯同用,如銀花、連翹、地丁草、野菊花、赤芍等。治肺癰可用蒲公英配合清肺祛痰及清熱解毒葯物如鮮蘆根、冬瓜子、魚腥草、桃仁、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蒲公英、黃花地丁(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蒲公英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在過去一般僅用於乳癰、瘡腫。近年來本品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發現它除了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之外,尚有利尿、緩瀉的功效。不僅可用於外科瘡癰,且可用治內科疾患。服配金銀花、魚腥草,可用於痰熱郁肺;配板藍根,可用治咽喉腫痛;配忍冬藤、車前草,可用治小便熱淋;配決明子、黃菊花,可用治目赤腫痛;配梔子、茵陳,可用治濕熱黃疸;配瓜蔞、貝母,可用治乳癰紅腫;配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可用於疔瘡腫毒;配夏枯草、牡蠣,可用於瘰歷痰核。
【方劑舉例】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金銀花、紫背天葵。治疔腫毒瘡。
闌尾清解湯《大陸經驗常用方》;銀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黃、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治闌尾炎熱毒期,腹痛拒按,甚至腹硬、發熱、口渴、唇燥、嘔惡不能食等。
紫花地丁(附葯:犁頭草)
【葯用】本品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辛,寒。入心、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於疔瘡熱毒、癰腫發背等症。
紫花地丁多用於熱毒壅盛之時,內服多配合銀花、連翹、野菊花等同用;外用可取新鮮地丁草搗爛外敷瘡癰局部。
【處方用名】紫花地丁、地丁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至一兩;新鮮的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外敷適量。
【附葯】犁頭草:堇菜科堇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犁頭草的全草。性味淡涼。功用與地丁草同,現習慣上常與地丁草混用。治毒蛇咬傷;鮮犁頭草(如無,可用鮮紫花地丁)、鮮連錢草、鮮野菊葉各一大把,用冷開水洗凈,搗爛絞取汁約150~200毫升,一次內服;余渣加少量冷開水,使它濕潤,敷在傷處。如症重、體弱,可隔八小時再照上述劑量內服一次。服葯後不可喝熱水、吃熱食。
【按語】1.紫花地丁功用清熱涼血解毒,對血熱壅滯、紅腫焮痛的瘡癰、丹毒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葯品。本品除用於瘡癰熱毒之外,又可用治毒舌咬傷。
2.紫花地丁與犁頭草形態相似,功效相同,故習慣上兩者常混用。
3.地丁有紫、黃兩種;紫花地丁簡稱地丁草,黃花地丁即蒲公英。兩種地丁草均能清熱解毒而療瘡腫,故在治療瘡癰腫毒時,兩葯經常同用。但紫花地丁清解瘡毒之力較強,宜治疔腫,且解蛇毒;蒲公英消腫散結之力較大,宜治乳癰,且應用范圍亦較為廣泛。
【方劑舉例】紫花地丁散《證治准繩》:紫花地丁、當歸、大黃、赤芍葯、金銀花、黃耆、甘草。治諸瘡腫痛。
山慈菇
【葯用】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的假球莖。(山慈菇的來源較復雜,有蘭科的杜鵑蘭、獨蒜蘭、百合科的老鴨瓣,防己科的金果欖、青牛膽等。上海慣用杜鵑藍。)
【性味與歸經】甘、微辛,寒。入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臨床應用】1.用於實熱性的瘡癤腫毒,瘰歷結核等症。
本品味辛氣寒,善能泄熱散結,對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內服、外敷,均可應用。
2.用於食道癌及淋巴腫瘤等
山慈菇用於食道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石見穿等配合應用;用於淋巴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山慈菇、山茨菇(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玉樞丹《百一選方》:山慈菇、麝香、千金子霜、雄黃、紅芽大戟、硃砂、五倍子。治感受外邪,食物中毒等引起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漏蘆
【葯用】本品為菊科植物漏蘆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下乳汁。
【臨床應用】1.用治瘡癰初起,以及乳汁不下、乳房腫痛等症。
本品苦寒,有清熱解毒消癰的功效,對於瘡癰初起紅腫熱痛,常與連翹、大黃等配合應用;對於乳房紅腫疼痛欲成癰腫者,常與瓜蔞、蒲公英、貝母等配合應用。本品且能通乳汁,與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於乳汁不下。
2.用於各種腫瘤。
漏蘆在臨床上又可用於各種腫瘤。如用於肝腫瘤,常與半枝蓮、半邊蓮、石見穿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漏蘆(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四錢,煎服。
【方劑舉例】漏蘆湯《衛生寶鑒》:漏蘆、升麻、大黃、黃芩、藍葉、玄參。治臟腑積熱發毒,頭面紅腫,咽喉阻塞,水葯不下,一切危急疫癘。
四季青
【葯用】本品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葉。
【性味與歸經】苦、澀,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小便淋瀝澀痛及痢疾、腹瀉等病症。
本品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用治上述諸種病症,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烏蘞莓、鴨拓草等同用。
2.用於熱癤癰腫初起,下肢潰爛,湯火傷及外傷出血等症。四季青既能清熱解毒,且可涼血止血。用治熱癤癰腫初啟,可用鮮葉適量,洗凈,加食鹽少許,同搗爛,外敷患處。治下肢潰爛及湯火傷,可用干葉研成細粉,用麻油調塗患處。外治創傷出血,可用鮮葉洗凈,搗爛外敷傷口;也可用干葉研細,撒敷在傷口上,外加包紮。
【處方用名】四季青、野冬青(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感冒寧《上海中成葯》:四季青、大青葉、防風、紫蘇、荊芥。治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
烏蘞莓
【葯用】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酸,寒。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利尿。
【臨床應用】1.用於咽喉腫痛,乳癰,熱癤瘡癰,皮敷創傷,蛇蟲咬傷等症。
烏蘞莓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治咽喉腫痛、乳癰、熱癤瘡腫及皮膚創傷發炎紅腫等症,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鴨拓草等同用。對熱癤瘡癰初起及蛇蟲咬傷,可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也可用本品焙乾研細,用麻油或凡士林適量,調勻,外敷患處。
2.用於尿血、尿道澀痛等症。
烏蘞莓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小便,故可用治小便不暢、尿中帶血、尿道澀痛等症,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車前草、馬蘭根或連錢草、扁蓄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烏蘞莓(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鮮者加倍,煎服。外用適量。
芙蓉花(附:芙蓉葉)
【葯用】本品為錦葵科木芙蓉的花。
【性味與歸經】微辛,平。
【功效】涼血解毒,消腫排膿。
【臨床應用】1.用於疔瘡腫毒,乳癰及肺癰等症。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對於一切瘡癰腫毒、乳癰等症,初起外用,能消腫止痛;已成者內服,有排膿之功。有可治肺癰,單用鮮花一至二兩(乾花減半),水煎,加冰糖五錢沖服,也可配合魚腥草同用。
2.用於血熱崩漏。
芙蓉花還能涼血清熱,可配蓮蓬殼,用治血熱崩漏。此外,亦可用治水火燙傷,研末,用蜂蜜或麻油調服。
【處方用名】芙蓉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葯】芙蓉葉:本品即木芙蓉的葉。性味苦微辛平。功能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外治疔瘡、腫毒。鮮葉可搗爛外敷干葉研末,稱「玉露散」,用蜜水調塗於腫處。
白蘞
【葯用】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
【臨床應用】用於瘡瘍癰腫。
本品有清熱解毒;消癰腫的功效,對於瘡瘍癰腫、紅腫熱痛之症,既可內服,亦可外敷。如發背初起或瘡瘍癰腫,以本品配赤小豆,共研細末,用鮮雞蛋白調和外塗。此外,水火燙傷,亦可用白蘞末外敷。
【處方用名】白蘞根、白蘞(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內托白蘞散《沉氏尊生》:白蘞、赤芍、當歸、連翹、黃芩、白芷、瓜蔞仁、川芎、天花粉、乳香、防風、桔梗、柴胡、白蒺藜、生甘草。治癰疽潰瘍不收。
白蘞散《證治准繩》:白蘞、黃柏。治凍耳成瘡,或癢或痛。
魚腥草
【葯用】本品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根及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微寒。入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
【臨床應用】1.用於肺癰,痰熱壅滯,咳吐膿血,以及百日咳等病症。
魚腥草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常與桔梗、鮮蘆根、瓜蔞皮、冬瓜子、生苡仁、桃仁、象貝等用同用,治肺癰胸痛、咳吐膿血等症;與百部、鵝兒不食草、麥冬、蜂蜜等葯配伍,可用於百日咳。
2.用於各種實熱性的癰毒腫痛等症。
本品清熱解毒而消癰腫,故可適用於熱毒癰腫,可單味煎湯內服,也可用鮮草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魚腥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因本品含有揮發油,故不宜久煎。外用適量。
【按語】1.魚腥草原名蕺菜,因它的新鮮凈葉中有一股濃烈的魚腥氣,不耐久聞,故以氣味而得名。一般人在未使用它的時候,往往顧名思義,以為此葯氣腥味劣,難以下咽。這是未經實踐的原故。其實,此葯陰干後,不但沒有腥氣,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時,則揮發出一種類似肉桂的香氣;它煎出的汁如淡的紅茶
5. 中葯中的解表葯,解表是什麼意思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發汗,解除表證的葯物稱為解表葯。
解表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即《內經》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解表葯有溫性和涼性之分,它們的適應證也不相同。該類葯大多入肺經和膀胱經,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
凡以解表葯為主組成的方劑叫解表劑。
本類方葯主要用於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現的表證。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痛,脈浮。或用於疹透不暢或風濕痛有表證者。
臨床上,表證有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兩種,風寒者宜辛溫解表;風熱者宜辛涼解表。此外,若表證兼氣、血、陰、陽之不足,還須結合補益方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勝邪卻。故解表葯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
應用解表方葯注意事項:
1.該類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免葯性耗散、功效減低。
2.服用解表葯後宜避風寒。如外感風寒之表證,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發汗,以微汗出為度,以免大汗傷陰耗氣。應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陽虛自汗、陰虛盜汗、瘡瘍久潰、失血者不宜單用解表劑,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達邪去而不傷正之目的。
附:解表葯的葯理作用參考:
1.發汗解熱作用。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白芷、生薑、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數解表葯均具有發汗解熱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調節體溫中樞而實現的。
2.增強體表血液循環。如桂枝、紫蘇、生薑、菊花等多數解表葯均能擴張周圍血管,增強體表循環、促進汗腺分泌,從而增加熱的散發。表證特點之一是「惡寒」,而這種惡寒與肌肉及小動脈痙攣有關(即產熱增加),解表葯通過擴張痙攣之血管可改善這種病理狀態。同時由於外周循環加強,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膚毛細血管。引起皮膚毛細血管增生、血清滲出、形成皮疹。這可能是解表葯用以透疹的作用基礎。解表葯除了能抑制某些細菌生長而用於瘡病之治療外,還能通過擴張周圍血管,使局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用於瘡用初起之治療。
3.抗菌、抗病毒作用。經過大量實驗,已證明解表類葯物對某些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殺傷作用。
對某些病毒有抑製作用者:麻黃、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生薑、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升麻等。
對某些革蘭氏陽性球菌有抑製作用者:麻黃、桂枝、紫蘇、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葉、菊花等。
對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抑製作用者: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藁本、細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對結核桿菌有抑製作用者:柴蘇、荊芥、羌活、白芷、細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對某些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者;桂枝、羌活、防風、白芷、辛夷、蔥白等。
此外,菊花對白喉桿菌及腦膜炎雙球菌;防風、白芷、細辛對枯草桿菌;桂枝對炭疽桿菌;柴胡對瘧疾均有抑製作用。
4.其它作用
除上述主要葯理作用外,該類葯物尚有鎮痛作用;止咳祛痰作用;健胃及利尿作用。
6. 常用中成葯解表葯有哪些
桑菊感冒片清熱散風
7. 中葯解表葯有哪些
解表葯分為來發散風寒和發散源風熱兩類。
發散風寒:麻黃 桂枝 紫蘇 生薑 香薷 荊芥 防風 羌活 白芷 細辛 藁本 蒼耳子
辛夷 蔥白 鵝不食草 胡荽 檉柳
發散風熱:薄荷 牛蒡子 蟬蛻 桑葉 菊花 蔓荊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浮萍
木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