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技術人員認證中心
㈠ 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認證中所說的「專業技術人員」指哪些人
專業技術人員 指依照國家人才法律法規,經過國家人事部門全國統考合格,並經國家主管部委注內冊備案,頒發注冊執容業證書,在企業或事業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技術人員及具有前述執業證書並從事專業技術管理工作的人員。
暫時主管部門有放寬要求,「有與所生產產品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可以指與所生產產品相關的專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土師傅沒有資質證書,肯定不算專業技術人員。
㈡ 請問如何查詢驗證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證書的真偽
五、任職資復格證書網上查詢驗制證問題按照《關於進一步做好有關職稱信息備案工作的通知》(豫職改辦[2007]1號)的要求,通過評審、初聘、直接認定、資格確認、考試等各種方式取得的高、中級資格證書都要通過「河南職稱網」進行網上查詢認證,未進入職稱資料庫的一律不予認可。各地、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切實做好本地、本單位高、中級資格證書的備案工作。你的證書為初級,所以在網上查不到的。如是中級、高級在河南職稱網上能查到。希望能幫到你。
㈢ 中級職稱證怎麼在網上查
1、這個證來件是全國聯網的,自只要輸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查詢。
2、即可打開網頁,然後輸入本人的姓名和證件號即可。
3、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證件在上傳資料時需要一定的時間可以搜索:電焊工咨詢吧。
4、一般取證後2個月左右才能在網上查詢到。
㈣ 如何查詢廣東省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資格證書
1、電腦瀏覽器網路搜索相關信息,點擊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網站的官網進入。
㈤ 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取消了嗎
一、取消的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
(共計26項,其中准入類14項,水平評價類12項)
1土地估價師資格 2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機構教學負責人、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結業考核人員從業資格 3公路水運工程試驗檢測人員資格 4理貨人員從業資格
5水土保持監測人員上崗資格6拍賣行業從業人員資格 7機械工業質量管理咨詢師8機械工業標准復核人員資格9機械工業企業標准化人員資格 10出入境檢驗檢疫報檢員資格
11外國證券類機構駐華代表機構首席代表資格核准12保薦代表人資格13保險公司精算專業人員資格認可14保險公估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核准15注冊企業培訓師16中國職業經理人17商業企業價格人員崗位資格行業認證18機械工業企業價格人員崗位資格行業認證19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上崗資格20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21特許經營管理師22QC小組活動診斷師23機械工業質量管理獎評審員24知識產權管理工程師25金融理財師26國際金融理財師
二、取消的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
(共計41項,其中准入類1項,水平評價類40項
1、中央儲備糧保管、檢驗、防治人員資格認定2、長途電話交換機務員 3市內電話交換機務員 4郵電業務營銷員
5割草機操作工7農產品加工機械操作工8農業技術推廣員(水產)9品種試驗員 10水稻直播機操作工 11植物組織培養員12種子貯藏技術人員 13健康教育指導師資格
14中國保健行業心理保健師資格 15中國保健行業營養保健師資格 16安全評價人員資格17松香包裝工18木材搬運工19掛桿復烤工20不間斷電源機務員
21測距設備機務員22電話交換機機務員 23電訊材料員 24二次雷達機務員 25飛機(蘇式)維護電氣員 26飛機(蘇式)維護無線電、雷達員
27飛機(蘇式)維護儀表員 28飛機電氣修理工 29飛機機械附件修理工 30飛機結構修理工 31飛機氣動、救生設備修理工 32飛機維護電氣員
33飛行計劃處理設備機務員34歸航機/指點標機機務員35航管計算機外圍設備機務員 36航管計算機硬體機務員 37航空材料員 38航空電信報(話)務員
39航空發動機附件修理工40航空發動機修理工41航管內話通信機務員
㈥ 關於職業資格和職稱的區別
區別:
1、兩者定義不同。
職業資格是對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從業資格是指從事某一專業(工種)學識、技術和能力的起點標准。職稱是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志。
2、級別分級不同。
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
共計59項,其中准入類36項,水平評價類23項。
職稱:
高校教師、新聞、科學研究、出版、教練員、翻譯、藝術系列、律師、公證系列(專業)設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助理級4個級別。
中小學教師設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助理級、員級5個級別。
中級職稱有評審與考試兩種形式:
1、評審:評審工作一般每年八月份開始全市各級別開展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由當地人事部門負責,事業單位報送各區縣人社局,企業單位由其存檔的人才中心勞動服務中心向區人社局進行申報.一般而言,工程系列走評審的多,其它還有檔案、文博、記者、翻譯等。
2、考試:經濟系列、統計、會計、衛生、工程中的部分專業等是需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的.人事考試信息網上會有關於考試的通知。
3、中級審定:如果你是碩士學位或研究生學歷,三年工作經驗就可以直接向檔案所在地的人才中心申請中級職稱,由人才中心向人事部門遞交申報。
中級職稱申報條件
1、博士研究生畢業,經考核合格,可評為中級職稱。
2、碩士研究生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三年以上。
3、大學本科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五年以上。
4、大學專科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六年以上。
5、其他符合評定條件人員。
(具體時間以地方所在地人事局網站信息為准,如北京地區碩士研究生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二年以上即可。)
申報中級破格條件:
1、獲國家科技進步、星火計劃四等獎或省、部級科技進步、星火計劃三等獎以上項目的主要完成者,或獲地(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項目的主要完成者或獲省部優質產品或優質工程的主要技術負責人。
2、在地市級以上報刊發表專業技術論文三篇以上或專著。
3、直接主持中型項目或中型骨幹企業的專業技術工作,且連續二年以上取得了明顯效益者。
4、擔任助理級期間,成績顯著且獲地(市)級優秀企業家或先進專業技術工作者稱號的。
(6)專業技術人員認證中心擴展閱讀:
職稱最初源於職務名稱,在理論上職稱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學術和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就學術而言,它具有學銜的性質;就專業技術水平而言,它具有崗位的性質。
專業技術人員擁有何種專業技術職稱,表明他具有何種學術水平或從事何種工作崗位,象徵著一定的身份。在中國的現狀下,職稱主要代表社會地位,有高職稱的人享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和福利待遇,與實際技能未必有直接關聯。職稱通過申報、評審,由主管部門授予,一般認為決定是否授予職稱是由主管部門領導決定,評審主要是形式。
參考資料:網路-中級職稱
㈦ 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有哪些要全的。
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共計140項種,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59項,含准入類36項,水平評價類23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81項,含准入類5項,水平評價類76項。具體名單如下:
1、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
(7)專業技術人員認證中心擴展閱讀:
職業資格基本涵蓋了經濟、教育、衛生、司法、環保、建設、交通等國家重要的行業領域,符合國家職業資格設置的條件和要求。
准入類職業資格關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均有法律法規或國務院決定作為依據;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社會通用性,技術技能要求較高,行業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確實需要。
參考資料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
參考資料目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9年度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計劃
㈧ 網上職稱證書如何查詢
http://zscx.osta.org.cn/
這個是它的全國網上職稱的查詢網址。
㈨ 國家職業資格認證中心 這個機構頒發的證書有沒有用
沒有用,不是官方頒布的職業資格證書。全國通用,國家認可的證書只有一個地方蓋章簽發,就是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人力資源與勞動部已經合並統一稱為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這類全國認可的證書可以在國家職業資格工作網上查詢到。
全國職業資格考試認證中心是一個企業。不是官方的職業資格證書發放單位,其發放的證書不具有普遍性。
人社部負責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等審批事項,實行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式,加強信息共享,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9)專業技術人員認證中心擴展閱讀
人社部主要職責
(七)牽頭推進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擬訂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繼續教育和博士後管理等政策,負責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選拔和培養工作,擬訂吸引留學人員來華(回國)工作或定居政策。組織擬訂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和激勵制度。完善職業資格制度,健全職業技能多元化評價政策。
(八)會同有關部門指導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規范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公開招聘、聘用合同等人事綜合管理工作,擬訂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機關工勤人員管理政策。
(九)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國家表彰獎勵制度,綜合管理國家表彰獎勵工作,承擔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和省部級表彰等工作,根據授權承辦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開展的國家級表彰獎勵活動。
(十)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分配政策,建立企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決定、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擬訂企事業單位人員福利和離退休政策。
(十一)會同有關部門擬訂農民工工作的綜合性政策和規劃,推動相關政策落實,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十二)負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擬訂派往國際組織職員管理制度。
(十三)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任務。
(十四)職能轉變。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規范和優化對外辦理事項,減少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等審批事項,實行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式,加強信息共享,提高公共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