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專業特色包子哪家好
『壹』 北京除了「慶豐包子鋪」之外,還有哪些老字型大小連鎖小吃店各自有何特色
慶豐也是聚德華天旗下的連鎖店,北京城區有名的老字型大小的飯館,小吃現在都整合到華天集團了,這裡面連鎖店最多的,除了慶豐包子,那就是新川面館了,其他的護國寺小吃,隆福寺小吃也多是很有名的
除了這些,其他能叫老字型大小帶連鎖的小腸陳算一個,樓上朋友說的姚記不算,那個是改革開放以後歸國華僑開的,算不上老字型大小。
『貳』 烤包子的特色是什麼
①烤包子主要是在饢坑烤制。
②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邊摺合成方形回。
③包子餡用羊肉丁、羊尾答巴油丁、洋蔥、孜然粉(孜然,是新疆地產的一種香料,帶有特殊的香味,可以提香去膻,是製作羊肉菜餚時的調味佳品)、精鹽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勻而成。
④把包好的生包子貼在饢坑裡,十幾分鍾即可烤熟,皮色黃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鮮油香。
『叄』 狗不理包子的特點有什麼
傳說在清朝的時候,天津附近武清縣楊村住著一個少年人,名喚高貴有,他從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氣,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任何人也不理。這一天,高貴有的牛脾氣又發作了,父親嚇他不睬,母親勸他不理,就是擰著脖子,一聲不吭,母親嘆了口氣,說道:「你這種牛脾氣呀,真是個『狗不理』啊!」意思是說他脾氣壞得連狗也不願搭理。「狗不理」的綽號,就這樣傳開了。
轉眼間,高貴有長到14歲,脾氣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親害怕他在村子裡惹是生非,就託人把他帶到了天津,去學點手藝,去找點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需要小伙計,高貴有就被介紹了進去。
劉家蒸吃鋪主要經營蒸食和肉包,供應那些在運河上討生活的船工、纖夫以及小商小販,活計十分繁重,高貴有雖然脾氣壞,但從小吃慣了苦,所以幹活很勤快,店裡的師傅們都很喜歡他。高貴有人又十分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像,一學就會,因而店裡就專門讓他學做包子,由於高貴有勤奮好學,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有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有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由於高貴有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所以做出來的包子特別好吃,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由於人們喊慣了他的綽號「狗不理」,順帶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稱為「狗不理」包子。沒想到這個特別的名稱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紅火了。
高貴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來越感到「狗不理」的綽號難聽,就給自己的店鋪取了個雅緻的牌號,喚作「德聚號」,這個牌號雖然好聽,但人們還是「狗不理」不離口。
有一天,幾位外埠客商專程來品嘗「狗不理」包子,一進門就問:「老闆,這兒是『狗不理』嗎?」高貴有一聽,立刻惱火起來,犟著脖子,粗著嗓子說道:「咱這兒有招牌,是德聚號,你們長沒長眼睛?『狗不理』在那邊,要去趁早。」客商們一看,果然不是「狗不理」,轉身出門去找了一圈,又轉回來了,對高貴有說道:「你就是『狗不理』呀!怎麼開這種玩笑呢!」高貴有一看,這個綽號是怎麼也摔不掉了,現在連外埠人也知道了,沒有辦法,只好任人家去叫。
就這樣,「狗不理」的名號越傳越廣,「狗不理」包子也越來越被人們喜歡,成了中國著名的傳統風味點心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 狗不理招牌
狗子十四歲來天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他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調味劑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面,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8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型大小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歡迎,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面、擀麵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更是有明確的規格標准,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8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青睞。
『肆』 天津十大特色小吃介紹,天津小吃有哪些
一、天津包子
天津包子是一道古老的傳統麵食小吃。是經濟實惠的大眾化食品。在中國北方,在全國,乃至世界許多國家都享有極高的聲譽。最能代表天津包子,當屬「狗不理包子」。
二、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座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三、綠豆面
糧食做的鍋巴怎麼會變成下飯的「菜」?關鍵在於所謂「鍋巴」,並不是全國到處所指的米飯鍋底的焦干兒,而是用綠豆粉專門預制的煎餅。
(4)最專業特色包子哪家好擴展閱讀:
天津包子菜品特色
1、狗不理包子採用「半發面,水打餡」製作工藝。皮子薄而帶韌勁;餡以精肉斬得細而勻,加姜、醬油、香油、味精、排骨湯等。做出的包子要求不走形,不掉底,不漏油,個個呈菊花形狀。
2、狗不理包子特點是:選料精良、皮薄餡大、口味醇香、鮮嫩適口、肥而不膩。
『伍』 包子有哪幾種類型
烤包子:新疆維族的一種特色包子,類似肉夾饃。少數民族有自己特色的包子比較少見,新疆烤包子便是其中比較出色的一種。
叉燒包:流行於廣東與香港的一種在餡里放入叉燒醬的包子,味甜而獨特。香港有一部以叉燒包命名的著名電影,由於電影的巨大影響,使得叉燒包之名遠播北方。遺憾的是在北方人眼裡叉燒包並沒有電影好。
蚝油叉燒包:廣東一種加入蚝油的叉燒包,味道突現蚝油之味,喜歡吃的人只局限在部分地區。
奶皇包:廣東特有的一種甜味包子,以蛋黃做餡,是廣東甜包子里最負盛名的一種。但喜歡咸口人並不十分喜歡。
小籠包:用小籠屜做的包子,很多地方都有小籠包,南方味道偏甜,北方味道偏咸。上海南翔小籠包與四川小籠包比較有名氣。
韓包子:成都一種比較有名的包子,由韓映斗創於1914年。特點皮薄松泡、餡心飽滿、入口化渣。
九園包子:四川地方特色包子。
龍眼包子:四川地方特色包子。
東河包子:福建地方特色包子。
灌湯包:開封特產的一種包子,因餡里有湯水兒而得名,現在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包子。
鹽菜水晶包:湖南地方特色包子。
一品包子:河南開封地方特色包子。
德園包子:湖南地方特色包子。
舍利包子:佛家的一種素餡包子。
發麵包子:泛指發面做的包子,大多數的包子都屬於這一種類型。
白麵包子:用白面做的包子,大多數包子都是用白面做的。
包米麵包子:用包米面做的包子,主要在東北流行,素餡為主,非常好吃。
肉包子:泛指用肉做餡的包子,大多數包子都是肉餡的,只是肉的種類不同而已。
豬肉包子:豬肉餡的包子,很多包子都是豬肉的。
素包子:泛指素餡的包子。
糖包子:用糖做餡的包子。
糖三角:做成三角型的糖包子,包子的一種變型。
火燒包:做成火燒外型的包子,肉餡居多。
豆包:用小豆做餡的包子,個頭比較小,流行於北方。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粘豆包:用黏米面做的豆餡包子,個頭比較小,東北特產。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豆沙包:也叫澄沙包,是用去皮小豆做餡包的包子。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歡喜團:用包米面團的菜團子,素餡,很好吃。流行於東北,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水煎包:山東一種用平底鍋煎的類似餃子的包子,東北亦有。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燒賣:捏口處放大量澱粉而使形成一種開口狀的蒸包,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陸』 天津特色包子怎麼樣
這是一個小包子店,主要經營包子、饅頭、花捲、油條、燒麥一些北方的麵食小吃。基本是外賣的。位置挺偏僻的,不太好找,在臨春村四組,也就是三亞中醫院後面那個村子,這個店在主路上,如果來鳳凰嶺公園,可以順道過來吃一下,就在鳳凰嶺公園北側路與臨春村主路的交叉口附近,有導航的朋友可以看我的地圖標注。我是同事推薦過來吃的,吃過兩次,包子的確非常好吃,三亞也吃過不少,不過沒幾個有這里的包子好吃,推薦鮮肉灌湯包,1元一個,包子中等大小,一個人沒吃飯可以吃五個左右。推薦。
『柒』 狗不理包子的菜品特色
狗不理包子採用「半發面,水打餡」製作工藝。皮子薄而帶韌勁;餡以精肉斬得細而勻,加姜、醬油、香油、味精、排骨湯等。做出的包子要求不走形,不掉底,不漏油,個個呈菊花形狀。
狗不理包子特點是:選料精良、皮薄餡大、口味醇香、鮮嫩適口、肥而不膩。
『捌』 狗不理包子是哪個城市的特色小吃
「狗不理」包子是全國聞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經過近一百五十年的變革發展,狗不理包子被認定為國際名品中華美食獎、天津市名牌產品。
『玖』 包分幾種類型,都有什麼特點
包包的種類細分可有數十種,這里就為你科普近年熱門的幾類。
Satchel
Satchel多指橫向的長方形的包包,外形挺括,軟材質的也比較多。我們最熟悉的Satchel包包就是劍橋包了,他們可能或多或少的帶著點學院氣息,或者英倫復古的氣質,形正實用是它們的特點。
Tote
Tote包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托特包,Tote在英文里,原本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手拿比較重的東西。後來,Tote演變為名詞,其中一個意思就是手提包包,一般指容積較大的那一類包包,敞口為多,提手相對短小。敞口的Tote也常被叫做Shopper,中文譯作購物袋。經常我們見到的Prada殺手包,還有Saint Laurent風琴包都是典型的Tote代表。
Bucket Bag
水桶包就是外形酷似水桶的手提包,自從1932年LV推出的第一款水桶包Noe,這個身材圓潤又不失俏皮的設計就成為包包的經典。即使潮流忽明忽暗,變幻不定,水桶包依舊魅力不減,占據一席重要的地位。近幾年又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水桶包熱潮,大牌小牌中牌通通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水桶包。
Clutch
就是所謂的手包,也因為形狀相似,被稱為信封包。根據款式的不同,一隻手包也可以營造出千變萬化的氣質,名媛的、隨性簡約的還有可愛的通通都可以。事實上現在只要是可以拿在手裡的,都可以稱之為手包。每個品牌都有推出手包,在街拍中,一隻色彩和外形出眾的手包絕對是點睛之筆。
Baguette
1997年,時裝大牌Fendi設計了一款名叫Baguette的手袋,推出後便迅速風靡全球,成為近十年來最暢銷的包款之一。它因外形小巧細長,可以像法式麵包一樣夾在腋下,所以又被稱做「法棍包」,它在色彩和質地上不斷變化如同時裝一樣,迄今已經生產了1000多種款式。
Saddle Bag
就是所謂的馬鞍包,也是時下最流行的包款。它的靈感來源就是掛在馬背上的包包。復古的半月形包形配上簡潔圓潤的設計線條,再加上翻蓋與搭扣的經典組合,帥氣與優雅的完美融合。馬鞍包就是那隻讓你的造型瞬間變的耐人尋味,復古經典帶出時髦感的典型存在。
『拾』 包子、饅頭,是哪裡的特色為什麼
1、烤包子:新疆維族的一種特色包子,類似肉夾饃。少數民族有自己特色的包子比較少見,新疆烤包子便是其中比較出色的一種。
2、叉燒包:流行於廣東與香港的一種在餡里放入叉燒醬的包子,味甜而獨特。香港有一部以叉燒包命名的著名電影,由於電影的巨大影響,使得叉燒包之名遠播北方。遺憾的是在北方人眼裡叉燒包並沒有電影好。
3、蚝油叉燒包:廣東一種加入蚝油的叉燒包,味道突現蚝油之味,喜歡吃的人只局限在部分地區。
4、奶皇包:廣東特有的一種甜味包子,以蛋黃做餡,是廣東甜包子里最負盛名的一種。但喜歡咸口人並不十分喜歡。
5、小籠包:用小籠屜做的包子,很多地方都有小籠包,南方味道偏甜,北方味道偏咸。上海南翔小籠包與四川小籠包比較有名氣。
6、韓包子:成都一種比較有名的包子,由韓映斗創於1914年。特點皮薄松泡、餡心飽滿、入口化渣。
7、九園包子:四川地方特色包子。
8、龍眼包子:四川地方特色包子。
9、東河包子:福建地方特色包子。
10、灌湯包:開封特產的一種包子,因餡里有湯水兒而得名,現在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包子。
11、鹽菜水晶包:湖南地方特色包子。
12、一品包子:河南開封地方特色包子。
13、德園包子:湖南地方特色包子。
14、舍利包子:佛家的一種素餡包子。
15、發麵包子:泛指發面做的包子,大多數的包子都屬於這一種類型。
16、白麵包子:用白面做的包子,大多數包子都是用白面做的。
17、包米麵包子:用包米面做的包子,主要在東北流行,素餡為主,非常好吃。
18、肉包子:泛指用肉做餡的包子,大多數包子都是肉餡的,只是肉的種類不同而已。
19、豬肉包子:豬肉餡的包子,很多包子都是豬肉的。
20、素包子:泛指素餡的包子。
21、糖包子:用糖做餡的包子。
22、糖三角:做成三角型的糖包子,包子的一種變型。
23、火燒包:做成火燒外型的包子,肉餡居多。
24、豆包:用小豆做餡的包子,個頭比較小,流行於北方。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25、粘豆包:用黏米面做的豆餡包子,個頭比較小,東北特產。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26、豆沙包:也叫澄沙包,是用去皮小豆做餡包的包子。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27、歡喜團:用包米面團的菜團子,素餡,很好吃。流行於東北,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28、水煎包:山東一種用平底鍋煎的類似餃子的包子,東北亦有。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29、燒賣:捏口處放大量澱粉而使形成一種開口狀的蒸包,是包子的一種變型。
中國人不喜歡吃麵包,而喜歡吃饅頭、包子。據說這饅頭、包子還是當年諸葛亮發明的。而這項發明又是因為救人性命,急中生智想出來的。
話說諸葛亮以智慧七擒七放孟獲,受到南方少數民族的尊敬。平息了戰亂,安定了疆土。使那裡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那時的南方少數民族,漢族人稱呼他們為:蠻夷。是因為他們的風俗習慣很野蠻。每逢祭祀的時候,這些少數民族總要取七七四十九個人頭當貢品,為的是討鬼神的歡喜,就會保佑他們的子孫後代免災避難,興旺發達。諸葛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又不能無端的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就決定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有一次,蠻王來請諸葛亮參加他們的祭祀活動,諸葛亮不便推辭,就准備了幾車供品去赴宴。當四十九個巫師手拿明晃晃的大刀,押著四十九個蠻人青年上到刑場,准備開刀祭祖時,諸葛亮大聲喝了一聲:「且慢!」。蠻王、巫師及會場上的人都愣住了。諸葛亮定了定神,對大家說:「祭奠祖先應該用更好的供品,我今天就帶來了。你們試用一次,保險你們的祖宗們喜歡。」於是,當時就釋放了那四十九個蠻人青年。避免了一次殺戮。 原來,諸葛亮與伙頭軍商量,用米酒、麵粉揉在一起,做成像蠻人的頭的樣子,裡面還包上牛羊肉的餡。然後放在蒸籠里蒸熟。當人們揭開蓋子時,一股香味撲鼻而來。誘得人直流口水。諸葛亮名人將這些面做的『人頭』放在供桌上。祭祀活動開始了。 等祭祀活動完成以後,諸葛亮對大家說:「你們的祖先已經享用了這些供品,現在這剩下的就分給每個人嘗一下,可以消災避難。」這些蠻夷兄弟吃到這么美味的食品,覺得很爽口。覺得用這樣的方法祭祖比原來的好。後來就一直這樣延用下來。因為面人頭是按蠻人青年的樣子做的,就叫這個面團為『饅頭』。後來又細分出沒有餡的是饅頭,包了餡的是包子。當然,諸葛亮又將漢人的先進生產方法介紹到少數民族地區,使他們的糧食豐收。興修水利,使他們免除水災旱災之苦。這也更堅定了他們以為新的祭奠方法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