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專業穴位按摩
⑴ 中醫中的穴位是什麼
按中醫的說法,樓上兩位已經解釋的很好了。
按西醫的說法,那是沒法解釋,因為沒有相應的對照實物。小佬不才,試著用非中醫的概念解釋一下:
穴位是人體經絡上的結點。經絡是較血管和神經而言更高的能量輸送通道,穴位是經絡中高頻能量聚集的區域。無論是人類肉眼還是當今的電子顯微鏡都無法看到相應的實物。但卻被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方醫學界用測量電阻大小的方式發現,在中國醫學文獻中描述的經絡上,電阻率遠小於其它(包括血管、骨骼、神經、肌肉、筋膜等等)組織。從而從側面證實確實有經絡這種「現象」存在。在中國先民(早於黃帝的那撥人)是以「額頭正中第三隻眼」來「看」到的這種高等能量通道,這種通道是輸送臟腑「元」氣的,比之血管輸送氧氣和各種微量元素,和神經傳導脈沖電波的能量,是高得多的。
因為在第三眼(在宗教界又稱之為「天眼」,也既《西遊記》中二郎神額頭的那隻眼)看來,人體全身只有經絡和穴位,是全身最亮(能量最高)的。按其對應的臟腑呈現出紅綠黃白黑(依次對應於心肝脾肺腎)。如果哪個臟腑弱了,相應的經絡和穴位的顏色也就跟著暗淡了。所以中醫說的望診,實際就是指的「用第三眼來看」經絡和穴位的亮度和臟腑的氣色。
一般來說,當臟腑有病變後,相應經絡輸送能量的能力下降,許多能量會聚集在穴位這種結點上,呈現出「不通」則痛的症狀。
於是,中醫就會採取在不通的地方(穴位)上扎針、按摩、艾炙、拔罐等方法刺激它,強行打開通道,使全身能量得以正常循環,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上說,也可以把穴位理解為:在輸送高等能量(元氣)的渠道(經絡)中的閥門。呵呵,這是有可能的哦,在大武術家手裡的點穴功夫,就是依靠這個原理,把人「定」住的哦。這種點穴功夫,可是真正存在的哦。
啊呀,解釋的俺連白毛汗都滴下了兩桶。這樣說可以理解嗎?
⑵ 中醫理論解釋穴位按摩治病的原理與作用
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中醫經絡學說,運用按摩手法,或者藉助於按摩工具在人體的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區、疼痛部位等)進行的疾病治療方法。
我國出土的漢代馬王堆醫書《五十二病方》記載了推拿治病的方法,還有利用工具進行按摩治療的報道,如治療疝氣用「木錐」,治療性功能障礙用「葯中」等等。
經過歷代名醫不斷的創造和總結,穴位按摩已經發展成為風格獨特治療體系的臨床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古代的名醫扁鵲、張仲景、華佗、楊繼州等,十分推崇穴位按摩的治病方法,使其在當時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明清時期,是穴位按摩發展的鼎盛時期,按摩專著陸續出版,並形成了獨特的小兒按摩治療體系。
民國時期,政府推崇西醫,不倡導中醫以及穴位按摩治療,但穴位按摩還是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著名中醫黃漢如在1933年出版了《黃氏醫話》,記載了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作者認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比服用葯物要好,葯物治病通常而言總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治好了這種病,又引發另外一種病,或者說葯物治病在一定程度上總會傷害身體,而穴位按摩則沒有任何副作用,是一種自然療法。
中醫學理論認為:穴位按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是因為穴位按摩通過手法的作用,起到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調和營衛,補虛泄實,活血化瘀,理筋整復的作用。具體說來如下:
(1)調整陰陽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陰陽失衡是產生疾病的本原,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其病理變化都是陰陽變化,即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按摩是根據不同的徵候,採用不同的按摩部位和按摩手法,通過經絡氣血重新來平衡身體的陰陽,如腹脹積食,在腹部和背部以及相應的經穴上進行按摩可以調整胃腸功能,使其恢復正常,而胃腸蠕動亢進也可通過穴位按摩調整,使其恢復正常。按摩調整身體的陰陽同身體的狀態有關。陰虛則補陰,陽虛則補陽,使陰陽恢復平衡。
(2)疏通經絡經絡不通則引發疾病,經絡不通可以表現出身體局部的不同症狀,如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感、麻木感。經絡不通可引發肌肉緊張、痙攣,長期的緊張可引發肌肉實質性的改變,如纖維化、瘢痕化。穴位按摩能夠疏通經絡,調節肌肉神經,消除肌肉組織的緊張和痙攣,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穴位治療能明顯減少肌電活動,直到消失,從而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找到了科學依據。
(3)調和營衛全身遍布經絡,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臟腑功能失調或者病理變化,可以通過經絡於體表反映,體表的病理變化通常反映相應臟器的病理變化,比如小腿上的膽囊穴壓痛通常反映人體膽囊有炎症或有結石,而按壓膽囊穴就能起到治療膽囊疾病之效。經絡失常,營衛不合,氣血運行發生障礙,或因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經絡阻滯,發生疾病,也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調和營衛,將疾病消除。中醫學認為,體表同內臟由經絡相聯,按摩體表的經絡和穴位可以調整內臟的功能,將疾病消除。
(4)補虛泄實虛症表現為人體內臟功能低下,實症則表現為內臟功能亢進。穴位按摩通過一定的手法作用於體表,使人體氣血、津液、臟腑起到相應的變化,虛症補虛,實症泄實。較小的力度刺激按摩可以使人體的生理功能活躍,較強的刺激則能夠抑制生理功能的亢奮。比如同是胃病,對於虛症胃病,在治療時,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氣海、中脘穴上進行小力度的輕柔的較長時間的按摩;對於胃腸功能亢進者,如胃腸痙攣,則要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較強力的短時間的點按等刺激,通過不同的手法實現補虛泄實。
(5)活血化瘀瘀血內停可引發臟腑或肌體的病理改變,按摩的作用在於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血液的流速,減小血液的流動阻力,改善心臟的功能,使心臟功能加強,加快微循環的建立,活血化瘀,祛除疾病。
(6)理筋整復穴位按摩對於骨傷、筋傷的整復有直接的作用,局部軟組織、韌帶、肌肉、肌腱拉傷均可用一定手法進行整復,關節脫臼、骨質增生等產生的痛感也可通過適當的手法進行整復,矯正解剖位置異常,疏通筋絡,通順關節,治療疾病。
總之,穴位按摩是我國古代醫家通過長時間摸索總結出來的中醫學成果的一部分,是一門廣泛運用於我國臨床治療,能夠治療多種疾病的一項醫學手段。
⑶ 學中醫專業一定會學到穴位嗎難不難
中醫的學copy習難度因人而異,先說說什麼算是合格的中醫,中醫最難的就是明白辨證論治。邁過這個坎你就算是中醫了。穴位是中醫中必須學到的一個診斷方式,你要把自己想作是一個研究人員,你只是在研究不是在學習,這種就簡單得多。
⑷ 請懂中醫,按摩的朋友給個建議,想比較系統地學習按摩最好看什麼教材,就是從經脈穴位這些講起的,謝謝!
剛開始最好培養對經絡、穴位直觀的感知,建議讀一些通俗讀物,推薦中里巴人、海德、曲黎內敏等人的書籍;容
下一步,需要構建足夠的知識體系,建議選擇中醫專業的教科書,這些書籍的閱讀量比較大,建議制定一個中長期的學習計劃,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同時要加強實踐。
最後,找一些解放前後的中醫名家的著作,系統的調理自己的認知和實踐經驗。
這是我本人學習中的總結,希望能對你有些用處。
⑸ 中醫學中按摩的木火水金土是哪幾種穴位
子母配穴法為配合子母補瀉法而採用的補母或瀉子的取穴方法來治療疾病。
子母補瀉法為針刺補瀉法之一。《難經·六十九難》:「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其法將井、滎、輸、經、合五輸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屬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據病情的虛實,用補母或瀉子的取穴方法來治療。如肺經虛證,可補本經(金)母穴太淵(土),或母經(脾經)的穴位,稱為虛則補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經實證,可瀉本經(金)子穴尺澤(水),或子經(腎經)的穴位,稱實則瀉其子(金生水)。
⑹ 我想學中醫,主要自己身體不好,想自行調理。主要想對經絡,穴位,按摩有認識。
身體哪不好,看我能不能給你點建議,有面診,手診,穴位,經絡實踐經驗和經歷。
⑺ 中醫學中的穴位具體是什麼部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⑻ 自學中醫穴位按摩應該看什麼書
《針灸學》讓你學會穴位分布及疾病對應的經絡部位。
《推拿學》讓你學會推拿按摩手法和注意事項
最好找中國中醫葯出版社的普通高教規劃教材,很容易理解的,簡直跟工具書一樣
⑼ 初學中醫按摩應該看些什麼書
中醫的知識博大精深,您不要去看那些根本看不明白的高談闊論的書.
我早年也考出版了保健按摩權證書,推薦您幾本必備書:
一.<<人體穴位記憶手冊>>,口袋書,很方便;
二.<<推拿手法學>>,正規教材,主要手法全都有;
三.把<<人體經絡使用手冊>>中關於經絡循行的內容劃出來,要記住哦.
如果去報個培訓班,他們會有更實用的應付考試的教材.
祝您順利通過!
⑽ 中醫學中的穴位具體是什麼部位
全身大部分穴位在「三邊」、「三間」。即:肌肉邊、肌腱邊、骨邊,兩肌肉之間、兩肌腱之間、兩骨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