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物理面試
⑴ 初中物理教師資格證面試通過了,想再考一個高中物理綜合和教育還要考試嗎可以直接報名高級物理這一科嗎
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筆試內容是不分科目的,也就是所有科目的考試內容都是一致的,只有在面試時才進行科目的劃分,再面試報名時只需要選擇自己想要報考的科目就可以了,然後在面試考試時就會考相關專業的知識。
⑵ 高中物理教師資格證面試,太坑了 怎麼准備
一般網上都沒有相關的面試視頻的
其實面試不會很難的,你只要按照要求去寫好教案,准備好說課或試講稿,平時自己對著鏡子多練幾次,面試當天注意儀容儀態、精神飽滿、自信,表現好一些即可。
⑶ 誰參加過全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證初中物理的面試啊知道都抽過什麼題目嗎
全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證初中物理的面試試講題目有很多,抽題之後現場列印備課紙,備課紙上會有相關的問題和資料。例如:
⑷ 高中物理教師資格證面試應該做哪些准備
一、輪復習應注意基礎,不丟課本
輪復習就是要把書讀厚,在自己已學過一遍的基礎上,加深對各知識點的重新認識和理解,同時站在多單元、多章甚至整個高中物理的高度再看這個知識點,通過比較、練習加深理解。例如對沖量、動量、動量定理的復習時,許多同學只知道沖量是Ft,動量是mv,動量定理就是Ft=
mv2-mv1,但對這幾個基本概念缺乏認識,尤其是對矢量性認識不足,使知識變成了幾個公式,解題時不能靈活應用。這種情況要學生回到課本上認真去閱讀教材,再經過練習和練習評講加深理解。
高考中的題目難度不一,但難題畢竟只是少數有限的幾題,更多的是基礎題目和中檔題。而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夠去分析、解決難度大的綜合題。所以注重基礎除了注重基礎知識的理解外,還應當包括注意對基礎題、中檔題的練習,少涉及難題,等到一輪復習結束,難題自然水到渠成。
二、知識上不留空白,知識結構上注重主幹
高中物理的知識點很多,但並不是每個知識點都會對其它的知識掌握帶來影響。所以在輪復習時,既要在知識上盡量不留空白,同時多注意主幹知識,因為這些知識是整個高中物理的骨架,使用頻率很高。如電磁振盪和電磁波的復習中,電磁波譜及其產生機理和主幹知識聯系很緊,而電磁振盪就相對使用少了。復習這個內容時,要多面了解重點,理解電磁波譜及其產生機理。對熱、光等非主幹知識的復習,由於基本上都只要求了解,不需求深、求難,因此採用提綱式復習,能把基本的理論串起來就行了。
三、不能只求解題,要多注意品題
很多同學認為題目做得越多對提高物理成績越有益,一味地找題做。做題當然是需要的,但比做題更重要的是品題。品題就是在做了一個題目後,回頭思考題目的特點、可能出現的變化及已做過的類似的題目。
⑸ 有沒有考過初中物理教師資格證面試的,難不難
請了高中物理家教老師還是考不好?
現在有很多的父母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輸了,在孩子下課的時間里會給孩子.參加.明明很多種輔導班,來給孩子進行補課.尤其是上了高中以後,很多父母都是花著.很多的金錢來請一個優秀的家,教給孩子進行輔導.讓孩子進行學習.但是請了高中物理,家教老師還是考不好,應該怎麼辦呢?
(一對一家教輔導中)
總結:上面是請了高中物理家教老師,還是考不好的解釋.不要說只要大幅度改善這幾個原因,讓孩子學習效率提高不是問題
⑹ 教師資格證面試物理試講題目有范圍嗎是什麼_
您好,試講題目的范圍一般都是根據教材來的,不會特別難的,具體的形式就是某一個章節的試講,具體抽的題目為准。
⑺ 高中物理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內容包含選修嗎
高中物理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內容包含選修的。
目前全國教師資格面試使用國家統一的面試測評系統,系統裡麵包含了各個學段的考試內容,也包含了很多教材版本的課程內容,面試遵循《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准》和《考試大綱》(面試部分),主要考核申請人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儀表儀態、言語表達、思維品質等教學基本素養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教學基本技能。
⑻ 2014年教師資格證初中物理面試資料
初中物理《內能》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觀察和分析能力,並通過實驗理解做功和內能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對內能、熱量概念的理解,對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的理解。
【難點】
內能概念的建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先給大家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並解釋工作原理。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為了解釋原因,進而引出課題《內能》。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內能
教師提問:什麼是動能?什麼是勢能?
學生回顧舊知,為內能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礎。
出示運動著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並提示構成物質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引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從而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內能的概念。
教師提問:回顧機械能的概念,思考內能和機械能有什麼區別?內能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是什麼關系?
學生結合教材: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由分子熱運動與溫度有關,猜想溫度可能與內能的大小有關,並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
(二)物體內能的改變
首先,列舉生活中將燒熱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卻的例子,講解這個發生熱傳遞的過程因為溫度的改變,使物體的內能也發生了改變。
學生總結: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及時深化: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用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幫助學生加深印象。之後,教師講解熱量的概念並指出,物體吸熱和放熱分別對物體的內能有怎樣的影響。
其次,展示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圖片,思考還有沒有其他途徑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演示實驗: ①在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內放一小團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壓下去,觀察發生的現象;
②在燒瓶內盛少量水,給瓶內打氣,當瓶塞跳出時,觀察瓶內發生的變化。
學生觀察後總結: ①圖片中說明摩擦生熱,而這部分內能就是物體克服摩擦力做了功;
②實驗一,發現棉花燃燒起來,因為活塞壓縮氣體做了功,增大了空氣的內能;
③實驗二,觀察到了瓶內有「白氣」產生,說明瓶內水蒸氣液化放熱形成小水滴。這個過程是因為氣體膨脹對外做了功,降低了內能。
綜合演示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得出結論:做功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總結: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環節三:拓展提升
結合本節課知識,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說明「炙手可熱」和「鑽木取火」的含義。
環節四: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節所學內容。課後查一查什麼是溫室效應,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系。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⑼ 物理教師資格證面試怎麼准備
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一直在進行,作為考官,也會非常關注考生對新教育觀的理解和應用情況。物理學科教學的發展趨勢是摒棄接受學習,踐行探究學習;摒棄題目練習,變為解決問題。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習慣了告訴大家知識,學生習慣了記憶和背誦,沒有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動機。教師習慣了題海戰術,學生在做大量的題目過程中鞏固知識點,沒有深刻感受到物理與生活密切的聯系。所以,我們在教學模式上要進行不斷的改善和創新,契合新課標的要求,體現學生主體性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更多的思考、操作和交流來進行探索,同時,還要增強物理課堂的趣味性和啟發性,多聯系生活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動腦思考能力,提升團結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為此,我們為各位物理考生甄選出一種非常通用且具備新時代教學特點的教學模式,適用於絕大部分的物理課題。
(1)觀察生活現象,引導發現問題。
(2)聯系以往知識,討論猜想思考。
(3)設計操作實驗,公式歸納推導。
(4)共享實驗結果,總計得出結論。
(5)解釋生活現象,反思回顧拓展。
總結為,觀察-回憶-探究-歸納-應用。當然,這只是一種模式或者思路,並不是固定的教學流程,我們還需要與教學設計進行融合,以這種思路寫出清晰簡潔的教案。
例如:《串聯電路電壓》一課,可以使用上述模式。
首先,給學生演示小實驗,發現電路中串聯兩個燈泡,亮度會較暗,以此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
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有關電壓的知識,猜測這個現象的原因。
接著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特點。
然後大家互相展示實驗數據,討論得出實驗結論,形成規律。
最後應用規律解釋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反思回顧課下繼續拓展。
2.專業能力扎實
很多情況下,考官會非常看重我們的專業能力,這甚至是給我們打分的決定要素。所以,我們要盡量在各個細節體現我們的專業性,例如以下幾個方面:
(1)是否能夠使用教具進行教學?
(2)是否能正確把握教學目標?
(3)是否能把物理知識恰當的應用於生活?
(4)能否將復雜的內容用簡明的語言加以解釋說明?
(5)能否巧妙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思考?
(6)是否只是解決課本問題而沒有拓展延伸?
(7)是否能保持恰當的教學進度?
(8)能否在課前留下疑問,激發思考,並在結束時進行解決?
以上問題,也是大家要逐一思考並進步的方向。通過學習試講視頻,瀏覽教案,增強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並不斷進行試講練習,全面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達到物理教學的要求。
3.提升教師風采
一名的物理教師具有「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樂觀的生活心態。真誠的關愛每個學生,對學生要充滿寬容和期待,堅信只要堅持到底,一定能成功,因此,教師都有一顆年輕的心,涌動著青春的激情。這就要求我們在試講時,要創設出興奮、活躍、寬松、積極的教學氛圍,面帶微笑,舉止動作乾脆簡潔,與學生交流互動要真誠、愉悅,體現自己對教師崗位的熱愛,對學生的尊重和關心。
(1)語言動作乾脆簡練,不拖泥帶水。
(2)面帶微笑,眼神專注,聲音親和,心情愉悅。
(3)注意對學生的稱呼和評價,莫過於嚴肅,莫批評打擊,體現師生平等。
(4)模擬實驗操作,細節體現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