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試卷分值分布是什麼
1、綜合素復質也就是我制們所說的科目一,試卷滿分150分。
2、其題型分布如下:單選題29×2分=58分;材料分析題3×14分=42分;寫作題1×50分=50分。內容上主要包含職業理念、文化素養、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基本能力五大部分。綜合素質每年考察題目較為固定,根據往年考試我們可以做如下參考:

B. 如何備考教師資格考試中的文化素養部分中學教師資格證
文化素養是全國教師資格統考「科目一」綜合素質中的一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涉及文化、歷史、文學、科技等幾個部分,著重考察考生對文化知識的關注和積累。而這部分的內容不想其他知識那樣具體有針對性,所以是大家備考過程中的一個難點,那麼如何去突破這個難點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文化素養這幾部分知識考查的重點是什麼。
一、文化常識方面:考察重點有古代歷法的使用;各名族風俗、服飾、節日;中國名勝地點匹配;文字、書法、繪畫、音樂、戲劇名家名作的匹配。
二、歷史常識方面:考察重點有考察重點:中西方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時期和經過;文化常識、文學典故相關聯的歷史事件。
三、文學常識方面:考察重點有中國古代先秦散文、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代表;中國現當代名家名作;西方各個時期名家名作。
四、科技常識方面:考察重點有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西方科技成就和人物;生活實踐中科技的體現。五、藝術成就方面:考察重點有美術、音樂、戲劇影視。
其次,是文化素養的知識在考試中會怎麼考。考察形式並不復雜,主要是單選題,題量在9道左右,占綜合素質考試總分的12%。
最後,文化素養部分如何備考。最重要的是日常積累,但是不是無選擇的積累,要根據上面所提到的每部分考察重點,進行整理和總結。如古代歷法的使用,可以積累月相變化、四時和二十四節氣、干支紀年和古代對於百姓、職業、年齡等的特殊稱謂等。通過系統的歸納,幫助記憶和積累。
C. 教師資格證科目一綜合素質的文化素養都考哪些內容
1.幼兒園等級教師資格證需要考兩科:科目一《綜合素質》科目二《保教知識與能力》。
2.小學等級教師資格證需要考兩科:科目一《綜合素質》科目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3.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職文化課等級教師資格證需要考三科目:科目一《綜合素質》;科目二《教育知識與能力》科目三《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4.中職專業課及中職實習指導教師資格證筆試只需要考中學類科目一和科目二。科目三暫不筆試,主要結合面試進行考查。
註:中小幼科目一《綜合素質》考試科目名稱相同,考試內容不同。
D. 教師資格證考試文化素養部分該如何准備
教師資格證考試文化素養部分准備主要還是在於平時的積累,也可以看看chinatat老師的講解。
E. 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綜合素質文化素養有什麼考點
1.王國維《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王國維不僅把它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它當作批評標准,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境界」所要求的正與以形象反映現實的藝術規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輕視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視外物之意,這與作家必須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創作要求相一致。王國維的「境界」說具體地,明確地揭示出藝術境界內在的特殊矛盾,說明了文藝的本質特徵。景多無限,情也說不盡,「境界」本質上是「景」和「情」兩個元質構成的。但不論是客觀的「景」,還是主觀的「情」,都是「觀」——人的精神活動的結果。考試時可能把《人間詞話》中的內容放題干中,讓考生選擇相應的著作,也就是考內容和著作的匹配。
2.亞里士多德《詩學》
亞里士多德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構建了系統的美學理論。他從哲學高度提煉魅力永恆的希臘藝術精神,鑄成了西方美學的開山傑作。《詩學》是古希臘著名美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著,原名為《論詩》。亞里士多德表達了對藝術及悲劇的觀點,認為藝術的本質是摹仿;而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摹仿。此處重點考查著作和作者的對應。
摹仿理論
藝術的本質是摹仿,摹仿是把藝術和技藝製作區別開來的基礎。摹仿是人的本能,人在摹仿中既可滿足其求知慾,又可獲得審美的愉悅,藝術就起源於人的摹仿天性。第一,是藝術家在摹仿現實的時候,不僅可以把它按本來面目如實表現出來,而且還可以表現得比它更美或更丑。第二,藝術或詩的摹仿對象有三種:過去有的或現在有的事,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事,應當有的事。第三,藝術應當摹仿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亦即應當按必然律去摹仿。第四,為了表現必然之物,藝術家在摹仿的時候可以採取理想化和典型化的方法,以突出所摹仿事物的本質和鮮明特徵。
《詩學》討論的核心是悲劇。「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悲劇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是由六個要素構成的,即情節、性格、思想、台詞、扮相和音樂。其中情節和性格是最為重要的。就情節安排而言,詩人應當遵循事件發展的可然律或必然律,應當使情節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就性格描繪而言,應當恰當、逼真、前後一致。悲劇的主人公應當是一些並非十全十美,亦非十惡不赦之輩,他們應當是好人,但又有一些缺陷和過失,由此而給自己招致了災禍,這樣悲劇才能激起我們的憐憫與恐懼之情,才能使我們的情感得以凈化。
《詩學》是西方美學史上第一部最為系統的美學和藝術理論著作,它對西方後世文藝理論和文學創作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其中的有些觀點曾被近代新古典主義奉為金科玉律。
考查時可能會有《詩學》的地位以及摹仿理論和作者的匹配。
3.三一律
三一律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一,又稱「三整一律」,是一種關於戲劇結構的規則。三一律是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引申出來的。先由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戲劇理論家提出,後由法國新古典主義戲劇家確定和推行。要求戲劇創作在時間、地點和行動三者之間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一晝夜)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一個主題。
莫里哀的喜劇《偽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寫成的,全劇五幕,單線發展,情節發生在一個地點,即奧爾恭的家裡;所描寫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晝夜之內發生;主題集中在揭露達爾杜弗的偽善面目這一點上。
曹禺的話劇《雷雨》把周家客廳作為演繹大家族崩潰的唯一窗口,《雷雨》的開始設定時間在周府三十年來的矛盾總爆發前的一晚,即是高潮來臨前的一剎。在隨後的一晝里,就在周家的客廳,周萍與繁漪、四鳳的亂倫,周朴園與原配及敵視自己的兒子魯大海的相逢將積累的恩怨推陳向不可收拾的境地,最後在象徵崩潰的雷雨中被不可挽回的悲劇命運吞噬。
考查時可能會問到《雷雨》這部戲曲是能夠體現什麼創作原則。
4.普希金「多餘人」
普希金是俄國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代表作有《葉甫根尼·奧涅金》《鮑里斯·戈都諾夫》《黑桃皇後》。
「多餘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既不願站在政府的一邊,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對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他們很是心儀西方的自由思想,他們也很不滿俄國的現狀,又無能為力改變這種現狀,然而他們又是大貴族和權勢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與底層人民相結合以改變俄國的現狀。
最早是在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里的主人公「奧涅金」身上體現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而這一形象真正的廣為流傳是在屠格涅夫發表的中篇小說《多餘人日記》。
5.海明威冰山原則
冰山原則指的是人的語言對於人的思想的表達就好像冰山一樣,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說人的語言是不足以表達思想的,對於作者而言,也沒有必要寫得太過於直露,因為讀者是能讀懂的。這種創作理論首先是由海明威提出的,有較大的影響。對於「冰山原則」,海明威自己在《午後之死》中有一個解釋:「如果一位散文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很有數,那麼他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的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似的。」所謂「冰山原則」,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隱而不晦,從而將文學的可感性與可思性巧妙的結合起來,讓讀者對鮮明形象的感受去發掘作品的思想意義。
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構成」冰山原則」的四個基本要素。具體地說,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前兩者是具體可見的,後兩者是寓於前兩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蘊涵著思想。
F. 教師資格證中文化素養怎麼備考
一、注重日常積累
文化素養部分涵蓋的知識面雖然廣,但是考查的都是考生應知應會的知識點。因此考生在平時應當多積累,多看、多讀、多記憶,結合考試大綱的要求,按模塊內容扎實掌握基礎理論知識。
二、總結考點,梳理知識體系
文化素養部分可以總結為四部分內容,即科學素養、歷史素養、文學素養、藝術素養及中國傳統文化,考生在復習的過程中要結合每部分的特點梳理各自的知識脈絡。以歷史素養為例,考生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可分別梳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國歷史又可以分為史前文明、原始氏族社會、中國古代歷史、中國近代歷史、中國現代歷史和中國當代歷史幾個階段,然後考生再將每個歷史階段的重要事件進行填充,通過梳理,考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歷史素養的知識脈絡。同理,對於其他知識也可以按照相應的體系進行梳理,如科學素養部分,可以按照古今中外進行總結。
三、點面結合,突出重點
文化素養部分涉及考點較多,考生很難面面俱到,因此考生在全面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將重點知識重點記憶。比如對社會進步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古今中外的重大發明、科技成就,文學成就如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極其作品等等,考生應該重點記憶。
四、多做練習,加深記憶
考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學練結合,可以通過做歷年真題檢驗自己的復習效果。同時還可以選擇一些質量較好的模擬題進行練習。文化素養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為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考生要針對不同的題型有針對性的掌握。
G. 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試卷分值分布
《中學綜合素質》這一科目總分為15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共29小題,每小題3分,共58分;材料分析題共3小題,每小題14分,共42分;寫作題共50分。

H. 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文化常識題怎麼做
教師資格筆試文化素養部分的分值佔12%,9個選擇題,18分,文化素養部分的考綱有內古今中外容歷史、科技、文化、文學及藝術等常識。備考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注重日常積累,文化素養部分的考題特點就是內容非常廣泛,重點不明顯;考察靈活,不能死記硬背,需要記憶與理解相結合。
二、總結考點,梳理知識體系,文化素養部分可以總結為五個部分內容,即文化常識,藝術成就,文學常識,歷史常識和科技常識。
三、突出重點模塊。
四、多做練習,加深記憶。
I. 教師資格證考試裡面的文化素養應該怎麼學習,看百家
一般來說,文化素養主要考察下面幾個地方。
一、文化常識方面:主要有古代歷法的使用,名族風俗、節日,以及中國名勝,文字、書法等等。
二、歷史常識方面:中西方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和經過,與文化常識、文學典故等相關聯的歷史事件。
三、文學常識方面:主要有中國古代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國內外、現當代名家名作。
四、科技常識方面:考察重點有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西方科技成就和人物;生活實踐中科技的體現。(數理化考生可以多注意些)
五、藝術方面:考察重點有美術、音樂、戲劇、影視(音體美類考生要多加註意)。
對於理科生來說,這些內容尤其需要注意,文科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大部分內容在課本上都學習過。這類題目比較難以通過答題技巧或者邏輯推理選出正確選項。考生可以將用書當中關於文化素養方面的內容多翻看幾遍,進行歸類整理,幫助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