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字成语 » 世界上的有哪些成语故事

世界上的有哪些成语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29 07:49:59

Ⅰ 花花世界成语故事

1.指繁华之地。语本 宋 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回首 洛阳 花世界,烟渺黍离之专地。属”《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话说
宋徽宗 皇帝 政和 年间,朝中宠信 高 、 杨 、 童 、 蔡 四个奸臣,以致天下大乱,黎民失业,百姓倒悬,四方盗贼蜂起,罡星下生人间,搅乱大
宋 花花世界,四处反了四大寇。” 清 褚人获《坚瓠四集·罢耍词》:“ 元 人有《叨叨令带风入松》词云:‘罢罢耍耍,花花世界尽宽大。’”
徐迟《地质之光》四:“这部分的 欧洲 是花花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 欧洲 正处于精神崩溃的状态。”亦作“ 花锦世界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 永乐爷 从 北平 起兵靖难,迁於 燕 都,是为 北京 。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2.泛指人世间。常含贬义。 刘半农《琴魂》:“我们俩同在一起观看这花花世界,已有三十五年了。”

Ⅱ 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

1、 【难兄难弟】

【含义】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故事说明】

颍川有个叫陈宴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宴、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2、【割席绝交】

【含义】

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一条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说明】

三国时,华歆、邴原、管宁被时人称为一条龙,华歆年称龙头,邴原居中为龙腹,管宁年为龙尾。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虽则如此,但两人的性格却不同。管宁高洁,一生不曾进仕;管宁则经世致用,功名累世。通过两件小事,管宁目睹了华歆捉金出看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3、【小时了了】

【含义】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三条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故事说明】

李元礼就是李膺,东汉朝臣、名士,名气很大。《世说新语•德行》有载:“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很多人就是因为有李元礼的欣赏和赞誉,就因此声名大噪的。

孔文举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汉末文学家,曾任北海相,故也称孔北海。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义】

字面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条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故事说明】

据《魏氏春秋》记载:“(孔)融对孙权使有汕谤之言,坐弃市。”临事,他的子女无动于衷。原来二人预料必被株连,故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喻。
5、【拾人牙慧】

【含义】

牙慧,原指言谈中所流露之智慧,后喻他人曾说之言论与见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语为己用,或抄袭他人之言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七条

【原文】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故事说明】

殷中军,即殷浩,东晋人,学识渊博,善发议论,少时颇有名气。曾封为建武将军,取中原时战败,而遭免官,放逐至浙江信安。偕同者有其外甥韩康伯。韩康伯常中断殷浩的发言,私表议论。一天,殷浩见韩康伯又夸夸其谈,便出此语。

6、【标新立异】

【含义】

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32条

【原文】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故事说明】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魏晋时期的士人多崇此书。晋代的向季和郭象曾对《庄子》作注。《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Ⅲ 哪些成语故事说明这个世界处于变化运动之中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人。这个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或者说总是运动的。

Ⅳ 世界历史名人的趣事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望采纳,谢谢。

Ⅳ 《世说新语》里有哪些著名故事,成语

《世说新语》里成语故事有:【望梅止渴】,【一览无余】,【二童一马】,【七步成诗】,【才高七步】等。

Ⅵ 世界上简单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
【成语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
【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礼记·曲礼上》
【释义】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成语故事】公元1138年,金国派使者要挟南宋皇帝递降书顺表,宋高宗、秦桧贪生怕死,准备降金。大臣胡铨写《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对:“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下他的人头悬挂城门示众,然后诛杀金国使者。否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
一衣带水
【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南史·陈后主纪》
【释义】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成语故事】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称隋文帝,统一北方后,面对长江以南的陈朝就想统一全国,他经常对手下人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因为像衣带似的长江就能挡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于是出兵渡江灭掉陈朝。

Ⅶ 世界上最短的成语故事要有意思有感悟

不自量力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专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属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自量“,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启示:“不自量力”便是从“不量力”和“不自量”两种说法演化而来的,同时又都可单独使用,又作“自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们多用来讽刺那种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Ⅷ 世界上有没有聊聊而谈这个成语故事

没有“聊聊而谈”这个成语。含“而谈”的成语只有8个:

版1、扪虱而谈
mén shī ér tán
【解释】扪:权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
2、泛泛而谈
fàn fàn ér tán
【解释】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谈谈。
3、促膝而谈
cù xī ér tán
【解释】促:靠近。靠近坐着谈心里话。
4、夸夸而谈
kuā kuā ér tán
【解释】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5、抵掌而谈
dǐ zhǎng ér tán
【解释】指谈得很融洽。
6、侃侃而谈
kǎn kǎn ér tán
【解释】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7、款款而谈
kuǎn kuǎn ér tán
【解释】款:诚恳。诚恳而从容的谈话。
8、娓娓而谈
wěi wěi ér tán
【解释】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Ⅸ 跳跳鱼世界成语故事:集腋成裘的成语故事

集腋成裘的故事:

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臣。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不偏於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於其臣。然而治乱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绝世。而君未得宁其上。无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毁瘁主君於暗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由是观之。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是以过修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骄矜守职之吏。人务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业。和顺以事其上。如此。则至治已。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故桀之所以亡。尧不能以为存。然而尧有不胜之善。而桀有运非之名。则得人与失人也。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集腋成裘,汉语成语,出自《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

词目:集腋成裘
拼音:jí yè chéng qiú
解释: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袍。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却能制成皮衣。比喻好的东西积少成多
近义词:积土成山、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出处:《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慎子·知忠》上有云:“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腋也。”
“集腋成裘”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天下并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裘。狐狸腋下的皮很纯白,把许多块皮聚集起来便能缝制成一件纯白珍美的皮衣。这可用来比喻积少成多或博取众长。古往今来,凡杰出的人物均是从众人中吸取长处和依靠众人的力量来成就功业的。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开始的时候也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逐渐壮大发展起来。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