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相似的成语
❶ 世说新语中人琴俱亡的成语
人琴俱亡
( rén qín jù wáng )
解 释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版的悲伤心情.
出 处 南朝·宋权·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示 例 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近义词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❷ 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成语】:人琴俱亡
【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
【解释】: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晋书·王徽之传》:“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成语故事】:王献之与王徵之兄弟感情非常深厚,在老年兄弟都患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徵之的家人封锁消息,他坚持要去找王献之,在他的灵床上坐下,要弹奏几曲不成调子,就举琴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悲痛得昏死过去
❸ 人琴俱亡的成语
人琴来俱亡
( rén qín jù wá源ng )
解 释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示 例 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近义词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解释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❹ 成语人琴俱亡涉及的历史人物
涉及王羲之的两个儿子:王徽之和王献之
人琴俱亡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释义】琴:古琴;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人去世了,琴的音调也不再美妙了。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历史典故】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性格豪放超脱、不受约束,为人十分洒脱。他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不仅精通书法,而且擅长绘画,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他们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当时有个术士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听说了此事,便说:“我的才德不如弟
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术士摇摇头说:“代人去死,必须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便去
世了。
家人怕徽悲痛,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徽之一直很惦记弟弟,但始终没有消息。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子敬的病怎样了?为什么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
息?是否出事了?”家人含含糊糊,欲言又止。徽之便明白了,悲哀地说:“子敬已经去了!是吗?”家人见再也瞒不下去了,便说了实话。
徽之听了居然一声不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人准备车辆去奔丧。到了献之家,他在灵床上坐了下来,命人把献之生前最喜爱的琴取来,想弹首曲子。但调了半天
弦,都没调好。于是举起琴往地上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死去了啊!”说罢,他便昏了过
去。徽之因极度悲伤,没过多久就病情加重了,一个多月后,他也离世而去。
❺ 请写出历史古典成语中的人物:人琴俱亡( )( ),一
人琴俱亡
rén qín jù wáng
[释义]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近义]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成语故事]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一箭双雕
yījiànshuāngdiāo
[释义] 一支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而达到两个目的。
[语出] 唐·崔致远《桂苑笔耕录》:“能将一箭落双雕;万里胡尘当日销。”
[正音] 双;不能读作“suānɡ”。
[辨形] 雕;不能写作“凋”或“碉”。
[近义] 一石二鸟 一举两得 事半功倍
[反义] 事倍功半
[用法] 多表示达到两个目的。有时出于鄙夷或戏谑的口吻。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一举两得”;都有“做一件事得到两种收获”的意思。但~是比喻性的;多出于鄙夷或戏谑的口吻;指达到两个目的或一下子打中两者;一般不用于庄重的场合;“一举两得”是直陈性的;多指得到两种好处;可用于多种场合。
[例句] 他的话起到了~的作用。
[英译] killtwobirdswithonestone
[成语故事]
长孙晟,字季晟,南北朝周时洛阳人。他很聪敏,又有军事学识和本领,特别善于射箭。北周的皇帝为子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厥国王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突厥国王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突厥的习惯要比武助兴。突厥国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听得“格勒勒”—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彩。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厥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口若悬河
kǒuruòxuánhé
[释义]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正音] 若;不能读作“kǔ”。
[辨形] 若;不能写作“苦”;河;不能写作“何”。
[近义] 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 能言善辩
[反义] 沉默寡言 噤若寒蝉 闭口无言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辩。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侃侃而谈”(564页)。
[例句] 平时见他读书多;谈话少;谁知他一谈起中国古典文学;便~;无休无止了。
[英译] talkglibly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
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的官。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已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且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侯。
才疏意广
cái shū yì guǎng
[释义] 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语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近义] 才高意广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抱负大才能不高
[例句] 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而公且谓“~”,岂不悲哉!(宋·苏轼《孔北海赞》)
人中之龙
rén zhōng zhī lóng
[释义] 比喻人中豪杰。
❻ 出自《世说新语•伤逝》的成语有哪些比如人琴俱亡
以下题目即是,注意,有的四字,有的八字。
伤逝第十七之二、邈若山河
(原文)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译)王浚冲(王戎)作尚书令时,一次穿着公服,乘着轻便马车经过黄公酒垆。他回头对车后面的客人说:“从前我和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一起在此畅饮。竹林同游,我也忝列其末。自从嵇康早逝,阮籍亡故以后,我就为世事羁绊,现在酒垆虽近在眼前,往事旧人却象是隔着万重山河了。”
伤逝第十七之四、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原文)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译)王戎的儿子万子(王绥)死了,山简去探望他,王戎悲痛得不能自已。山简对他说:“孩子岁数并不大,你何必这么悲伤?”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低层的下人不懂感情。能够钟情的人,正是我们啊。”山简被他的话打动,也跟着悲伤起来。
伤逝第十七之十二、一恸几绝
(原文)郗嘉宾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译)郗嘉宾(郗超)死了,属下禀告郗公(郗愔):“少爷去世了。”郗公听后并没有悲伤,只是对属下说:“出殡的时候告诉我。”出殡时郗公来了,痛哭欲绝。
伤逝第十七之十三、德音未远
(原文)戴公见林法师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译)戴公(戴逵)拜谒林法师(支遁)墓时说:“美好的声音还没远去,墓地的树木就已经成林了。希望他的精神绵绵不绝,不要和生命一起完结啊!”
伤逝第十七之十六、人琴俱亡
(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王子猷(王徽之)、王子敬(王献之)都病得很厉害,子敬先死了。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一点先兆都没有,人就死了呢?”说话的时候没有任何伤感。说罢就叫车去凭吊,一声也没哭。子敬平素喜欢弹琴,子猷径直坐到灵床上,取来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已经不和谐了,子猷就把琴摔到地上,说道:“子敬啊!子敬!人和琴都去了呀!”随即痛哭欲绝了很久。一个月以后,子猷也死了。
伤逝第十七之十七、黍离之哀
(原文)孝武山陵夕,王孝伯入临,告其诸弟曰:“虽榱桷惟新,便自有黍离之哀!”
(译)晋孝武帝(司马曜)驾崩时,王孝伯(王恭)来吊唁,他对自己的弟弟们说:“虽然国家有新人继位了,我却有亡国的悲哀!”
❼ 人琴俱亡相近的成语
人琴两亡
人琴俱逝
睹物思人
❽ 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快点,急用!)
人琴俱亡(rénqínjùwáng)
解释形容睹物思人,痛悼亡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内《世说新语·伤容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示例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近义词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❾ 人琴俱亡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
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原文王子猷(yóu)、子敬俱病笃(dǔ),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doū)不闻消息?此已丧(sàng)矣.”语时了(liǎo)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tiáo),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tòng)绝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❿ 人琴俱亡相近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解释: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内情。
成语出容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911cha.com
成语繁体:人琹俱亡
成语简拼:RQJW
成语注音:ㄖㄣˊ ㄑㄧㄣˊ ㄐㄨˋ ㄨㄤ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人琴俱亡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