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成语误用
Ⅰ 高考成语双音词误用例析
在高考试题的成语字形正误判断题中,有一些成语的别字很容易为我们所忽视。这就是出题者将一些字形正确的双音词,替代了与其音同(或音近)异形的字词而嵌入成语中,从而造成了成语中的字形错误。而考生往往只是看到了此双音词的字形无误,却忽视了其与成语中其他字的搭配组合,致使因看不出错误而误选。如1998年语文高考题第2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谈笑风生
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人情事故
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漫不经心
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与日俱增
此题各项中均有两个双音词和两个成语,双音词的字形都是正确的,而成语中除“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外,字形也都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这些字形正确的成语中,均有一个词或两个相邻语素与前面的双音词字音相同或相近,但字形不同,意思也不一样。而当年高考有的同学因受前面的双音词的影响,对成语的字形正误判断失误,导致因误选而失分。因此,这类字型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下面将此类容易写错的成语归纳如下:
1.仗义直言
“直言”应为“执言”。 直言: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如“我直言不讳地对他说”。
2.悬梁刺骨
“刺骨”应为“刺股”。刺骨:寒气侵入人骨,形容极冷,如“他顶着刺骨的寒风走着”。
3.委屈求全
“委屈”应为“委曲”。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如“他满肚子的委屈无处说”。
4.风云变换
“变换”应为“变幻”。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如“他不停地变换手法”。
5.出神入画
“入画”应为“入化”。入画:画入图画,多用来形容景物优美,如“桂林山水,处处可以入画”。
6.涣然一新
“涣然”应为“焕然”。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他们两人之间的误会涣然冰释”。
7.行迹可疑
“行迹”应为“形迹”。行迹:行动的踪迹,如“这些年他行迹无定”。
8.世外桃园
“桃园”应为“桃源”。桃园:长满桃树的果园,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9.义气用事
“义气”应为“意气”。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他这个人很讲义气”。
10.文过是非
“是非”应为“饰非”。是非:事理的正确与错误,如“我们要明辨是非”。
11.开源截流
“截流”应为“节流”。截流:在水道中截断水流,以提高水位或改变水流的方向,如“大江截流工程开始了”。
12.以逸代劳
“代劳”应为“待劳”。代劳:(请人)代替自己办事,如“这事由我代劳,您甭管了”。
13.夸夸奇谈
“奇谈”应为“其谈”。奇谈:令人觉得奇怪的言论或见解,如“我们不要轻信这些海外奇谈”。
14.光阴不在
“不在”应为“不再”。不在:指不在家或不在某处,如“他今天不在学校”。
15.修养生息
“修养”应为“休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
Ⅱ 高考易误用成语及错误例句例句例句!!!
1,心领神会。先看一个例子:“……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这个句子当中的“心领神会”,从语法角度来看用得是错误的。“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汉语中,这类词语不少,如:侃侃而谈、津津乐道、无人问津、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喜闻乐见、嬉笑怒骂、生死攸关、夸夸其谈、不屑一顾、浑然不觉、不可理喻、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家喻户晓、出奇制胜、洗耳恭听、耳闻目睹……这些词语之所以会被用错,多是因为大家把整个词语的用法等同于该词语的末一字或末两字了,如“谈”可带宾语,就以为“侃侃而谈”“夸夸其谈”也可带宾语。
2,从长计议。★慢慢商量、不急于做出决定,目的是考虑得更全面、更周详。现在人多误用为“从长远考虑”。茅盾《虹》之四:还是暂且实行你的“现在主义”罢!明年暑假时我一定回川,那时我们再从长计议。——2004北京卷尝考查。
3,一文不名。★“名”:占有。一文钱都不占有,形容极贫困。只用于人,因为只有人才有穷不穷的问题。刘绍棠《村妇》卷一:腰里一文不名,借钱四处碰壁,便兔子也吃窝边草,到亲戚熟人那里坑骗。——2004北京卷尝考查。
4,一文不值。“值”:价值。连一文钱的价值都没有;形容毫无价值,也形容地位卑微、受人鄙视。常用于物,也用于人;因为人、物都有价值的判断问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20回:只要李家把那田的水源断了,那时一文不值,不怕他不卖。
5,文不加点。★“点”:古人在字的右上角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写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成熟。语出祢衡《鹦鹉赋》: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又如,岑参《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2004北京卷尝考查。
6,不刊之论。★“刊”:削除,删改。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削掉。“论”:言论,学说,论点。全词指不可改动的、不会磨灭的、正确无比的精辟言论。褒义。纪按:①该成语另有结构相同之一系列短语。如:不刊之典(著作、典籍),不刊之作(笔墨、作品),不刊之训(教导、训诫之语),不刊之则(规则、法则)……②今人多把“不刊之论”中的“不刊”等同于“不堪”,误。“不堪”,多表消极意义,多用于不好的方面,较少作定语;如:不堪入目,狼狈不堪,这人太不堪了。③ “不易之论”(不可更改的正确言论)或“的论”可视为其近义词。——1993全国卷尝考查。
7,诛心之论。“诛”,有“谴责”“揭穿”意。谴责他人真正用心的言论,后多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多用作褒义。清代魏源《书明史藁二》:若非礼亲王诛心之论,乌能动史臣之肺腑哉!巴金《随想录》86:诛心之论,痛快淋漓,使高宗读之,亦当汗下。
8,名噪一时。★名声很响,在一个时期内尽人皆知。“噪”:广为传扬。纪按:该词大约为中性词时居多。尝有复习资料以之为贬义词,恐无充分证据。2004年北京卷高考题第4题D项: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原答案认为该成语使用正确即为明证。又按:“梦之音”疑为“梦之谷”之误,《梦之谷》为著名作家、学者萧乾之唯一长篇小说。《梦之音》则未之闻。2004年杭州市第三次模拟题为:早在30年代,萧乾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9,火中取栗。★冒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上了当,得不到一点好处。王火《战争和人》(一)卷三:听说你在家里闭门不出,写文章准备大骂汪先生,我窃以为不可。你要慎重三思,何必为人火中取栗?(纪按:“我窃以为”有赘余之嫌)——1998全国卷、2004全国(海南等)卷尝考查。
10,相濡以沫。★喻在困境之中以微薄的力量互相救助。《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六:爹爹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过了。——2004湖北卷、2004全国(甘肃)卷尝考查
11,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生活。语本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纪按:①从众多用例来看,“相依为命”的主语往往是两个人(或两者),而且属于弱势群体中人,而且多处在困境之中。②也指依靠别人或某种事物维持生活。如清代赵翼《哭铁骡》:昂藏五尺高,气压马万匹……相依互为命,汝足即我膝。
12,九牛一毛。★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纪按:类“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喻人或物在无限广大之中所占比重非常小。),两成语都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都有对比之意,都有后者难与前者相比之意。——2004全国(吉林等)卷尝考查。
13,事半功倍。形容费力小而收效大。《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冰心《三寄小读者》三:早晨头脑最清醒,做起作业来,往往事半功倍。纪按:反义词“事倍功半”★〔2004全国(吉林)卷尝考查〕:形容费力大而收效小。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现在下面支部里各类问题很多,你如果一一用手工业的方法去解决,那是事半功倍的。
14,差强人意。★“差”:音chā,尚,略,稍微。(纪按:一说相当于“很、甚”)“强”:音qiáng,振奋。整个成语是“虽然不太好,但尚能使人满意”的意思。既不能理解为“太差”,也不能曲解为“强人所难”。——1993全国卷、2002春招全国卷、2004全国(安徽等)卷、2004湖北卷尝考查。
15,耿耿于怀。★“耿耿”:形容有所系念。表示某件事(纪按:多为憾事,包括对别人或对自己某一做法的不满,对无能为力之事的遗憾)存在心头,不能忘怀。金声《与谭友夏》:惟学问一事,耿耿于怀,恨不得胜师良友,日亲时接,以此亦欲见翁兄,一罄区区之意。贾平凹《祭父》:在那苦难的两年里,父亲耿耿于怀的是他蒙受的冤屈,几乎过三天五天就要我写一分翻案材料寄出。——2004天津尝考查。
16,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长物”:多余的东西。《老残游记二集》五回:德夫人走到他屋里看看,原来不过一张炕,一个书桌,一架书而已,别无长物。梁实秋《雅舍小品·廉》:汉末有一位郁林太守陆绩,罢官之后泛海归姑苏家乡,两袖清风,别无长物,惟一空舟,恐有覆舟之虞,乃载一巨石镇之。——2004浙江卷尝考查。
17,春意阑珊。★“阑珊”:将尽,衰落。该词意即春天将尽。(2004辽宁卷)纪按:“春意盎然”(春意十分浓厚)★(2004全国春招卷)可视为其反义词。类似短语还有“灯火阑珊”(灯火将尽,灯光昏暗)。
18,不以为意。★没有在意,未予注意或者不放在心上。茅盾《子夜》八:昨晚姨太太又是到天亮才回来。这已是惯了的,冯云卿本来不以为意,但此时正因公债投机失败到破产的他,却突然满肚子不舒服了。——2004湖南卷尝考查。
19,不以为然。认为不是、不对,含有否定意味。《喻世明言》卷12:未入境时,顾佥事先去嘱托此事。秦御使口虽领命,心下不以为然。鲁迅《呐喊·兔和猫》: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得就说出摸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20,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一般用来强调事实清楚,道理正确,绝对可信。如陈忠实《白鹿原》一章:冷先生只用一个手势就表示出不容置疑的坚决拒绝。纪按:①“置疑”不能写作“置喙”。“置喙”:插嘴。“喙”:本指鸟的嘴,常借指人的嘴。“不容置喙”是不容许插嘴,不允许议论评论。②也不能写作“质疑”。“质疑”:提出疑问。它不用于否定形式,而“置疑”“置辩”多用于否定形式中。③ “不容置疑”的近义词可找“无庸置疑”“无庸置辩”:用不着怀疑、争辩。“无”也写作“毋”。如郭沫若《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尊重民族形式并不是复古,那是无庸置辩的。
21,不厌其详。★不嫌详细,表示越详尽越好。朱熹《答刘公度(其一)》:讲学不厌其详,凡天下之理,方册圣贤之言,皆须仔细反复研究。王致之《忆朱自清先生》:在闲谈中,朱先生不厌其详地问及抗日同盟军的活动情况。纪按:要和“不厌其烦”区分开。“不厌其烦”指人有耐心。如莫应丰《黑洞》四:社会交往都是按照古老的程式进行的。人们不厌其烦,有惊人的耐性。——2004湖南卷尝考查。
22,不亦乐乎。本义表示十分高兴。《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多用来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或极点的地步。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他知道清朝英武殿里藏过一副铜活字,后来太监们你也偷,我也偷,偷得“不亦乐乎”,待到王爷们似乎要来查考的时候,就放了一把火。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工兵们正在全镇搜集门板,你来我往,忙得不亦乐乎。《二刻拍案惊奇》卷31:王俊索性赶上,拳头脚尖一起上……忙来劝时,已打得不亦乐乎了。纪按:其近义词“不可开交”:形容无法摆脱、了结、结束。多用在“得”后,作补语。如:忙得不可开交,打得不可开交,闹得不可开交……另有二不常见用例附后。《官场现形记》5回:这天直把三荷包乐得不可开交,就此与王梦梅作了一个知己。《官场现形记》2回:吴赞善听到这里,便气的不可开交了,嘴里一片声嚷。
23,不瘟不火。指演出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恰到好处。常被误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被误写为“不温不火”。“瘟”:喻戏曲表演沉闷乏味,不够热烈火爆。
24,无出其右。★泛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唐代薛用弱《集异记·王维》:公主大奇之,歧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宋代叶适《水心文集·别集4·兵权上》:唐太宗、李靖,近世君臣之言兵者无出其上,其所问对,亦止于孙武之意。——2004湖南卷尝考查。
暂时只有这么多
Ⅲ 高考成语最容易误用的十种情况分析
成语误用有以下几种情况: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不当、不合情景、误解词义 、重复用语、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等。 1、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语素意义,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辨析:“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这个成语的词义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辨析:“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把“降价的烽火”理解为“火中取栗”的“火”显然是望文生义。而且“火中取栗”也带有贬义,用在本句不合适。 2、误用褒贬因为平时使用不够规范或没有搞清楚成语的来龙去脉,往往容易把褒义词语当作贬义词语,把贬义词语当成褒义词语,造成判断或使用错误。例1: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辨析:命题者从感情色彩上设误来进行考查。“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本句对“新上任的领导”有所褒扬,故“处心积虑”的运用,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例2: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辨析:“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它不是贬义词,所以在这个句子中使用正确。例3: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辨析:“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这个成语属于褒词贬用的错误类型。 3、对象不当有些成语的使用必须适合特定的对象,有的专指人,有的专指物,有的专指景,等等。在复习时要善于记住典故,辨清对象。例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辨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众多。这个成语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例2: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辨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它与前面的主语“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无从搭配,属于用错对象。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辨析:“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它所述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本句用来指刊物不恰当,属于对象用错。 4、不合情境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比如气氛有严肃紧张、庄严肃穆或轻松愉快等不同,比如地方有局促狭小或宽敞明亮等区别……成语的使用如果没有照顾到这些,就容易犯不合语境的错误。例1: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辨析:句中的“安步当车”,是慢慢行走、就当着坐车的意思,而本句中描述的抢险形势很紧急,抢险队员不可能有“安步当车”的闲情逸致。因而,成语与语境出现矛盾,“安步当车”使用不当。例2: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辨析:“车水马龙”是说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绝。而句中所叙述的摊前不过几米或十几米,无法形成车如水、马如龙的壮观景象,所以不合语句中的情境。 5、用错谦敬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辨析:“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自述,不能用于他人,否则于人不敬,因此本句犯了用错谦词的错误。另外,“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一句中,“居室”和“蓬荜”意义相同,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就此而论,又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删去“蓬荜”才正确。 6.重复用语例: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辨析:“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希望回答对你有用
Ⅳ 往年高考成语误用100题
一些中学会有入学分班考试,每个学校不一样,所以分班考试也不是统一进行的,一般重点高中都会有分班考试,重点高中会有实验班,通过分班摸底考试将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分到实验班,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普通班。
Ⅳ 成语误用有哪八种类型
1、张冠李戴 2、望文生义 3、重复赘余 4、自相矛盾 5、不分轻重 6、不辨色彩 7、不合逻辑 8、不当修饰
Ⅵ 中考常见成语误用100例
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①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 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③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 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①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1995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① 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 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①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 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① 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②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③ 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①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②题中,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③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惊。
1994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①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②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③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②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③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 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① 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②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③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②题中“火中取栗”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还一无所获。③题中“安步当车”源自《战国策》,指把慢慢行走当作坐车,是形容一种安闲自足的生活态度。知道了这些成语的出处,我们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运用它们。此外如“弹冠相庆”、“风声鹤唳”、“燕雀处堂”等亦需结合出处来理解。
八、不明语病 有些题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结合语病来分析判断;句子表意准确,没有语病,应该是我们正确运用成语的基本前提。
① 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多年的备考练习,总结出的成语误用八种类型。当然,同样一个例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它划入不同的类型;这八种分法,也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罢了。好在我们分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功利一点地说,是能够做准成语运用题。我也真心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资料来自网络
Ⅶ 高中语文知识顺口溜:误用成语
1、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回,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答机智。
【顺口溜总结】守株待兔思侥幸。
2、阳春白雪:喻高雅的、不通俗的文艺作品。
【顺口溜总结】阳春白雪作品雅。
3、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顺口溜总结】瓜田李下招嫌疑。
4、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顺口溜总结】鼎力相助人助我。
Ⅷ 高考成语误用题目,如果我给成语加了引号呢
感觉你最大的疑惑在于,一些成语加上双引号,就可以运用它的字面意思,甚至可以不顾褒贬。
但是成语之所以被运用,主要目的其实是运用它的最终引申义。
如果一直纠结想要运用表面意思,这本身就是对成语的误用。
长远来看,不恰当的褒贬互用或者断章取义对汉语的发展是有害的
Ⅸ 高中成语误用类型120例
吐哺握发--周公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Ⅹ 成语误用的几种情况
成语误用有以下几种情况: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不当、不合情景、误解词义 、重复用语、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等。
1、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语素意义,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辨析:“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这个成语的词义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辨析:“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把“降价的烽火”理解为“火中取栗”的“火”显然是望文生义。而且“火中取栗”也带有贬义,用在本句不合适。
2、误用褒贬
因为平时使用不够规范或没有搞清楚成语的来龙去脉,往往容易把褒义词语当作贬义词语,把贬义词语当成褒义词语,造成判断或使用错误。
例1: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辨析:命题者从感情色彩上设误来进行考查。“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本句对“新上任的领导”有所褒扬,故“处心积虑”的运用,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2: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辨析:“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它不是贬义词,所以在这个句子中使用正确。
例3: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辨析:“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这个成语属于褒词贬用的错误类型。
3、对象不当
有些成语的使用必须适合特定的对象,有的专指人,有的专指物,有的专指景,等等。在复习时要善于记住典故,辨清对象。
例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辨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众多。这个成语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例2: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辨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它与前面的主语“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无从搭配,属于用错对象。
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
辨析:“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它所述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本句用来指刊物不恰当,属于对象用错。
4、不合情境
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比如气氛有严肃紧张、庄严肃穆或轻松愉快等不同,比如地方有局促狭小或宽敞明亮等区别……成语的使用如果没有照顾到这些,就容易犯不合语境的错误。
例1: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辨析:句中的“安步当车”,是慢慢行走、就当着坐车的意思,而本句中描述的抢险形势很紧急,抢险队员不可能有“安步当车”的闲情逸致。因而,成语与语境出现矛盾,“安步当车”使用不当。
例2: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辨析:“车水马龙”是说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绝。而句中所叙述的摊前不过几米或十几米,无法形成车如水、马如龙的壮观景象,所以不合语句中的情境。
5、用错谦敬
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辨析:“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自述,不能用于他人,否则于人不敬,因此本句犯了用错谦词的错误。另外,“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一句中,“居室”和“蓬荜”意义相同,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就此而论,又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删去“蓬荜”才正确。
6.重复用语
例: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辨析:“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