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义成语
『壹』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解释精选
草木皆兵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调兵9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自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 :“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 。”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差强人意
出自《后汉书?吴汉传》。原文:「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励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若一敌国矣!』
「差强人意」原意是说,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后人表示还能使人满意。
吴汉,字子颜,东汉初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新莽年间,王莽为了笼络人才,於是开武科场比武,当时收了吴汉为将。
吴汉的父亲本是汉朝的臣子,因与刘秀计谋行刺王莽事败而身亡。此事王莽并不知道,他只是看到吴汉勇而有谋,不但封其高官,还把女儿王兰英嫁给他。后来吴汉在潼关,活捉刘秀。这本是大功一件,可是,吴汉的母亲一听刘秀是刘邦的后代,且准备起兵反王莽,立刻命令儿子将媳妇王兰英杀死,跟刘秀一起造反。
吴汉依母亲的话行事,后来投奔刘秀,征伐渔阳等郡骑兵,因立战功,被任为大司马,率领骑兵作战,因屡立战功,刘秀即位后,被封为广平侯。
有一次,刘秀打了败仗,情绪烦躁不安。许多将领都为此而惊慌失措,吴汉却在兵营里和士兵们一起磨励武器,并且鼓励士兵们的勇气。刘秀知道后,赞叹地说:「吴将军的所作所为还算叫人满意呀!」
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贰』 关于古今异义的成语有哪些
1、空穴来风:kōng xué lái fēng]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指传闻有一定根据。经常被误用来表示毫无根据的事情。
出处: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2、七月流火:qī yuè liú huǒ
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七月流火”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闹出望文生义的笑话。
出处:“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3、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
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可近年来报纸电视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大错特错了。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4、目无全牛:mù wú quán niú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极度纯熟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5.首鼠两端:shǒu shǔ liǎng ān
意思是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经常被误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不一致。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儒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6.首当其冲:shǒu dāng qí chōng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经常被误用为冲锋在前。
出处:《汉书•五行志下》:“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7、望其项背:wàng qí xiàng bèi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如难以望其项背、不能望其项背等)。现在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这是错误的。
出处: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8、差强人意:chā qiáng rén yì
意思是大体上使人满意。经常被误用为不能使人满意。
出处:《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9、鬼斧神工:guǐ fǔ shén gōng
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技巧高超,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常被误用来形容壮观的自然景物。
出处:清•屈大均《端州访研歌和诸公》:“年来岩底采无余,鬼斧神工多得髓。”
10、始作俑者:shǐ zuò yǒng zhě
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现在常被误用为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11、炙手可热:zhì shǒu kě rè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经常被误用来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12、一言九鼎:yī yán jiǔ dǐng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经常被误用来表示守信用。
出处: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13、不足为训:bù zú wéi xùn
意思是不值得作为典范或法则。现在常被误用来表示不值得教训某人。
出处:明•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此词与教训无关
14、万人空巷:wàn rén kōng xiàng
并不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来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兄容欢迎、庆祝等盛况。现在常被误用来表示街上空无一人。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15、久假不归:jiǔ jiǎ bù guī
假,借用;归,归还。长期的借用不归还。现在常被误用来表示长期请假不回来工作。
出处:《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16、奉为圭臬:fèng wéi guī niè
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把某些事物、言论奉为准则。现在常被误用来表示将某人奉为某领域的创始人或先行者。
出处: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皋,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
17、百身何赎:bǎi shēn hé shú
意思为自身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沉痛的哀悼。现在常被误用来死一百个人也不足以换得死者。
出处:《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叁』 关于古代的成语
1 磨杵成针
2.名落孙山
3.孺子可教
4.四面楚歌
5.含沙射影
6.凿壁借光
7.胸有成竹
8.毛遂自荐回
9.半途而答废
10.不可救药
11.程门立雪
12.东施效颦
13.返老还童
14.负荆请罪
15.割席绝交
16.刮目相看
17.画龙点睛
18.九牛一毛
19.百步穿扬
20 含沙射影
21 黄梁一梦
22 抱薪救火
23 司空见惯
24 巧取豪夺
25 一鸣惊人
26 望梅止渴
27 出师不利
28 笨鸟先飞
29 独树一帜
30咎由自取
『肆』 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还有很多 请举出五个例子 并表明出处
红颜薄命 成语出处: 《汉书·孝成许皇后传》:“其余诚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专前。”元·无名属氏《鸳鸯被》第三折:“总则我红颜薄命。”
白头偕老
【解释】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白头:头发白;偕:共同。
【出处】《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
出口成章
【解释】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耳提面命
【解释】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出处】《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爱莫能助
【解释】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爱:爱惜;莫:不。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新人答题,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 ̄)︿
『伍』 古代名人励志成语
悬梁刺股
孙敬悬梁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苏秦”刺股”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2.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3.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4.李白-铁柞磨针
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在一个破茅屋门口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李白百思不解。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回答道。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陆』 来源于古代文献的成语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茅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专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属—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高居,蝉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列子·说符》载:杨子的邻居丢了羊,带领很多人去找没找到。杨子问为什么,回答说:“岔路很多,不知道羊去了哪”——歧路亡羊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滚瓜烂熟
铁树开花
天下乌鸦一般黑
鸡飞蛋打
翻箱倒柜
『柒』 带有古代人名的成语
都是网上搜的:后羿射日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再作冯妇:冯妇是男的,古代的勇内士,善打虎。据说容他多年不打虎了,后来见人聚集打虎,又去插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班门弄斧
向平之愿
向平愿了:向平是刘秀的朋友,刘秀让他当官,他不干,说自己唯一的愿望是儿女成人,婚事如意,心愿一了,就去云游四海。
江郎才尽
伯乐相马
伯道无儿:旧时叹别人无子之语。
伯玉知非: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夜郎自大
周郎顾曲
毛遂自荐
塞翁失马
孟母三迁
叶公好龙
班门弄斧
叶公好龙
伯乐相马
『捌』 描写古代的成语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大动干戈: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烽火连年: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烽火四起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风尘之变: 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祸结兵连: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连天烽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龙血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穷兵黩武: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枕戈寝甲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白骨露野: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兵拏祸结: 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兵戈扰攘: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兵慌马乱: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鼓衰力尽: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玖』 关于古代的成语
朝思暮想、魂牵梦萦、望穿秋水、魂颠梦倒、如痴如醉
1、朝思暮想
【解释】: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餐。”
【译文】:再说沈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早晚都想念,废寝忘餐。
2、魂牵梦萦
【解释】:形容万分思念。
【出自】: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译文】:想你想你,魂牵梦萦,翠玉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3、望穿秋水
【解释】: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译文】:其他盈盈秋水望穿,蹙损他淡淡的春山。
4、如痴如醉
【解释】: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自】: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译文】:见到了王昭君,使我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5、魂颠梦倒
【解释】:犹言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出自】: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五回:“谁知那道也自痴心妄想,魂颠梦倒,分明是癞蛤蟆想着天鹅肉吃。”
【译文】:知道那道理自己痴心妄想,魂梦颠倒颠,分明是癞蛤膜想象着天鹅肉吃。
『拾』 关于古代的成语
关于古代的成语有带河厉山、遗恨千古、风流千古、古今中外、千秋万载等。
1、带河厉山
【拼音】:dài hé lì shān
【解释】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比喻国基久远,国祚长久。
2、遗恨千古
【解释】:千古:时间久远。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出自】:清·徐瑶《太恨生传》:“且生与女相爱怜若此,而卒不相遇,真堪遗恨千古。”
【译文】:且生与女相爱如此,但最终没有相遇,真值得遗憾千古。
【近义词】:生离死别
【反义词】:遗臭万年
3、风流千古
【解释】:指风雅之事久远流传。
【出自】:宋·李流谦《青玉案》词:“风流千古,一时人物,好记尊前语。”
【译文】:风流千古,一个时代的人们,好记尊前说话。
【示例】:帝子之阁,~,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会。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4、古今中外
【解释】: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出自】: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
【译文】: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
5、千秋万载
【拼音】:qiān qiū wàn zǎi
【解释】:千秋:千年。形容经历的时间极为久远。
【近义词】:积年累月
【反义词】:一朝一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