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任的成语典故
Ⅰ 有关信任的成语
形容信任的成语
1、废耳任目:废:放弃;任:信任。放弃了耳朵,信任眼睛。指不相信别人的意见,只凭信自己眼见的现象。
2、忠贞不二:解释: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忠诚坚定,永不改变。也指下属对上层十分忠心。
3、交洽无嫌:洽:协商;嫌:猜疑。指双方密切协作,相互信任。
4、众望所归: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5、人望所归:人望:众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6、腹心之臣:像人的腹心一样的臣下。比喻极受信任的臣下。
7、自信不疑:相信自己,绝不怀疑。
8、欺人眼目: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别人的信任。
9、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形容做事专心一意,一门心思的只做一件事。
10、海翁失鸥:翁:老人。在海边居住的那个老翁没有捉取到海鸥。比喻人如果怀有私心,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11、得君行道:旧指有才识的人得到开明君主的信任,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计划。
12、计行言听: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13、言行计从: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深被信任。
14、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15、能文善武:能:能够,信任。指人文武双全。
16、忠肝义胆:解释:忠心耿耿,仗义行事。
17、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18、不孚众望:不为众人所信服。孚,使信任、信服。
19、忠心耿耿:解释: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20、谋听计行:犹言言听计从。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21、推诚相见:诚:相信。指以真心对待人
Ⅱ 关于“信任”的成语
肝胆相照 坦诚相见 同舟共济 心照不宣 志同道合 亲密无间 荣辱与共 唇亡齿寒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开诚布公 恪守不渝 千金一诺 歃血为盟
矢志不摇 童叟无欺 尾生之信 心口如一 言而有信 言无二价
言行若一 言之凿凿 一诺无辞 一言为定 真心实意 指矢天日
珠盘玉敦 椎牛歃血 深信不疑 不言而信 计行言听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言听计从
Ⅲ 关于信任的成语
不言而信
取信于民
众望所归
计行言听
谋听计行
言从计行
言听计行
言听计用
言行计从
赤胆忠心
忠肝义胆
此心耿耿,
耿耿此心。
忠心赤胆、
忠心耿耿、
唯命是从
言听计从
忠贞不二
忠贞不渝、
忠贞不屈
一心一意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Ⅳ 关于信任的 成语 中国古代名言 和诗句
成语:
1、不言而信:出自《庄子·田子方》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2、取信于民:出自《汉书·楚元王传》取得人民的信任。
3、小信未孚: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孚:为人所信服。小信用未能信任。
4、欺上瞒下:出自《奏免科率状》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5、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古代名言: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丘《论语 ·颜渊》
译文: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孟子·离娄上》
译文: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3、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不苟》
译文:说话没有定准,行为失去原则,只要利益在哪里,他就往哪里靠,这样的人,就说的是小人了。
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荀子·不苟》
译文: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心诚意更重要的了。
5、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忠诚,信义,那么他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诗句:
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君子行》
译文:指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唐诗纪事·卷十八》。
译文: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 终不可改变。
4、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白居易《天可度》
译文:但是看上去是一副赤血忠心的样子,谁能想得到其实全都是骗人的假话。
5、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九章·抽思》
译文:(自身的)美德无法向他人索取,(远播的)美名不可能是虚假造作。
Ⅳ 关于信任的四字成语
【言从计听】:来形容对某人十分源信任。同“言听计从”。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得君行道】:旧指有才识的人得到开明君主的信任,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计划。
【腹心之臣】:像人的腹心一样的臣下。比喻极受信任的臣下。
【海翁失鸥】:翁:老人。在海边居住的那个老翁没有捉取到海鸥。比喻人如果怀有私心,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Ⅵ 有关信任的典故,只要典故不要名言成语,速求!!!!
故事中的父亲是美国的一个富翁,大概是洛克菲勒。这个富翁的儿子有一天爬到一面墙上往下跳,富翁张开双臂在下面等着接住他的儿子。可是当他的儿子跳下去的时候,这个富翁却闪身躲开了。
富翁的儿子摔在地上,一面哭一面很困惑地看着父亲,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候,富翁跟儿子说:“我让你摔这一跤,是为了让你学到一课:这个世界上就连父亲有时也未必信得过,何况是其他陌生人!” 讲完了富翁与儿子的故事,这位讲故事的父亲也伸出双臂,对儿子说:“来,跳下来吧,我会接住你。”这时儿子的心里已经不安起来,这个故事使他对人性产生了怀疑与恐惧。
可是在父亲地连声催促之下,儿子还是咬咬牙闭上眼睛跳了下去。他以为自己会重重地摔在地上,但当他睁开眼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躺在父亲的怀抱里。父亲对他说道:“我也想让你学到一课——有时连陌生人你也可以相信,何况是你的父亲!”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华盛顿与尼克松、克林顿的对比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Ⅶ 关于信任的成语
不言而信
bù yán ér xìn
注 释: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 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例 子:
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怒而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取信于民
qǔ xìn yú mín
注 释:
取得人民的信任。
言听计从
yán tīng jì cóng
注 释:
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出 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例 子:
邓对于他也就和刘玄德之于诸葛孔明,几几乎是~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二十六)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yí rén wù yòng,yòng rén wù yí
注 释: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
出 处:
《金史·熙宗本纪》:“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自今本国及诸色人,量才通用之。”
众望所归
zhòng wàng suǒ guī
注 释:
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出 处:
《晋书·列传三十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宋·陈亮《复陆伯寿》:“舍试揭榜,伏承遂释褐于崇化堂前,众望所归,此选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气为之光鲜。”
例 子:
他非去不可!~,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五)
Ⅷ 关于信任的成语故事。
一诺千来金比喻说话算数极有源信用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驷马难追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诚心实意忠信乐易天人共鉴光明磊落形容人的行为正直坦白尾生之信作宾语指人死板徙木为信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物微志信金石为开曾参杀人比喻众人的流言可畏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极好
Ⅸ 信任的成语典故
言听计从
yán tīng jì cóng
【解释】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内。
【出处】《史容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也用于同辈。一般作谓语、状语。
【正音】从;不能读作“chónɡ”。
【辨形】从;不能写作“丛”。
【近义词】百依百顺、深信不疑、言听计用
【反义词】一意孤行、疑神疑鬼、疑团满腹
【例句】你千万不要做~的傀儡;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