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取经的成语
❶ 老梁猜成语:唐僧去西天取经,打一成语
千辛万苦[qiānxīnwànkǔ]
【解释】: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出自】:元·张之翰《元日》:“版千辛万苦都权尝遍,只有吴淞水最甘。”
【示例】:侨胞的金钱不是容易得到的,是由于他们胼手胝足,~,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
◎邹韬奋《抗战以来·热烈爱国的千万侨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出处
元·无名氏《飞刀对箭》:“我受了些热血相喷;万苦千辛;恰便似翻滚滚的雪浪里逃生。”
例句
1.勘探队队员历尽~,才找到了这个大铜矿。
❷ 描写西天取经的成语
千难万险
跋山涉水
九死一生
神通广大
法力无边
大显神通
大慈大悲
普度众生
矢志不渝
九九归一
立地成佛
————————————————————提问勿忘采纳——————————————————
❸ 和同学打赌西天取经是不是成语
“西天取经”不是成语。含“西天”的成语只有“送佛送到西天”,没有含“专取经”属的成语。
送佛送到西天
sòng fó sòng dào xī tiān
【解释】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姐姐原是为救安公子而来,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送佛送到西
❹ 西游记取经艰难的成语
为你奉上,请君参考,有疑问请追问,谢谢!
艰难坎坷 崎岖泥泞 荆棘密布 举步为艰 千里迢迢 千山万水 艰难险阻 危机四伏 山高水长 跋山涉水
重重险阻
❺ 取经用什么成语
千里迢迢
【解释】: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
【出自】:明·冯梦龙《古版今小说·范权巨卿鸡黍死生交》:“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示例】:李少荃要讲和,曾国荃只主战,派了唐景崧,~来把将军见。
◎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分句;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❻ 唐僧西天取经打一成语
唐僧西天取经——九死一生;
唐僧西天取经——九九八十难;
唐僧西天取经——馋坏了妖魔鬼怪;
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吃亏、佛祖占便宜;
唐僧西天取经——旅游考察两不误
唐僧西天取经——多灾多难
❼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用上12个成语不少于300字
千辛万苦
qiān xīn wàn kǔ
【解释】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出处】元·张回之翰《元日》:“答千辛万苦都尝遍,只有吴淞水最甘。”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于对人的历尽艰辛表示赞叹。①体词性;一般作宾语。②谓词性;一般作谓语。
【正音】苦;不能读作“ruò”。
【辨形】辛;不能写作“心”。
【近义词】含辛茹苦、饱经风霜
【反义词】娇生惯养
【辨析】~与“含辛茹苦”有别:~着重于辛苦的“多、大”;常用作宾语;“含辛茹苦”着重于对辛苦的“忍受”;常用作状语。
【例句】
(1)勘探队队员历尽~;才找到了这个大铜矿。
(2)为了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他历尽了~。
❽ 取经学习的成语
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形容刻苦学习。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专(苏秦)读书欲属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例 句
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悬头刺股
❾ 西天取经这个成语的意思
齐天大圣: 天地一样地位崇高的圣人
大闹天宫: 无法无天的意思
不避艰险: 不躲避艰难和危险。
西天取经: 取得成功.
腾云驾雾: 指乘云雾飞行,形容神志恍惚。
来去无踪: 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
千变万化: 形容变化极多。
大显神通: 形容充分显示出高明的本领。
明察秋毫: 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火眼金睛: 眼光十分犀利,能识别各种妖魔鬼怪.
除恶务尽:消除坏人坏事或邪恶势力,必须彻底。
天下太平: 处处平安无事。指大治之世。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而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 《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有学者指出,其实东北和尚昙无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 这比唐僧西天取经足足要早209年。 朝阳北塔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董高告诉记者, 根据史料记载,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 他10多岁时就出家修行,经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 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佛国取经,遂发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他们途经今天的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 最终到达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 西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 带回并翻译了《观世音受记经》一部。 董高认为,昙无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从时间上比较,要晚于“天竺留学第一人”东晋和尚法显21年, 但比唐僧(玄奘)要早两个多世纪。 从佛教地位来说,昙无竭只带回1部佛经, 而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 昙无竭的历史功绩远不及法显和玄奘。 据记者查阅,1999年版《辞海》中,法显和玄奘都有词条介绍,而昙无竭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