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字成语 » 含有懂的成语

含有懂的成语

发布时间: 2020-12-04 12:45:19

⑴ 哪些成语含有懂装不懂的意思

若无其事[ruò wú qí shì]
【解释】: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内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自】:容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王柬芝若无其事地闩上门,又叫她点着灯,他那双眼睛四处巡视着。”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⑵ 猜成语中含有而的成语

而立之年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而今而后 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备而不用 准备好了,以备急用,眼下暂存不用。
避而不谈 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博而不精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博而寡要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倡而不和 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存而不论 丰: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大而化之 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大而无当 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淡而不厌 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淡而无味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道而不径 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得而复失 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等而上之 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等而下之 由这一等逐级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斗而铸锥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笃而论之 笃:切实。确切地论述。
犯而不校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伏而咶天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恭而有礼 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公而忘私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过而能改 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合而为一 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和而不唱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华而不实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极而言之 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兼而有之 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敬而远之 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久而久之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谲而不正 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
渴而掘井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困而不学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困而学之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劳而无功 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老而不死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乐而不淫 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
乐而忘返 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
安枕而卧 放好枕头睡大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半途而废 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倍道而进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背道而驰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比肩而立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并日而食 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不得而知 没有办法知道。
不恶而严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不寒而栗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不欢而散 很不愉快地分手。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胫而走 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不劳而获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期而然 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不期而遇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不言而信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不言而喻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一而足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不翼而飞 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不约而同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侧目而视 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侧足而立 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冁然而笑 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趁虚而入 趁力量虚弱时侵入。
称薪而爨 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秤薪而爨 薪:柴;爨:烧火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乘隙而入 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乘虚而入 乘:趁。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冲口而出 形容不加思索地说出来。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础润而雨 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传檄而定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垂手而得 垂:垂下。手不动就能得到。形容毫不费力。
从天而降 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不期然而然 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反其道而行之 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顾左右而言他 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过屠门而大嚼 屠门: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人人得而诛之 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不得已而用之 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出污泥而不染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起死人而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入宝山而空回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树欲静而风不宁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⑶ 含有比喻的成语。

观者如云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爱财如命 稳如泰山
门庭若市 骨瘦如柴 冷若冰霜 如雷贯耳 守口如瓶
浩如烟海 高手如林 春深似海 呆若木鸡 繁花似锦
归心似箭 光阴似箭 侯门似海 好语似珠 皎阳似火
口似悬河 流年似水 貌似强大 面似靴皮 情深似海
日长似岁 如痴似醉 如花似朵 如花似锦 如花似玉
如花似月 如饥似渴 如胶似漆 如狼似虎 如龙似虎
如鱼似水 似曾相识 似懂非懂

⑷ 含有故事的成语

水落石出
【成语故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 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 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 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 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 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 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 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 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 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 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 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 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 出来。

成语出处 宋·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匕水落石出。

成语释义 江水下落,水下的石头自然露了出来。

比喻事情经过调查 研究和对证,终将真相大白。

门庭若市
【成语故事】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成语释义: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后起之秀

【成语故事】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 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 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 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 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 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成语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成语释义:“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 “后起之秀”。

后生可畏

【成语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 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 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 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 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 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 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 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 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 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 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 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 个人可以任用!” 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 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 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 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 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 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 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 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 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⑸ 含有喻的成语

舟水之喻: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借古喻今: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
远引曲喻:说话从远处引证,作曲折比方
喻世明言
喻以利害:喻:使人知道。把事情的利害关系给人讲清楚
喻之以理:喻:晓喻,开导。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人
家喻户习:家家通晓,户户熟悉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引喻失义: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说话不恰当
引古喻今:征引古代史实或文献来喻说当前的现实。 #征引古代史实或文献来喻说当前的现实。
以古喻今:喻:说明。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辞喻横生:辞:言词;喻:比喻。言词中生动的比喻横逸而出。
取譬引喻:打比方,作譬喻,用以说明道理。
罕譬而喻: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 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可言喻:无法用言辞表达。 #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难以理喻:喻:明白;理:道理。很难用道理去说明。
妙喻取譬:在讲解中用巧妙的比喻
托物陈喻:借事物设喻。

⑹ 含有数字的成语

含有数字的成语如下:

1、七上八下

释义:也说七上八落。形容心神不定。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白话翻译:那个胡正卿心头就像15个吊桶打水,七个上八个下。

2、三心二意

释义: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出处: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白话翻译:奈何是匪徒妓女,都是三心二意的人。

3、一心一意

释义:心思、意念专一。

出处:

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白话翻译:所以要一心一意的做事。

4、九牛一毛

释义: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白话翻译:即使让仆人伏法受诛,就好像九头牛失去一根牛毛,这个和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5、九死一生
释义:形容经历许多次危险而幸存下来。

出处:

《隋唐演义》第十三回:“凡解进府去的人……十人解进,九死一生。”

白话翻译:凡是被押进府中的人.....十个人进去,九个死一个生。

⑺ 带有“学问”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学问”复的成语有学制问思辨、记问之学、勤学好问、博学审问、学识渊博(近义词)。

1、学问思辨

xué wèn sī biàn

成语解释: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2、记问之学

jì wèn zhī xué

成语解释: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3、勤学好问

qín xué hǎo wèn

成语解释: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4、博学审问

bó xué shěn wèn

成语解释:博:广;审:详尽细密。广泛学习,详细询问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学识渊博

xué shí yuān bó

成语解释:指学识深而且广

成语出处:孙犁《小说杂谈》:“我们可以说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不会说他是在卖弄。”

⑻ 带有一和一的成语

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棒一条痕 比喻做事扎实。
一步一个脚印 比喻做事踏实。
一步一鬼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草一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长一短 形容说话絮叨。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成一旅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德一心 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鳞一爪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龙一猪 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
一颦一笑 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一琴一鹤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一丘一壑 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觞一咏 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一生一世 一辈子。
一手一足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一丝一毫 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一五一十 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一心一德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心一计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薰一莸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
一饮一啄 饮:喝水;啄:鸟类吃食。原指鸟类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后也指人的饮食。
一张一弛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一朝一夕 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一针一线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字一板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字一珠 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一班一辈 指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泛指官职。
一悲一喜 既悲伤又高兴。
一鞭一条痕 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同“一棒一条痕”
......

⑼ 带有戴成语有哪些

披星戴月、张冠李戴、戴罪立功、不共戴天、感恩戴德、披麻戴孝、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