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班超转中的成语
㈠ 出自于《后汉书·班超传》演变而来的成语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㈡ 《后汉书.班超传》源于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曰回:‘答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2、投笔从戎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㈢ 后汉书 班超传
B错
耻的意思是
【以……为耻辱】
㈣ 关于班超的成语
有关班超的成语
1、代马依风
解释: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近义词: 代马望北、狐死首丘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释: 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近义词: 亲临其境 反义词: 胆小如鼠
3、孤立无援
解释: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焉耆以中国大丧,遂功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
近义词: 孤立无助
4、投笔从戎
解释: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近义词: 弃文就武 反义词: 解甲归田
5、燕颔虎颈
解释: 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近义词: 燕颔虎头
6、孤立无助
解释: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
7、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解释: 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8、玉关人老
解释:以“玉关人老”借指久戍思归之情。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戍守西域,凡三十一年。年老思归,上和帝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原生入玉门关。”
㈤ 《后汉书·班超传》力不从心成语故事
【成语】: 力不从心抄
【拼音】: lì bù cóng xīn【解释】: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成语故事】:
东汉的时候,班超因为明帝的派遣,就率领数十人到西域出使,立下很多的功劳。但是,在西域住了二十七年的班超,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很想回家,于是就写了封信,叫他的儿子寄回汉朝,请和帝把他调回来,可是班超一直没有接到答复。所以,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给皇帝,说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几句这样的话:“班超在和他一起去西域的人当中,年龄最大,现在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斑白,两手不太灵活,耳朵也听不清楚,眼睛不再像以前明亮,要撑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突然的暴乱发生,恐怕班超也不能顺着心里的意愿替国家卖力。这样一来,对上会损害国家治理边疆的成果,对下会破坏忠臣好不容易立下的功劳,让人感到难过啊。”被感动的汉和帝,马上下令让班超调回汉朝。等到班超回到洛阳,过不了一个月,就因为胸肋病加重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㈥ 《后汉书·班超传》里“不耻劳辱”的“耻”是什么意思
是典型的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耻"的意思
㈦ <后汉书 班超传>译文
原文: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版劳辱。有口权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㈧ 《陈涉世家》与《后汉书 班超传》的比较阅读
一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二
举:兴起,发起。
成语:百废待举
三
B
四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五
陈涉:鸿鹄之志,富贵
班超:壮士之志,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㈨ 《后汉书 班超传》源于哪个成语
《后汉书 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投笔从戎。
1、不入虎穴,不得虎子bù rù hǔ xué,bù dé hǔ zǐ
【解释】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作主语、分句;指只有经历艰难才能成功
【近义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反义词】胆小怕事
【例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我们还得亲自去一趟
【英译】A faint heart never win fair lady
【成语故事】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在这次征伐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询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善国。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班超把这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中止了。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捉到小老虎。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2、投笔从戎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戎;不能读作“jiè”。
【辨形】戎;不能写作“戊”。
【近义词】弃文就武
【反义词】解甲归田
【例句】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英译】giveupthepenforthesword
【成语故事】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㈩ 从后汉书·班超传得到了什么成语
投笔从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 释 :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投笔从戎”讲的是东汉的班超的故事,后来用于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