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成语和名言警句
A. 源于老子,庄子的成语
南华经 道德经
逍遥游》 不近人情、大有径庭、尘垢秕糠、大而无当、越俎代庖、扶版摇直上、饮河满腹权
《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雏腐鼠 顾盼多姿
管中窥天 邯郸匍匐 邯郸学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销雨霁 井底之蛙 井蛙之见 见笑大方 秋水盈盈
寿陵失步 视死若生 双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见 望洋兴叹 非愚则诬
学步邯郸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夏虫朝菌
向若而叹 以管窥天 用管窥天 一日千里 曳尾涂中
贻笑大方 遗笑大方 鱼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锥刺地
道德经里出的成语:天长地久 上善若水 无为之治 大巧若拙 金玉满堂 功成身退 宠辱若惊 视而不见 听之不闻 自知者明 出生入死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以德报怨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里的几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
B. 《老子》一书中出现的成语
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知雄守雌 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知白守黑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知止不殆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朝梁暮晋 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
知荣守辱 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指事类情 谓阐述事理,譬喻情状。
指树为姓 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自知之明 明:明智。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欲取姑予 姑:暂且;与:给与。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言者不知 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言者弗知 见“言者不知”。
一家之辞 同“一家之言”。
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芸芸众生 芸芸:众多。佛家语,指一切生灵。后多指世上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虚怀若谷 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相差无几 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相去几何 去:距离。相差有多少呢?形容差距不大。
玄之又玄 形容事理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无为自化 谓无为而治。语本《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天道好还 旧指恶有恶报。
听而不闻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天道无亲 谓天道公正,无偏无私。
天网恢恢 比喻作恶的人一定难逃惩罚
恬淡无欲 心境清静淡泊,没有世俗的欲望。
慎终如始 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深根固柢 柢:树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受宠若惊 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思归其雌 谓退藏潜服。语本《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如登春台 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戎马生郊 《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陈鼓应注:“生于郊,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意谓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后以“戎马生郊”指战乱不断。
枘凿冰炭 比喻事物尖锐对立,互不兼容。参见“枘凿方圆”。
若烹小鲜 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去泰去甚 泰、甚:过分。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去甚去泰 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被褐怀玉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飘风骤雨 同“飘风暴雨”。
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民不畏死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的人不是善良的,善良的就不会来,须提高警惕
来者不善 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老死不相往来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龙化虎变 《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后因以“龙化虎变”比喻变化莫测。
狂风骤雨 原形容大风大雨。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
课嘴撩牙 搬唇弄舌。课,用同“嗑”。
进寸退尺 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
佳兵不祥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俭故能广 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胶柱调瑟 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将夺固与 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固,同“姑”。
金玉满堂 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绝圣弃智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绝仁弃义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见素抱朴 见“见素抱朴”。
进道若退 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
祸福相倚 指祸与福相因而生
和光同尘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祸福倚伏 比喻坏事和好事互相依存。
祸福相依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根深蒂固 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功成身退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功成不居 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革凡成圣 革除凡习,成为圣哲。
功遂身退 谓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
寡信轻诺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福倚祸伏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发科打诨 以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引人发笑。
大辩若讷 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大器晚成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大巧若拙 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独异于人 独:独自,单独;异:不同。独自与别人不同的。一般指不同于世俗。
多藏厚亡 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大音希声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
当家立计 主持家政,筹划生计。
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长生久视 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
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寸进尺退 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齿弊舌存 谓刚者易折,柔者难毁。语本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暴风骤雨 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不可名状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抱朴含真 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兵强则灭 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
被褐怀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安居乐业 安:安定;居:居所;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其职业
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爱素好古 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C. 老子的思想,智慧和成语
《道德经》里的个成语,洞见老子的思想智慧!
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来人正是老子。
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终。
1、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
【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
【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
【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
【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
【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
【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
【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
【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
【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
【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欲
【解释】:减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
【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
【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余食赘行
【解释】: 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大地大
【解释】:形容极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还
【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
【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
【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
【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
【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
【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3、若存若亡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
【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
【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7、大巧若拙
【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
【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
【解释】: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
【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5、慎终如始
【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
【解释】: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
【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释】: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国寡民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
【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 使人好好学习的成语或格言警句
学习:闻鸡起舞,孜孜不倦,不耻下问,悬梁刺骨,废寝忘食,业精于勤,举一反三,诲人不倦,开卷有益,
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识就是力量
E.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拼音: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解释: 走一千里路,是从专脚下第一步属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例子: 夏衍《<学人谈治学>代序》:“~,要建筑百丈高楼,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F. 形容“老子”的成语有哪些
1、满腹经纶[mǎn fù jīng lún]: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内。”容
2、真才实学[zhēn cái shí xué]: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
3、博学多才[bó xué ō cái]: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4、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5、博览群书[bó lǎn qún shū]:形容读书很多。
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6、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G. 出自《老子》的成语和格言
无中生有;上善若水;天长地久;道法自然;功遂身退;金玉满堂;宠辱若惊;微妙玄通;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H.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墨子,韩非子的著作各一部,名言各一句,成语各2个
孔子 :尚书 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成语: 有教无类,不耻下问孟子: 《孟子》 名言版:民为贵,权社稷次之,君为轻。 成语: 舍生取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子: 《道德经》 名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以难治 成语:自知者明;金玉满堂 庄子:《庄子》 名言: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成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列子:《列子》 名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成语:愚公移山,亡羊补牢孙子:《孙子兵法》 名言: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成语:出其不意,正合奇胜墨子:《墨子》名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成语:墨守成规,,快马加鞭韩非子:《韩非子》名言:夫以其言善我,必以其言罪我 。成语:狗令酒酸,自相矛盾
I.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墨子,韩非子的著作各一部,名言各一句,成语各2个
孔子:《春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至圣先师 温故知新。孟子:《孟子》。得内道者多助,失道容者寡助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老子:《道德经》。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器晚成 出生入死庄子:《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周梦蝶 盗亦有道列子:《列子》。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惟圣人矣。疑邻盗斧 高山流水孙子:<<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出其不意 兵不厌诈墨子:《墨子》。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守成规 快 马加鞭韩非子:《韩非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华而不实 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