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大意麻痹的成语
⑴ 形容没有顾虑或麻痹大意的成语
大意失荆州
⑵ 形容人麻木的成语
发聋振聩 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发蒙振聩 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警愦觉聋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处: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麻木不仁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启瞶振聋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习以为常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出处:《魏书·太武五王传》:“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逸周书·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
越瘦秦肥 比喻痛痒与己无关。
出处:唐·韩愈《争臣论》:“视政之得失,若越人之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诈痴不颠 指假装痴呆。
诈痴佯呆 指假装痴呆。
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权依了他们处法,诈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别图再报。”
诈哑佯聋 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出处:《群音类选·官腔类·双忠记·睢阳陷守》:“身在伍伦中,怎做得诈哑佯聋,为官食禄,直须尽职输忠。”
昭聋发聩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振聋发聩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知白守黑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出处:《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织白守黑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哀莫大于心死 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⑶ 麻痹大意,盲目乐观,放松警惕 用一个成语怎么说
麻痹大意
mábìdàyì
[释义] 麻痹:一种病态;身体某部分肢体失去知觉。比喻对事物现象不经心;失去警觉;粗心大意。
[正音] 痹;不能读作“pì”。
[辨形] 痹;不能写作“颺”。
[近义] 掉以轻心 漫不经心
[反义]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用法] 用作贬义;形容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辨析] ~“与“掉以轻心”有别:~侧重粗心疏忽;没有觉察到某些事物、现象;“掉以轻心”侧重虽然看到某些事物、现象;但对其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因而采取轻率或不重视的态度。
[例句] 工作上的~;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英译] lackofvigilance
⑷ 形容 麻木的成语
哀莫大于心死
麻木不仁
望洋兴叹
⑸ 形容大意的成语有哪些
粗制滥造
麻痹大意
草草了事
草间求活
草率从事
⑹ 形容大意的成语
毛手毛脚 粗制滥造 马马虎虎 徙宅忘妻 麻痹大意 草草了事 草草收兵 草间求活 草率从事 丢三落四 草率收兵 粗心大意 敷衍了事 偷工减料 敷衍搪塞...
⑺ 关于“麻木”的成语有哪些
1、呆若木鸡 2、无可奈何 3、力不从心 4、麻木不仁 5、望洋兴叹
1、呆若木鸡 dāòmù
[释义]: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造句]: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2、无可奈何 wú kě nài hé
[释义]: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造句]: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3、力不从心 lì bù cóng xīn
[释义]: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造句]:按我的政治思想水平、斗争阅历和知识能力,担当编选陈毅同志诗词的工作确是力不从心。
[出处]:《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力不从心的故事。
⑻ 形容麻木的成语
麻木不仁
má mù bù rén
【解释】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版界事物反应迟钝权或漠不关心。
【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贬义。常用于感情冷酷;对悲惨、困苦的事情毫无反应。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正音】仁;不能读作“yén”。
【辨形】仁;不能写作“人”。
【近义词】无动于衷
【反义词】耳聪目明、见微知著、眼疾手快
【辨析】~与“无动于衷”有别:两者都有“漠不关心”的意思;但~语义较重;含贬义;“无动于衷”为中性成语;可以形容意志坚决。
【例句】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之后;她对任何事物都采取~的态度。
⑼ 长久的安定容易导致思想上的麻痹大意 用一个成语概括 多谢多谢
髀里肉生
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