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字成语 » 子产成语

子产成语

发布时间: 2021-01-20 03:14:15

① 烹 校 鱼 人的成语

这个成语是校人烹鱼。

成语拼音:xiào rén pēng yú

成语解释:用花言巧语编造的谎言,常常使那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上当。但如果能够认真地做实际调查,那么,骗人的伎俩就无法施展了!

《校人烹鱼》原文和翻译

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⑤曰:“始舍⑧之,圉圉③焉,少则洋洋焉⑥,悠然⑦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⑨,难罔⑩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译文:

从前有人向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水池中,小吏把鱼做熟了,复命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一会就活泼的了,然后迅速游到深处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造句:

“校人烹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小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

② 与子产相关的成语

知人善任 成语 知人善任
发音 zhī rén shàn rèn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
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熟知各人的能力,分别委以胜任的职务
近义:任人唯贤
反义:任人唯亲
出处
1)汉·班彪《王命论》: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它们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多做一些外交辞令.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大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宾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③ abab成语

abab式成语只有一个,为彼此彼此。

彼此彼此[ bǐ cǐ bǐ cǐ ]

解释:常用做回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答。亦指两者比较差不多。

出自: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二二回:“正说着话,济公进来。周员外连忙举手抱拳说:‘圣僧久违。’和尚说:‘彼此彼此。’”

示例:大家彼此彼此,没有什么区别。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两者差不多,常用于客套话

(3)子产成语扩展阅读

表示大家一样的成语为如出一辙。

如出一辙[ rú chū yī zhé ]

解释: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出自: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译文: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这四个人犯的错,简直一模一样。”

示例:遥远相隔的民族有着这样~的民族传说。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和行动等

④ 和子产相关的成语

和子产相关的成语
比较常见的有这些:知人善任 成语 知人善任
发音 zhī rén shàn rèn
知:了解内,知道;任:任用,使用.
善于认容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熟知各人的能力,分别委以胜任的职务
近义:任人唯贤
反义:任人唯亲

⑤ 敬谢不敏的成语典故

出自:春秋·《左传·子产坏晋馆垣》:“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相关典故
鲁襄公去世的那一月,郑国的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聘问,晋侯借口和鲁国是同姓诸侯,而鲁国正有丧事,所以没有立刻会见他。
于是,子产便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以安放车马和礼物。晋国派士文伯责问他说:“治国因政事刑罚不明,盗贼遍地。为了安顿来我国聘问的各国使节,我们特意让官吏们把宾馆修整好,让使者们能无忧无虑地住在里面,现在却被你拆毁了。就算你的随从戒备森严,可让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我们大王派我来问一下您拆墙的用意。”
子产答道:“我们郑国弱小,在你们大国的夹缝中勉强生存。大国动不动就要责罚我们,我们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现在,我们把全国的财富都搜集起来,拿来朝会,碰上你们不得空,使我们不能及时献上这些礼品,也不知进见的日期。我们无法献礼,又不敢让它风吹日晒,发生损坏,那样就会加重我们郑国的罪过。
我听说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低小,却把接纳诸侯的宾馆修整得宽敞高大,像王宫一样舒适。库房完好,道路平整。晚上,馆舍周围点着火把,卫士们巡逻警戒,各种杂役有人服务,使者们来到之后,很快就能办完事情,从不耽搁。更不用说担心携带的礼品被盗窃或被风吹日晒了。宾客来到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
可是晋侯的宫室绵延数里;来朝的诸侯宾客却像是住在奴隶的屋子里似的。门口进不去车马,车马货物又无法翻墙而过。雨淋日晒无法避免,加上盗贼横行,宾客进见又没有准确时候。要是还不拆毁围墙,就因为没地方收藏财礼而加重罪过了。请问主管大人,你说我们怎么办?虽然君王遭到鲁国的丧事,可这同样也是我们郑国的不幸之事啊。如果能让我们早一点奉上礼物,我们愿把围墙修好了再走。哪里敢怕麻烦怕劳累呢。”
文伯报告了子产的意思。赵文子说:“确实如此,我们实在是做得不当,这是我们的过失啊。”于是就派士文伯去向子产表示歉意,恭敬地承认晋国对这件事处理不当。晋侯也很快会见了郑简公。
后来,“敬谢不敏”就由“表示歉意”变成种客气话了。

⑥ 子产论政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于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 民狎而玩之(2),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③。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崔苻之盗(4),尽杀 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⑤;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6),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7)。’施之以宽也。‘母从诡 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8)。’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 以定我王(9)。’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竟不俅,不刚不柔,布政优 优,百禄是遒(10)。’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11):“古之遗爱也(12)。”
【译文】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大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那次一等的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国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大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 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 用宽和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
《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 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残暴的抢夺者,他们竟然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偏差。‘安抚远方的人、亲善近邻,用此来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集。’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这篇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治理国家必须宽严适度。治理一个国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政令的宽和猛都有它的长处与不足,子产用火与水作比喻,形象地阐发了两者的辨证关系。全文以子产的话为引子,提出论点;以太叔施政的过程为论证;以孔子的话为结论。犹如一篇中心鲜明的议论文,明快简捷,受到历代政治家的重视。

⑦ 与子产相近的成语故事

1、安然无恙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2、八仙过海解释: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百折不挠解释: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折:挫折.挠:弯曲.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4、宾至如归解释: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5、百尺竿头解释: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6、半途而废解释: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即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7、不耻下问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8、哀鸿遍野解释: 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9、力不从心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释义: 比喻力量不够,无法实现愿望. 故事: 东汉时,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领几十个人现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经过了27个年头,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于是就写了封信,叫他的儿子捎至汉朝,请求和帝刘肇把他调回.此信未见反应.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不遂,耳朵不灵,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淬不及防的暴乱事件发生,班超的气力,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毁坏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实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刘肇被深深地感动了,马上传旨调班超回汉.班超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就因胸胁病加重而支世,终年71岁. 10、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11、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12、士别三日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13、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14、水深火热出处《孟子·梁急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释义 好像掉进深水和烈火之中一样难受.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 苦 故事 战国时,燕王哙改革国政,把君位让给相国子之,将军市被 和公子平不服,起兵攻打子之,爆发内战. 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燕 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 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匡章 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 意.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不 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到底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反而很高兴,那就吞并 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 “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孟子又说,“那就不要吞 并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 孟子举了这两个例子后指出:“当初齐军攻入燕国,燕人送饭递 水表示欢迎,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摆脱苦日子;而今如果齐国进而 吞并燕国,给燕人带来亡国的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他 们必然会转而盼望别国来解救了! 15、马首是瞻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基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释义: “瞻”是看的意思.这则成语的本意是,作战是士兵看着主 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现在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者乐于追随. 故事: 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 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 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 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16、人言可畏出处: 《诗·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释义: “言”语言.指流言蜚语.“畏”怕.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 故事: 古时候有个名叫仲子的男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会.姑娘因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知道后,会责骂她所以要恋人别这样做.于是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门楼,不要把我种的粑树给弄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伯父母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呀.” 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要责骂她,便接着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伯哥哥要骂我呀.” 姑娘还害伯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议论她,于是再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后园,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人家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人家风言风语议论我呀.” 17、如火如荼出处徐谓《路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释义: 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 故事: 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害怕皇帝处罚自己,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意是这样的:“我来向您朝贡,经过了万水千山,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今天上复天子,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皇帝听后,饶了缅伯高. 18、天下无双出处《史记·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释义 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故事 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 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 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 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 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 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 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 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 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19、之乎者也出处: 《湘山野录》 (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 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释义: 讥讽文人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故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 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20、自惭形秽出处《世说新语·容止》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 侧,觉我形秽.” 释义“惭”,惭愧;“形秽”,丑陋,不体面.因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 别人而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故事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 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 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 “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 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 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 几乎哄动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 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 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 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 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⑧ 带“侨”的成语有哪些

1、归国华侨[ guī guó huá qiáo ] :简称“归侨”。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归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有权依法组织社会团体,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归侨的生活上或出入境方面,国家都给予特殊照顾。

⑨ 和子产有关的成语

词目 倾家荡抄产 使用频袭率 常用
发音 qīnɡ jiā dànɡ chǎn
释义 倾:倒出;荡:扫除,弄光。全部家产都被弄光了。
出处 《三国志·蜀书·董和传》:“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示例 匪徒们眼瞪着他们的大锅盔,~。(曲波《林海雪原》三十)
近义词 一贫如洗、家徒四壁
反义词 兴家立业
歇后语 打渔人碰烂船;豆腐佬摔担子;跌翻鸟窝砸碎蛋
英文 ruin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⑩ 成语子产放生是什么意思

【子产放生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成长心语】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