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读书人成语
① 形容读书人的成语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白面儒冠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白面儒生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白面书郎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唐·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出处:《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出处:《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② 泛指文人的成语
鸿儒硕学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专
硕学通儒属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宏儒硕学 指学问渊博的人。
耆德硕老 盛德高年的人。
耆年硕德 耆:古称六十岁为耆,泛指年高。硕:大。比喻年高而德望很重。
硕望宿德 犹言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通才硕学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通儒硕学 犹言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骚人墨客 骚人: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墨客:文人。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骚人墨士 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骚翁墨客 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文人墨客 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墨士 泛指文人、文士。
③ 指读书人不切实是什么成语
纸上谈兵
zhǐshàngtánbīng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版比喻不解决实权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近义] 坐而论道 华而不实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反义] 埋头苦干 脚踏实地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见“夸夸其谈”(582页)。
[例句] 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④ 形容世代都是读书人的成语
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书香门户,诗礼人家:“原来是个仕宦书内香人家、诗礼人家 【例句容】你看书香人家 shū xiāng rén jiā 【解释】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还有什么希望。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 【结构】偏正式成语 【近义词】书香世家,全是这样的子弟,~
⑤ 指读书人的雅称的成语
一介书生
⑥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的见是什么成语
纸上谈兵zhǐshàngtánbīng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回不解决实际问题答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近义] 坐而论道 华而不实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反义] 埋头苦干 脚踏实地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见“夸夸其谈”(582页)。
[例句] 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英译] talkaboutstratagemsonpaper
⑦ 形容“读书人缺乏阅历经验”的成语有哪些
一知半解、白面儒冠、初出茅庐、纸上谈兵、不经世故
一、一知半解
1、释义: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
2、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译:虽然了解但是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
二、白面儒冠
1、释义: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2、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
译: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已经无人问津,此生只羡慕做官的人。
三、初出茅庐
1、释义:东汉末,诸葛亮在刘备的再三请求下,离开他在襄阳住的茅屋,去当刘备的军师。首战设奇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
2、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译:吓破了曹操的胆,这是出山的第一次胜战。
四、纸上谈兵
1、释义: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五、不经世故
1、释义: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2、出处:近代鲁迅《花边文学·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⑧ 多指会做诗文的读书人。四字成语
1·初出茅庐 :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2·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卧薪尝胆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4·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5·游刃有余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6·完璧归赵 :璧:宝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7·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8·指鹿为马 :指着鹿,故意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9·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自慰. 10·价值连城 :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11·游刃有余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12·循规蹈矩: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13·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14·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5·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16·不甚了了:甚:很;了了:明白.不很明白,不很懂. 17: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18·欢呼雀跃: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19·声色俱厉: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20·独木难支: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21·束手待毙:毙:死.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 22·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23·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24·含辛茹苦: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25·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安定.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胆怯,对事情没有把握. 26·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27·冰肌玉骨 :冰:晶莹.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肤莹洁光滑. 28·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29·挥汗成雨 :挥:洒,泼.形容人多.用手抹汗,汗洒下去就跟下雨一样,也形容出汗多. 30·百炼成钢 :比喻经过长时间的多次的锻炼,变的坚强31·发愤图强 : 发愤,决心努力 图,谋求 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富国32·坚持不懈 :懈,松懈 坚持到底,一点也不松懈33·迎难而上 :迎着困难前进34·集思广益 :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35·群策群力 :策,计策主意 指发挥集体作用,大家一起想办法、贡献力量36·革故鼎新 :革,改变,除去 故,旧的 鼎,音顶 鼎新,更新 除去旧的,建立新的37·标新立异 :标,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 异,不同的,特别的 原指特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后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明与一般有所不同38·独出心裁 :独,单独 心裁,指个人心中的设计或筹划 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39·举一反三: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上类推而知道其他更多的事情40实事求是 :本指根据实证,求得正确的结论,后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的处理问题41·各抒己见 :抒,抒发,表达 每个人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42·不耻下问 :不耻,不以为耻 指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43·触类旁通 :触,碰,遇到 旁,别的其他的 通,懂得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44·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 益,更加 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45·古为今用 :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社会政治服务46·薪尽火传 :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47·和蔼可亲—— 性情温和,态度亲切48·唉声叹气——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49·按兵不动—— 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50·黯然失色—— 阴暗的样子51·慷慨激昂—— 形容语调高亢有力,情绪激奋昂扬52·飞扬跋扈—— 鸷鸟飞扬,大鱼跋扈.喻指意气举动骄横放肆53·纵横捭阖—— 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54·略见一斑—— 喻指大致看到了事物的某个方面,斑:斑纹55·有口皆碑—— 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碑:纪功碑. 56·并行不悖—— 彼此同时进行,不相妨碍57·白璧微瑕—— 洁白的玉上有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还有小缺点,含有美中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58·筚路蓝缕—— 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59·刚愎自用—— 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60·鞭长莫及—— 本意为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喻虽有力,力量亦达不到61·明辨是非—— 明确地分辨是与非.形容判断力强62·按部就班—— “按”本作“案”.部:门类.班:次序.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63·别出心裁—— 独出巧思,不同流俗64·层出不穷—— 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没有穷尽65·为虎作伥—— 为老虎引路的鬼.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 66·得不偿失—— 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67·瞠目结舌—— 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时语塞.形容惊骇的样子68·纵横驰骋—— 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放开马快跑. 形容往来奔驰,没有阻挡,也指英勇战斗,所向无敌69·相形见绌—— 互相比较之下,一方显得很逊色70·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 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71·穷奢极侈—— 极端奢侈,也说“穷奢极欲” 72·鞠躬尽瘁—— 不辞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73·措手不及—— 来不及处理. 74·披星戴月—— 披星光,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或昼夜赶路,辛劳奔波75·虎视眈眈—— 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攫取76·赴汤蹈火—— 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77·中流砥柱—— 黄河中的坚强柱石.比喻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78·穷兵黩武—— 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好战79·出尔反尔—— 原指你怎么对人行事,人也怎么还报你.现多指反复无常,言行前后自相矛盾80·流言蜚语—— 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81·发愤图强—— 振作起来,谋求强盛82·肺腑之言—— 谓由衷而发的真话83·名副其实—— 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84·重蹈覆辙—— 重新沿翻车旧辙走,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85·言简意赅—— 语言虽精练简洁,但已概括要义86·亘古未有—— 从古到今从未有过87·如鲠在喉—— 像鱼刺卡在嗓子里88·沽名钓誉—— 以不正当的手法博取名誉89·事必躬亲—— 凡事都亲自去做90·蛊惑人心—— 使人心意迷惑91·顾影自怜—— 顾盼自己的身影,独自可怜叹惜.形容身世悲凉、失意92·阴谋诡计—— 想达到某种目的的坏计谋、巧妙的策略或狡猾的计划;尤指不怀好意或应受指责的奸计93·短小精悍—— 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后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队伍人少但强而有力94·引吭高歌—— 放开喉咙高声歌唱95·一丘之貉—— 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96·老奸巨猾—— 深历世故,十分奸诈狡猾的人97·焕然一新—— 光彩夺目,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98·拾人牙慧—— 拾取别人的片言只语当做自己的话99·无稽之谈—— 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情100·畸形发展—— 某一部分发展过快而造成的整体不平衡状态101·愤世嫉俗—— 不满黑暗的世道,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102·声名狼藉—— 形容名声极坏103·艰苦奋斗—— 艰难困苦的奋斗104·故伎重演—— 旧时的一套伎俩重新施展出来105·汗流浃背—— 形容满身大汗.亦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106·草菅人命—— 菅:一种野草.杀人如同除草,任意害人性命107·戒骄戒躁—— 要避免和戒除骄傲自满及浮躁的思想作风108·矫揉造作—— 过分做作,极不自然109·弱不禁风—— 弱得受不住风吹.形容人体质虚弱110·噤若寒蝉—— 冬天的蝉,一声不响.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111·兢兢业业—— 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112·不胫而走—— 没有小腿却能跑.形容消息等传播迅速113·迥然不同—— 差得很远,非常不一样114·笑容可掬—— 掬:两手捧起.形容满脸带笑的样子115·绝无仅有—— 再也找不出来,极为罕见116·同仇敌忾—— 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117·刻不容缓—— 急迫之极,一刻不能迟缓118·脍炙人口—— 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119·不寒而栗—— 不冷而发抖.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120·厉行节约—— 严格实行节约121·雷厉风行—— 如迅雷,似疾风,形容办事果断、有力、迅速122再接再厉—— 坚持不懈,毫不松劲,不断前进123·励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124·流连忘返—— 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125·余音绕梁—— 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126·寥寥无几—— 形容非常稀少,没有几个128·琳琅满目—— 满眼都是美玉.比喻精美的东西,出色的诗文,有用的人才很多129·流芳百世—— 美名留传于后代130·光怪陆离—— 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131·语无伦次—— 话说得颠三倒四,言语没有条理层次132·满腹经纶—— 形容人很有才学和智谋133·蒙昧无知—— 愚昧,不通事理134·所向披靡—— 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或一切障碍皆被清除135·靡靡之音—— 古指亡国的声乐.现指淫靡而不健康向上的庸俗音乐. 136·弥天大谎—— 彻头彻尾的谎言137·秘而不宣—— 保守秘密,不对外宣布138·绵里藏针—— 喻外表看来温柔,软弱,实则内心刻毒强硬139·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140·死不瞑目—— 人死还不闭眼,形容虽死而心犹未甘141·苦思冥想—— 苦苦思考142·漠不关心—— 不放在心上,粗枝大叶143·墨守成规—— 比喻拘泥于成见而不善于机变144·如法炮制—— 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145·路有饿殍—— 路边有饿死的人146·居心叵测—— 心存险诈,难以预测147·委曲求全—— 勉强迁就,以求保全;顾全大局,暂时忍让148·任劳任怨—— 工作不辞劳苦,不怕受埋怨149·耳濡目染——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150·莘莘学子—— 数量众多的学生151·拭目以待—— 擦亮眼眼看着.形容对事情发展密切关注152·各抒己见—— 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153·鬼鬼祟祟—— 行事暧昧而不光明154·纷至沓来—— 接连不断地到来155·恬不知耻—— 泰然处之,不以为耻156·铤而走险—— 指没有办法,只得冒险157·老马识途—— 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158·恣意妄为—— 肆意为非作歹够OK么 ? 我是第一个喔,觉得选我喔(*^__^*) 嘻嘻!
⑨ 指会写诗文的读书人的成语
【笔下生花】: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才墨之薮】:指文人聚集的地方。【持鳌下酒】:旧指文人嗜蟹嗜酒,逃避现实。【词人才子】:词人:善于文辞的人。旧指有才华的文人墨客。【词人墨客】:墨客:文人。泛指风雅的文人。【地下修文】:旧指有才文人早死。【风流韵事】:风雅而有情趣的事。旧指文人诗歌吟咏及琴棋书画等活动。也指男女私情。【凤泊鸾漂】:飘、泊:随流飘荡。原形容书法笔势潇洒飘逸,后比喻夫妻离散或文人失意。【浮白载笔】:浮:罚人饮酒;白:指专用来罚酒的大杯;浮白:指喝酒和干杯;载笔:拿着笔。一面喝酒,一面写作。旧时比喻文人的雅量和才气。【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翰林子墨】:对文人的雅称。【呵壁问天】: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慧业才人】: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同“慧业文人”。【酒社诗坛】:酒社:酒友所成立的团体;诗坛:诗人会聚的场所。指文人墨客相约在一起饮酒作诗的组织。【鸾飘凤泊】:飘、泊:随流飘荡。原形容书法笔势潇洒飘逸,后比喻夫妻离散或文人失意。【抹月秕风】:意思是用风月当菜肴。这是文人表示家贫没有东西待客的风趣说法,【墨客骚人】:墨客:文人;骚人:诗人。泛指文人。【俳优畜之】:俳优:旧指演戏的人;畜:畜养。当作演戏逗乐来畜养他。指古时皇帝对文人的态度。【飘零书剑】: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弃笔从戎】:犹投笔从戎。指文人弃文就武。【迁客骚人】: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琴剑飘零】:琴:乐器;剑:兵器;飘:飘泊;零:孤零。指文人潦倒失意,落拓四方。【穷处之士】:处境贫困的文人。【穷而后工】:工:精巧,精彩。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三杯通大道】:三杯:指饮了三杯酒;大道:宽广的道路。三杯酒下肚,可达理想境界。形容旧时文人因政治上不得意,靠饮酒来安慰自己,自我陶醉。【骚情赋骨】:指文人的情调与风骨。【骚人词客】: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骚人墨客】:骚人: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墨客:文人。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骚人墨士】: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骚人雅士】: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骚人逸客】: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骚翁墨客】: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盛肥丁瘦】:宋代文人盛度休胖而为文粗疏,丁谓体瘦而作诗精优。比喻文如其人。【盛服先生】:指戴儒冠,穿儒装,衣冠齐整的文人。【诗人墨客】:墨客:文人。指单纯从事文学创作的学者。【搠笔巡街】:搠笔:插着毛笔;巡街:在大街上走。指贫穷的文人在街上卖诗文。【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斯文委地】:犹斯文扫地。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斯文一脉】:斯文:指文人或儒者。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斯文一派】:斯文:指文人或儒者。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酸不溜秋】:酸:穷酸、迂腐。多形容文人的迂腐。【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脱靴磨墨】:指极力侍侯与讨好文人。【文行出处】: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文期酒会】:旧时文人定期举行的诗酒集会。【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文人墨士】:泛指文人、文士。【文人相轻】:轻:轻视。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文人学士】:泛指文人、文士。【文阵雄帅】:文人行列中的统帅。指文才出众,在文坛上居首位的人。【问天呵壁】:问天:向天发问;呵:大声呵斥。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五经扫地】: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修文地下】:修文:修明文教。指文人死亡。【雅人韵士】: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一觞一咏】: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一世龙门】:一世:一代;龙门:后汉时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称之登龙门。称文人所崇仰的人物。【一咏一觞】:咏:吟诗;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衣冠文物】: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这里借喻文人众多。比喻太平盛世,文人众多,文化兴盛。【吟风弄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吟风咏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吟弄风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咏风嘲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玉楼赴召】:文人早死的婉词。【玉楼受诏】:玉楼:传说中仙人居住的楼宇。文人早死的婉词。【御用文人】:御用:帝王所用。为帝王所豢养只知道歌功颂德的无聊文人。比喻投靠有势力的集团或有势力的人物而为之吹嘘的文人。
⑩ 有关读书人的成语
傲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白面儒冠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白面儒生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白面书郎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唐·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出处:《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出处:《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箪食瓢饮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九儒十丐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出处: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纳士招贤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穷愁潦倒 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出处:清·无名氏《都门竹枝词·教官十首》:“盘费全无怎去家,穷愁潦倒驻京华。”
舌战群儒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十年窗下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出处: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的耻笑。”
书生之见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
书香门户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沙汀《祖父的故事·老太婆》:“[丈夫]是个所谓书香门户子弟。”
书香人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
书香世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硕学通儒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宿学旧儒 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出处:宋·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文弱书生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寻章摘句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燕颔儒生 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燕颔书生 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同“燕颔儒生”。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招贤纳士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