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字成语 » 成语实际

成语实际

发布时间: 2021-01-27 06:03:21

① 按照实际情况成语

答:按照实际情况成语
1、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内具体情况,制定适容宜的办法。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2、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其哲学内涵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 形容“真实”的成语有哪些

1.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成语解释: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例句:“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不迟。(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

2. 尺水丈波chǐshuǐ zhàng bō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成语出处: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 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3. 事实胜于雄辩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

成语解释: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例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要再争论了,事实胜于雄辩,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4. 耳闻不如目见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成语解释: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例句: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

5. 毫不讳言háo bù huì yán

成语解释: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6. 认贼为子rèn zéi wéi zǐ

成语解释:佛家语,比喻错将妄想认为真实。

成语出处:《大方广园觉修多罗经》:“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7. 一尺水十丈波yī chǐ shuǐ shí zhàng bō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成语出处: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 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8. 闻雷失箸wén léi shī zhù

成语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9. 真相大白zhēn xiàng dà bái

成语解释:大白:彻底弄清楚。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

例句:经过公安干警一个多月的严密侦察,这桩案件终于真相大白。

10. 无病呻吟wú bìng shēn yīn

成语解释:呻吟: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临江仙》词:“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例句:后来的叹老嗟卑也正是无病呻吟。(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

11. 子虚乌有zǐ xū wū yǒu

成语解释: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例句: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12. 去伪存真qù wěi cún zhēn

成语解释: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

例句: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过程。

13. 信赏必罚xìn shǎng bì fá

成语解释: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例句:诸葛治蜀,赏信必罚,彭羕、李严,皆纵横之魁杰,故羕诛而严流。(章炳麟《诸子学略说》)

14. 确切不移què qiè bù yí

成语解释:形容真实可靠,不容怀疑。

15. 修辞立诚xiūcílìchéng

成语解释: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成语出处:《易· 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16.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

成语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例句:在讨论会上,他的一番话却暗有所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7. 隐姓埋名yǐn xìng mái míng

成语解释: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成语出处: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着他隐姓埋名,假说做王同知的女儿。”

18. 有鼻子有眼yǒu bí zi yǒu yǎn

成语解释:比喻把虚构的事物说得象真实的一样。

19. 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

成语解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成语出处:清·薛雪《一瓢诗话》三三:“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例句:虽然象通不通似的,但是对于抗日救国的热烈和对于我们被捕的义愤,也已跃然纸上。(邹韬奋《经历·同情和厚意》)

20. 谓予不信wèi yú bù xìn

成语解释:如果以为我的话不真实。

成语出处:《诗经·王风·采葛》:“谓予不信,有如日。”

21. 真心诚意zhēn xīn chéng yì

成语解释: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例句:他相信献忠确实是真心诚意地归顺朝廷。(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③ 形容实际的成语

赤诚相抄待: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实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正意: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犬马之诚: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④ 不切合实际的成语

【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或回写文章浮夸,不切答合实际。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经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大发谬论】指空泛不切合实际的言论。
【肤泛不切】肤:肤浅;泛:一般;不切:不切合实际。指文章或言论没有深刻切实的内容。
【肤受之言】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无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信口雌黄】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⑤ 形容事实的成语有哪些

一、捕风捉影

读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释义: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宋·朱熹《学一》

二、秉笔直书

读音:bǐng bǐ zhí shū

释义: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三、避而不谈

读音:bì ér bù tán

释义: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出处:尖锐的矛盾,~,或加水冲淡了。(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

四、颠倒黑白

读音:diāndǎohēibái

释义: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五、岑楼齐末

读音:cén lóu qí mò

释义: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出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⑥ 什么词语/成语用来形容实际产生的作用

君臣来佐使
拼音: jūn chén zuǒ shǐ 简拼:自 jczs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用于中药方面
解释: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出处: 《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例子:
谒后语:
谜语:

⑦ 形容“说事实”的成语有哪些

【成抄语】

  1. 实事求是(shí shì袭 qiú shì)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2. 既成事实(jì chéng shì shí ) 既成:已成。已经造成的事实。常指用武力或某种手段强行造成的局面。

  3. 秉笔直书( bǐng bǐ zhí shū )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4. 董狐直笔(dǒng hú zhí bǐ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5. 论列是非(lùn liè shì fēi )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出自《汉书·司马迁传》:“仍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⑧ 结合实际用哪个成语表示

1、抱法处势

抱法处势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ào fǎ chǔ shì],意思是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

出处: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难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译文:掌握法度、据有权势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背离法度、丢掉权势就会使天下混乱。

2、柴米夫妻

意思:为柴米的需要而结合的夫妻。指物质生活条件低微的贫贱夫妻。

出处: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谚语》:“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译文:夫妻之间,需要有柴米才能够让自己维持生计,朋友之大部分都是在饭桌上维持,而亲戚若想维持关系靠的是一盒盒的礼品。



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íshì qiúshì,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译文:河间献王刘德在孝景前二年被封王,研习学问喜欢古代的事物,凡事追求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

4、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汉语成语,读音是qing jing jiao rong,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出处:宋·张炎《词源·离情》:“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

译文:离别时的情感就应该如此,全因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就算不表达出来,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情感。

5、声应气求

声应气求,读音shēng yìng qì qiú,汉语成语,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周文王姬昌《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译文:声音相同就会互相应和,气息相同就会彼此寻求。水会流向低洼潮湿的地方,火会趋向干燥;亲密往来是顺从有雄才大略的人,人民的心向是听从威武勇猛的人。帝王起身站起来因而引来众人观看。

⑨ 形容表面与实际一样的成语

表里如一 名副其实 名符其实 心口如一 表里相符 言行一致

⑩ 通过实际才能取得真实的成语是

躬行实践 [ gōng xíng shí jià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gōng xíng shí jiàn ]
亲身实行或体验。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