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人待事的意思是什么成语
1. 有关待人处事的成语
因循苟且
【注释】因、循,都是沿袭遵循,不求改变的意思。苟且:凡是只求差不多,得过且专过,不求进步。属
【用法】有些人碰到事情总是以应付的心态,不肯用心去作,力求改进。这种得过且过、不求振作的心态与作法,就可用「因循苟且」来形容。
因势利导
【注释】整句是说:顺著形势的演变与发展,而做出最有利的引导与应付。
【出处】司马迁
2. 关于待人处事的成语有那些,急需!拜托!
因循苟且
【注释】因、循,都是沿袭遵循,不求改变的意思。苟且:凡是只求差不多,得过且过,不求进步。
【用法】有些人碰到事情总是以应付的心态,不肯用心去作,力求改进。这种得过且过、不求振作的心态与作法,就可用「因循苟且」来形容。
因势利导
【注释】整句是说:顺著形势的演变与发展,而做出最有利的引导与应付。
【出处】司马迁‧史记‧孙吴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用法】事情的发展变化多端,敏锐的观察者应该洞察情势的发展,做出最好的应变措施,以导向成功的目标。这就可以说是「因势利导」。
因噎废食
【注释】噎:食物卡在喉中而不能喘气。
【用法】有人确实因为吃东西噎死了,但不吃东西却都要饿死。因此,怕噎死而不吃东西,当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此成语用来比喻因为偶发的意外而废止了经常且不可缺少的大事,隐含有指责不明事理、分不清本末的意思。
夙兴夜寐
【注释】整句是说:起得早而睡得晚。
【出处】诗经‧小雅‧小宛篇:「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整句是说:要起得早睡得晚,好好地努力,以免辱没了你的父母。
【用法】这个成语用以形容一个人工作勤奋努力,早起晚睡。
如坐春风
【出处】宋‧近思录:记叙朱光庭在汝州见了程明道,回来以后就告诉人说:「我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用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受教育者深深地受到薰陶,而且感受欢欣、愉悦。相对的也是说教导的人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使受教的人就像坐在和暖的春风之中一样。意同「如沐春风」。
如法炮制
【注释】炮制:指煎取药材。
【用法】:这个成语本来是说:照著医生所说的方法煎煮药物。后来适用范围放宽,用来指照著方法来处理事务,不限於用在药材了。
如丧考妣
【注释】考:称呼已死的父亲。妣:称呼已死的母亲。
【用法】者个成语用以形容一个人非常悲伤,就像父母过世一般。
如蚁附膻
【注释】膻:羊肉上腥臊的气味。
【出处】庄子‧徐无鬼篇:「蚁慕羊肉,羊肉膻也。」意思是:蚂蚁喜欢羊肉,是因为羊肉上有腥臭的味道。
【用法】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很多人急急忙忙一窝蜂的依附过去。
妄自尊大
【注释】妄:狂妄无知。
【用法】一个人自以为了不起,其实却没有足以服人的地方,这种人我们就可以称他「妄自尊大」了。
妄自菲薄
【注释】菲:也是薄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少」。
【用法】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信心,老是认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成,把自己当作不中用的人,这就是「妄自菲薄」。
守正不阿
【注释】阿:偏私不公正的意思。
【用法】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公正而没有偏私。
安步当车
【注释】安步:指慢慢的步行。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安步以当车。」是说:慢慢走路,心情轻松愉快,就像坐车子那般舒服。
【用法】这个成语原指步行也可以与坐车一般舒服。后来演变有安於贫困,不以为意的意思。
有容乃大
【注释】容:指容量。有容:指心胸宽大,能容纳别人。乃:就、才的意思。
【出处】尚书‧君陈篇:「有容德乃大。」是说:有宽大的心胸,才能有伟大的成就。
【用法】形这则成语用来表示一个人因为心胸宽大,能容纳别人,所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通常用来劝诫那些心胸狭窄的人。
求全责备
【注释】责:要求。责备:要求完备。
【出处】论语‧阳货篇:「无求备於一人。」是说:不要要求一个人事事完备,没有任何缺点。
【用法】对某人或某事要求完备,不能有任何缺失,都可用此成语。
江郎才尽
【注释】江郎:指六朝时的诗人江淹。
【用法】这则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文思枯竭,越写越退步。后来,扩大应用范围:凡是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才能穷尽了,表现越来越差,也可以笑他「江郎才尽」。
3. 形容人遇事不乱的成语
形容人遇事不乱的成语:从容不迫、处之泰然、淡然置之。
1、从容不迫
意思是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
示例:巴金《春》三一:惜乎高家子孙太不给你争气了,请你数一数高家究竟有几个像样的人!觉民从容不迫的嘲讽首,仿佛他自已并不是高家的子弟。
2、处之泰然
指若无其事的样子。含褒义,形容碰到困难厄运或异常情况,毫不在乎,镇定自若。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示例:叶圣陶《老沈的儿子》:“他说上一回写信提起那个谣言,不过是随便告诉一声罢了,他原来处之泰然。”
3、淡然置之
意思是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示例:高阳《清宫外史》下册:“不过他经的大风大浪太多,虽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境地,却已能不动声色,淡然置之。”
(3)处人待事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扩展阅读:
形容人遇事慌张的成语:
1、手慌脚乱
手慌脚乱,形容手脚慌乱,形容惊慌不安的样子。
示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匡超人惊得手慌脚乱,说道:‘这是那里晦气。’”
2、心慌意乱
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孩儿自从接了电报之后,心慌意乱。”
3、张皇失措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示例:孙犁《芦花荡》:“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4. 越什么代庖。是一个成语,意思好像是替人处理事情或代做别人分内的事
越俎代庖 [yuè来 zǔ dài páo]
越:跨过;源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越俎代庖,成语,典出《庄子》,语出许由,引申为“放下自己分内的职责去帮助其他人做事”。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中文名
越俎代庖
拼音
yuè zǔ dài páo
结 构
连动式
基本解释
比喻处理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
近义词
包办代替
反义词
自力更生
5. 待人处事的意思,忍让为先的意思
待人处事是讲对待、接待人和处理事情、事物。“待人处事”与“待回人处世”的注音相答同,且词义很相近。“待人处事”更接近具体做法,而“待人处世”则范围宽范,往往被理解为社会经验、人生哲学的一个范畴忍让为先不是成语,其中忍让的意思是指:忍耐,让步。
6. 成语是形容人的处事状态的.叫什么.处之什么然.失之
处之泰然 [chǔ抄 zhī tài rán]
基本袭释义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褒义
出 处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例 句
即使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他也~没有显露出任何惊慌之色。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泰然自若
反义词
惊慌失措 惊惶失措 六神无主
7. 关于接人待事的成语
八面玲珑 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出处: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宋·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
抱诚守真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出处: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
不瞅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
出处: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女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偢不倸。”
不识时务 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处:《后汉书·张霸传》:“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不晓世务 不知晓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处:《宋史·王安石传》:“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开心见诚,无所隐伏。”
诚心实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处:姚雪垠《长夜》二一:“刘老义是一个任性的人,他诚心实意地想要你跟他过日子。”
诚心正意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皇天有意为斯文,教人从诚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齐家治国为标准。”
赤诚相待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赤心相待 赤心:真诚的心。真心诚意对待别人。
出处:元·乔梦符《两世姻缘》第一折:“做了一程夫妻,彼此赤心相待,白首相期。”
大大咧咧 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待人接物 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五:“右二事可见前辈诸老谦恭退抑,汲引后进,待人接物者如此。”
刁钻刻薄 刁钻:狡猾奸诈。形容人狡猾奸诈,待人苛刻薄情。
笃近举远 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
出处:唐·韩愈《原人》:“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恩同父母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出处: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恳诚,信其赤心,实有馨竭。”
肺腑之言 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出处: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分甘绝少 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央湿,绝少分甘。”
抚世酬物 指治政理事,待人接物。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后之君子,穷而讲道明理,达而抚世酬物,谨无着一能读书之心横在胸中也哉!”
古道热肠 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几个人当中,毕竟是老头子秦梅士古道热肠。”
刮目相待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见 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同“刮目相待”。
和气生财 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出处:鲁迅《彷徨·离婚》:“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
弘毅宽厚 弘毅:意志坚强,志向远大。志向远大而待人宽大厚道。
出处:《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传评》:“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疬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隳肝尝胆 犹言隳肝沥胆。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诚无比。
隳肝沥胆 隳:毁坏;沥:液体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诚无比。
出处:唐·元稹《上裴度相公书》:“宰物者虽朝许之以纶诰,暮许之以专席,厚则厚矣,遽责有隳肝沥胆同厮养之用力,亦难哉!”
瘠己肥人 瘠:瘦,引申为约束;肥:胖,引申为宽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出处:《宋史·赵善俊传》:“僚属争言用度将不足,善俊曰:‘吾将瘠己肥人。’”
假人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尖酸刻薄 说话带刺,待人冷酷。
出处:宋·陈抟《心相编》:“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
拣佛烧香 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
出处:唐·寒山《诗》之一五九:“择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
精诚所至 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敬上爱下 敬:尊敬。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谦恭有礼。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孝弟忠恕,敬上爱下,博通旧闻,德行醇备,至于黄发,靡有愆失。”
敬上接下 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谦恭有礼。同“敬上爱下”。
出处:《隶释·汉金乡长侯成碑》:“安贫乐道,忽于时荣。敬上接下,温故知新。”
敬小慎微 敬:谨慎小心;小、微:指细小、不起眼的东西。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绝甘分少 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央湿,绝少分甘。”
绝少分甘 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央湿,绝少分甘。”
开诚布公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开诚相见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开心见肠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同“开心见诚”。
开心见诚 见:显现出。披露真心,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开心见胆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同“开心见诚”。
刻薄寡思 寡:少。待人说话冷酷无情,不厚道。
出处:冯至《朱自清先生》:“党同伐异,刻薄寡思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宽洪大度 指待人宽厚,度量大,能容人。同“宽宏大度”。
出处: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宽洪大度,何所不容,便唤几个来唱于俺听,学士休听便了。”
宽以待人 宽:宽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款曲周至 款曲:殷勤。待人殷勤,照顾周到细致。
冷若冰霜 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出处:汉·王逸《正部论》:“谚曰: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贼不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严肃,凛若冰霜。”
冷血动物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出处:钱钟书《围城》:“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醴酒不设 醴酒:甜酒。置酒宴请宾客时不再为不嗜酒者准备甜酒。比喻待人礼貌渐衰。
出处:《汉书·楚元王传》:“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
立身处世 立身:做人;处世:在社会上活动,与人交往。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
出处:晋·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
沥胆抽肠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沥胆隳肝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沥胆披肝 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出处:唐·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宋·司马光《体要疏》:“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
沥胆濯肝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凛如霜雪 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凛若冰霜 凛:冷。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严肃,凛若冰霜。”
凛若秋霜 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露胆披诚 比喻待人坦诚之至。同“露胆披肝”。
露胆披肝 披露肝胆。比喻待人坦诚之至。
落落穆穆 落落:冷落的样子;穆穆:淡薄的样子。形容待人冷淡。
出处:《晋书·王澄传》:“澄尝谓衍曰:‘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衍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
鸣野食苹 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
出处:《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拿云握雾 比喻待人处世会耍手段。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他有投明弃暗的心,拿云握雾的手。”
披心相付 披心:披露真心;相付:给人家。形容真心待人。
出处:《晋书·慕容垂载记》:“歃血断金,披心相付。”
剖肝沥胆 比喻开诚相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承变色而起曰:公乃汉朝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公何诈也?”
情恕理遣 恕:原谅;遣:排遣。以情相恕,以理排遣。指待人接物宽厚和平,遇事不加计较。
出处:《晋书·卫玠传》:“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拳拳盛意 拳拳:恳切、忠诚的样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而深厚的情谊。
出处:鲁迅《书信·致蒋抑卮》:“拳拳盛意,感莫可言。”
热肠古道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
人己一视 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比喻待人没有私心。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日月其除 日月流逝。指光阴不待人。
扫墓望丧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指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
出处:语出《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余,延年果败。
善气迎人 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出处:《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实心实意 指真诚实在的心意。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五儿听了,句句都是宝玉调戏之意,知这位呆爷却是真心实意的话。”
豕交兽畜 比喻待人没有礼貌。
出处:《孟子·尽心上》:“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随方就圆 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
随圆就方 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同“随方就圆”。
推诚相见 诚:相信。指以真心对待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推诚置腹 比喻真心待人。同“推心置腹”。
推心致腹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同“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本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温柔敦厚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出处:《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闻融敦厚 待人温和宽厚。
无适无莫 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
出处:《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
席珍待聘 席:铺陈;聘:请人任职。铺陈珍品,待人选用。旧指有才能的人等待受聘用。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心虔志诚 虔:恭敬。心意恭敬、诚恳。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委实心虔志诚,料不能逃菩萨洞察。”
胸无城府 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出处:《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一分为二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出处: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卷七:“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有色眼镜 比喻看待人或事物所抱的成见。
出处: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有心有意 犹言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语重情深 犹言语重心长。
出处:严复《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忽蒙佳什誉过庭,语重情深谁敢荷?”
语重心长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语重心沉 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出处:康濯《东方红》第五章二:“孟老汉可又自自然然地一忽晃火气全消,甚至还进一步责备自己似的,哑默了半天,才又脑袋一抬,愣着两只深窝大眼,语重心沉地说。”
遇物持平 指对待人和事持公正态度。
出处: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王公行状》:“苟遇物持平,轻重判然于中矣。”
远交近攻 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折节待士 指屈己待人。
出处:《周书·邵广传》:“时晋公护诸子及广弟杞国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广独率由礼则,又折节待士,朝野以是称焉。”
真心诚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真心实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醉吐相茵 后以这一典故喻指宽以待人必然会有好的回报。
出处:典出《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 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为边郡人,熟悉边事,后来为防务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
爱之欲其生 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出处:春秋·孔丘《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清水无大鱼 指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
出处: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看人下菜碟儿 比喻待人因人而异。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你都会看人下菜碟儿。宝玉要给东西,你拦在头里,莫不是要了你的了?拿这个哄他,你只当他不认得呢!”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律:约束。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出处:《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出处:《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8. 事什么人什么成语
枉道事人 [wǎng dào shì ré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专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属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出 处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
9. 成语人浮于事是什么意思
无济于事
【解释】: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如今远水救不得近火,就是我们再帮点忙,至多再凑了几百银子,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