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讽刺的成语
❶ 带有讽刺的成语
【为虎作伥】: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恐吓人
【谋权篡位】:指封建时期臣子用非正常的手段来谋夺君主帝位或者取得朝中大权的行为。
【狗仗人势】: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或物。
【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势,用来比喻故意做作。
【阿谀奉承】:拍马屁,说恭维别人话,讨好别人的词语。
【好吃懒做】:指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恬不知耻】: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厚颜无耻】: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刚愎自用】: 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
【阳奉阴违】: 指表面遵从,暗中违反。
【鼠目寸光】: 比喻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补阙灯檠】: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大人先生】: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伏猎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后用其讽刺读别字的官员。
【贵人多忘事】: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何见之晚】:为什么到现在才见到它?讽刺人孤陋寡闻。
【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话中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夹枪带棒】: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口谈道德,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盗窃的行为。嘴上在讲仁义道德,心里却在想着翻墙越壁偷东西。常用以讽刺伪君子。
【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溜之乎也】: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❷ 表示讽刺的成语
自私自利;自作自受;一已之私;叶公好龙;夜郎自大;等等,其实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表现,你翻成语词典就会知道的。
❸ 表示批评讽刺的成语
话中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败军之将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等因奉此 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也常用来讽刺只知道按章办事而不能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贵人多忘事 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滑天下之大稽 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荆人涉澭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金口玉言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冷嘲热讽 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沐猴而冠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袍笏登场 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旁敲侧击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窃钩窃国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钦差大臣 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乞儿乘车 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
三旨相公 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三寸鸟,七寸嘴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之乎者也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郑人买履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主文谲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正人君子 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拜赐之师 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夹枪带棒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仁人君子 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伤言扎语 方言。谓说讽刺话。
太平无象 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
俨乎其然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以宫笑角 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援古刺今 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郑人实履 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话里带刺 〖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话里有刺 〖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解释〗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解释〗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解释〗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 〖解释〗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解释〗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八抬大轿 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现在多用来指请的态度诚恳,仪式隆重;摆架子。多含讽刺意味。
❹ 形容嘲讽的成语
假仁假义、阳奉阴违、口蜜腹剑、两面三刀、表里不一等。
假仁假义[
jiǎ
rén
jiǎ
yì
]伪装仁慈善良。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造句:那些暴发的乡绅,假仁假义的,好不可恶。
阳奉阴违[
yáng
fèng
yīn
wéi
]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
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嗣后不准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倘若阳奉阴违;定行参办不贷。”
造句:我最讨厌那些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势利小人。
口蜜腹剑[
kǒu
mì
fù
jiàn
]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造句:你可要提防这种口蜜腹剑的“朋友”。
两面三刀[
liǎng
miàn
sān
dāo
]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出自元·李行道《灰阑记》二折:“岂知他有两派手法。”
造句:这人平时总是阴阳怪气、两面三刀的,你要留个心眼,以免上当。
表里不一[
biǎo
lǐ
bù
yī
]表面与内在不一样。出自《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造句:叶公好龙让我明白了做人要做表里如一,不能做表里不一的人如果让我在书,蛋糕,画箱,扑克牌,口琴中做一个选择,陪伴我一生。
❺ 带有讽刺的成语是
冷嘲热讽
lěngcháorèfěng
[释义] 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内难忍的讽刺容语。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语出] 清·袁枚《随园三十二种·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神出鬼没母子动身;冷嘲热谑世伯受窘。”
[正音] 嘲;不能读作“zhāo”。
[辨形] 嘲;不能写作“朝”。
[近义] 冷言冷语 冷语冰人 赤诚相见
[反义] 诚心诚意 真诚以待
[用法] 多用来形容指责讥讽的话或文学手法。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冷言冷语”;都可以表示含有讽刺意味的话;但~含有辛辣的嘲笑的意思;讽刺的刻薄度更强;是中性成语;“冷言冷语”是贬义成语。
[例句] 对成绩落后的同学要积极鼓励;不要~。
❻ 表示讽刺的词语有哪些
1、【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2、【钦差大臣】: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3、【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4、【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5、【大人先生】: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6、【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7、【伏猎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后用其讽刺读别字的官员。
8、【贵人多忘事】: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9、【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10、【话里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11、【夹枪带棒】: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12、【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13、【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14、【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15、【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❼ 形容“讽刺”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讽刺”的成语有:话中带刺、借古讽今、败兵之将、冷嘲热讽等。
❽ 具有讽刺意味的成语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补阙灯檠】: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大人先生】: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伏猎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后用其讽刺读别字的官员。
【贵人多忘事】: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何见之晚】:为什么到现在才见到它?讽刺人孤陋寡闻。
【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话里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话里有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话中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夹枪带棒】: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口谈道德,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盗窃的行为。嘴上在讲仁义道德,心里却在想着翻墙越壁偷东西。常用以讽刺伪君子。
【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溜之乎也】: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木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冠冕】: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衣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难弟难兄】: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同“难兄难弟”。
【旁敲侧击】:侧:旁边;击:敲打。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袍笏登场】: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乞儿乘车】: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窃钩盗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成为诸侯。讽刺小盗被杀、大盗窃国的反常现象。
【窃钩窃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钦差大臣】: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三不开】:旧时讽刺那些懦弱糊涂,不敢有所作为的官僚。
【三寸鸟,七寸嘴】: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伤言扎语】:方言。指说讽刺话。
【身在江海,心驰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诗礼发冢】: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去挖坟盗墓。原是讽刺儒家倡导仁义的虚伪性。后用以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说风凉话】:站在事件之外说讽刺性的话。
【太平无象】: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踢断门槛】:由于跑得太勤、太快,把人家的门槛都踢断。讽刺那些溜须拍马的走狗们。
【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可以成为半个秀才。讽刺科举取士的话。现也含有熟读诗文对写作有益之意。
【五丈灌韮】:用来讽刺那些思想保守,守着老一套,拒绝接受先进经验的人。
【俨乎其然】: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一板正经】:正经:端庄正派。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衣冠沐猴】:冠:戴帽子;沐猴:猕猴。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猗欤休哉】:猗欤:叹词,表示赞美;休:美好。多么美好呀!原为古代赞颂的套话,现多含讽刺意味。
【以刺世事】:以:表示目的的连词。来讽刺当世之事。
【以宫笑角】: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郑人实履】: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之乎也者】: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之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主文谲谏】: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钻研故纸】:故纸:指文籍,古书。讽刺脱离实际,一味读古书的人。